趟马历史之河 循迹西南联大(上)

阿豪

<p class="ql-block">  西南联大——一个似曾相识的校名,它不是国家定义的985,也不是211。提起西南联大,你是否一脸茫然,即使听闻过其名,你未必了解它的前世今生,更不会知道1938年西南联大由长沙南迁至昆明,该校300余人上至知名教授下至入校新生,长驱1600公里历时二个月徒步前行的传奇故事。即使有幸读过当事人的回忆录或有关文史资料,你也未必全景式的洞悉那次校区转移、教学长征的起因和过程。我们熟悉的中国近代著名学者、作家、两院院士,很多都是当年西南联大湘黔滇的徒步者。 </p><p class="ql-block"> 杨潇所著的《重走》一书,是我了解西南联大西迁历史走向的指南之书,也是引发我骑行重走西南联大师生徒步路线的导航之书,此书于2021年出版后,先后斩获多个文学奖项,已加印11次, 发行十几万册。《重走》一书刷新了人们对上世纪那一代知识份子的认知,真实还原了与西迁之举相伴相生的诸多抗战史实,难能可贵,功莫大焉!</p><p class="ql-block"> 时隔八十年后的2018年,关注这段历史的80后记者、旅行家杨潇,出于帮助当代人真正认识抗战时期那代知识份子的群体精神,执意重走一遍当年西南联大的迁徙之路,以栩实的史料和实地考证写成《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一书。有感于他的壮举,老夫聊发少年狂,我决意步其后尘以骑行的方式来一次不一样的重走。如果说2014年骑行上海~拉萨是朝圣之旅,那么十年后骑行长沙~昆明则是致敬之旅:致敬闻一多、梁思成、林微茵、梅贻琦、张伯苓等民国大咖级名人;致敬所有行走在那条荣光之路上籍籍无名的师生;也致敬鼎力支持那场史诗般远征的龙云等一众民国枭雄们。</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时过境迁,这样的重走之路,无论是杨潇的徒步,还是我的骑行,都不可能完全复制当年西南联大的实际路径。相同的是,杨潇与我都是一个不拉地到访了他们落脚过的每个县市及近乎全部的乡镇。不同的是,杨潇限于客观因素、西南联大的师生受制于战时环境和湘西匪情,都有数段以车船代步的过程。当然我是全程以车代步,此车非那车,即使在路网建设现代化的今天,在湘黔滇骑行所需应对的风险仍然要高于徒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超级烂路、大V字坡、废弃国道和前后夹击的长掛货车是与此次长途骑行相伴相随的另一种风景,个中滋味过来者自知,五味杂陈、一言难尽,像极了人生之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回首来路,受过礼遇,也有过不测;有呼啸而过的痛快,也有爬行如龟的不堪;有意外惊喜,也有事后遗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骑行最怕走回头冤枉路,历史发展应也一样,没有人愿意走回头路。当然,一些历史老路还是该走且值得一走的,知史明智,行以致远,西南联大西迁的历史之路理当在重走之列。</span></p> <p class="ql-block">  长沙圣经学院——现在的湖南省人民政府机关二院,是西南联大的前身长沙临时大学最初的校址,也是湘黔滇步行团出发的起点之一,尽管第一站全体是乘坐汽船去到益阳,但我扔将那块学院的旧址石碑等同于上海人民广场318国道的零公里井盖。我和骑友老彭的战车并肩肃立片刻,代之以出征仪式。</p> <p class="ql-block">  乘Z247次车上午7点到长沙,候至8点半方得取车装车,然后兜兜转转、一波三折才摸进省政府机关二院打卡长沙圣经学院旧址。启程向益阳进发时已近10点,忙乱中竟然忘了给容量2L的水壶备水,90公里的行程多半是了无人间烟火的空旷开发区,乞讨都不得其门,想望梅止渴都难。</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从宁乡到益阳的通衢大道,宽畅到让人昏昏欲睡,路侧突显的这块阿弥陀佛碑,犹如飞来之石,惊讶之余,立马停车,躬身行礼。恍恍惚惚中终于挨到益阳。唉,我佛慈悲,万望宽恕一个有事有神、无事无神的伪无神论者吧。</p> <p class="ql-block">首站益阳</p><p class="ql-block"> 除了次日清晨经过会龙山大桥看到资江日出,益阳留给我的还有夜幕降临后,秀峰湖边大爷大妈穿透力十足的花鼓戏吼声,斗胆近观了一会,听不懂、耳膜也受不了。没时间逛益阳了,好在老城和当年西南联大师生游历过的头堡至三堡都已不复存在,打卡之心死得彻彻底底。</p> <p class="ql-block">  军山铺镇——湘黔滇步行团离开益阳后的第一个宿营地,牌楼后是镇政府所在,遗憾的是杨潇探访后的六年,老街已无迹可寻,打卡走人。</p> <p class="ql-block">  319国道汉寿段,绿树成荫,景色养眼,环境养颜。</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益阳至常德</p><p class="ql-block"> 同样90公里,早观资江日出,晚看沅江日落,入夜后倒是想听听大爷大妈的常德丝弦,可惜下榻之地远离市井,那就静心养息吧。</p> <p class="ql-block">  长途骑行是一所流动的课堂,在路上看到的不仅是风景,还可见识民风、人文和地理知识。原来民国元老宋教仁先生是沅陵人,赶路为要,恕不瞻仰,请受后辈遥拜。</p> <p class="ql-block">  桃花源之美肯定不是我镜头下的牌坊和渡口所能想见,今天我只是一个擦身而过的行者,路过却错过自然令人遗憾,但遗憾有时未必不是一种美丽。想起杨潇《重走》一书写到桃花源一节时,标题赫然是“陶渊明撒了个大谎”,再回想当年亲临北京圆明园前后的心境,心随之泰然了。</p> <p class="ql-block">  G319和G320湘黔滇段是抗战时期重要的军事物资运输通道,沿途分布众多机场和战略要地,在尊重历史史实的今天,它们的存在才得以用路碑和纪念碑的形式展示于众。</p> <p class="ql-block">第三站沅陵县马底驿乡</p><p class="ql-block"> 因故第一次没按预定计划入住县城,找了一家还算干净的大车店,体验一回大车司机的生活,恰巧西南联大步行团也曾留宿马底驿乡。</p> <p class="ql-block">  时间尚早,向乡里的老人打探新安古桥,意欲弥补杨潇当年没见到此桥留下的缺憾。 </p><p class="ql-block">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经周折,终于遂愿。古桥位置荒僻,桥面藤蔓覆盖,仅留依稀可辩的黄泥小径,下到野草没膝的半干河床才能隐约看到二个圆形的桥孔。看到桥孔的一瞬间,心不由一颤,眼睛有点湿润。这就是历经几个朝代,曾经驿卒、官员、军队、邮差和百姓熙攘过往的新安古桥?连万能的度娘都没有这座古桥的任何信息,离其百米之距的上方就是川流不息的杭瑞高速。一个高高在上,一个匍匐在地,在我眼中它们都承载着同样的使命,但后者更令人肃然起敬。但愿古桥今后的命运像空气,即使所有人都看不见,但它始终存在。</p> <p class="ql-block">  往沅陵方向的一路都是湖南著名的茶乡,清明前后正是采茶时节,第一次看到茶农手提布笼,机器采茶,颇感新奇。</p> <p class="ql-block">第四站沅陵县官庄镇</p><p class="ql-block"> 沅陵县古称辰州,官庄镇是沅陵的东大门,入此地就算进入湘西了,它是上世纪令人谈虎色变的“匪”区,故西南联大步行团没有在此歇脚。</p><p class="ql-block"> 官庄地处国内四大百年金矿之一,出于好奇,我不惜爬大坡进所谓的“金矿矿坑景区”开眼,结果看了个寂寞,除了满山的绿树就是安保森严、大小矿点的入口。官庄镇的街上,金铺金店比饭店多,“离金矿最近的金店”是它的招牌广告。</p> <p class="ql-block">第五站沅陵县</p><p class="ql-block"> “沅陵 ,一个美得让人心痛的地方”,这个广告语作为城市名片,妥妥碾压那些又腻又俗、千人一面的“我在XX等你来”。</p> <p class="ql-block">  湘西这块曾经“匪”“美”并存的土地,历经剿匪后的去“匪”存“美”,再经痛定思痛后的“不折腾”,终于演化变身为今天的“痛心”之美。</p> <p class="ql-block">第六站辰溪县</p><p class="ql-block"> 一个市容整洁,市民好客,食肆红火,能让我食欲大开的地方就是宜居之城。</p><p class="ql-block"> 辰溪,这个湘西小城,进城后的见闻完全满足我那不算高尚的创城标准。此处不配图文,特意留白,辰溪的面纱由待各路过客自行揭开咯。</p> <p class="ql-block">第七站怀化市 </p><p class="ql-block"> 入住怀化禧达酒店,店名吉利讨喜,洗衣烘干、各项设施一应齐全,接待热情温馨。进店刚卸下驼包,前台小妹即奉上一碗冰糖枸杞银耳羹。这样暖心的款待,此行只此一家,别无分店。这才是让人心存感念的怀乡怀味、宾至如归。</p> <p class="ql-block">  “怀化,一个怀景怀乡怀味的地方”,又是一条走心的城市名片广告。对于我这个异乡客,下榻酒店的那一刻就对此感同身受了。</p> <p class="ql-block">  眼疾手快抓拍,将沪昆铁路迎面疾驶而来的绿皮车与<span style="font-size:18px;">S250省道、长芷高速三路完美同框,我容易吗?</span></p> <p class="ql-block">  湖南湘西版的红旗渠,尽管现已废弃,也算得是公路一景吧。</p> <p class="ql-block">第八站芷江侗族自治州</p><p class="ql-block"> 骑到芷江意味着快离开湘西了,因为不必像步行团那样担心匪情,倒是有点依依不舍。一路经过多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县,却鲜见着民族服装的,是汉化还是同化,不得而知。</p> <p class="ql-block">  龙津风雨桥,芷江城的标志景观。桥下缓缓流淌的㵲水河到了下游贵州镇远易名为㵲阳河,河水色如翡翠、柔如绸缎,让人有纵身一跃、投袍入怀的冲动。</p> <p class="ql-block">  来到芷江,位于芷江城外七里桥的这座汉白玉抗战胜利受降纪念坊是必须打卡的,原坊已毁于那个特殊年代,历经曲折于1985年得以选址重建,是目前中国大地上唯一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建筑物。我们骑到时正赶上一批学生在举行庄重的致敬仪式。对于西南联大步行团的师生而言,他们得在8年后才能有幸见到那座血与火凝成的纪念坊。</p> <p class="ql-block">  这是历史照片中抗战胜利受降纪念坊正背二面的原貌。重建的纪念坊排除争议、尊重历史,完全复原包括题词题名在内的所有碑刻。</p> <p class="ql-block">  照片中同时期建造的抗战胜利纪念塔也已荡然无存,只能留在档案和记忆中了。</p> <p class="ql-block">  在酒店安顿就绪后,立即骑车前去飞虎队纪念馆打卡,来芷江,你可以错过龙津风雨桥,但绝对不应该不去那里看看,历史沉重,将士永生,人民永远铭记这些为中国自由民主而战的美国军人。</p> <p class="ql-block">  陈纳德将军,关于他的故事,是中国人都应该知道。飞虎队英雄永垂不朽!</p> <p class="ql-block">  芷江机场作战指挥塔,距机场和纪念馆均一箭之遥,本美篇的题头照片背景即芷江机场。</p> <p class="ql-block">  前方是细米寨村的路牌,多么有滋有味的寨名,那些出发前趴在电脑前,放大再放大的村落地名,突然迎面而来、扑入眼帘时,心头总会升起一种莫名的兴奋。</p> <p class="ql-block">又见红旗渠</p> <p class="ql-block">一路山清水秀,风景如画。</p> <p class="ql-block">第九站新晃侗族自治县</p><p class="ql-block"> 民族风格鲜明的牌坊,牌梁用中英文“夜郎故地 湖南新晃”告知320国道的过客,你已进到与贵州接壤的湘西新晃县了,民国时叫晃县,古称夜郎国。特别留意了一下英文的夜郎,是拼音,不如此音译得讲一个不太厚道的故事,音译又让外人不得其解,两难哈。连日来,沿途所经史书中所谓的蛮夷之地,深感民风淳朴,文化独特,能将历史传承存续千年足以佐证这些民族的生命力。仅此一点所谓的夜郎当可自大矣。</p> <p class="ql-block">  穿行新晃龙溪口老城,在阡陌街巷中寻寻觅觅,终于与隐匿于历史书中的西南联大有了一次跨越时空的接触,还看到了犄角相邻的梁思成、林微茵旅居地。</p> <p class="ql-block">  新晃老城所在的龙溪路,属于历史建筑保护街区,破旧但不失古风,基本保持着清末民国时期的风貌。建于乾隆年间的三拱桥,石阶油光铮亮,朝代更替的历史风云和各色人等的足迹尽被吸纳其中。</p> <p class="ql-block">㵲河乡村渡口</p> <p class="ql-block">  途中用手机快门逮住相向而行的钢铁巨龙。</p> <p class="ql-block">  波浪起伏的公路最有画面感,看到眼前这一幕,是否条件反射地想到电视剧《篱笆女人和狗》?联想、乱想是骑行乏味时提神醒脑的调味剂,看到烟杂店会疑惑为什么不叫酒杂店,酒的历史不是比烟更长吗?看到路边烟叶长得跟某种蔬菜毫无二致,会好奇将其热炒或者凉伴的滋味如何。当然爬大坡时,就没有闲心这般胡思乱想了。</p> <p class="ql-block">第十站贵州岑巩县</p><p class="ql-block"> 离开湖南进入贵州了,精选一张岑巩城市影像是必须滴。㵲河到此地已改名叫㵲阳河了,两岸风光虽不及镇远,但历史文化还是相当厚重的。</p> <p class="ql-block">  岑巩县古称思州,石鼓基石上空镶一方无字红碑,只能找度娘求解,方知叫思州战鼓,思州战鼓是岑巩非遗文化的标志。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孰先孰后之争,我是赞同“行”的,无须多言,看看中外历史就明白了。</p> <p class="ql-block">  稍稍绕道前往清溪镇,图中蓝顶圆楼后的白墙黑瓦房屋废墟是万寿宫遗址,是当年西南联大湘黔滇步行团第一大队的入住地,隔河遥祭一下。</p> <p class="ql-block">  清溪镇背靠㵲阳河,当年贵州的小县已降格为镇远县的一个镇,但集市熙攘,仍不失繁华。美丽的河光水色摄人心魄。</p> <p class="ql-block">第十一站贵州镇远县</p><p class="ql-block"> 进了镇东关就到镇远县了。</p> <p class="ql-block">  杨潇当年重走进镇远的时间与我跟团贵州游同年但不同月,这次二度来到镇远,骑车沿㵲阳河两岸完整转了一圈,祝圣桥是当年西南联大步行团师生游兴最大的网红之地,正巧也是我六年前遗漏的景点,这次得以打卡补缺。</p> <p class="ql-block">  进入贵州绵绵雨天开始接踵而至,只要不淋成落汤鸡,一般都是全天候骑行,过文德关后,雨势渐大,山路也渐陡,但山峦层叠,云烟缭绕,风景也渐入佳境,因距离最近一个县城之前没有任何住宿点,只能硬着头皮前行。</p> <p class="ql-block">  照片中左侧土黄色的路面即著名的鹅翅膀大桥,是抗战时国军与日军进行激烈厮杀的战场旧址,新桥红色土坡的右上方依旧耸立着一座碉堡。佇立雨中凭吊,更是泛起一种别样的悲壮。</p> <p class="ql-block">第十二站贵州施秉县</p><p class="ql-block"> 原计划骑到黄平县,时至中午,看天色雨丝毫没有停歇的迹象,里外衣服早已湿透,安全起见决定落脚途径的施秉县。</p><p class="ql-block"> 施秉是个旅游型城市,游山可上云台山,玩水可下㵲阳河,沿河一带风光别具一格,秀色可餐。</p> <p class="ql-block">  在施秉县第一次看到头戴小红帽肩挎小包的少数名族,疑是苗族。至次日离开仍没有见到一个穿民族服装的男子或年轻女性。</p> <p class="ql-block">第十三站黄平县</p><p class="ql-block"> 施秉到黄平仅32公里,为不打乱原定周密编排的骑行路书,还是决定不再前行,权作一次计划外休整。</p> <p class="ql-block">  黄平古称且兰,此地名充满诗意古韵,因没有㵲水作伴,沿河景观不再妩媚可人,城市整体观感泛善可陈。</p> <p class="ql-block">  与黄平的且兰古称之典雅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皇室气势的县府广场和公安局大楼那望而生畏的石阶,前者形制布局酷似天安门前的金水桥、华表,后者则有置身华山南天门之感。送二句好词恭维一下看到这二座建筑的观感:诚惶诚恐,威武霸气。</p> <p class="ql-block">  进入黄平县地界,凡上下陡坡时,公路两侧均排布一溜双向闪烁的警示灯,交通设施如此人性化,国内少见,必须点个大大的赞。</p> <p class="ql-block">  顶着牛角造型的路灯从国道东坡村路牌绵延10公里至县城,牛角是黔东南少数民族的图腾吗?</p> <p class="ql-block">  黔东南地区的农时明显晚于湖南湘西,大部分水稻田尚未插秧。一路西行,所经乡村,大都仍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耕方式。</p> <p class="ql-block">  闯荡南方多年、经商有方的宾馆苗族老板(图中左三),热情好客,晚上设家宴邀请我和老彭及其圈内好友共聚晚餐。民族之间称兄弟,四海之内皆朋友,朋友+兄弟,却又素昧平生,幸会幸会。</p> <p class="ql-block">第十四站贵州凯里市</p><p class="ql-block"> 从黄平至凯里,因担心天黑前无法完成多出的14公里山路,更不想重蹈18年骑行川西时,丹巴至八美段疲于赶路,差点投宿无门的经历。我们直接南下经龙场镇奔向凯里,而没有拐向西南绕道炉山镇,<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是此行唯一一次偏离湘黔滇步行团的途径路线。一路风景也是杠杠滴。</span></p> <p class="ql-block">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p> <p class="ql-block">  重安江边的重安镇,抗战时期的战略要道,河道中心一排先人以土石垒起的碾坊茅屋,百年前市井生活的历史画面呼之欲出。</p> <p class="ql-block">  镇上人头攒动的赶集人,第一次看到少数民族集聚、洋溢着节日气氛的乡镇。不知何故,还是未见一个着民族服装的男性。</p> <p class="ql-block">  集市路边、古巷深处,算命看相摊之多堪称小镇一景。</p> <p class="ql-block">  三朝桥是重安镇的历史名片,三座桥出自跨度百余年的三个历史年代,三桥平行间距不足10米,由东向西依次是建于1873年的铁索桥、抗战时期建成的钢架结构木质板面公路桥和1996年建設的钢筋混凝土现代公路桥。没有航拍无人机,难以完美展示三朝桥的相对位置,只能取站立侧向和躺卧平视二个角度取景。踮步缓行其间,油然而生穿越时空隧道的错觉。</p> <p class="ql-block">第十五站贵州麻江县</p><p class="ql-block"> 清水江畔的下司古镇,可视作缩微版的镇远古城,一样绿如翡翠的河水,一样独具特色的纯木板楼,街巷深处民居的历史底色更为鲜明,因为不是一人独行,所以不能由着性子来,再美的景点也不能细游,只能走马观花,近乎打卡走人。</p> <p class="ql-block">  事后得知无意中闯入镜头的狗狗是世界名犬——白龙犬,是贵州警用犬种,特产于下司。现在回头端察这家伙,那步态还真有点龙行虎步的架势。</p> <p class="ql-block">  山峦翠叠,山水相依,扑入眼帘的风景每天都在自动刷新。</p> <p class="ql-block">  到麻江入住后不足1小时,一场暴雨猝然而至,真是幸运。直至到达昆明,天公一路都是和颜悦色,偶尔阴几次脸,权当过泼水节了,呵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