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颐和园西门</p> <p class="ql-block">《团城湖》:位于颐和园昆明湖西堤西侧,又称“西南湖”;因湖心岛上曾有一座园形城池楼阁式样的建筑《治镜阁》俗称“团城”,这片区域又称《团城湖》</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生物保护区(团城湖区域)</p><p class="ql-block">团城湖水面 35.47 公顷,湖中治镜阁岛 0.6 公顷,该区域是颐和园内鸟类集中的地区。据20世纪 90 年代统计,颐和园全年可以看见的鸟类有90多种,其中不乏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是北京城近郊区鸟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每年常见的有小鸊鹏(Tachybapus ruficollis),绿头鸭 (Anas platyrhnchos),赤麻鸭(Tadorna ferruginea) ,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等60多种,特别是春、夏、秋三季有部分鸟种在团城湖区域繁殖,明代就曾出现“平沙落雁”、“浅涧立鸥”等著名景观。2003 年划为颐和园生物保护区。</p> <p class="ql-block">被树林围住的湖中小岛,是《治镜阁》遗址。</p> <p class="ql-block">《治镜阁》岛是昆明湖中三座大岛(另两座是南湖岛和藻鉴堂岛)之一,,是一座圆形的水上城楼。乾隆五十年的《题治镜阁》诗曰:“湖中峙城阁,向题曰治镜。是盖有二义,申之以斯咏。一曰镜古治,善政与恶政。一曰镜今治,敬胜及怠胜。敬则其政善,民安而俗正。怠则其政恶,君骄而臣佞……”治为治理,镜为明察,治镜阁四面环水,波光可鉴,每当登临,正可提醒乾隆自己要时刻以史为鉴,明察政事,治国安民切勿懈怠和骄傲。(百度百科)</p><p class="ql-block">当年的治镜阁与万寿山上的佛香阁、南湖岛上的望蟾阁(后改建为涵虚堂)三阁鼎立,是整个园林的三个制高点;同时,作为御苑西部最为高大突出的建筑,治镜阁又丰富了从颐和园到玉泉山和香山的景观层次,是这座皇家园林中最重要的建筑之一。(百度百科)</p> <p class="ql-block">《治镜阁复原图》据《颐和园史话》载:《治镜阁》是一组圆形城堡式的高大建筑。上层为佛殿,供奉铜无量寿佛。城堡共有内、外两重圆形城墙,外城直径59米,设东、南、西、北四门,各城门上方分别嵌有乾隆皇帝御题的四字石额:“秀引湖光”、“豳风图画”、“清含泉韵”和“蓬岛烟霞”。城墙顶部四面分别建有一座观景敞亭,四座观景亭之间有六十间游廊连成一圈,四门外湖畔各建有一座临水码头。内重城墙直径为35米,四面与外重城墙相对也建有城门四座,门上石额也为乾隆皇帝御书,南为“南华秋水”,北为“北苑春山”,东为“辉朗东瀛”,西为“爽凝西岭”。内外两重城墙之间引湖水分隔,内外城门之间架四座石桥相连。内城顶部还建有一座三层的十字形楼阁,从下至上分别悬挂乾隆书写的“仰观俯察”、“得沧州趣”和“治镜阁”三方匾额,楼阁四面各建一座二柱三楼的牌楼,南面东西两侧则对称建两座四方攒尖观景方亭。整体建筑造型独特,高大而雄伟,屹立于碧波荡漾的湖水之上,蔚为壮观。(百度)</p> <p class="ql-block">光绪年间残败的《团城》</p> <p class="ql-block">乾隆时期,昆明湖南边没有围墙,按乾隆时规制,驻扎苑外的皇家精锐部队火器营,健锐营的军士,定期要在湖里船上进行水军操练。《治镜阁》很可能是驻扎瞭望守卫的军事关卡。光绪年间,因无财力修复被英法联军用炮轰残的《治镜阁》,便将这里残留的材料拆作他用。从此,《治镜阁》就成了一座水中荒岛。清朝官方文书上原来称《治镜阁》为圆城。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原因,这《治镜阁》就叫成了《团城》,湖也叫成《团城湖》。</p><p class="ql-block"> 它为什么叫《团城》呢?:北京有两个出名的团城。一个是北海公园团城,一个是颐和园团城。两座城相似之处:原来都是建在岛上,城墙都是圆形,且原来都叫圆城,后来都叫团城。</p><p class="ql-block"> 北海公园团城的解释是:辽代在挖湖清淤时,留下了一个小岛,称为“圆砥”;金朝在圆砥上建了一座殿宇;金亡,元朝忽必烈在金殿的基础上建了一个更大的殿叫仪天殿,並建高墙围之,改园砥称“圆城”;明朝重建,名承光殿,以园形城墙围之,因虚心为圆,实心为团,则改圆城为《团城》,清朝沿用明名,《团城》至今。那治镜阁两层城墙中间也是实心的,所以不也就称团城了吗?其实,它可能不这么简单。我认为,《治镜阁》是一座坛,应该叫《坛城》。(通伸村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治镜阁.团城》:应该叫《坛城》。“坛城”,藏传佛教的坛城,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以佛教信仰为核心的创作艺术。用建筑群和用艺术品的形式,表达藏传佛教以须弥山为中心的三界六天大千世界的佛教理论和宇宙观。其形式是坛城中央的塔,佛阁,和高大建筑物代表着藏传佛教中的“须弥山”,它象征着世界的中心和佛的至高无上,如鉴镜阁的三层高阁。周围的建筑象征着四大部洲,其门,牌坊,亭和其它建筑物都有其赋予的宗教的像证喻意;两层城墙,则代表的是围住世界的大小铁围山,两层城墙中间下面有水,是指两铁围山之间水下一千由旬则是八大地狱。</p><p class="ql-block"> 乾隆深谙藏教真谛,颐和园后山须弥灵境的四大部洲就是按藏教的须弥山为中心的大千世界的理念修建的。乾隆是将他心中的须弥灵境与汉教理念揉合在一起,造成一座既是军事堡垒,又是礼佛圣地的《鉴镜阁.坛城》(通伸村人)</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团城湖》已被铁栅栏围住,只留有候鸟观赏窗口。现在这儿是水源生态保护区。北京京密引水渠和南水北调的枢纽站。</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700多年来,这里一一直是京城主要水源地。元朝时,颐和园这一片漫延的湖水湿地叫瓮山泊。元朝郭守敬引昌平白浮泉水,一路汇集山泉溪流称白浮瓮山河,将新水源补充到这儿,形成一个大水库,又将水引到积水潭码头。解决了元大都都城用水和补充河流运河的用水。元朝漕船可从京抗大运河经通惠河直达京城皇家后院,造就了元大都几十年的繁华。</p> <p class="ql-block">元朝白浮瓮山河,示意图,郭守敬靠精密的设计,将白浮泉诸水靠自流西转南折引入瓮山泊。红线是现代的京密引水渠昌平一线,竟然和元朝的白浮瓮山河惊人一致。</p> <p class="ql-block">元朝以后,白浮瓮山河废弃,明清引西山,玉泉山诸水于此,这片水域称西湖。乾隆年间大力兴修水利,疏河引流,清淤筑堤,且大兴土木,造宫殿亭阁,将瓮山.西湖变成了万寿山.昆明湖。——这里仍然是京城第一水库。</p> <p class="ql-block">《京密引水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成的密云水库和京密引水渠,一直是京城的输水“大动脉”,起点为密云水库,流经密云、怀柔、顺义、昌平、海淀五个区,全长约105公里。其主要目的地也是《团城湖》。</p><p class="ql-block"> 在南水北调来水进京之前,北京城区三分之一的饮用水都靠《团城湖》供给。</p> <p class="ql-block">《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于二零一四年正式通水。南水北调中线干渠从丹江口水库引水至终点北京团城湖,全长1277公里。</p> <p class="ql-block">《南水北调中线》开通,在颐和园南墙外又破土开挖了一处湖泊。因其北邻团城湖,且有水道两湖相通,故名“团城湖调节池”,也泛称“团城湖”;它连接密云水库和丹江水库两大水源,采取联合调蓄的方式,由此成为京城的最大供水枢纽。担负着北京城百分之七十的用水量。</p> <p class="ql-block">过去是水往低处流,现在还要让水往高处走。《团城湖調节池》和密云水库调蓄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北京市内重要配套工程,主要功能是输送,调蓄和储备水资源。该工程通过九级泵站逐级加压,实现了“水往高处走”,把一部分“南水”反向输送到密云水库存蓄起来,以增加北京市水资源战略储备。——现在的团城湖水利工程,是保证京城用水的重要的生命线。(报摘)</p> <p class="ql-block">《京密引水渠》颐和园里一段。</p> <p class="ql-block">《畅观堂》:始建于乾隆年间,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时重建。主体建筑为面阔七间的两卷大殿,左右各有一座配殿和一座小亭,地势高爽,环境清幽,是当年乾隆皇帝眺望园外、观民稼穑的地方。(说明介绍文字)</p> <p class="ql-block">“左俯昆明右玉泉,北屏镜治面溪田。四周应接真无暇,一响登临属有缘。聘目不遮斯畅矣,栖心惟静总宜焉。…是乾隆皇帝于乾隆三十年所题诗,所描绘的正是在颐和园内的畅观堂观景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截了这图,能体会一下当年乾隆皇帝来畅观堂观稻的心情。京西水稻品种优良,品质上乘,因土地是皇家所有皇家组织生产,这稻米不应该叫贡稻应该叫皇稻。还真是这样,康熙皇帝下江南寻得良种,亲自培育出极佳品种,被称为“御稻”。清雍正年间稻田面积有所发展。雍正皇帝将部分御田佃给当地农民耕种,並配以南方善稻农民给与指导。乾隆时,京稻得以大力发展,乾隆下江南,携回紫金箍水稻良种,在京西试种,得以成功。风吹十里稻花香。畅观堂畅观,心情舒畅。</p><p class="ql-block"> “十里稻畦秋早熟,分明画里小江南。”清乾隆帝见到京西的稻田风光,慨然赋诗。可能这片“御田”种着的,就是他从江南带回的“紫金箍”水稻。(通伸村人)</p> <p class="ql-block">现在当年的皇田已不存在了。市场真正的京西稻米,产量极少。但你可以买东北真正的五常大米,据说它俩的品质差不多。因为京西水稻和五常大米有亲缘关系。</p><p class="ql-block"> 清乾隆十年(1745年),清政府指派1000户亲族旗人到五常拉林地区屯垦戍边。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吉林将军富俊征集部分朝鲜人在五常一带引河水种稻,所收获稻子用石碾碾制成大米,封为贡米,专送京城,供皇室享用。咸丰四年(1854年),清政府在当地设立了“举仁、由义、崇礼、尚智、诚信”五个甲社,以“三纲五常”中“仁、义、礼、智、信”五常为名,称此地为五常,后又派旗官协领五常,设衙建堡,1909年设五常府,故五常大米素有“千年水稻,百年贡米”之誉。 (百度百科)</p><p class="ql-block"> 据说五常就用过京西水稻的种子,並加以改良,这五常大米说不定真有御稻的基因。</p> <p class="ql-block">畅观堂经光绪年间重建,已经改变不少,不是乾隆时模样了。</p> <p class="ql-block">现在树高林立,《畅观堂》已经不能畅观了。</p> <p class="ql-block">《藻鉴堂》坐落于颐和园西南湖中,为园中小园林。藻鉴堂始建于乾隆年间,与治镜阁、南湖岛鼎足而立,象征神话中海上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藻鉴堂模仿方丈,乾隆帝曾在此休憩品茗,吟诗赏景。清漪园时期,藻鉴堂内陈设有许多珍贵文物。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年间重修。</p><p class="ql-block"> (百度百科)</p> <p class="ql-block">《藻鉴堂》已经不是岛了。这是岸边通向藻鉴堂的路,路可以走,只是园子大门进不去。藻鉴堂不开放。</p> <p class="ql-block">树丛遮住藻鉴堂,外人不识真面目。</p> <p class="ql-block">1903年以后,重建的藻鉴堂内部装修成欧陆风情,宫灯全部采用西洋式的玻璃吊灯,家具也全是西洋风格,并配备西洋厨师,慈禧也曾在此宴请过外国使节夫人。其主要建筑有三处,一曰藻鉴堂,二曰烟云舒卷殿,三曰春风啜茗台。不用观赏,光听名字就已够令人神往了。在整个湖区的布局上,藻鉴堂和治镜阁、蓬莱岛三座岛被寓为海上三座仙山,是颐和园前湖水景的点睛之笔。</p><p class="ql-block"> (百度百科)</p><p class="ql-block">鉴堂藻为何从没有游客上岛光临过?</p><p class="ql-block"> 这里解放后修建一道短堤与陆地相接,并建了一座三层带有宫廷风味的别墅,是为北京市委老干部学习、会议、休养等活动服务的新建筑,已与当年的藻鉴堂风马牛不相及了。楼门之前有一方池,与养心湖水相通,以大条石砌就,岛上只有这个水池是当年遗物了。而藻鉴堂的旧有景观竟全部荡然无存,毁于何时无人知晓。(网上有人说)</p> <p class="ql-block">《西堤》:西堤是仿杭州西湖苏堤而建,从南向北依次筑有柳桥、练桥、镜桥、玉带桥、豳风桥、界湖桥六座式样各异的桥亭;在柳桥和练桥之间为取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之句命名的景明楼。沿堤遍植桃柳,春来柳绿桃红,有“北国江南”之称。</p><p class="ql-block"> (景点说明牌上文字)</p><p class="ql-block"> 说颐和园西堤是仿杭州西湖苏堤,其实不确彻。有相似之处,堤在湖中的位置,走向差不多;长短吗,苏堤约六市里,西堤五市里多些,也差不多;其它差别就大了:苏堤有六座桥,都是单孔半圆拱桥,老百姓还莫名其妙的称为苏堤六吊桥;西堤六桥型状各异,五座亭桥,桥上还有景和三楼。还有一个不知建于何时的小石桥。差别这么大,能说是仿?说西堤借鉴了苏堤筑堤构景的艺术理念还是可信的。(通伸村人)</p> <p class="ql-block">《西堤六桥》</p> <p class="ql-block">《柳桥》: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桥名取自“柳桥晴有絮”诗句。(景点说明牌上文字)</p> <p class="ql-block">《景明楼》:景明楼始建于乾隆年间。楼形制取自元代赵孟頫所绘之《荷亭纳凉图》,楼名则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之句。一八六○年之后逐渐破败,沦为遗址。一九九二年复建。(景点说明牌上文字)</p> <p class="ql-block">远眺西堤上的《景明楼》,一主楼,南北两辅楼。</p> <p class="ql-block">《南配楼》</p> <p class="ql-block">南配楼正面楹联:楼上是“停桡漪影翻铜凤,倚槛晓光印玉蟾”,楼下是“虽是春韶犹酝酿,可知物意已舒苏”;横批“湖芳岸秀”</p> <p class="ql-block">这是楼背面。</p> <p class="ql-block">中间主楼《景明楼》</p> <p class="ql-block">《景明楼》的位置极好,如登楼四顾,昆明湖周围景色可尽收眼底。可惜楼不开放。</p><p class="ql-block">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昆明湖景色美,楼名起的也好,只是不能“登斯楼也…。”</p><p class="ql-block"> 重建的古建筑,已经不是文物了。应该发挥它最大的功能。颐和园复建的古建筑很多,闲置的也很多,复建花了大量的财力,建好了又不充分利用也是一种浪费。(通伸村人)</p> <p class="ql-block">背面</p> <p class="ql-block">《北楼》</p> <p class="ql-block">北配楼楹联:楼上是“布席只疑天上坐,凭窗何异画中游”;楼下是“春秋无尽风兼月,左右何须女与牛”,横批“虚明万象”。</p> <p class="ql-block">这是楼背面</p> <p class="ql-block">这桥没名字,也不知道建于何时。它不在西堤六桥之中。</p> <p class="ql-block">《练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光绪时重建,桥上建四角重檐式桥亭,供观景和憩息之用。(景点说明牌上文字)</p> <p class="ql-block">《镜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光绪时重建。桥名出自唐代诗人李白:“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诗句。</p> <p class="ql-block">《玉带桥》:建造于乾隆年间,拱高而薄,桥身、桥栏用青白石和汉白玉石雕砌,呈曲线型,宛若玉带,故得此名。桥下为昆明湖的入水口,西通玉河,当年帝后乘船由清漪园至玉泉山,往返均过此桥。</p><p class="ql-block"> (景点说明牌上文字)</p> <p class="ql-block">朝东的正面桥拱上石刻楹联:螺黛一痕平铺明月镜,虹光百尺横映水晶帘。朝西的背面也刻一副楹联:地到瀛洲星河天上近,景分蓬岛宫阙水边多。</p> <p class="ql-block">《豳风桥》:清漪园时期名桑苧桥,光绪时期为避咸丰帝(奕詝) 名讳,改为今名,取自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反映古代劳动人民农业生活的作品-《豳风》。以“桑苧”或“豳风”为桥名都是为了表明帝王对农桑的重视。</p><p class="ql-block"> (景点说明牌上文字)</p><p class="ql-block"> 它西边就是《耕织图》景区。</p> <p class="ql-block">《界湖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桥亭毁于一八六〇英法联军之劫。因处于内外湖的分界处而得名。(景点说明牌)</p><p class="ql-block"> 《界湖桥》的内外湖分界说法不准确,那个是内湖,那个是外湖,查百度:</p><p class="ql-block"> 一说是因分界前山昆明湖与后山后湖,而称界湖桥。——这是错的。因乾隆时建的半璧桥才是两湖分界,水出半璧桥就是后湖。半璧桥在界湖桥北东。</p><p class="ql-block"> 二说在清漪园时代,这座桥被称为柳桥,而西堤南端的柳桥则称为界湖桥,在重建颐和园时,这两座桥的名称互易了。——这更荒唐,慈禧光绪一干大臣真能昏庸如此?再说昆明湖曾分东湖,南湖,西南湖,西北湖(团城湖)何来分界内外湖。</p><p class="ql-block"> 界湖桥在昆明湖西北边缘,桥洞朝东西,桥跨东西走水,桥与西堤以东是昆明湖,那就是内湖。桥西就是外水,现在颐和园这一带是京密引水渠,早先是元朝白浮瓮山河故道,明清将玉泉,西山诸水引入这里,这里一直是进入昆明湖的水源地。乾隆修昆明湖以前,西湖之水主要集中在颐和园西部到玉泉山下一带。昆明湖建成后,西湖水才大量东移。也就是说,乾隆年间,猜想界湖桥西一定有一个河流漫延的小湖泊,称为外湖。界湖桥就是分界内湖昆明湖和桥西外湖的桥。还有,这桥西边是乾隆时建的《水村居》,你听这名字,就在湖边。</p><p class="ql-block"> (通伸村人)</p> <p class="ql-block">《双桥》:图远处的桥叫半璧桥,建于乾隆时期,位于西堤北端东岸。是昆明湖与后湖的界桥。</p> <p class="ql-block">《耕织图景区》: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始建,为清漪园时期具有江南水乡耕织情调的景区。是中国古代重视农桑思想的园林式体现。主要由澄鲜堂、玉河斋、延赏斋、蚕神庙、织染局和水村居组成。从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起历三年摹刻元代画家程棨《耕作》、《蚕织》二图卷,镶嵌于玉河斋左右廊壁间。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修颐和园时,改建为内外水操学堂。2003年,在保留历史遗留的水操学堂建筑的基础上,恢复延赏斋等部分原耕织图主体建筑,整理山形水系,再现了历史景观原貌。 (景区说明牌上文字)</p> <p class="ql-block">《乾隆御制昆仑石碑》该石碑刻于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正面的三个大字是乾隆皇帝的御笔“耕织图”,背面则是乾隆皇帝的诗,即“ 玉带桥西耕织图,织云耕雨学东吴。每过便尔留清问,为较寻常景趣殊”,最后落款“乾隆癸酉夏御题”。这是乾隆时期耕织图景区唯一的一个遗存。</p> <p class="ql-block">《水村居》:原是一组具有江南水村风貌的点景建筑。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年)改建为外水操学堂,现仅遗存部分建筑。(说明牌)</p> <p class="ql-block">前面是《水操学堂》,现在是《耕织图景观历史文化展馆》,以七个展厅的规模,通过大量的展品、历史照片、历史绘画和珍贵的历史档案,讲述了耕织图景区的历史变迁,生动展现了中国传统的以耕、织为代表的农桑文化。展览分别为 “耕织图”沧桑、昆明湖水操学堂悲歌、耕织图的再现、清代皇家园林石作工艺四大主题。《耕织图景区》</p> <p class="ql-block">《水操学堂》:水操学堂建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是清廷意图培养满族海军人才的贵族军事学校。由南北各五进院落组成,分内,外水操学堂,学生分别学习天文,测算、驾驶及布阵、施放枪炮等技艺。学堂为慈禧在昆明湖中多次进行过水操合演,并承担以汽轮拖带慈禧太后御船游湖的使命。学堂于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裁撒,用途几经变更。现遗存内学堂大部分建筑和部分外学堂建筑。(景点说明牌上文字)</p> <p class="ql-block">《蚕神庙》: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始建,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2003年复建。清漪园时期,每年农历九月,织染局在此祈祀蚕神。(说明牌上文字)</p> <p class="ql-block">《澄鲜堂》: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是乾隆泛舟玉河往来玉泉山途中驻跸休憩的码头之一。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2003年复建。(说明牌上文字)</p> <p class="ql-block">《延赏斋》延赏斋座南面北,面阔五楹,前后出廊,前有抱厦三间。连接东西两侧13间游廊,把延赏斋西侧的凉亭和东侧的玉河斋连成一体。玉河斋为三间敞轩,两侧游廊依照当年陈设,镶嵌着48块描绘农耕场面的仿制耕织图石刻。玉河斋西侧游廊折转向南,直通澄鲜堂。整体建筑呈L形,怀抱着堂前的一弯玉河水。是观湖休闲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玉河斋》</p> <p class="ql-block">长廊墙璧上嵌《耕织图石刻》</p> <p class="ql-block">《耕织 图石刻 》:绘制耕织图是中国古代帝王、官府劝民勤农的重要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乾隆考辨订正了元朝画家 程棨 绘制的《耕作》图21 幅、《蚕织》图 24幅,加御题识跋共48幅,双钩阴刻上石,历时3年完成。乾隆以此为盛事,召王公重臣举行盛大的茶宴联句活动。石刻图画精美,书法流畅,艺术性地展现了古代男耕女织的场景。《说明牌上文字》</p> <p class="ql-block">清代乾隆皇帝在颐和园一角,建成的当时看来有点另类的景观,题名“耕织图”,并建造了织房、染房、蚕房,同时种了桑树。修建极富江南风情的水村居。乾隆命人把元代画家程棨所绘的耕作图与蚕织图48幅,用双钩法阴刻上石,加上他自己的题识,镶嵌于玉河斋的游廊上,勉励人们勤耕细织,发展农业生产,争取好的收成。他还亲制五首题赞耕织图风景的诗歌,并加上手书“耕织图”三字,阴刻于昆仑石形制、下承海水江崖纹石座的石碑,立于玉河畔。为了使这一酷似江南风韵的水墨丹青,成为清漪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乾隆皇帝命内务府将位于地安门附近的织染局全部迁移到玉带桥西北与稻田毗邻的地方,将“男耕”与“女织”珠联璧合,融为一体,清宫内务府织染局是专门任职宫廷所用丝织布匹的生产机构.其织出的布头上均绣有“织染局”三个字,当织染局迁到耕织图后,生产的织品就全部用“耕织图”取而代之。乾隆命圆明园的十三家蚕户迁移到耕织图。四周环植了大量桑树,使得“耕织图”的名称更加名不虚传.耕织图取代了织染局后,成为了一所名不虚传的织染作坊。(百度百科)</p><p class="ql-block">——地面上的耕织图是乾隆按照画册上的耕织图,以他的理想理念,实施的具体实践。它其实是一个小型的新型农场。 在评价乾隆历史功过时,乾隆大兴水利,重视农业,是应该肯定的。(通伸村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