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告别-阿图·葛文德[美]

丝路花语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研究表明:一个60岁健康人的视网膜接收到的光线只是20岁年轻人的1/3。简单的一句话,内心却为之一颤,衰老在无时无刻发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增加了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将要终老的无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是一位优秀的医生,是白宫最年轻的健康政策顾问,影响了奥巴马医改政策的关键人物,也是一位具有慈善心肠,富有人道精神和人为情怀的作家。书中通过一个个真实生动的案例和大量的心理学、社会学的实证研究成果,揭示了一个人可以如何自主快乐,拥有尊严地活到生命终点。 感谢这本书,让我第一次对善终服务、辅助生活的理念有了初步了解,对生命有了深入的思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书内容浅显,脉络清晰,通俗易懂。 作者把目光聚焦于人类的衰老和死亡的悲剧与应对,讲了奶奶的高龄独居的故事;讲了一对医学夫妇亲历失能、失明、失智、生活品质逐渐下滑,最后滑向深渊的故事;讲一个有创意的社区医生突发奇想,改造传统养老机构的故事;还有美国的普通家庭如何为养老奉亲难以负担的经济压力、社会福利养老机构的各种死角和盲点、而居家养老无法提供社群交往的支撑等矛盾无法调和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何面对亲人的疾病和终有一天要离去的现实?很多人都在刻意回避,我也如此。我仿佛是在与时间赛跑,更希望时间停滞,想让父母的身体保持目前状态。我尽最大努力照顾父母,不去想也不愿面对父母日益衰老的现实,仿佛不去想就不会有那一天。不愿提及和面对的背后,恰恰是不知如何处理自己对所爱的人的情感,不愿面对终有一天要到来的离别。但不得不承认,曾刻意回避的场景,迟早都会到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有质量有意义的活着,体面的离去是我们终此一生的终极目标。</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指出,人有两个不同的自我:体验的自我平等的忍受每时每刻的体验,而记忆的自我事后几乎把全部的判断权重放在了两个时刻上,即最糟糕的时刻和最后的时刻。体验的自我获得了几个小时的愉快,而只有一小会儿的不愉快,但是记忆的自我则看不到任何的愉快。说到底,人们并不仅仅把他们的生活看作全部时刻的平均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我们时日无多,不确定如何最好的满足自己的优先考虑时,我们被迫应付对体验的自我和记忆的自我都要紧的实际情况。我们不愿意忍受长时间的痛苦,缩短快乐的时光,然而有些快乐使得忍受痛苦富有价值,高峰是重要的,结尾同样如此,不仅仅对死者重要,而且对于留下的人同样重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善终不是好死,而是好好活到终点。作者说,技术化的社会已经忘了学者所谓的“垂死角色”,以及生命接近终点时,它对于人们的重要意义。人们希望分享记忆、传承智慧、解决关系问题、确立遗产、确定留下的人能好好活着。他们希望按照自己的主张结束自己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再次说,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出于愚钝和忽视而掠夺人们的这个角色,就应该永远感到羞愧。我们的医学领域中的人一而再的在人们生命终点给他们造成深刻了伤害,并对造成的伤害毫无察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不去努力活得更长,才能活得更长。把今天过到最好,而不是为了未来牺牲现在</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高度评价姑息治疗,善终服务。它们是在积极治疗和最终死亡之间的新的医学与护理阶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普通医疗的目标是延长生命,牺牲生存质量,获得未来时间。而善终服务是让护士、医生、牧师以及社工帮助治病患者,在当下享有最充分的生活,而不是只关注思考生命的长短。不以治疗为主,而以帮助病人减少痛苦,在亲人的陪伴下,共同讨论生活中最在意的事情,以及拥有可能的日子对他意味着什么,然后一起努力实现他的愿望,最终安宁的死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像很多人一样,作者也原本以为善终治疗会加快病人死亡的速度,因为病人放弃了医院治疗,又使用大剂量的麻醉药镇痛。但研究人员发现,乳腺癌、前列腺癌、直肠癌患者参加善终服务与否在存在时间上没有差异。但胰腺癌患者平均多活三周,肺癌患者多活了六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多活了三个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接受个人的必死性,清楚了解医学的局限性和可能性,这是一个过程,而不是顿悟。有些临床医生害怕做的太少,大多数医生不理解,在另一个方向上,也可以犯同样可怕的错误,那就是做的太多,对一个生命具有同样的回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不以安全的名义限制人们的选择,而是以过有价值生活的名义扩大选择的范围</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书中以大量的实例讨论了美国养老的现状,其中类型多样、选择丰富的养老机构,保障了老年人的安全、医疗、生活、社交等方面的需求,同时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我们,传统的养老方式越来越难以为继,社会化养老同样需要进一步完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书中列举的大通纪念疗养院的实验案例让我耳目一新。他提出背后的思想是要抗击疗养院的三大瘟疫:厌倦感、孤独感和无助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书中说,唯一让死亡并非毫无意义的途径,就是把自己视为某种更大的事物的一部分:家庭、社区、社会。如果不这么想,死亡只是一种恐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忠诚是通过显示为之服务的外在事物以及乐于提供服务的内在意愿,解决了我们庸常存在的悖论。在这种服务中,我们的存在不是受到挫折,而是受到了丰富和表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们在疗养院引进了动物、植物还有儿童,给居民们提供了一个表达忠诚的小口子,一个有限的,但是真正能使他们抓住某种超越单纯存在的东西的机会。在那个环境里的人们活了起来,他们重新和世界沟通,又开始去爱,去关心和欢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这个实验终究没有成功推广,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无奈与愤怒。其原因来自于医学专业人士专注于祝福健康而不是滋养心灵,没有重视和理解人类的需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思考死亡是为了活的更好</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书中的最后一节中的一句话,也是我看这本书的最大收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不是医务工作者,但我非常赞同作者的观点。作者说,对医学工作者的任务究竟是什么,我们一直都搞错了。我们认为是保证健康和生存,但是该有更远大的目标,我们的工作是助人幸福。幸福关乎一个人活着的理由,那些理由不仅仅是在生命的尽头或者身体衰弱时才变得要紧,而是在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中都紧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事实上,作为人类,最有意义的体验会来自帮助他人处理医学无能为力的问题,而不仅仅是医学能够解决的问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