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引用图片:黑龙江大学</p> <p class="ql-block">老文重发(78)考上大学。 </p><p class="ql-block"> 1978年3月份起,我在分场进入全面复习迎考阶段,冲刺三个月。相比77年高考,78年全国高考有一个更大的优越性,就是高考复习大纲不仅登在报纸上,而且专门印了小册子,更具体、规范了。虽然内容庞大,叫人猝难准备,但毕竟有了方向,可以让考生少走弯路。根据复习大纲,我按照考文科的政治、历史、地理、语文分门别类,做成笔记,一门门整理、熟记、背诵。在我面前横亘着的最大难题,还是数学。这时候,老殷已经到大庆上学去了。我的数学老师又换成了陈龙生大哥和李怡大姐。他们都是高中毕业生,而且当时都在九分场小学当老师,就近请教很方便。在大量做题的过程中,陈龙生、李 怡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一旦卡住,立即请教,立马有收获。当然,大量的数学、几何公式、定理,解析几何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正割、余割,大量三角函数公式,倍角公式、半角公式、积化和差、和差化积等一系列数学公式,不仅要靠背,而且需要在大量做习题的基础上才能记住它,才会应用,无法半点取巧。八年农村劳作之苦以后,第九年开始,我又尝到了“十年寒窗苦”的滋味,不到晚上头痛欲裂,头脑迟钝,没有效率了不愿罢手。</p><p class="ql-block"> 三个月以后,即1978年的6月份,迎来了78年高考的初试。那个月份,农场的气温凉快,很利于复习迎考。坐在考场里,也凉爽。五门课考下来,基本功不扎实的状况立显无疑。但估计初试应该拿下来了。针对初试中暴露出来的薄弱环节,我又制定了一个月的冲刺计划。马不停蹄,拾遗补缺。要掌握的知识实在太浩瀚啦,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只能有所取舍,抓大扔小。迎接复试,着实忙碌了一阵。全国统考的日子是1978年的7月20日。当年文科一共安排六堂考试,语文、数学、政治、历史、地理、英语。半天考一门。到7月22日结束。当年英语说好只摸底,不计分。实际上,我只准备了五门课。英语只是到场上看了看试题,没有那个能耐。这次考试,还是在场部中学设的考场。为了方便考生,大家中午都到场部招待所吃饭,稍事歇息。场部政治处的工作人员汪正秋等一班人担任监考。考场秩序很好,我也没有看到作弊的现象。几天考下来,当时的感觉,就是数学烤糊了。其他各门功课虽然也是吭哧瘪肚地答题,但感觉还过得去,起码及格的。但有些考题印象特深,至今我还能记得一鳞半爪。比如,时事政治有个填充题,说西方报刊评论勃列日涅夫的讲话填充四个字(XXXX)。按理是一个成语,但我就无论如何填不出合适的成语,乱填一个了事。考完后我不甘心,化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查到原来是要填(无耻之尤)这句话。显然我答错了,在这之前我也从来没有接触过这句话呢,是不该得分的。还有一道题是让你填日俄争议的北方四岛,我平时学习时事政治时就记住的。高高兴兴地填上了“齿舞”“色丹”“国后”“择捉”,这就四分抓到了,高兴地像吃了一块大肥肉那样。考试过程,就像坐过山车,一会过五关斩六将,自感非常神勇。一会却走了麦城,心情跌落谷底。像语文考题中一道文言文翻译。是上(唐太宗)令封德彝举贤。这个短篇我根本就没有复习到过,甚至不知道封德彝这个人名。抓瞎了,一阵紧张,这道题可是要20分呢。我把它翻译成唐太宗命令、分封“德彝”去举贤。把人家的姓也给扔掉了。我文言文的基础还可以,翻译了个八九不离十,但少不了要扣分了。至于历史、地理,接受了1977年考试的教训,就是必须死记硬背。1977年考历史,面对一道填充题:黄巾大起义爆发于()年,就把我难住了,不是说不要死记硬背吗!结果死记硬背的题还不少呢。考试后查了,是公元187年。这才知道,许多知识点是必须死记硬背的。再复习的时候,我把地理中的难题:几条重要的国际海运航线记得结结实实;把全部历史重要年代背得滚瓜烂熟。就是这样还少不了开天窗,丢分。7月22日下午,我怀着如释重负的感觉,扔下讨厌的试题,回分场美美地睡了一天。</p><p class="ql-block"> 一个月过去了,没有任何消息。麦收期间,我给连队战友,当时读完大学已经在劳改局工作的马德群去了一封信,告诉了我的准考证号,要求他帮我查查分数。马德群非常热心,信寄出五天以后,就收到了他的来信。他告诉我,你的考分查到了,总分为333分。其中政治为80分,语文为66分,历史为79分,地理为75分,数学为33分。我一看数学没有及格,心里又凉啦!这回又完了。我把复习的五分之一精力放在四门功课上,把五分之四的精力都放在数学上,但是,最终数学还是没有迈进60分的槛。可是马德群信上接着说,你的考分很有希望考进,向你祝贺,估计顶多半个月左右就会有消息的。果然,熬了半个月左右,全部考生的分数都下来了,又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九月下旬,接到了黑龙江大学的入学通知书。我被安排在哲学系。这个结果我一点儿也高兴不起来。因为考进上海大学的希望落空了,还是怨自己学得太少,考分不能达到全国重点大学的分数。但是以后进了大学才知道。那是因为我们是黑龙江考生,当然先被黑龙江省先划拉过来了。我的同班同学甘阳是在大庆油田的杭州知青,他考了380多分,他父亲是浙江大学教授,也想考进浙江大学,最终也只能进黑龙江大学。比我整整高了50多分也在我们一个班,我只能徒自叹息。但通过场部张贴的全部文科参考人员的考分,我又偷偷地自我乐了一阵。原来,我这样差的分数,竟然还在全农场文科考生中名列第三。第一名是哈市女青年,66届高中毕业生,100分的数学考卷,她竟然考了99分,(当然另有一个附加题,答出了给20分,不答也不扣分)按现在的说法,妥妥的一个学霸。她父亲是哈工大教授,我去黑大上学后,也去拜访过他。另一位也是哈市女青年,68届高中毕业生,是曾经呆过我们分场的高 兰。第三名就是我啦。我是六九届初中毕业生,学校里少呆了多年呢。😄这样一来,树立了我可以学好知识的信心,也感到了一份耕耘一分收获的喜悦。</p><p class="ql-block"> 据事后统计,1978年全国高考报考人员为610万人。录取人数约为42万多人。大致上在15比1左右的录取率。</p> <p class="ql-block">引用图片:黑龙江大学</p> <p class="ql-block">引用图片:黑龙江大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