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br></h5><h5> 说起大同,记忆一下子就被拉回到四十年前。那一年,乘绿皮火车经一夜颠簸,翌日清晨当通红的暖阳从黄土高原上升起的时候,我知道此行的目的地大同就要到了。青葱少年,懵懵懂懂,游历了古城、石窟、木塔、悬空寺等。在泛黄的记忆中,这座与煤炭渊源极深的地方,处处都弥漫着无法挥却的煤灰和烟尘,那座酷似人民大会堂的商场是整个大同市内著名的地标建筑。</h5><div><br></div> <h5><br></h5><h5> 的确,近现代大同因煤而兴,号称“中国煤都”。大同的无烟煤品质受到广泛认同,支撑起新中国早期工业的动力煤时代。自新中国以来为国家贡献了优质动力煤超过三十亿吨,与德国的鲁尔、前苏联的顿巴斯并称为“世界三大煤都”。然而,大同“因煤荣耀”,但同时伴随着挥之不去的“因煤而苦恼”。“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使得水资源极度匮乏,地表沉陷严重,常年上榜全国污染城市榜,被列入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人们戏称“黑三甲”。</h5><div><br></div> <h5><br></h5><h5> 现在,新大同在黄土高原生态持续向好和产业升级的带动下,痛定思痛,在耿彦波市长统筹和规划下拉开了转型升级的序幕。经过多年治理,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环境污染问题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治理,古城完整修复,新城拔地而起,新与旧,历史与现代达到了完美的组合。</h5><div><br></div> <h5><br></h5><h5> 然而,历史上的大同走过了绵长、悠远的时光,平城、云州、云中都是他的曾用名,到了辽代改称“大同”并一直沿用至今。大同曾是北魏京都,辽金陪都,明清重镇,处在内外长城之间,是北方边陲重地,也是胡汉文化交融的地方,具有多民族交融形成的独特文化。</h5><div><br></div> <h5><br></h5><h5>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摈弃汉人笨重的战车长袍,推广轻便的胡服骑射,从而成就一代霸业。汉初,刘邦率军抗击匈奴,在平城白登山被困七天七夜,陈平献计贿赂匈奴单于妻子阏氏,刘邦才得以突围。北魏天兴元年(398年)七月,迁都于平城(今大同市内)。在此经历六帝七世,直到太和十八年(494)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平城作为北魏都城近百年之久。北魏在平城“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造宫城”,经过近百年的苦心经营,平城成为当时北方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h5><div><br></div> <h5><br></h5><h5> 辽重熙十三年(1044年),辽兴宗把云州升为西京府。云州又被列入五京,成为辽国京师的陪都。清宁八年(1062年),辽人仿照鲜卑族人立五帝丈六金像的做法,“奉安诸帝石像,铜像”,在云州建筑规模宏大、祖佛一体的华严寺。辽金时西京大同再度兴盛于北方,成为中原与北方少数民族交往的中转站,大同再度辉煌。</h5><div><br></div> <h5><br></h5><h5> 明朝朱元璋率明军攻克元大都,尽管蒙元残部元气大伤,退回蒙古高原,但仍对中原念念不忘,不断骚扰明朝北部边境。明王朝为巩固政权,格外重视北部边境的防御,设立9个防务重镇,称为九边,其中大同镇的战略位置尤为重要,全国十二分之一的军队驻守于此,有“大同士马甲天下”的美誉。洪武五年(1372)大将徐达督率军民,在辽、金、元土城的基础上,把大同扩建成新的砖城。</h5><div><br></div> <h5><br></h5><h5> 千年古城,三朝京华,在明清基础上修复的大同古城承载了中国北方历史上的沧桑与变迁。与西安、洛阳、开封古城相比,大同仿佛是一位低调、内敛的智者,以其深邃的历史和文化,默默向人们展示着它的魅力。</h5><h5> 古城大同,值得一游!</h5><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