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堰记忆:探花湾的小诊所!

雁南飞

<p class="ql-block">嘉兴的南湖路并不长,呈南北走向,最北面是一一一医院,过来是血防医院、绢纺新村、绢纺厂、毛纺厂、毛纺新村等,再往南就是南堰了。南湖路周边的孩子都在南中上学,我初、高中就读南湖中学,我的同学大多都住在这一带,其中有个初中同学叫冯凭,家住南堰的探花湾。冯家原住新丰镇,她父亲早年是新丰医院的药剂师;母亲原先也在卫生部门工作,后因身体原因退职在家。冯凭和大她一岁的姐姐在新丰幼儿园上学,一家人在镇上的生活过的无忧无虑,让人羡慕。</p><p class="ql-block">谁知六十年代初,冯医生被精简下放,一家人无奈搬往南堰探花湾,四口人挤在一间十四平方的小房子里。此时,因失去了经济来源,一家人生活陷于困境。好在冯父有医学知识,为一家人生活所计,把十四平方的屋子隔出一隅,摆上一个橱柜放药品,一个桌子当问诊台,桌子前后方各放一把椅子,自己坐一把,病人坐一把,就这么一家简陋的小诊所仓促开张了。</p> <p class="ql-block">因收费合理,南堰那些没有工作单位的居民及四周农村村民有个头疼脑热的都喜欢到冯家诊所来看病,生意好时,家中备的药配完了,冯父又忙得一时抽不出身,便会派小小的冯凭拿着自己开的方子去家边上的南堰药店买药。 至此,一家人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p> <p class="ql-block">可惜好景不常,文革开始了,造反派打砸了冯家的私营诊所,所有的药品都被付之一炬,冯父又一次失业了。为贴补家用,冯母去了许家村小学当了一名代课老师。冯家在一次次的运动中,生活起起伏伏,受尽磨难,冯父曾一度心灰意冷绝望的想带领全家一起一了百了……唉,个中辛酸苦楚不足与外人道!好在冯母沈老师为人处世既和蔼可亲,却又透着精明、能干、强势,为这个在风雨中飘摇的家庭撑起了一片天,是这个家庭的主心骨。</p><p class="ql-block">历经风雨后,新丰医院为冯父落实了政策,每月可按病退领取生活费。只可惜老父亲未能见到家庭日渐美好就因病撒手人寰了。这时冯凭和姐姐也都长大了,姐姐进了中医院当上了医生,退休时已是副主任医师了。而冯凭高中毕业后,因高度近视病留在家,而侥幸逃脱了上山下乡。冯凭读书时成绩很好,恢复高考那年,冯凭积极备考,踌躇满志,憧憬着美好的大学生活。谁知当年上面发文:病留待业青年一律不得参加高考,受此当头一棒的打击,冯凭痛哭一场后进了毛纺五厂工作。</p><p class="ql-block">婚后,冯凭生了一个可爱的儿子,在她和先生的培养教育下,儿子成了学霸。如今博士儿子和博士媳妇在上海工作,并给她添了个可爱的小孙女。苦尽甘来的冯凭,退休后担任了社区工作,继续发挥着余热,和老伴二人过着羡煞旁人的幸福美满的晚年生活。</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i>冯凭姐妹俩</i></b></p> <p class="ql-block">(文中照片除有注明外,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