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近来,延安博物馆名错误引发热议。原来延安博物馆用“华康新篆体”制作了馆名。因为“华康新篆体”“造”错了字,延安博物馆因此用错了字。可以说延安博物馆替“华康新篆体”背了黑锅。</p> <b> 一、“华康新篆体”错在何处?</b><br>“华康新篆体”,是由北京华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华康计算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康公司)开发的一款电脑字体。<br> 华康公司关于“华康新篆体”的说明:“设计师参考自《秦峄山碑》,再依多年设计经验,提高字体辨识性,将传统篆书较难识别的部份略加修改,成为一般人也能看懂的‘新篆体’。”下面我们就通过“延安博物馆”五个字的追根溯源,来分析一下华康公司是如何修改篆书的:<br> 1、延。<br> 《说文解字》”延,长行也。从㢟(chān)丿(yì)声。其实就是我们最常用并俗称为走之(辶)的另一种变异写法。甲骨文“延”左边为“行”的左半边彳(chì),代表道路,右边是止,代表一只行走的脚,合起来表示道路在脚下延伸。后来彳下面的笔画拉长并向右延伸,隶书大体沿用了小篆的写法,直到楷书才确定为“廴”(yǐn)。<br> 而“华康新篆体”既没用篆书的写法,也没有按隶书的写法,更没有用楷书的写法廴,真不知其从何而来? 2、安。<div> 甲骨文“安”是房子下面一位双臂相交跽跪于地的女子。小篆拉长了左臂,隶变后出现长横,女子象形变得模糊。<br>华康新篆体的“安”字上部用了篆书的宀(mián)。下部女却用了楷书的结构,篆书的笔画形态,显得不伦不类。</div> 3、博。<br> 博是一个多层次结构。即由甫和寸组成尃,再由十和尃组成了博。甫是博字是声符来源,两字古音相近。甫,会意变形声。甲骨文字形,从“田”从“屮”(“艹”简体),会田中有草木苗之意。金文字形中,将“屮”声化“父”,“田”讹为“用”。于是“甫”变为形声字。小篆沿用“父”为声符。直到隶变时,才将上面的父变为十字加一点。<br> “华康新篆体”轻率地去掉了本字的声符“父”,改用隶变后的十字加一点。且将篆书中右下部表示手的“又”截去一部分,形成非篆非楷的怪字形。 4 、物。<br> 从甲骨文到隶变前形符一直是牛的象形。而“华康新篆体”明显是借用了隶书的写法,失去了象形特征。 5、馆。<br> 馆是形声字,从食官声。“华康新篆体”的“馆”,食字旁借用了篆书的笔画形状改造简化的饣,右面“官”字直接用小篆写法,强行将楷篆字形结合在一起。 通过以上五个字的分析可以看出,“华康新篆体”是采用了楷书的结构,借用了篆书的笔画和形状,强行嫁接,硬生生造出了一套不伦不类、荒诞不经的错字。简直错的太离谱!<br> <b> 二、看法</b><br> 小篆是秦统一六国后施行“车同轨、书同文”的产物,彻底扭转了春秋战国各诸侯国文字混乱所带来的交流不畅、政令不通的局面,真正实现了文字的大统一。中华民族在此后的两千年多来,一直使用着统一的文字,为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团结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其丰功伟绩无需在此赘述。<br> 小篆是古文字的成熟和最终形态,它保留了汉字造字过程中大量丰富的文化信息。自小篆产生至今,始终被后世奉为圭臬,历史上鲜有改易。哪怕是后世新造汉字,也要遵从秦代小篆的偏旁部首来构造新造字的篆字形。<br> 华康公司试图“将传统篆书较难识别的部份略加修改,成为一般人也能看懂的‘新篆体’。”是严重错误的。<br> 第一、 华康公司的错误是对承载中华数千年文化的汉字缺乏敬畏之心,要修改篆书的想法就是错误的。古文字是历史形成的即成事实,怎么能改?要改只能是在结构不变的前提下,对字形和笔画做出合理的变形和美化,万不可改其核心结构。以创新为名,肆意篡改古代文字既无知无畏,又荒唐可笑。<div> 第二、“让一般人能看懂的新篆体”的想法是幼稚的。自汉代通行隶书以来,篆书便退出了实用书写的舞台,历来只有少数人能识会用,让一般人认识篆书没有可能,更无必要。 <br> 面对新时代丰富多彩的文化需求,字体创新是值得鼓励的,华康公司在此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值得肯定。但是,对于创新字体,必须要在忠实继承的前提下,做合理地变化、美化。切不可肆意歪曲、生搬硬套。</div><div> 华康公司应当正视错误,下架“华康新篆体”,并公开道歉以消除不良影响。<br> 延安博物馆草率地使用了错误字体。也应该深刻反省,及时纠正错误。<br><br>(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