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想烽火台

鹰胆鸽魂

<p class="ql-block">每逢烽烟起时,马蹄声就拍打着土地,拍打着草原和古道,拍打着山谷中的关隘,血腥与暴力就充满了天空,文化融合的步子也就在人们的阵痛中萌发。烽烟退尽,和平的鸽子飞向蓝天时,曾经阻击着外界进入,曾经集结着刀光剑影的关隘,慢慢让时光磨损,剩下的断壁残垣,以斑驳之象,矗立在那里,似乎还诉说他们坚守的忠诚,似乎还在呼唤英雄的故事。当年文化碰撞与冲突的场景,当年的战事纷扰, 湮没在荒城古道,只能从关隘、城池、烽墩及寨堡中寻觅。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北方防御,修造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而在临夏境内,因为雄伟的太子山脉逶迤绵延几百里,贯穿于整个临夏南部,西面与小积石山连接,东至和政县至康乐县境内。秦王朝巧妙地把太子山和小积石山这两座山脉当成屏障,在峡谷出口设置关卡,大山就成了南部城墙。而长城只在北部川塬区一段修筑,且距离不长。临夏的秦长城遗址从永靖县盐锅峡南口开始,沿黄河南岸下至八盘峡口,经上铨、下铨、上车、下车、扶河、小寺沟村,长约 12 公里,断断续续,残缺不齐。保存较好的永靖县盐锅峡镇小茨村南侧的一段长城,遗址沿黄河南岸分布,大体呈东北至西南走向,底宽四、五米,残高六、七米。墙体为夯土板筑而成,厚 16~25 厘米。据专家考证,这段长城为明长城,是防御北方蒙古等游牧民族进犯的军事防御设施,遗址保存较好。烽墩又称烽火台、烟墩、墩台、墩堠或狼烟台,古代用以报警联络,多建筑在高山或转折处。明成化二年规定“来敌百人,举放一烟一炮;五百人,二烟二炮;千人以上,三烟三炮;万人以上,五烟五炮”。临夏北部高丘峁上遗留下来烽火台遗迹。从临夏北塬崔家坡头的孟家墩,魏家坡根后边的朱家墩、南塬乡撒拉坡顶的南塬墩,直到黄河北岸永靖县境内的坷妥墩、青草坡岭尖的墩,一直到王坪乡,计有 21 座土墩,每座均配备 5 名军士常守。这些墩基本在一条直线上,墩与墩之间相距有 10 多华里,而且均位于高山峁上,互相能够瞭望。这些墩形式相近,外围是十丈见方的黄土筑成的土围子;围墙高约两丈,厚有丈许,只有一个很坚固的门户。围子中心是高过围墙一倍的土台;登到土台的顶层,可以观察到周围的一切,毫不含糊,这是为军事上需要而建成的设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