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苏州一日游(2024.6.10)

安宁

<p class="ql-block">石湖风景区</p><p class="ql-block"> “半湖碧玉”的石湖风景区,位于苏州城西南郊7公里,距水乡古城七公里,东滨石湖,西依国家级森林公园上方山。石湖依山傍水,山清水秀,人文荟萃,风光柔美秀丽,凝聚江南田园山水精华,又有无数历朝遗迹散布其间。</p><p class="ql-block"> 相传春秋时,范蠡带了西施就是从这里泛舟入太湖的。石湖东面有越来溪,溪上有座越城桥,是当年越王勾践率兵攻吴从太湖挖通水道,屯兵士城而得名。就在越城桥的右首,有座九环洞桥,叫行春桥。这里是看石湖串月的最佳处。每当农历八月十七半夜子时,月亮偏西时,清澈的光辉,透过了九个环洞,直照北面的水面上。这时,微波粼粼,在石湖水面上可以看到一串月亮的影子,在波心荡漾,这就是“石湖串月”奇景。</p> <p class="ql-block">越城桥</p> <p class="ql-block">行春桥</p> <p class="ql-block">七里山塘</p><p class="ql-block"> 山塘街位于江苏省苏州古城西北,东至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阊门,西至“吴中第一名胜”虎丘,全长约3600米,约合7华里,故称“七里山塘到虎丘”。</p><p class="ql-block"> 唐朝时期,白居易任苏州刺史,对苏州城外西北河道进行疏浚,开挖成山塘河,傍河而建的古街被称为山塘街,沿街均为古建筑。古建筑大多是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建筑,为几落几进构成的建筑群体,纵向为落,横向为进。</p><p class="ql-block"> 古往今来,山塘向来是帝王国君、文人墨客的钟爱之地。无论是乾隆康熙,亦或是伯虎秋香,都曾流连于山塘河两岸。载入中学语文课本中提到的《五人墓碑记》、弹词名篇《玉蜻蜓》中的经典段落《桐桥得子》、国际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和他家的祖祠、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革命文化团体“南社”、野芳浜处的陈圆圆董小宛,皆与山塘有关。</p><p class="ql-block"> 2010年,山塘街获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典范单位”,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2015年,山塘街被中国住建部、文物局评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p> <p class="ql-block">苏州商会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位于山塘街新民桥东侧汀州会馆内,为继山西平遥中国商会博物馆后的全国第二家商会博物馆。该馆凭借其丰富、珍贵的档案史料,通过馆藏文献、实物陈列、多媒体影像等手段,形象直观地展现了苏州商会自1905年成立以来百余年的风雨历程,充分展示了苏州近现代工商业发展的历史,也是苏州社会亲商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p> <p class="ql-block">玄妙观市民公社公井</p><p class="ql-block"> 玄妙观市民公社公井,开凿于宣统元年(1909年)。清末苏州成立了以街道为区划的自治团体"市民公社",其目的是"联合团体,互相保卫,专办本街公益之事"。此井便是观前大街市民公社成立五个月后,而溶设。</p> <p class="ql-block">白居易纪念苑</p><p class="ql-block"> 苏州白居易纪念苑,又名唐少傅白公祠,位于苏州市姑苏区山塘街18号,是一座仿古院内。该纪念苑是为了纪念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而设立的。白居易的石雕立像耸立在门厅正中,展示了对这位文学巨匠的敬意。此外,苑内还设有一座山塘清风廊,青石碑刻图上描绘了十六位与苏州、阊门、山塘有关的前贤,碑刻采用黑底白描风格,人物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御碑亭</p> <p class="ql-block">古戏台</p><p class="ql-block"> 山塘街古戏台位于通贵桥西侧,是一座“易地移建”的古戏台。戏台原在“东汇路”68号“外安齐王庙”(安庙)内,2003年庙内的古戏台移建到山塘街,被列入“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的古戏台,占地310平方米,建筑面积362平方米。坐北朝南的戏台,黛瓦结顶飞檐翘角。戏台前铺砌的花岗岩石板空地,辟为游客看戏之处。两侧的厢楼,辟为书店、老照片收藏馆等文化场所。戏台呈正方形,上下二层。底层砌筑半墙,墙上设置木构玻璃窗。四角四根方形石柱,支撑起上面的戏台。戏台形制为悬山式,塑“龙吻脊”。翘起的“戗檐”上,排列蹲兽。两侧飞檐下,各悬挂一串红灯笼,题“山塘”两字。东西两侧木柱间,从上至下,分别镶嵌斗拱、垫栱板和挂落。垂莲柱错落其间。</p> <p class="ql-block">阊门寻根纪念地 </p><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明洪武年间,朝廷强行迁移江南地区大量人口到江淮一带垦荒、落户,史称"洪武赶散"。苏州阊门为当时数十万移民的出发、集散之地,故被列为中国"寻根问祖"八大朝宗圣地之一,时至今日,阊门仍是移民后裔心目中共同的"根"。2009年,在阊门城楼对面的阊门码头区域修建"阊门寻根纪念地"。现已成为山塘历史街区重要节点之一和阊门后裔"寻根问祖"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渡僧桥</p><p class="ql-block"> 位于北濠弄南,跨上津河。据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渡僧桥石刻"条考证,此桥始建于北宋至道年间,南宋咸淳十年(1274),僧元恺募款重建。桥西侧犹存桥联云:"天垂玉蚌通濠堑,地近金闾重股 " 现为钢筋混凝土梁桥。</p> <p class="ql-block">阊门城楼</p> <p class="ql-block">民国一条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