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美学的腔调:左琴右书杯中茶

茶格之道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b></h3> <h1><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君子之座,必左琴右书”是中国文人君子的标配,语出唐代散文家柳识《琴会记》:</span><br></div></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君子之座,必左琴右书,雅好阅古,古亦置于舟车也。大历六年,浙西观察使苏州刺史兼御史大夫赞皇公祗命朝于京阙。春正月,夕次朱方,刺史樊公称江月当轩,愿以卮酒侑胜。居无何,赞皇公弦琴,樊公和之。演操相应,澄清抚绥,递为伯牙,更为子期。琴动人静,琴酣酒醒,清声向月,和气在堂,春风犹寒,是夜觉暖。”</h1> <h1>这个掌故描述的是公元771年,唐代宗年间,浙西观察使苏州刺史兼御史大夫赞皇公授命赴京公干,2月返回吴地,落日时分抵达朱方县,朱方县位置在今镇江主城区东面与大港之间,地方刺史樊公在江月轩接待长官。</h1> <h1>小酌怡人,窗外一派清风,遥望大江朗月,不久二人乐兴大发,上司古琴在身,亲自操琴,下级随其音律唱和,一琴一歌,赞誉国家太平、四境安定,二人互誉伯牙子期知音。</h1> <h1>上司琴技甚高,弹来出神入化,下级唱和悦耳,琴音伴明月,相得益彰,宾主寒暄,相见恨晚,虽春寒却觉异常暖。</h1> <h1>从柳识《琴会记》所述唐代一次省部级与厅局级干部的琴会,就可知道东方美学的腔调是什么样子的。</h1><h1><br></h1><h1>古文人儒雅,诗书自不待言,基本是通晓音律的。</h1> <h1>何以如此呢?与周公、孔子有莫大关系。<br><br></h1><h1>周公旦,中国儒学先驱者,孔子心目中第一“偶像”,周朝绵延790年,周公居功致伟。</h1> <h1>周公摄政、周公制礼乐、周公还政,周公创造了一套完整教育制度,他所做的一切,配得上中国第一位真正君子。<br></h1><h1><br></h1><h1>周公创办了官学和乡学。官学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h1> <h1>小学以书、数为主,太学除了精研小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要开始学习大六艺: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乐经。(见《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h1> <h1>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尚存,乐经则已失传。<br><br></h1><h1>太学所学,是年轻人做官为朝廷效力之必备技能。<br></h1> <h1>根据《礼记·内则》:</h1><h1>“十有三年学乐。二十而冠,始学礼。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四十始仕,方物出谋发虑,道合则服从,不可则去。五十命为大夫,服官政。七十致事。”</h1> <h1>在西周时代,读完小学,已具备阅读、书法、数学基础,还需要花3年时间学雅乐。<br><br></h1><h1>才高者十五岁入太学,“三年而通一艺”,学完五经要十五年时间,此时已年届卅,精英求学之道艰辛远超现代大学。</h1><h1><br></h1><h1>我大学毕业才21岁,3千年前西周同龄学子尚在学堂苦读五经,“三十而五经立也”,孔子讲“三十而立”原来是这个意思。</h1> <h1>周礼规定:<br>“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br></h1> <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君无故玉不去身,大夫无故不彻悬(指乐器),士无故不彻琴瑟。”(彻与撤同意)</span><br></h1> <h1>司马迁《礼记·乐记》云:<br>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 乐者,通于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 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h1> <h1>白话意思是:</h1><h1>音乐,在人心中产生; 音乐,也与伦理相通。单知声音而不知音乐者,是禽兽; 知音乐而不知欣赏音乐美的人,是普通百姓。</h1><h1><br></h1><h1>唯有受过训练的谦谦君子,才真正懂得欣赏音乐,感受乐美的含义。</h1> <h1>斯故,君子士大夫学乐奏琴,是时代的要求。<br><br></h1><h1>读书修心,学乐养性。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周公、孔子之后代代文人努力用诗书乐修炼自己。<br><br></h1><h1>左琴右书,或有琴有书,从3千年前起,成为雅士文人君子标配。</h1> <h1>人们多有不知,孔子游说与游学中,每日抚琴,琴歌不断,他不是炫耀,而是将琴乐作为怡性工具。<br><br></h1><h1>谪贬中的苏轼未曾怨天尤人,他弹琴明志,“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见《行香子·述怀》)</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b></h1> <h1>文人亲自耕作的不多,陶渊明就是其中一个,他五十四岁时写下了《桃花源记》,是农耕时代理想国。</h1><p class="ql-block"><br></p><h1>陶渊明陶潜,真隐士也。</h1> <h1>三国之后,司马家族取代魏建立晋王朝,士子文人认为,司马家族的统治并非王道,而是霸道(以仁义治国是王道,以武力、权势治国是霸道)。<br><br></h1><h1>后世评论,这是“中国政治最混乱、社会最痛苦的时代”。</h1> <h1>熟读儒家、道家经典的的士人文人,不与司马家族合作,隐逸山野、归隐田园,被载入正史的隐者居然多达上百人。<br><br></h1><h1>陶潜笔下的农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活得巴适,至真至纯,桃花源乡野、农耕美景、猫叫鸡鸣狗吠、邻里相亲,俨然大同世界。</h1> <h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br><br></h1><h1>清代以前中国是农业社会,工业文明还没有来到中国,农耕生活真有那么美好吗?</h1> <h1>农民苦,汝知否?</h1><h1><br></h1><h1>我70岁二哥现仍在湘北务农,年收益是8000元人民币。<br><br></h1><h1>陶渊明去世1600年后(公元2000年),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书记李昌平就“三农问题”上书朱镕基总理“农民真苦、农村真穷”,直言农村现实。</h1> <h1>唐诗《锄禾》,中国孩童都很熟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作者李绅)<br><br></h1><h1>陶渊明归隐田园,四十五岁写下一首五言诗,对艰辛农耕发出感慨:“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见《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h1> <h1>白话意思是:</h1><h1>农民劳作岂能不艰苦?为了谋生,这是无法推脱也无法回避之艰难的事情。 农忙时的劳作,四肢身体确实很疲倦,所幸没有病痛灾祸纠缠上身。<br><br></h1><h1>陶渊明40岁最后一次辞官归田后,写下“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见《归园田居.其三》)</h1> <h1>宋诗《蚕妇》:</h1><h1><br></h1><h1>“昨日入城市, 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 不是养蚕人”(作者张俞)</h1><h1><br>唐诗《农家望晴》:</h1><h1><br></h1><h1>“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作者雍裕之)</h1> <h1>即使进入了20世纪80年代,农村分田包产到户,生产方式还是人力与畜力、加上锄头、镰刀、风车灯传统农耕工具,农民靠天吃饭,劳做依然艰辛。</h1><h1><br>劳累熬人到了什么程度?</h1><h1><br></h1><h1>罗中立1980年超现实油画《父亲》会告诉你答案。</h1> <h1>西方农牧业则很早已进入工业生产方式,在土壤耕作、农田建设、播种、栽植和施肥、排灌、收成、农副产品再加工、运输环节,大规模使用农业机械取代人力。</h1><h1><br>诸如推土机、平地机、筑埂机、水田耕整机、谷物联合播种机、栽植机、中耕机、收割机、脱粒机、烘干机、碾米机、磨粉机、榨油机、装载机、拖拉机、农用挂车、割草机、搂草机、垛草机、铡草机和饲料粉碎机等等,在中国农民看来,是奢侈的工具。</h1> <h1>中国革命成功,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h1><h1><br></h1><h1>在红色根据地、抗战、解放战争时期,直至建国后文革结束,农民兄弟支持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支持中国共产党,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与牺牲。</h1><h1><br></h1><h1>华夏民族真正的脊梁是农民,他们极具韧性。</h1> <h1>建国之后,国家搞工业建设,城市相对富裕,农村贫困。</h1><h1><br>1978年末,国家总人口9.63亿,农村人口8.032亿,农村贫困人口达7.7亿,贫困率是97.5%(贫困标准是366元/年.人);</h1><h1><br>2000年末,总人口为12.95亿,农村人口8.07亿,农村贫困人口是4.6亿,农村贫困率约49.8%(贫困标准是1528元/年.人);</h1><h1><br>到了2014年底,中国农村仍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h1> <h1>1978年改革开放,经过几十年迅猛发展,中国成为全世界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是世界级工业大国,城市经济圈迅速发展,珠三角、长三角日益发达,农村与城市距离也越拉越大,三农问题日益凸出。</h1><h1><br>若你去日本、北美与欧洲观察,城乡差别其实不大。</h1> <h1>公元2000年时,李昌平上书痛陈“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引起高层震动,国家决定用工业与第三产业反哺农业,农民苦日子终于熬到了头。</h1><h1><br>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以扶贫政策解决农村问题,精准扶贫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感。</h1> <h1>扶贫与脱贫一字之差,含义实则天差地别,扶贫多为慈善,脱贫是强制,是国家对农村应承担的法律与道德义务。</h1><h1><br>三农兴,则国家兴,三农弱,国家弱。</h1><h1><br>乡村能否振兴,事关民族复兴伟业。工业、农业作为国家经济马车上一对轮子,若大小不均,就会经济跛脚。</h1><h1><br>国策上,法律与财政要向农村倾斜。</h1> <h1>我们工业虽强,却仍是货真价实农业国,因14亿国人有6亿农民,居住在乡村农民达5亿之多。(数据来自2021年5月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h1><h1><br>2006年元旦,北京宣告废止农业税。</h1><h1><br>农业税历史悠久,有“皇粮国税”雅号,已实施了2600年。</h1><h1><br>废止农业税,是国家正式宣告停止从农村抽血。</h1> <h1>2017年12月,北京农村工作会议决定,农业与工业齐头并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h1><h1><br>2019年,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出台。</h1><h1><br>2022年,二十大决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h1><h1><br>中央财政向乡村不断加大投入,2015年投入1500亿,2023年达到1750亿。(来自财政部的数据)</h1> <h1>每年千亿真金白银投入乡村建设,这些资金对口投入村庄规划、村庄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等六大方面,乡村风貌被整体改观,农村不再是人们以往落后、脏、乱、差的概念了。<div><br>2020年6月,大陆最后一个建制村——四川省凉山州的阿布洛哈村通车,国家实现村村通公路,这在几十年前,也是现在西方国家觉得不可思议、也无法想象的。</div></h1> <h1>绿色乡村有了生气,出现虹吸效应,城里人长假或周末,会选择去乡村休闲。</h1><h1><br>城市虽繁华,但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带来的压抑感、快节奏感常让人不适。</h1><h1><br>千万人口级别的特大、巨大型城市,不可避免的患有“城市病”: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住房紧张、教育资源紧张、医疗资源紧张、就业困难等。</h1><h1><br>这也是今日农村人幸福指数要比城市人高的一个重要原因。</h1> <h1>不用再过25年,乡村建设会更美不胜收,“三农”问题成为历史。</h1><h1><br>当贫困帽子被甩掉,国人由小康,中康,到大康;生活情趣由俗,到雅,再求美;美丽的新华夏在一步一步到来。</h1> <h1>春秋时期,禽滑厘询问墨子有关“物质基础与文化(美学)的关系”问题,墨子答“故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 居必常安,然后求乐。为可长,行可久,先质而后文,此圣人之务”(见刘向《说苑·反质》<div><br>墨子与弟子禽滑厘对话中,强调“先质后文”,他认为审美,必须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之上,先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如食物的充足、衣物的温暖、居住的安全,才谈得上追求生活品质和精神享受,国家要治理好,没有其他的道路。</div></h1> <h1>现代中国的发展,印证了墨子“先质后文”的论断。</h1><h1><br>现代中国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1949年到1978年,中国意识形态挂帅,是政治社会,僵化的计划经济,使得国人普遍经济窘迫。</h1><h1><br></h1><h1>是小个子巨人邓公勇敢拍板,“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才有80年代初“万元户”神话故事。</h1><h1><br>1978年9月,邓小平在天津考察时讲:</h1><h1><br></h1><h1>“现在不能搞平均主义。毛主席讲过先让一部分人富裕起来。好的管理人员也应该待遇高一点,不合格的要刷下来,鼓励大家想办法。”</h1> <h1>这是他第一次提出“先让一部分人富裕起来”,邓公实事求是,是党内思想解放的先行者。</h1><h1><br>同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h1><div><br></div><h1>“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h1> <h1>1979年9月,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开业,它位于九省通衢、华中重镇武汉,开初有103位个体户领到营业执照,因经营有术,很快,其中三分之一个体户发财,成为了“万元户”,让国人羡慕。</h1><h1><br>万元在当时是什么概念?是天方夜谭,是让国人羡慕眼红的一笔巨大财富。</h1><h1><br>1984年大学毕业,我第一个月工资是42元人民币,年薪是504元,不吃不喝不用,我要连续干19.8年才能赚够1万元。</h1> <h1>按货币购买力计(以购买粮食为标准),80年代1万元,是今天的30万元。</h1><h1><br>参考物价、通货膨胀,80年代1万,等于今天440万。</h1><h1><br>以居民平均工资水平,1980年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月薪是66.91元,80年代1万,相当于今天120万。</h1> <h1>个体户摆摊很累,赚得第一桶金汉正街个体户,有人试想躺平,考虑将赚得的数万现金存入银行吃利息,过开心小日子,以当时标准计,他认为已实现财务自由。</h1><h1><br>1980年,中国工商银行利率定期一年是5.4%、三年6.12%、五年6.84%,若在银行存入10万元(五年定期),每年将收益6840元。以我年薪504元,对比他的年息6840元收益,汉正街万元户确实可以骄傲地躺平了。</h1><h1><br>国家引导小部分人率先富裕,慢慢再使国人整体致富。</h1> <h1>中国的市民社会在1990年不声不响到来了。</h1><h1><br></h1><h1>以1990年为起点是有原因的,因为这一年,草根底层演员赵BSH初登央视春晚,大红大紫。</h1><h1><br>在千禧年前后,他成为最受国人欢迎的小品演员,亿万观众瞩目的春晚舞台,压轴节目是他的搞笑小品,《卖拐》《不差钱》等21部春晚小品,现场反响强烈,笑声不断。</h1><h1><br> 1990年到2011年(1994年缺席),赵某雄霸春晚舞台整整21年,21年已是两代人时间。</h1><h1><br>公元2千年前后连续21年被国人期待、热议、追捧,他创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记录。</h1> <h1>客观讲,这21年,也是国人审美情趣整体向市民阶层平移,审美格调下滑的时期。</h1><h1><br></h1><h1>其表演内容与形式格调不高,迎合的是市民的要求,海外华人圈对赵的到访表演内容,是持批评态度的。</h1> <h1>甲午海战清国失败,1895年李鸿章签订了《马关条约》,台湾经过日本50年殖民统治,1945年后日本投降,蒋介石政权接管治理台湾地区迄今,海峡对岸比大陆更早进入市民社会。</h1><h1><br>值得一提的是,某位台籍双栖艺人,1993年在台湾地区的综艺节目上大讲猥琐荤段子,未被台湾文化事务主管部门门查处,通过互联网居然在大陆蹿红,屡屡被邀到大陆音乐节目作为嘉宾献演。</h1> <h1>想起比苏轼成名早的柳永柳三变,也曾多次参加科举,却四次落败,原因很简单。</h1><h1><br>作为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他是风流才子,放浪形骸,自诩“白衣卿相”,为艳俗文化代言者。</h1><h1><br>他在京城时尚圈享有“凡有饮水处,皆能歌柳词”美誉,但世俗格调与政治格调是两码事,宋代文官比武官地位高,官员的升迁录用,很注重其秉性。</h1> <h1>写婉约词的文官也有许多,但不会流连花田李下,简言之,士大夫可以风流倜傥,但不得逾距,更不会写艳词。</h1><h1><br>可惜柳永没有拿捏好分寸,有风流却无儒雅,怎么能入千古一帝宋仁宗法眼呢!!</h1><h1><br>唐宋八大家,代表了中国文化最辉煌最高光的时刻,他们是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h1> <h1>啧啧,宋仁宗麾下就占了其中六位。<div><br>他麾下群星闪耀,如北宋理学五大家,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灏。</div><div><br>他麾下名臣如云,如晏殊、范仲淹、梅尧臣、苏舜钦、包拯,文彦博,司马光、吕夷简、富弼、韩琦等。</div><div><br>他麾下有四大书法家,如苏东坡、米芾、黄庭坚、蔡襄。</div></h1> <h1>北宋科技发达,他麾下有众多不知名科学家与工匠。</h1><div><br></div><h1>如火药用于战争、指南针用于测绘、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炼铜炼铁技术出现、沈括发现石油、天文历法四季二十四节气出现、新医学成果问世、沈括首创数学“隙积术”。</h1><h1><br>宋仁宗赵祯在位42年,是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他的开明与勤勉,带领群臣开创了无与伦比的“仁宗盛世”。</h1> <h1>什么是盛世?</h1><h1><br></h1><h1>先看财政收入,仁宗时期国家已经摆脱农业社会,进入了高度发达的商业时代,商业繁荣,给国家带来庞大商税。</h1><h1><br>唐太宗贞观盛世时的财政收入是汉朝最盛时的2倍,仁宗财政收入呢?居然是太宗的4倍,仁宗领导的是地球上经济与文化最发达的国家。</h1><div><br></div><h1>后人测算,仁宗的GDP 占全世界的50%。</h1> <h1>仁宗麾下唐代六大家之一曾巩,就很自豪:</h1><h1><br></h1><h1>“生民以来,能济登兹者,未有如大宋之隆也”“宋兴,承五代之敝,六圣相继,与民休息,故生齿既庶,而财用有余。皇祐户一千九十万,垦田二百二十五万顷;天下岁入,皇祐、治平皆一亿万以上,岁费亦一亿万以上。自古国家之富,未有及此也。”<div><br>名臣包拯道:</div><div><br></div><div>“自三代以降,跨唐越汉,未有若今之盛者。”</div><div><br>宋人陈师锡云:“宋兴一百五十余载矣,号称太平,飨国长久,遗民至今思之者,莫如仁宗皇帝。以致庆历嘉祐之治为本朝甚盛之时,远过汉唐,几有三代之风。”</div><div><br>宋人更宣称,宋朝“太平之极也!”</div></h1> <h1>宋仁宗54岁时去世,《宋史》记载: “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h1><h1><br>辽国君主辽道宗耶律洪基得知宋仁宗去世,大哭:“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h1><h1><br>南宋出版的《东坡诗话》 序言里有这样的话:<br>“宋朝全盛之时,仁宗天子御极之世。这一代君王,恭己无为,宽仁明圣,四海雍熙,八荒平静,士农乐业,文武忠良。真个是:圣明有道唐虞世,日月无私天地春。”</h1><h1><br>元人所撰《宋史》也高度评价仁宗:</h1><h1><br></h1><h1><b>“为人君,止于仁”</b>。</h1><h1><br>唐宋是中国经济与文化发展的丰碑,史学家、教授中的教授陈寅恪对宋仁宗盖棺论定:</h1><h1><br></h1><h1><b>“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b></h1> <h1>任一朝代,都有雅俗,俗雅应相当,国民雅致而求美,必不是坏事。</h1><h1><br></h1><h1>过俗聒噪,社会风气萎靡,风气不正,国家难免沉沦。</h1><h1><br>文人君子应恪守本分,奉行雅致美学之风,不写文章,不妨碍你闲暇时认真一读好作品;</h1><div><br></div><h1>不弹琴,可闭目聆听经过时间考验的音乐;</h1><div><br></div><h1>微醺之余,不妨碍在家认真沏上一泡优质岩茶。</h1><h1><br>21世纪今日,物质上我们很富足,但国人真正懂得美?学会欣赏美了吗?很遗憾,娱乐圈、商界是俗或美的风向标,主流资本吹向哪一边呢?你可以得到答案。</h1> <h1>虽说好的经济,就是好的政治,却不是衡量国家优秀与否的唯一。美国足够强大,从1776年建国到今日248年里,发动参与了近400场战争,平均一年1.6场。<div><br>在阿拉伯世界、非洲、南美、亚洲,美国因穷兵黩武,“你要么上菜单,要么坐餐桌傍”,名声不佳。</div><div><br>除了自卫(抗美援朝、中印边界战争、对越自卫反击战),1978年之后中国倾全部精力搞民生建设,速度越来越快,超越“仁宗盛世”,民族复兴指日可待。</div></h1> <h1>前文我罗列了一大段“仁宗盛世”的人文指标,实则是用心呼吁匹配这个时代的文人科学巨匠批量诞生。</h1><h1><br></h1><h1>他们才是美的化身,繁星灿烂、星光熠熠之时,国家软实力就达到了他国无法企及的地位,软实力征服人心时,世人方会群起而效之。<div><br>高层还应深入思考墨子所答,“故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为可长,行可久,先质而后文,此圣人之务”,小康、中康解决后,在教育、娱乐、文化方面,引导国民整体进行更高层次的美学追求。</div></h1> <h1>去除浮躁,重提“琴棋诗词书画茶”古七雅,今日有特别的意义。</h1><h1><br>左琴右书杯中茶,是东方美学的腔调。</h1><h1><br>它是一种写意、一种静逸、一种留白、一种感悟。</h1><h1><br>琴、书、茶伴随了中国人5千年,是中国人生命美学里的基因,是东方文化之瑰宝。</h1> <h1>大学毕业后,我做了上百卷不同门类的资料整理积累,做了40年教师;<div><br></div><div>大二花费98元购得人生第一把六弦民谣吉他,练琴40年;</div><div><br></div><div>学茶30年,焙茶20年。</div></h1> <h1><b style="color: inherit;">君若问,汝这一生所做感觉最美、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b><br></h1><h1><br><font color="#167efb"><b>是读书写字讲学,感悟独到阑珊处之时;</b></font></h1><h1><font color="#167efb"><b><br>是一人练琴,玩到入定忘形之时;</b></font></h1><h1><font color="#167efb"><b><br>是一人焙茶,焙出极品之时;</b></font></h1><h1><font color="#167efb"><b><br>是与二、三友人品茗,喝到醇厚爆裂杯中岩茶之时。</b></font></h1> <h1><b><font color="#167efb">当然,不是拥有巨额物质财富,更不是拥有美人、香车宝马。</font></b></h1><h1><font color="#167efb"><br><b>吾有左琴右书、杯中佳茗,夫复何求?</b></font></h1> <h1>黄老欉 版权所有</h1><h1><br>2024年6月20日星期四于广州</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