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营长-王克曼

姜贵成

<p class="ql-block">  <b>一九七九年王克曼从空军地空导弹六营调来27营任营长时,我在营机关任参谋。他带领部队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前线轮战,和桂南军事大演习。他总揽全局深谋远虑,表现岀了很强的领导能力。和他作战、训练共同生活了近四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是一位我十分敬佩的首长。</b></p><p class="ql-block"><b><i>图为2018年纪念参战四十周年时,当年的王营长和四位参谋的合影。</i></b></p> <p class="ql-block"><b>  王克曼,1947年出生,江苏人,1965年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1970年毕业分配到广州军区空军作战部队-地空导弹独立第六团独立六营,任制导连指令发射系统技师。在技师、连长、指导员基层岗位上工作近10年。1979年调任我导弹廿七营任营长,1981年调任导弹六团团参谋长。后任高炮十师参谋长,空军防空混成十旅组建时任旅长。1993年10月任空军高炮学院院长。1997年转业到地方工作。</b></p> <p class="ql-block"><b><i> 图为1985年10月25日,空军防空混成十旅组建,广州军区空军政委刘峰向首任旅长王克曼授军旗。</i></b></p> <p class="ql-block"><b>王克曼转业地方后任职:</b></p><p class="ql-block"><b> 1997年12月转业安排任广东省广播电影电视厅任副厅长、党组成员。</b></p><p class="ql-block"><b>2004年1月任广东省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总裁、党委书记。</b></p><p class="ql-block"><b> 2005年当选为第五届广东省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并连任两届。</b></p><p class="ql-block"><b> 2008年当选为广东省政协常委,广东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b></p><p class="ql-block"><b> 在南方传媒集团任职期间,还被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大学、暨南大学、汕头大学、北师大珠海分校等五所院校聘为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b></p><p class="ql-block"><b><i>图为2004年1月18日广东省召开“南方传媒集团〞成立大会时,首任总裁王克曼在大会上讲话。</i></b></p> <p class="ql-block"><b><i>图为代表作之一:《中国广电体制改革 南方摸式》,中央政治局委员 时任广东省省委书记的张德江题写了卷首语。</i></b></p> <p class="ql-block"><b><i>图为代表作之二:《广东电视50年》,由广东省省长黄华华为该书作序。</i></b></p> <p class="ql-block"><b><i>图为代表作之三:《电视的演进》,由广东省省委副书记蔡东士为该书作序。</i></b></p> <p class="ql-block"><b><i>图为代表作之四:《走出国门看世界》,由广东省副省长雷于蓝为该书作序。</i></b></p> <p class="ql-block"><b>王克曼说:我在广电系统的几部书的编辑出版,是我在广电系统工作的十年间,通过对省内外、国内外广电行业的综合考察,广东省广电发展历史的研究,对广电体制改革的探讨和广电集团化改革的全面推进。所以这几本书的出版是对广东广电实践经验的总结,是理论研究和艺术创作的成果。</b></p><p class="ql-block"><b><i>图为代表作之五《文化传媒研究》,由广东省政协副主席温兰子为该书作序。</i></b></p> <p class="ql-block"><b><i>图为2007年广东省副省长雷于蓝,向王克曼颁发百佳电视工作者奖杯。</i></b></p> <p class="ql-block"><b>  历时3年成功创作的纪录片《哈军工》是一部影响深远的精典之作。纪录片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广东卫视、南方卫视、上海电视台、哈尔滨电视台、深圳电视台等多家电视台播出。为纪念哈军工创建70周年,王克曼又指导广东广播电视台“触电新闻”制作了36集微纪录片《哈军工》。2011年纪录片《哈军工》荣获红旗飘飘90年中国红色纪录片“经典作品奖”,并被中央档案馆收藏。2012年《哈军工》荣获第26届中国电视金鹰奖。 </b></p><p class="ql-block"><b> <i>图为他主持编著《史话新语.哈军工》、他还策划了大型文献纪录片《哈军工》。2013年《史话新语.哈军工》被国防科大图书馆和哈军工纪念馆收藏。</i></b></p> <p class="ql-block"><b><i>图为《哈军工.美篇传奇》</i></b></p> <p class="ql-block"><b>  近年来哈军工校友在网上发布的美篇约3000多集,已成为后哈军工时代研究哈军工历史、弘扬哈军工精神、传承哈军工文化的主要载体。由军事纪录片《鏖战远东空军》重新编辑制作的短视频,在广东广播电视台触电新闻APP上线播出,总点击率高达数百万人次。使新媒体为艺术家打造了新的创作平台,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他是哈军工毕业学员中为数不多的具有从军、从政、从教、从艺多种经历的领军人物。</b></p><p class="ql-block"><b> <i>图为他主持收集、整理的《哈军工 .美篇传奇》。</i></b></p> <p class="ql-block"><b>  大型文献纪录片《哈军工》连续三年荣获大奖,王克曼总结到:除了领导者丰富的工作经历和人生积累之外,组建优秀的创作团队和联络广泛的人脉资源是领导者从事艺术创作特有的优势。</b></p><p class="ql-block"><b> 电影、电视剧、电视纪录片的创作都离不开优秀的创作团队,获奖作品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创作团队共同的成果,优秀的创作团队是创作成功的基础。</b></p> <p class="ql-block"><b><i>2011年大型文献纪录片《哈军工》荣获红旗飘飘90年红色经典作品奖。</i></b></p> <p class="ql-block"><b>王克曼感慨地说,大型纪录片《哈军工》的策划创作起因,缘于本人在哈军工学习的亲身体验,及在空军高炮学院担任院长期间对陈赓大将办学思想的理解。同时跟本人对哈军工的情怀和长期进行哈军工历史、哈军工精神、哈军工文化的研究等因素有关。《英雄导弹营》《威震南天》纪录片的创作都与我在高炮、导弹部队20多年的实践积累和对高炮、导弹战史战例的系统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b></p><p class="ql-block"><b><i>图为2011年广东省人大主任黄丽满向纪录片《哈军工》主创人员颁发获奖证书</i></b></p> <p class="ql-block"><b><i>  </i>王克曼总结到:事业的成功,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及历史的机缘巧合。我和文艺创作结缘,始于2005年,我在南方传媒集团总裁任上,当选为广东省第五届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2008年被任命为广东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期间,广泛地接触了广东省著名作家、画家、书法家、歌唱家、舞蹈家、戏曲家、电影家、史学家等各方面的艺术家。根据当时的工作对象,工作指导思想很明确,就是向艺术家学习,为艺术家服务,积极参与艺术创作,从而开启了从事艺术创作的生涯。</b></p><p class="ql-block"><b><i>图为2012年大型文献纪录片《哈军工》荣获第26届电视金鹰奖,王克曼代表广东省电视艺术家协会领奖。</i></b></p> <p class="ql-block"><b>他总经到:领军人物在艺术创作方面所具有的优势不仅仅是一两个方面,领导者在长期工作实践中锻炼培养的是综合素质。电视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具有综合能力的领导者在指导电视艺术创作方面同样会发挥领导者应有的尊重知识、尊重艺术、尊重人才、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及善于把握天时、地利、人和所形成的综合优势。</b></p><p class="ql-block"><b><i>图为2012年大型文献纪录片《哈军工》荣获第26届电视金鹰奖证书</i></b></p> <p class="ql-block"><b><i>他参与哈军工65571班集体回忆录,美篇书《65571传奇作品选集》、《长河浪花》等书籍的出版。</i></b></p> <p class="ql-block"><b><i>2023年原哈军工北京校友会会长李惠芬向荣获“哈军工杯杰出贡献奖〞人员颁发奖杯和证书。(王克曼为右起第2名)</i></b></p> <p class="ql-block"><b><i>王克曼策划创作了10多部军事体裁纪录片《鏖战远东空军》《强军梦学子情》《威震南天〉《英雄导弹营》《在志愿军总部》《中国防空军》等。</i></b></p> <p class="ql-block"><b><i>《鏖战远东空军》是他参予策划的第一部反映抗美援朝高炮部队防空作战的纪录片。</i></b></p> <p class="ql-block"><b><i>《威震南天》是他策划的第一部反映抗美援越空军高炮部队防空作战的纪录片。</i></b></p> <p class="ql-block"><b><i>《英雄导弹营》是2007年他策划的第一部,反映空军地空导弹部队防空作战的纪录片。</i></b></p> <p class="ql-block"><b><i>图为广东省省委副书记蔡东士为王克曼题写的 “沙场点兵 荧屏布阵”词牌。</i></b></p> <p class="ql-block"><b><i>  </i>2024年78岁的他还组织创建了《王克曼工作室》,真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们一定会看到他更好更多的文化成果。</b></p><p class="ql-block"><b><i>图为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为文艺名家授的牌匾。</i></b></p> <p class="ql-block"><b>社会上对王克曼老领导的评价共识:</b></p><p class="ql-block"><b> 王克曼老领导先后在部队、地方等多个岗位担任主要领导。领导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他把领导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把“理工科”的逻辑思维和“文科”的形象思维相结合,把领导者的宏观把控和专业工作者的灵活发挥相结合,产生了众多的优秀作品。</b></p><p class="ql-block"><b> 以“无心插柳”的心态从事创作,反而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开启艺术创作之初,王克曼总裁并未考虑作品获奖,个人成名。而是结合部队和广电的经历,利用南方传媒、广东视协现有的平台和资源,发挥各方面的综合优势,与创作团队共同努力,竟然取得了如此丰硕的成果。</b></p> <p class="ql-block"><b><i>图为2019年11月,王克曼在地空导弹第27营老兵纪念27营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轮战40周年大会上讲话。</i></b></p> <p class="ql-block">  <b>2024年6月14日-20日,七十八岁的王克曼老首长不顾酷暑和长途劳累,从广州出发,来到西安、咸阳、介休、太原等地。看望当年陕西、山西的老战友、老部下。和我们喧寒问暖共叙友情,使我们万分感动。此刻我们衷心的祝福老首长保重身体,快乐生活。同时期待着他的工作室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作品。</b></p><p class="ql-block"><b><i>图为:原导弹6团团领导张竹青(64年入伍,长治人)专程从四川锦阳赶回山西迎接王克曼的到来 。</i></b></p> <p class="ql-block"><b><i>图为王克曼(中)在介休和地空导弹6团部分山西籍老战友的合影。</i></b></p> <p class="ql-block"><b><i>  图片为王克曼(中)在太原和原地空导弹27营的部分山西籍老战友的合影。</i></b></p><p class="ql-block"><b><i>(前排左1李怀帅、左2姜贵成、左3王克曼 左5王长生、后排中程爱华、后右王满元)</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