江南行

野老闲游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江南行 之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扬洲 无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扬洲,古称芜洲、广陵、吳洲等等。位处长江以北,京杭大运河流经市区,水路畅通,是明清时期的盐运中心。因此,自古商业发达,正是夜市千灯,高楼红袖,烟花朦胧,园林迭起,一派繁华景象。吸引了无数文人商贾纷至沓来。特别是唐代浪漫诗豪李白的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中有“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样的名句,更为其增加了无形的身价。就连天子也有欲取芜城作帝家的心愿,乾隆就六下江南六到扬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今的我们也同样是凭借着那些美妙的诗句和传说才做着一个又一个的梦。扬州,就是我其中的一个梦。2004年5月12日,终于到了圆梦的时刻。而扬州的园林则更是属于梦境之最。因为有许多名士对江南名城的评价中说:杭州是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则以园亭胜。那么在游历了苏杭二州之后再来领略扬州的园林是否会体味到这种评价的真谛?还是人云亦云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杨洲的首推目标自然是瘦西湖。恰好离我们的住处步行也仅仅五分钟的路程,得天独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瘦西湖的原名称保障河,是人工开凿的城壕和通向古运河的水道扩建而成。瘦西湖的称谓最早见于乾隆时期,诗人汪沆的诗:“垂柳不断接残芜,雁齿红桥俨画图。也是削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从此,瘦西湖之称才流传开来。历代的文人墨客喜欢把瘦西湖比喻为清秀啊娜的少女,而区别于妩媚丰腴的杭州西湖。说到汪沆,他是钱塘今杭州人,他熟知南宋周密曾微词杭州西湖:“日靡金钱,靡有纪极…”。故杭洲有谚语“销金锅儿”之号,亦有“此语不为过也”的说法。现在的瘦西湖也是“日日春风斗酒卮,家家桃李斗芳姿”,这与浮华的西湖是不是大同小异呢?这倒无人来解!后人只觉惟有这“瘦”字恰恰道出了“保障河”最根夲的意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瘦西湖确实是美在形体,瘦!秀在神韵。名园胜迹,亭台水榭,散布在窈窕曲折的一湖碧水两岸。串以妁桃绿柳,花团锦簇,荷塘熏风,四桥烟雨,石壁流泻,春流画舫,万松叠翠等等景点,无一不展现它特有的韵味。而五亭桥,二十四桥,小金山景区更是其中的神来之笔,俨然是由这一幅幅的小图构成了一幅国画长卷,展现在世人面前。任凭历代的文人墨客们尽显奇才,也才有了像大诗人李白,杜牧等人那脍炙人口的诗篇流传至今,吸引着如我等更多之人的趋之若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瘦西湖园门入口处,横跨着一座东西向的白石栏杆拱形石桥,而它的原身却是木板桥围着红色栏杆,故称“红桥”。是明末所建,当时有一位名士王士楨,是诗坛“神韵说”的创始人,酷爱游历山水名园,吟风弄月,自号“渔阳山人”。在他所有歌咏瘦西湖景色诗中,最有名的一首是写红桥的:“红桥飞跨水当中,一字栏杆九曲红,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这诗一时极为流传,更有“梦乡词”:“扬州好,第一是红桥,杨柳绿齐三尺雨,樱桃红破一声箫,处处驻三桡”。乾隆元年,将其改建为石桥,因形似长虹卧坡,故改之为虹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长堤春柳由虹桥西端折向北,便是一条杨柳依依的湖堤路直至徐园。据说在隋炀帝时曾开阡沟300余里皆种榆树、柳树形成一道风景线。当时,隋炀帝曾赐这里的柳姓杨,这可能便是杨柳名称的由来吧!而乾隆时自北门至蜀岗的长堤上更是五步一株十步一双,亭台楼阁掩映其中,己是当时的二十四景之一“长堤春柳”,正是“两岸花柳泉与水,一路楼台直到山”。而今日之柳已非昔日之柳了,建国后修正培植的。但仍不识柳之摇曳,婀娜多姿的风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长堤春柳的尽头便是徐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它是清朝初期韩园桃花坞故址。民国四年,改为军阀徐宝山祠堂,故称徐园。月洞门的门额“徐园”两字为清大书法家吉亮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徐园不大,但结构紧凑,亭台阁榭样样俱全。其中有听鹂馆、羊公片石、春草池塘、吟鸟榭、疏峰馆、野春后社等。</span></p> <p class="ql-block">  小金山,与徐园隔湖相对。四面环水是瘦西湖的中心地带。清代中叶,为了使南浔的乾隆皇帝直接乘舟去平山堂,新开了莲花埂,新河挖出来的泥土,便堆成了“小金山”。那时,被称作“长春岭”,“梅岭春深”,由徐园过小桥,迎面一幅柱联:“偕取西湖一角堪夸其瘦,移来金山半点何惜乎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据说小金山的格局是仿照六朝南宋徐湛元于雷坡因势造园的遗意,在水边建了“湖上草堂”、“绿筱泡涟”、“琴室”等亭台楼阁。其中的“月观”和“风亭”,一高一矮,一山一水,是两处赏月点,堪称组合。是赏山月水月的典型。“月观”坐西朝东,临湖筑瓦屋三间,明间选悬景名匾额,并有一副长联挂于挂于两边:上联“今月古月皓魄一轮把酒问青天好悟沧桑小劫 ”,下联:“ 长桥短桥画廊六曲移舟泊烟渚可堪风柳多情”。此处正对四桥烟雨是赏水月的极好点。北边沿湖不远的一道垣门,门额上是“梅岭春深”四个字。山的最高点有一空亭题曰“風亭”,是清著名学者阮元手书。亭也悬有一联:“風月无边到此胸怀何似;亭台依旧羡它烟水全收”。倘若在皓月当空之夜来此亭中,一片银光之中佳景隐约,那真是最完美的领略到“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在扬州”的意境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御码头与小秦淮河在天宁门外丰,乐下街,有一个“冶春园”,它是纪念当年王士桢创建的“冶春诗社”。在园的东首,沿护城河筑水榭两列又组成一个小院“水绘园”,西向接以廊坊,取山人诗意,题名“香影廊”,廊内设几座,可赏景品茶。东边不远处就是当年扬州士绅迎接南巡帝驾的“御码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十四桥位于瘦西湖西段莲花桥至平山堂的水道转折处,乾隆年间称,“春台明月”。至于二十四桥的真正含义,至今仍众说纷纭。有人说是指扬州桥的数量,有人说指桥的结构,更有人说是当年扬州歌妓在此弹唱的泛指,而我以为只是因唐代杜牧的那首“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千古绝唱,才真正使它名扬四海,并不是桥有什么特别的美,而是美的诗句引动了历代多少人对扬州,对扬州明月对扬州明月下的美女的无限遐想,而且明月也并非只是美了此桥。自从唐代诗人徐凝的那首“天下三分明月色,二分无赖在扬州”的诗句广为传颂之后,这座古城的园林月景才似乎比别处更美,所有的园林建筑构思也都着重了对明月观赏的独特和新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走过二十四桥之后,还有小李将军画夲、清妍室、香雪亭、小吹台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五亭桥又名莲花桥,与小金山同时而建。在十多丈长三丈高的桥身上矗立着五座亭子。桥下纵横大小有十五个桥洞,因此有“月满时每洞各衔一月,金色恍漾”的传说。也真有人乘月亱泛舟于各桥洞之间,想找到各洞中的月影,自然沒有找到。设若把船撑远,月光之下,只见每个半园形的桥洞倒影,在水中荡漾,如同十五轮月亮交相辉映,其景不也是异常奇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钓鱼台亦称吹台,是三面临水的飞檐式小亭子。它的特色是在三面壁上都开了大小相同的园窗,以此达到借景取景的效果。从三面分别望出去,各有洞天:北“桂花厅”,端庄秀丽;西“五亭桥”,横卧煙波;南“白塔”,竖立云表。如此,仅在此处便可观赏到宛若三幅画工精巧的立体掛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白塔 五亭桥的南岸有莲花寺,寺内最有名的建筑就是“白塔”。它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间,据说它的问世和皇帝的某次南巡有关。亁隆所到之处,当地官员城惶诚恐。当听到皇上随口问道:扬洲有北海那样的白塔吗?于是一位名为江春的两淮商总为了讨好皇帝,居然信口开河说:“有”,而扬洲当时根本没有什么白塔。末曾想乾隆高兴之余,表示第二天就要游白塔,这下豈不是犯了欺君大罪?幸亏盐工们有智慧,连亱用盐包堆砌了一座假白塔,瞒过了堂堂一朝皇帝。因此也便有了“扬洲一亱造白塔”的传说。</span></p> <p class="ql-block">  2004年5月 10日下午,由周庄出发到达无锡。</p><p class="ql-block"> 说起来,与这个江南小城的直接接触,这应该算是第二次了。1979年,曾借公出之机在这里做过两个多小时的短暂停留,就像蜻蜓点水似的,它留给我的印象只局限在一望无际烟波浩渺的太湖水,还有北方人大多不很喜欢的甜味太浓的陆稿荐肉骨头,以及惟妙惟肖的小泥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然而,仅就这一点点观感己足以让刚刚经历过一个特殊时代的我感到无比的豁然,似乎可以面对着那一望无际烟波浩渺的湖水,毫无顾忌的高喊直抒胸臆,吐尽胸中所有的不平,也似乎可以沉静的眺望,目击无边任思绪漫无目的的游荡,直至生命的结束。从此这份依恋便永久的铭刻在头脑中了,其待着有朝一日能重返这里。二十多年过去,心境已大不相同,似乎少了一些郁闷,但却增添了颓丧和无望。时光荏苒,失去的太多太多,绝属不可逆转,这包括年轻,健康乃至希望,而剩下的仅仅只是残阳下的这一点点时间。因此,暂时抛却一切无谓的烦恼,回归到大自然的怀抱当中,亲近他,熟悉他,欣赏他似乎就成了唯一,就像是在为垂死的生命注入一种类似麻醉的东西,当那足以让人欣喜慨叹的景或象接踵而至的时候,便是遗忘以往而又不想未来的时刻,是轻松的愉悦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太湖,为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古称“震泽”,又名五湖(菱湖、莫湖、胥湖、游湖、贡湖)。它位于沪宁杭三角地带中心,介于江浙两省之间。北临长江,西临镇江,东接上海。湖中大小岛屿散立,连同沿湖半岛山峰,号称72峰。正可谓烟波浩渺,水天一色,峰峦隐现,气象万千。晴天“淡泊宁静,水天一色”;雨天“四围腾黛浪,万顷泛金沤”;风起,“雪浪滚滚,咆哮奔腾”。总之湖光山色变幻无穷,有时是一片青烟,有时是绿玉晶莹,可谓融淡雅清秀与雄浑壮阔于一体。明代书画家文征明有诗云:“岛屿纵横一镜中,湿银盘紫浸芙蓉,谁能胸貯三万顷,我欲身游七十峰。天远洪涛翻日月,春寒泽国隱鱼龙。中流仿佛闻鸡犬,何处堪追范蠡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太湖就是以它这种美丽的自然风光著称于世的,在历史上一直以来就被誉为吴中圣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蠡湖 原名“五蠡湖”,只因那个尽人皆知的范蠡和西施的传说,才改变了它的名字。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蠡湖狭长,面积相当于杭州西湖的1.7倍,300多米长的保界桥横卧湖面,把蠡湖东西分开,东蠡湖与杭洲西湖大小相仿。古人多拿五里,蠡湖和西湖相比,认为五彝湖是以旷、老、逸、莽荡、苍凉为之,于雪、煙雨、长风、雾霭之中见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江南兰苑 这里有古色古香的建筑点缀在万绿丛中。圆的西侧为“国香馆”,有园中园之称。其中有鼋头渚三宝之一的“铜犊”,另一个是“神龟”,在“鼋渚春涛”景区,与“鼋头渚石碑”相近。园子东侧便是有甬道相连的几个兰花展室,多达几百种的各种兰花,蝴蝶兰、大花蕙兰等,千姿百态,婀娜多姿,淡淡的幽香弥漫,沁人心脾,典雅庄重的盆架以及装点墙壁上的名人字画,营造一种温文而雅的意境和君子风范。</span></p> <p class="ql-block">  铜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锡惠公园 位于无锡市西侧,它是利用锡山惠山原有的名胜古迹、宗祠庙宇以及荒山洼地改建而成。全园为三个部分:惠山寺、天下第二泉等,为名胜古迹区,愚公谷等为宁静休息区,锡山南麓为文娱活动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惠山寺建于南北朝时期,随着天下第二泉的美名而出名。正个寺院包括寄畅园和愚公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天下第二泉 惠山有九龙十三泉,其中二泉最负盛名。据说茶圣陆羽著(茶经)一书,品定天下水为二十种,以惠山泉为第二,从此就以“第二泉”而名声大噪,引得各方文人骚客纷纷来此,一觞一咏,诗兴湍飞。泉上有亭名“二泉亭”,题称“源头活水”,泉亭上有元书法家赵孟頫所书“天下第二泉”石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据说二胡曲“二泉映月”的作者阿炳曾是无锡雷尊殿的小道士。</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