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丧俗(原创)

点点

<p class="ql-block">  作者:平鲁西水界乡农民作家田富春</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的家乡,老人去世以后,盛行一种特有的丧葬礼节,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讲究特别多,乡俗隔几十里就不一样。在漫长的岁月里,一直代代相传,至今还延续着。</p><p class="ql-block"> 庄户人活一辈子,图的是子孙满堂,够了岁数,气咽到枕头上,丧事办的红火热闹点,还有“老丧顶喜”的说法。老者去世后,人们要看丧事办的如何,谁家丧事办的好,说明谁家的光景也好。后辈儿孙对亡者孝顺,以后的日子也会更旺。</p><p class="ql-block"> 当岁数大的老人们临终时,儿女想的要开。首先要对长者穿好装老衣裳,换上早已做好的寿衣,为老人理了发,刮了胡子。等到老者断了气,儿女们要痛哭一场。紧接着按年龄计算放入荞面做成“打狗饼”,再装入袖筒里,然后把袖口用麻线扎好。再给亡人面部盖一张麻纸名叫“面纸”,嘴里放一个用麻纸剪成的纸钱,名叫“口含钱”。</p><p class="ql-block"> 儿子们先到坟地挖上几锹破了土,再拿上亡人的生辰八字,打了回殃,确定几日底要发阴,明白殃落的具体方位。殃落的地方是不能动的,动烂殃会有响动。</p><p class="ql-block"> 下一步就是入殓,孝子们先将棺材抬到堂屋,由长子用碗装少量炭灰照着棺材帮打破,并大哭起来,开启棺盖,先在底部铺上干草或麦秸,再铺上褥子,把亡人移入棺内,再盖好棺盖,盖盖时要留有缝隙。</p> <p class="ql-block">  入殓完了以后,要在棺材旁放一个长桌,也叫“灵桌”。灵桌的前面挂上白麻纸,地上放上烧纸用的砂锅,桌上放一个盛胡麻油的碗,用木片绑成“十字”形,中间安一个铜钱串上棉花捻煤油点燃,叫“照明世灯”,并在桌上摆满“倒头捞饭”、供品、香炉等,再按老者的岁数加天地各张剪下麻纸条,扎好一头在门上挂起,分别是“左男右女”方位。又在大门外摆上小方桌,写上“告白”,上写亡人姓名,出生时间及去世时辰。以及孝男孝女孙子孙女等内容。小桌上摆上香炉供上香,放碗吃的以及水果等。</p><p class="ql-block"> 孝子报丧时,讲究也很多,路上遇见生人不能说话,到了报丧人家时,把“哭丧棒”立于门口,亡人是男棒子立在左面,是女立在右面,进屋里必须脱下孝帽进家,见到所要见的亲戚先行叩头礼,然后开口告知亡人去世的时间及出阴出殡时间日期。孝子们身着重孝手提“哭丧棒”(用约三尺长的杨柳木棍,上缠白麻纸条)开始磕头行孝礼,办丧中最上讲究的是“人主”,如果亡人是男性,其表兄弟为“人主”,如果亡人是女性,她的侄儿为“人主”,他们以亡人家人的身份带着验明正身的责任,去参一次重要礼仪。长子带丧孝子们把丧事安排情况向人主汇报,并提出建议,然后再向儿女亲家、侄女外甥女报丧。</p><p class="ql-block"> “人主”必须在亡人“叫夜”前到达,吃饭时由辈分大的长者陪着让到正面坐,在乡下人看来,“人主”是最体面的人了。稍觉得受到慢待,有时会制造事端,村里人说惹下人主了。家乡人指东西硬的时候,常用“比人主还硬”这句俗话。</p><p class="ql-block"> 亡人的家属还要为儿女、女婿准备好“搭孝”和“收头”,“搭孝”一般为红布或被面和“红头绳”。家中的父母去世后,女儿、媳妇们要为亡人“散头”,把自己的头发拉出对着亡人的棺材放声大哭后,由家中女性长辈用白麻捻扎起,亡人是男性扎在左边,亡人是女性扎在右边。</p><p class="ql-block"> 办丧事的具体事情很多,总管的责任最大,但是只靠动嘴不用动手的,吆喝着一帮人忙里忙外。老年人知道的多,做什么都要有个样子,年轻人做不对时免不了要指责几句,然后认真的做示范要让年轻人记住,说等他们老了以后就轮到小辈们张罗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诸多不常见面的弟兄难得聚在一起,身着一样的白色孝服,相互喝酒,喝不好是很难散场的。“灵枢”摆放处,时不时地传来了孝女们跪在棺材旁放声大哭的声音,调子惨烈悲切,数数盘盘生动鲜活地叙述着养育之恩,听起来荡气回肠、令人落泪。有时到最高潮处,往往晕倒过去,待人搀扶到炕上,气氛才平息下来。</p><p class="ql-block"> 一切事宜准备完毕,就是安鼓了,一般在去世的第三个晚上,鼓匠要去的。不管普通人家还是富裕人家,都要请鼓匠,过的好的人家,要请上道士,不然给亡魂免不了罪。还要订上号几班鼓匠,为亡人超度亡魂,乡村有“日头落,鼓匠到”的俗语。“安鼓”时,孝男孝女们、孙子外甥全部披麻戴孝,人们说:“孙子孝,花胡绕”,孙子外甥只是系一条腰带,戴上孝帽就行了。</p><p class="ql-block"> 安鼓的晚上要举行“叫夜”活动,传统留下来的,是人死后魂就被抓到城隍庙接受审查,这天是领回的日子。“叫夜”意思是把亡人的灵魂召回家里,在大女婿的带队下,孝子们紧随,侄男外甥按大小依次排列的队伍全是男人们,拉着“哭丧棒”猫着腰出发了,人群后面还有村里的好友们拿着手电、灯笼为亡人免罪上路。最前面的引头人把燃烧过的棉花用柴油倒上抛两头路面。夜幕下远远望去,引魂路灯忽闪忽闪像是通向另一个世界的路。大女婿端着盘子,里面放着亡人生前带过的帽子,还放有黄表、香、纸钱、米汤等物品去山村的城隍庙,如今实际上每个村建庙的少,只留下个荒野土堆了。在大女婿的一番祭祀仪式后,孝子们烧过纸磕了头,燃过为亡人买来的阴间交通工具(过去为纸毛驴、小轿子,现如今又改为小轿车)长子把碗打过后,一路哭着还说:跟上我们回家哇,大声哭喊着把魂引了回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灵房门外的台阶上,有人在早撒上绵土的台阶上摆上XX子,准备好半盆清水和新毛巾等亡魂用。等“叫夜”的人们回来后,众人忙围着撒的绵土或灰面去看,有老者们说这是脚前头还是脚后跟。看像个什么动物的足迹。就意味着下辈子要转什么了。上庙的孝子返回来时,女人们在大门口排成一字形,每人手里拿一把烧纸,按顺序辈分大小点燃烧纸,也叫“接纸”。最后一道程序是“开光”,孝子们在人主的安排下打开了棺材盖,最后一次看亲人遗容,先倒上一盅酒,再用新棉花蘸酒擦亡人的面部,然后由孝子们把酒喝完。然后由孝子剪开亡人麻扎住的袖口裤脚,身体两旁夹上大供馍馍,撒上五谷。为了让后代多出念书人,在头底下放几本书。取出怀殃单,盖好棺材盖,由人主拿斧子先打第一下“银锭”,孝子们在哭声中把剩下的木楔先钉上一斧,孝子们正忙着,有的老者们还问亡人变了样子吗?还是原来的相。奇怪的是,有的亡魂还会附到某个女妇人的身上,神态和声音都和亡人生前一个样。亡人家人们急忙拿着木梳子去想挤在那人怀里让再多说几句,那家里人都不让说,嫌太费人就烧一张纸送走了。</p><p class="ql-block"> 家乡人衡量丧事办的体面有两个标准:一个是席面上的如何,另一个是法事做的多少。席面是看家庭富裕状况的,法事是看人丁兴旺的程度。有时也遇些麻烦事,平时很旺的灶火突然烟了起来,人们就说亡人活着时候小气,见到这么多人是怕人吃的。孝子们忙烧纸祈祷,灶火又旺了起来。举办法事请道士是很受关注的,期间事宜很多,但不懂得,只是听到的都是民间乐调和道士念经的声音。一天不知道磕了多少个头,烧多少张纸,走多少路。有时一跪就是好几个小时。对人们印象最深的是“游连”了,经过道士布置一番的道场,老道士用毛笔手写的挽联挂在了道场的四周,并用几十个用五色纸裹住放上燃着的蜡烛的罐头瓶围城了一圈。一个小道士拿起引魂幡示意孝子们去跟,老人们说必须抓到他,这样对后辈好。于是我们就死命地去追,眼看要抓住时他一拐不见了,孝子们却倒成一堆,周围看了哈哈大笑起来。小道士站到了一边,老道士在场中央念念有词地用手上扬,一团火焰随即喷起,高杆子上出现了彩色纸条,几次下来终于抓到小道士一回,只听的场外爆竹声响,孝子们连气也喘不过来了。</p><p class="ql-block"> “正席”的那天上午,要举行“迎祭”仪式,由女婿手捧亡人遗像在前,孝男孝女们各站两排在后,鼓匠艺人随后,帮忙的人抬着长桌,放上“大供”和各种供祭品,环绕街道一周走走停停,吹奏各种曲调跪拜祭奠。“迎祭”仪式从街上返家后,由总管主持,面对亡人的灵堂进行点纸仪式,顺序分先男后女,先是人主,二是亲家,最后为女婿,亡人在世的好友和孝子的朋友,念名字上前行鞠躬和三叩首礼。点纸结束后,如果请道士的话,还要举行“扬幡”仪式,晚上要举行“游连”仪式,老道士还在口中念念有词,手拿铜铃摇晃着,一团用荞面松香制作成的焰火随即喷起,高杆上出现了彩色纸条。经过好几次回合,终于抓到小道士一回,只听到人们的笑声,此时老小子们气喘吁吁上气不接下气。念经是亡人免灾,道士们还铺经做法事等事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正席”的整个下午,即开始准备下葬用的滚木、木棍、大绳等用具,子女们跪在灵堂两旁,迎接前来祭奠的亲人好友们,这个仪式叫“小烧纸”。并且看哪家来祭奠了,年老者交往好的烧过纸后,以后和往人家的子女们交往就更接近了,这种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淳朴的真情实感是再好不过了。整个晚上所有丧事人员都不能入睡,鼓匠和道士也是接连不断做着法事。灵堂周围跪着哭啼的亲人,尤其是女儿们哭的拉不起来,媳妇吗抑制不住悲痛的心情,又想起已故的亲人,也禁不住哭起声来,把积聚多日的悲伤,痛快淋漓的爆发出来,赢得孝子们的好评。</p><p class="ql-block"> 转眼间,“移灵”的时辰到了,孝子们象征性的把棺材移动一下,媳妇们把做好的红粥装在“衣饭钵”内用红布包好,还要炸拉材糕,要移三次灵后才往出抬,在孝女们齐声沙哑的哭声中,总管指挥着匆忙把灵棚撤去,一会儿,村里的年轻壮汉带着麻绳木棍很快赶来了,时辰一到,有的孝子早卸了门两面架好了锹,老者们叮嘱千万不要碰到门框,长子扛着大头几个孝子小心地把棺材抬了起来。抬出大门外停放在板凳上,外面是怀揣着馍馍身穿白汪汪跪倒的一片人群,都在静默着那种揪心痛的感觉。伤心的泪水,揪心的痛苦使整个山村笼罩在无限悲痛之中。当听到长子惨烈打破砂锅继而嘶声力竭的哭声中,在场的人无不泪水纷纷下落,那是一个悲天呛号,撕肺裂肝的场景。鼓匠艺人吹着苦调,大孙子抗出了引魂幡,点燃亡人生前的枕头,即可起灵。孝子们脱下身上的搭孝衣,由收头处亲家给系上一根红头绳,女人们加一红头巾。死在家中的倒头鸡,出灵后由孝子们吃肉。长孙带着引魂幡走在最前面,送灵队伍在乡亲们的注目下渐渐远去了。人们脱下孝服放进怀揣馍馍打成包,隔着院墙扔到院中再进去拾起后告别主人,亲友们离散了,院子静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接着就有几个媳妇们抢着坐在停过灵棺的地方静静的守候着梳着头,又叫“坐福地”,样子端庄镇定安然,让人不由生出了“人死如灯灭”“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感慨。家乡安葬习俗不一般,我们山村是出殡前打开墓穴,等待出阴时下葬。还有的山村是“对灵打墓”,棺材到了墓地一放,抬材的人们在孝子破过土的地方轮流挖起墓穴来,遇到冬天提前用柴火烤地皮,穴道实际早固定好了,以辈分排列,谁的就是谁的。过去祖上传下来的叫做“云”布上,谁家死了人送到谁家供奉起来,上了“云”的男性的墓穴就这样定了下来,这就是他的最终归宿,除暴死进不了祖坟外,这个地方就永远归他和他老婆了。</p> <p class="ql-block">  墓穴经抬材的壮汉们一阵忙碌后挖好了,人们用大麻绳把棺材送下去,旧社会由八人抬棺材,路上能换人不能放下落地。现在乡村富裕了,大多数人用农用车拉到墓地,要是死者配偶先亡,孝子们看到衣饭钵溢起草根繁茂时,心里立刻有了足够的慰藉,因为这样预示着人丁兴盛,光景红旺。先由长子下墓穴清理后,将衣饭钵放入后墙上的小洞内,摆好滚木后,上面的人齐心合力将棺材大头朝前吊下去,安放停当,并听从风水先生讲完,棺盖上还放有五色石灰、镇符、小馍馍等供品,全部摆设完毕,孝子清理完脚印后,点燃“照世灯”后退出,等孝子们让出后,匠人再用石头垒起墓门,此时开始填土,孙子举起引魂幡领着帮忙的人手拿铁锹端着土,正转三圈倒转三圈,最后把幡插在棺木小头位置,人们可以大量填土。在填土过程中,孝子要三次用力拔插在土中的木棍。据老者们口传,拔此棍子代表亡人后代学业有成,过去就有状元拔棍,探花等像现在的硕士、博士等。把土全部堆起来后,堆成前高后低的形状,用圆木渡抹两次,也叫“抹牛”、“抹房”,把引魂幡插于坟头,所有“哭丧棒”也插遍坟堆。坟前墓门石上放好供品,再把“倒头捞饭”倒在坟堆,最后由女婿把破土时放出的土铲回坟头,也叫“献后土”。</p><p class="ql-block"> 有时,当棺材下葬后掩土埋好时分,忽然下起了雨或者雪,那是大吉大利的日子,这表明这家一定有贵人要出现了。掩土时在场的亲朋真切的感受到了两个世界的距离,亡人永远离去了,孝子们不由的再放声大哭一场。回时,所有在墓地人员都忌空出坟,每个人都要吃口馍馍或含一支烟才能出坟,回到家中,仍有人端出零食饼饼让每个人吃上一口才能进家。</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也就是“发阴”的第二天,称为“复二”。孝子孝女们都要到坟头上为亡人安家,然后把荞面捏制的锅碗瓢盆瓮等生活用品埋于墓门下面,紧接着将用五色纸制好的房院、金山银山、摇钱树、聚宝盆等,还有衣服、用具等等焚烧完毕,让逝者在另一个世界尽情去享受了。</p><p class="ql-block"> 安葬回来以后,要进行谢人仪式。让村里帮过忙的人吃好喝好,这些乡亲们吃起饭来无拘无束信口开河,每次都要有几个喝的酩酊大醉,等亲朋好友走后,总管交了账本,剩下就是孝子们互相摊钱的事了。衣服肮脏胡子拉碴的儿子们找了个有点威望能说会道的人在中间调和。儿子们花钱是理所当然的,花多了有的弟兄觉得担负不起,总是拐弯抹角的找点理由,姊妹们也应该摊一点钱,可妹妹偷偷瞅瞅姐姐,做姐姐的黑着脸不做声。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她们早有了自己的主意。总觉得老人也没了,交多交少也没用了。交往和以前不同了,又想毕竟是亲胞热弟兄的,哪家光景困难众人还得去帮,于是多出的少出的很快就定下来了。女儿们复三过后安完家,接下来的四十九天里每七日聚一次“过七”,每七天过一次。还要过“百日”、“周年”,三周年过后,丧事才算了结。</p><p class="ql-block"> 在周年以前,不能穿红色衣服,男人们百日里不能理发,不刮胡子。头一年过年不贴对联,第二年过年贴绿对联,第三年过年才能贴红对联。还有一些讲究,要是亡者原配丈夫或是妻子先走的,孝子们要看衣饭钵,若长起草时,说明后代人丁兴旺。如遇安葬完后,突然遇上下雨或者下雪,那是大吉大利的事,说明这家兆头很好,要有大学生出现了。过去乡村遗传下来的丧俗,如今也淡化了,年轻人懂得规矩实在是不多了。</p><p class="ql-block"> 家乡的丧俗就这样传到今日,我辈如今各奔东西,懂得的实在不多了,。下代人怕是参加这样盛大场面的机会更少了,亲情关系淡漠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也随着在变迁。以前那种庄严隆重的丧俗也慢慢会消失的,以后的人们再也不像以前的丧俗办了。礼节也越来越简单了,移风易俗也是当今社会时代的精神所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