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节义”牌坊群

刘亚萍

<h3>  5月18日早晨,离开屯溪老街,驱车前往歙县郑村镇棠樾村。<br>  棠樾村面积不太大,却也是个古村落,它是鲍氏家族的聚居地,该家族自南宋建炎年间迁此定居,绵延了800余年,历代人才辈出,名人如云,为徽州望族。村内有我国最大的古牌坊群,名闻遐迩,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  在村头大道上共有7座牌坊,以忠、孝、节、义的顺序,由两头向中间依次排列,呈半弧形连线展开。明代三座,清代四座,形象地反映了儒家宗族文化对徽州村落的影响。不仅体现了徽文化程朱理学“忠孝节义”伦理道德的概貌,也是徽商纵横商界三百余年的重要见证。<br>  我们从入口处进村后,首先去看了祠堂,位于牌坊群的西头,分为敦本堂(男祠)、世孝祠、清懿堂(女祠)三座。祠堂与牌坊群同属一个文保单位。 <br>  沉稳凝重的敦本堂,也称鲍氏支祠,俗称男祠,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重修。坐北朝南,门外有砖雕八字墙,五凤楼门厅,内有享堂和寝堂两部分,结构简洁明了。银杏为柱,樟木作梁,砖、木、石雕洗练不繁,处处透露出儒家人生哲理和文化内涵,显示着不偏不倚的“中和之美”。</h3> <h3>  世孝祠建于清嘉庆七年(1802年),位于鲍氏支祠右侧,原有三进,现仅存门楼和寝堂。凡历代鲍氏以孝行著名者,均奉该祠。这种单独为孝子修建的祠堂实属罕见,由此可见鲍氏家族重视孝道和以孝治家的理念。<br>  再往西走几步,就是独一无二的清懿堂,俗称女祠。因家祠只奉男主,清嘉庆年间,棠樾大盐商鲍氏二十四世祖鲍启运创建了“清懿堂”,安放鲍氏妇女神位,借以纪念为徽商的辉煌同样作出牺牲和贡献的鲍氏妇女。<br>  祠堂坐南朝北,前后三进五开间,占地面积818平方米。“清懿堂”三字巨匾高悬在享堂照壁正中,另一块“贞孝两全”的横匾,是清代名人曾国藩所书。寝堂龛座上还并排放有七位女子的牌位。祠堂以“清懿”为名,取的是“清白贞烈、德行美好”之意。<br>  </h3> <h3>  整个祠堂结构紧凑,造型流畅,内秀而外朴,端庄而不刻板。门厅外有极精致纤丽的砖雕门墙装饰,典雅瑰丽,玲珑剔透,被誉为徽州砖雕之最。</h3> <h3>  一般祠堂都是坐北朝南的,唯独这座女祠是坐南朝北的。这种大相径庭的构思来自《易经》上“男乾女坤、阴阳相悖”的哲理。同时,北堂古为母氏所居,坐南朝北,旨在颂扬母恩母德,可见女祠设计之良苦用心。它也是中国唯一一座现存完好的女祠。</h3> <h3>  走出女祠,我们顶着烈日去看牌坊。<br>  牌坊是中国特色建筑文化之一,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br>  在皖南徽州地区,牌坊是与民居、祠堂并列的建筑,被誉为古建“三绝”,几乎成了徽州的标志。树牌坊是旌表德行、承沐厚恩、流芳百世之举,是古人一生的最高追求。<br>  在村头大道上按照从东到西这个方向,依次为鲍象贤尚书坊,鲍逢昌孝子坊,鲍文渊妻节孝坊,鲍漱芳父子义行坊,鲍文龄妻节孝坊,慈孝里坊,鲍灿孝行坊。<br>  棠樾的这七座牌坊,三座表孝道,两座树贞节,一座因施善,一座表功勋。每座牌坊的背后都蕴含着一段感人的故事。从规格上涵盖了古牌坊中“御制”、“恩荣”、“圣旨”、“敕建”全部四个等级。<br>  </h3> <h3>  建造时间最早、规格最高的是慈孝里坊,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重修。它的规格是“御制”,最高等级,是由皇帝从国库里拿出银子建造的。这种规格的牌坊数量极少。<br>  据史书记载,元代歙县守将李达率部叛乱,烧杀掳掠,棠樾鲍余岩、鲍寿逊父子被乱军所获,并要二人杀一,让他们自己决定谁死谁生。孰料父子争死,以求他生,感天动地,连乱军也不忍下刀。后来朝廷为了旌表他们,赐建此坊,追表棠樾为“慈孝里”。牌坊上还铭刻了明永乐皇帝的慈孝诗:“鲍家父子全仁孝,留取声名照古今”。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听到这个故事后,欣然写下了“慈孝天下无双生,衮绣江南第一乡”的对联,并拨银将慈孝坊重新修缮,又刻御题对联于其上。一座牌坊被两朝皇帝加封,这在中国历史上也不多见。<br>  可惜的是,时间太久远,加之正午时分阳光强烈,牌坊上铭刻的文字实在看不清了。</h3> <h3>  建造时间排序第二的是鲍灿孝行坊,建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重修。它的规格是“圣旨”,第三等级,即因亇人善行或德行高尚,由地方上报朝廷,圣旨书面批准,但资金要自筹。<br>  牌坊挑檐下的“龙凤板”上“圣旨”二字清晰可见,横梁额题“旌表孝行赠兵部右侍郎鲍灿”已很难看清楚。《歙县志》记载:鲍灿读书通达,不求仕进。其母两脚病疽,延医多年无效,鲍灿事母,持续吮吸老母双脚血脓,终至痊愈。他的孝行感动了乡里,经请旨建造此坊。又因为他教育子孙有方,其孙子鲍象贤是兵部尚书,所以皇帝“荣封三代”,赠鲍灿“兵部右侍郎”衔。</h3> <h3>  建造时间排序第三的是鲍象贤尚书坊,建于明天启二年(1622年),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重修。它的规格是“恩荣”,第二等级,即不用地方上报,皇上主动对有功之臣提出旌表,以昭显皇恩浩荡;皇帝下圣旨,地方政府拨款建造。<br>  牌坊挑檐下“龙凤板”上“恩荣”二字勉强可看见,此坊是旌表鲍象贤镇守云南、山东有功。《歙县志》记载,鲍象贤嘉靖八年(1529年)进士,初授御史,后任兵部右侍郎等职。他曾经远赴云南边防,使边境得以安定,当地百姓还为他建了生祠以示感恩。由于秉性耿直,鄙视权贵,鲍象贤多次遭到奸臣中伤,政治生涯几起几落。但他一直抱持“官不择位”的思想,廉智自持,不计个人毁誉得失,一如既往效忠社稷,被誉为嘉靖朝“中兴辅佐”,明史有传。死后被追赠加封为工部尚书,享葬祭。</h3> <h3>  建造时间排序第四的是鲍文龄妻汪氏节孝坊,建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它的规格是“敕建”,第四等级,即个人因善行闻名乡里,经由地方上报朝廷,皇上口头批准,资金自筹。<br>  汪氏节孝坊也称矢贞全孝坊,坊额刻有“矢贞全孝”、“立节完孤”字样。歙县志记载,汪氏25岁守寡“立节完孤”,把儿子培养成歙县的名医,45岁去世。寡妇守节,培养后嗣,被宗法社会认为是最大的孝行,因为宗族是依靠血统来维系的。所以在汪氏80岁时,族人为她请旌,建起了这座宛如其化身的牌坊。</h3> <h3>  建造时间排序第五的是鲍文渊妻节孝坊,建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它的规格是“圣旨”,第三等级,即因亇人善行或德行高尚,由地方上报朝廷,圣旨书面批准,资金自筹。<br>  鲍文渊妻节孝坊也称节劲三冬坊,因旌表鲍文渊继妻吳氏“节劲三冬”、“脉存一线”而建。县志记载,吳氏,嘉定人,25岁嫁入棠樾,时小姑生病,她昼夜护理。29岁时丈夫去世,她立志守节,对前室孤子元标视如亲生,尽心扶养,直至其成家立业。鲍元标也不负母恩,终成清代著名的书法家。吳氏还尽心侍奉患病的婆婆到寿终。年老之后,吳氏又倾其家产,为亡夫修了九世以下的祖墓,安葬好丈夫和族属中没有钱安葬的人。“厚葬”也是对祖宗的孝顺,当然也值得颂扬。吳氏守节逾六旬卒。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奉旨旌表。</h3> <h3>  建造时间排序第六的是鲍逢昌孝子坊,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它的规格也是“圣旨”,第三等级。<br>  鲍逢昌孝子坊也称天鉴精诚坊,为旌表孝子鲍逢昌而建。据记载,鲍逢昌的父亲在明末离乱时外出多年,杳无音信。清顺治三年(1646年),才14岁的鲍逢昌便沿路乞讨,千里寻父,最后终于在甘肃的雁门古寺找到了生病的父亲。他为父亲的背疽吮脓疗疮,并将父亲带回家中。一进家门,又见母亲病危在床,医生说需要浙江富春山的真乳香外加亲生儿子身上的肉一起熬汤来做药引医治。儿子便从自己的屁股上挖了一块肉,母亲喝下药和儿子的肉一起熬的汤,病情果然好转,且很快康复。鲍逢昌千里寻父、割股疗亲的事迹感动族人,大家便说,这是“天鉴精诚”、“孝愈其亲”。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奉旨旌表。</h3> <h3>  建造时间离现在最近的是鲍漱芳父子义行坊,建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它的规格也是“圣旨”,第三等级。<br>  鲍漱芳父子义行坊也称乐善好施坊,为旌表诺授通奉大夫议叙盐运使司鲍漱芳和他的儿子鲍均而建。鲍漱芳是大盐商,嘉庆八年集众商输饷,奉旨议叙盐运使职衔,洪泽湖决堤时,集议公捐米6万石,淮河、黄河水灾时,捐麦4万石。开六塘河归海,集众输银300万两,疏浚芒稻洞,捐银6万两。助设沙河闸,捐银5000两。在家乡修祠社,办义学,修桥铺路,济困扶贫等等,义举很多。临终时嘱咐儿子鲍均一定要克守祖训,造福乡里。徽州府督抚被鲍漱芳、鲍均父子的诸多义举所感动,请命于朝延,嘉庆十九年(1814年)以乐善好施得旨旌表建坊。</h3> <h3>  在七座牌坊中间还有一座骢步亭,明隆庆年间(1567—1572),棠樾人都匀知府鲍献书与侄儿元臣同建,取《汉书•列异志》中骢马御史之典,标志建亭者心有祖道,乐善好施,且有远大前程,现亭为乾嘉年间重建。整个亭子跨骑沟上,甬道贯通东西,南北两边有石凳。单檐四角攒尖方亭,亭上宝顶形似官帽,为别处少见。</h3> <h3>  棠樾牌坊群结构布局都采用严格的中轴对称手法,给人以稳重感,在视觉的焦点处加以强调,精心雕刻。牌坊群两侧保留了永久农田,四周没有构造物,连续七座牌坊相互唱和,传递出儒家忠孝、贞节、慈爱等观念,以石头的群体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地域文化特色。同时它也是徽州古代社会宗法制度、科举文教、徽商经济、风俗民情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反映了徽文化的博大精深。</h3> <h3>  正午时分,烈日炎炎,我们看得都有些疲惫了,哥哥坐在一处旗杆石上休息。不知从哪儿跑来了一只小猫咪,径直来到哥哥身旁,依偎着哥哥躺下,好似熟悉的家人。哥哥慈爱地抚摸着它,它则是很享受的表情了。任凭你如何逗弄,它就是靠着哥哥不动,大家看着都笑了。小猫咪让我们的棠樾之行在笑声中结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