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镇:鲁迅笔下的精神家园

四明山翁 赵建荣

<p class="ql-block"><b>  说起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柯岩风景区的鲁镇,这几年随着知名度的上升,受到了众多游客的关注。前不久,我去了一趟鲁镇。这是一个夏日下阵雨的日子,镇上游人不多,宜于自由拍摄。我呼吸着新鲜湿润的空气,行走在湿漉漉的石板上,很快就感受到了江南水乡那种特有的味道。回顾往事,三十多年前我去柯岩风景区旅游时,这里还只是一片停车吃饭、摆摊购物的场所。如今已不可同日而语。</b></p> <p class="ql-block">鲁镇碑坊。</p> <p class="ql-block">镇口荷花池边的鲁迅塑像和江泽民为鲁迅题写的“民族魂”三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鲁镇镇口的四角石亭。</p> <p class="ql-block">石亭子上雕刻着鲁迅《故乡》中的一段话:“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象,没有言辞了。仿佛也就如此。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p> <p class="ql-block">鲁镇的游览示意图及标志牌。</p> <p class="ql-block"><b>  鲁镇,其实就是按鲁迅主题公园打造的。鲁镇的迅速走红,这与大文豪鲁迅先生的影响力有关,与鲁迅的文学作品魅力有关。鲁镇的名称,就源于鲁迅的著名小说《孔乙己》。此外鲁迅还在小说《社戏》《风波》《明天》中提到了鲁镇这个地方。于是乎,对于读过鲁迅小说的几代人,大多会怀着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来游历鲁镇的。</b></p> <p class="ql-block">鲁迅小说集《呐喊》原版封面。</p> <p class="ql-block">小说《狂人日记》开头。</p> <p class="ql-block">小说《孔乙己》开头。</p> <p class="ql-block">小说《阿Q正传》开头。</p> <p class="ql-block">鲁迅小说集《彷徨》原版封面。</p> <p class="ql-block">小说《祝福》开头。</p> <p class="ql-block"><b>  在我的记忆中,原先已储存了一个文学虚构的鲁镇。如今行走在真实的鲁镇街巷中,感受到了情与景的交融。想起鲁迅先生在《孔乙己》开头:“鲁镇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碗酒。”我的目光在街上寻找着这样的酒店,仿佛看到了穿长衫站在柜台外喝酒的孔乙己。这种真实与虚幻的交叉,把自己错乱成了时空变幻中的角色。</b></p> <p class="ql-block">鲁镇主街一段。</p> <p class="ql-block">这是镇上的镇公所。</p> <p class="ql-block">荷塘与石拱桥。</p> <p class="ql-block">镇上的人物雕塑:修鞋匠。</p> <p class="ql-block">镇上的人物雕塑:小贩和挑夫。</p> <p class="ql-block"><b>  据了解,绍兴历史上并无鲁镇这个小镇。所谓鲁镇,只是鲁迅先生凭着儿时的记忆,对绍兴东浦(今黄酒小镇景区)、樊江、东关、皇甫庄、安桥头等几个水乡小镇作出的艺术文本概括。当你翻开鲁迅先生小说集《呐喊》《彷徨》,你就会深深地体会到先生是以满腔的热情和对故乡山水、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才创作出他的心灵故乡和精神家园。</b></p> <p class="ql-block">过桥便是“仁里”。</p> <p class="ql-block">临街的小河,石拱桥上站满了游人。</p> <p class="ql-block">小河上的乌篷船。</p> <p class="ql-block">穿过狭窄的墙弄,看到了老墙门前挂着的红灯笼。</p> <p class="ql-block">小桥流水人家,临河是一排美人靠。</p> <p class="ql-block"><b>  鲁迅先生小说创作离不开清末民初的时代背景,也基于他熟悉的生活场景和人物。正是在这个前提下,《狂人日记》《孔乙己》《祝福》《故乡》《阿Q正传》《药》《社戏》等名篇,均伴随绍兴水乡而生;把阿Q、孔乙己、祥林嫂、闰土、鲁四老爷、假洋鬼子等经典人物形象塑造的有血有肉。这些人物形象虽说是我上中学时就接触到,但至今记忆犹存,终身难忘。先生小说中描写的当时的绍兴水乡民俗风情、建筑风貌和自然风光为我们构成了一幅优美的江南水乡画卷,是后人研究当时社会的宝贵资料。可以说,通过了解先生的小说,鲁镇会永驻人们的中心,无疑也会存活于千千万万读者和游人心中。</b></p> <p class="ql-block">历代名匾馆。</p> <p class="ql-block">弄巷深深深几许?绿色青青青满墙。</p> <p class="ql-block">临水河埠小景。</p> <p class="ql-block">八字桥。</p> <p class="ql-block">鲁镇奎文阁。</p> <p class="ql-block"><b>  鲁镇建设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它以鲁迅文本为核心来再现过去,如今已引人入胜地呈现在世人的眼前。难怪说绍兴人聪明,素有绍兴师爷之称(在绍兴市内有“绍兴师爷馆”,在安昌古镇还有“绍兴师爷博物馆”)。这说明绍兴人历来会动脑筋,脑子灵光,点子出彩。在柯岩风景区旁建一个鲁镇(主题公园)就是一个金点子,以鲁迅先生的名气,想不走红才怪。</b></p> <p class="ql-block">鲁镇内的陈半丁纪念馆,里面阵列着陈半丁生前的图片资料及书画作品,还有他子女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陈半丁介绍。</p> <p class="ql-block">陈半丁的作品如何?看看吴昌硕先生为他订的润格就知道了。</p> <p class="ql-block">鲁镇中的“美猴王纪念馆”,介绍了六龄童、小六龄童以及他们后人的戏剧人生。</p> <p class="ql-block">鲁迅与绍剧介绍。</p> <p class="ql-block">墙上画着持烟思考的鲁迅像,这是鲁迅先生的经典形象。</p> <p class="ql-block"><b>  新建的鲁镇,据介绍:占地150亩,建筑面积30000多平方米。镇内:黛瓦粉墙的台门和连片的店铺相连,小桥流水旁是一排排枕河民居,纵横交错的河道上是千姿百态的石拱桥连着临河长廊水埠,别致的双面戏台,高耸的奎文阁,祠堂庵庙星散其间,一条条长长弄堂,如鲁镇的血脉,人行其间,使鲁镇活了起来。站在石桥上眺望,你可领略“人家尽枕河,楼台附舟楫”的水乡风情。细品镇中的建筑,我感到大多与鲁迅先生笔下写到过的内容有关。主街上有镇公所、贡品店、锡箔店、油烛店、茶食店、钱庄、当铺和饭店,而人气最旺的是买茴香豆的商店,我猜想,可能是因为孔乙己吃过茴香豆,他还说过这茴字有四种写法有关吧!</b></p> <p class="ql-block">鲁镇上的精品民宿。</p> <p class="ql-block">通鉴湖的子河。</p> <p class="ql-block">店面枕河的一面。</p> <p class="ql-block">临河的房子依河道而建,曲进曲出的。</p> <p class="ql-block">石拱桥在鲁镇中随处可见,凸现了水乡风光。</p> <p class="ql-block"><b>  鲁镇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一组组鲁迅笔下的人物雕塑,孔乙己、阿Q、祥林嫂、假洋鬼子、鲁四老爷……且个个形象夸张个,表情传神。我行走其间,仿佛把自身与雕像融入一起,有一种时空穿越的感觉,感到这里是重温鲁迅先生小说人物悲欢离合故事的最佳场所,你的心弦一定会让一个个小人物的命运所拔动,泛起阵阵涟漪。</b></p> <p class="ql-block">这是阿Q雕塑。雕塑题目《革命了!》,出自鲁迅《阿Q正传》,他得意之余,禁不住大声地嚷道:“造反了!造反了!”末庄人都用了惊惧的眼光对他看。</p> <p class="ql-block">雕塑题目《势均力敌》。出自鲁迅《阿Q正传口,这是阿Q与小D的一场争斗。书中是这样写的“但他(阿Q)近来挨了饿,又瘦又乏已经不下于小D,所以便成了势均力敌的现象,四只手拔着两颗头,都弯了腰在钱家粉墙上映出一个蓝色的虹形……”。</p> <p class="ql-block">雕塑题目:《多乎哉?不多也。》出自鲁迅《孔乙己》,写孔乙己给邻舍孩子们吃茴香豆的情景。小说是这样写的:(孔乙己)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手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p> <p class="ql-block">雕塑题目《河埠抢亲》。出自鲁迅小说《祝福》,这是祥林嫂被婆家安排人抢亲的一幕。小说是这样写的:“待到祥林嫂出来淘米,刚刚要跪下去,那船里便突然跳出两个男人来,象是山里人,一个抱住她,一个帮着,拖进船去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河埠抢亲》雕塑的又一人物,祥林嫂的婆婆,就是她把祥林嫂卖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阿Q雕像,题目《精神胜利法》。出自鲁迅小说《阿Q正传》。小说是这样写的:(阿Q)独有和别人口角的时候,间或瞪着眼睛道:“我们先前一一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p> <p class="ql-block">狂人府是对小说《狂人日记》作综述性打造的景点。</p> <p class="ql-block">狂人府门口的雕塑。出自鲁迅小说《狂人日记》,假洋鬼子正在打穷人。</p> <p class="ql-block">雕塑题目:《调戏小尼姑》。出自鲁迅《阿Q正传》,小说是这样写的:“你怎么动手动脚……”尼姑满脸通红的说,一面赶快走。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看见自己的勋业得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和尚动得,我动不得?”他扭住伊的面颊。</p> <p class="ql-block"><b>  社戏是鲁迅先生从小到大念念不忘的记忆,也是鲁镇最热闹的中心。戏台总是正面是舞台,后面供演员化装、排练,左出将右入相。双面戏台并不多见,一边面地一边朝河,面地的可以坐在椅凳上看,面河的则在乌篷船里看,这也是鲁镇因水乡而特有的看戏方式。“鸡笼顶”的戏台画栋雕梁,一副用戏文名称串成的对联妙趣横生:“一捧雪,二度梅,三堂会审,四进士,五台山前搬和尚;六月霜,七星庙,八仙过海,九莲灯,十王寺里换人头。”</b></p> <p class="ql-block">镇里的双面戏台,这是岸上看的面。</p> <p class="ql-block">从水上乘船看,戏台是这样的。</p> <p class="ql-block">从临水长廊看戏台。</p> <p class="ql-block">拍个水乡视频。</p> <p class="ql-block">游人行走在临河长廊里。</p> <p class="ql-block">乌篷船到码头了。</p> <p class="ql-block"><b>  鲁镇大剧院以外观优雅,设施优良而闻名,有1000个座位和小剧场。在大剧院就是看一场《鲁镇》的演出,它以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为主线,以狂人的叙述为辅线,把鲁迅先生经典作品里的人物集中在一个场景里进行展示,可以看到很多先生笔下的典型人物。戏剧中的人物形象比之那些塑像,更加地鲜活,更能打动观众的心。</b></p> <p class="ql-block">鲁镇大剧院。</p> <p class="ql-block">从侧面看,大剧院更加气派。</p> <p class="ql-block">柯岩景区的乌篷船。</p> <p class="ql-block">隔开荷塘与鉴湖的石板平桥。</p> <p class="ql-block">鲁镇临鉴湖的一段河岸。</p> <p class="ql-block">石板长桥与采荷船。</p> <p class="ql-block"><b>  每到夜晚,鲁镇月起灯明,打造出别样的水乡之美,与鲁迅笔下的灯火阑珊,则大不相同。如你在此民宿,月下乘舟,你或许会诗意顿生,这真是:“烟淡月濛胧,舟行夜色中”。</b></p> <p class="ql-block">荷塘中的盘龙选型盘,晚上打开灯光后十分漂亮。</p> <p class="ql-block">隔着荷塘看鲁镇镇口。</p> <p class="ql-block">雨中散步在荷塘边。</p> <p class="ql-block">荷塘一景。</p> <p class="ql-block">石牌坊与镜湖碑。</p> <p class="ql-block">赑屃驮着的“南洋秋泛”碑与鉴湖景区相呼应。题字蕴含了秋日泛舟、欣赏秋日湖光山色的文化意蕴。</p> <p class="ql-block">乾隆御笔题字写的镜湖。</p> <p class="ql-block"><b>  今天的鲁镇,已成为一座让人们既能熟悉又感陌生,既历史久远又年轻话泼的江南水乡小镇。虽然是一座新建的古镇,但我以为,它比全国各地拆旧建新的古镇,比那些修旧如新的古镇,更有内涵,更值得体味和一睹。我体会到,走进鲁镇,就是走近了鲁迅先生,重温了先生的作品;游历鲁镇,就是把鲁迅还给世人,见识了鲁迅的骨气。</b></p><p class="ql-block"><b> 再见,鲁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