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古人真是对对称结构有深深的执念,北京故宫紫禁城就是古典建筑中轴对称结构的典型代表。</p> <p class="ql-block">午门是游览故宫博物院的唯一入口,是一个凹字型的城门楼,完美遵循对称结构,就连两侧的安检亭和站岗的兵哥哥都是对称的。</p> <p class="ql-block">午门是典型的故宫红色彩,蓝天白云的天气下映衬的更加雄伟壮丽。</p> <p class="ql-block">午门所在的位置居中向阳,位当子午,故名午门;又因整座建筑高低错落,左右呼应,形若朱雀展翅,又称“五凤楼”。</p> <p class="ql-block">午门坐北朝南,属高台建筑形式,即在平面凹字形高台之上,建造殿宇。</p> <p class="ql-block">午门正面高台上建重檐庑殿顶大殿,东西两列高台之上建狭长型殿庑,殿庑南北两端各有一重檐攒尖顶“阙亭”。因东西两列楼台仿佛大雁展翅,故俗称“燕翅楼”。</p> <p class="ql-block">午门属最高等级城门,始建于明初1420年;重修于清初1647年。</p> <p class="ql-block">每年腊月初一,要在午门举行颁布次年历书的“颁朔”典礼。遇每年腊月初一,要在午门举行颁布次年历书的“颁朔”典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遇有重大战争,大军凯旋时,要在午门举行向皇帝敬献战俘的“献俘礼”。</p> <p class="ql-block">明代皇帝处罚大臣的“廷杖”也在午门举行,民间传说中所谓“推出午门斩首”亦指此地,但把如此重要的地方作为杀人刑场是不可能的,此传说显然不合史实。</p> <p class="ql-block">远眺午门,浩大如山;仰观午门,嵯峨若峰。其宏大壮观的体量,充分体现了皇家建筑的威严。</p> <p class="ql-block">近600年来,午门耸立京城中心,看遍历史烟云,披沐雨雪风霜,与朝晖夕阴相伴,以其壮阔之美,晕染着京城特有的文化底色。</p> <p class="ql-block">太 和 门 是紫禁城内最大的宫门 ,是随着三大殿第一座大殿——太和殿而命名的,也是外朝宫殿的正门。</p> <p class="ql-block">门口有对称的铜狮一对,对称的铜鼎4只。还有两个精致的石亭子。</p> <p class="ql-block">太和门的外观造型是一座重檐歇山式的门座,下面承以须弥座式的汉白玉基座,四围龙凤石彤栏,前后石阶各三出,左右阶各一出,体制如太和殿,仅在体型规模上差小而已。</p> <p class="ql-block">太和门在明代是“御门听政”之处,皇帝在此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颁发诏令,处理政事。</p> <p class="ql-block">清代初年的皇帝也曾在太和门听政、赐宴,后来“御门听政”改在乾清门。</p> <p class="ql-block">太和门前有面积约26000㎡的广场,河水自西向东蜿蜒流过。“御沟春水晓潺潺,直似长虹曲似环。流入宫城才咫尺,便分天上与人间。”诗人笔下的御河就是紫禁城里唯一的河流:内金水河。</p> <p class="ql-block">河上横架五座石桥,称为“内金水桥”,桥上石栏如带,桥下清流潺潺,楼台倒映水中,构成了一幅绚丽美观的图画。</p> <p class="ql-block">内金水河之水由紫禁城西北筒子河水关进入,从西北向南流淌至武英门前,转至东向,横跨太和门广场,此后向北,再转至东向,经过文渊阁前,再转至南向,从紫禁城东南角水关出宫,汇入紫禁城外东南筒子河。</p> <p class="ql-block">内金水河全长约2100米,平均深度约4米,河水时隐时现,时直时弯,时宽时窄,最宽达11.8米,最窄处不超过2米。河底及侧帮均由石材铺砌。</p> <p class="ql-block">元末明初史学家宋濂等人所撰《元史》载有:“金水河其源出宛平县玉泉山,流至和义门南水门入京城,故得金水之名。”</p> <p class="ql-block">玉泉山位于北京市西郊,在我国古代五行文化中,“金”表示西方,意即“金水河”是源于玉泉山的河水。</p> <p class="ql-block">内金水河还是紫禁城排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内金水河是紫禁城内排水系统最终的环节和最重要的保障手段。</p> <p class="ql-block">蜿蜒的碧波给紫禁城带来了灵气,其造型丰富了建筑艺术效果。</p> <p class="ql-block">内金水河的水由紫禁城东南角出宫后,向南汇入菖蒲河。菖蒲河属于外金水河,位于天安门以东,长约600米。</p> <p class="ql-block">菖蒲河东端汇入玉河,再向南流,汇入内城南护城河(前三门护城河),再由南护城河汇入通惠河。</p> <p class="ql-block">紫禁城内金水河为何如此曲折蜿蜒呢?</p><p class="ql-block">从防火角度讲,内金水河提供了充足的古建筑消防水源。</p> <p class="ql-block">紫禁城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木材的燃点低,一旦着火,需要充足的水源及时进行扑救。</p> <p class="ql-block">紫禁城内虽然有72口生活用水井,且它们能够提供消防水源,但这些水井并非均匀分布在各大宫殿附近。</p> <p class="ql-block">紫禁城宫殿建筑数量众多,水井无法满足紫禁城的消防用水需求,而内金水河的水源于玉泉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极好的消防水源,而且其合理的布局形式,对建筑救火极其有利。</p> <p class="ql-block">明代宦官刘若愚所撰《酌中志》卷十七“大内规制纪略”载有:“是河也,非为鱼泳在藻以资游赏,亦非故为曲折以耗物料,恐意外回禄之变,此河实可赖。”</p> <p class="ql-block">也就是说,内金水河的主要用途并非赏鱼,其平面设计成弯弯曲曲形状,也并非是故意耗费物料,而是充分接近流域途经的各个宫殿,以利于及时救火。</p> <p class="ql-block">内金水河还是紫禁城排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内金水河是紫禁城内排水系统最终的环节和最重要的保障手段。</p> <p class="ql-block">北京的汛期一般是每年6月1日至9月15日左右。尽管该时段雨水暴增,但是紫禁城在历史上并未出现过积水问题。</p> <p class="ql-block">1942年,伪建设总署刊印了《京师城内河道沟渠图说》,其中载有:“紫禁城内具有特殊之沟渠网,据言无论遭遇何等大雨,庭中绝无漫溢之患。"</p> <p class="ql-block">这段话说明,内金水河在历史上的确发挥了强大的排水功能。</p> <p class="ql-block">紫禁城内金水河有着极为丰富的科学和文化内涵,它既是我国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值得我们好好保护和深入研究。</p> <p class="ql-block">占据着中轴线最重要位置的外朝前三殿,以太和殿居首、中和殿与保和殿接连在后,三者均立在呈“工”字形的同一座平面的三层石台上,使用汉白玉石栏板与望柱,气势恢宏壮观。</p> <p class="ql-block">太和殿也就是金銮殿,是皇帝至高、皇宫至尊、皇权至上的建筑象征。</p> <p class="ql-block">太和殿是紫禁城内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物,极高的建筑规制、精美的装饰、威严的视觉艺术都是为了达到“非壮丽无以重权威”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殿是举行皇帝即位、大婚、出征等大典的场所。“太”是伟大的意思,“和”为和谐,普天下和谐,其意深远。</p> <p class="ql-block">明代太和殿面阔原为十三间,至清代因遭到雷击改为十一间,宽达64米;进深五间,达37米;连同台基通高35.05米,为中国现存最巨大的宫殿建筑,屋顶采用中国古建筑中最高等级的屋顶形制——重檐庑殿式。</p> <p class="ql-block">太和殿前丹陛立有“日晷”与“嘉量”,表示国家一统时间与空间之度量衡。</p> <p class="ql-block">太和殿曾四经火焚,四次重建,凤凰涅槃,烈火再生。六百年岿然犹存,成为中国骄傲、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中和殿在太和殿和保和殿之间,建筑风格十分独特,正方、单檐、四角攒尖、鎏金圆顶,像亭式建筑。殿正中设地屏宝座,宝座也设在子午线即中轴线上,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有着休息厅、宴会厅、议事厅、典仪厅等多元的使用功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和殿留给后人的,不仅是建筑艺术、多元功能,更重要的是“中和”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b>保和殿在三大殿中,是唯一的既是“殿”又曾是“宫”的宫殿。作为“殿”,发挥政治和行政功能;作为“宫”,具有皇帝居住和生活的功能。</b></p> <p class="ql-block">保和殿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举行殿试,也就是举办国家考试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三大殿名称中都包含了一个“和”字。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传统文化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p> <p class="ql-block">清代将三大殿更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与保和殿,提升了三大殿的思想境界,把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和”精神体现了出来,既揭示了自然规律即天道,又明确了治国思想:建立和谐社会,实现大同梦想。</p> <p class="ql-block">乾清宫从明代至清初皆为皇帝居所,但自雍正即位,移居养心殿后,乾清宫即改为接见外国使臣及内廷举行典礼之所。</p> <p class="ql-block">清初在殿内正中悬挂“正大光明”匾,匾后以放置钦定皇位继承者之密函而闻名。</p> <p class="ql-block">交泰殿位于乾清宫与坤宁宫的中间,面宽、进深皆为三间,形制与中和殿相同,亦为单檐四角攒尖顶的正方形殿堂。交泰殿的殿名取自《易经》,含“天地交合、康泰美满”之意。</p> <p class="ql-block">坤宁宫为面宽九间,进深三间,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殿堂,形制与乾清宫相近,只是规模略小。</p> <p class="ql-block">坤宁宫宫名出自《道德经》:“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贞。”在古代,皇后的地位跟皇帝相对,是天下女性中最尊贵的,皇帝是天,皇后就是地,皇帝是“乾”,皇后即是“坤”。</p> <p class="ql-block">除了中轴线上的这些宫殿门楼,故宫还有着很多建筑技艺精湛、装饰精美、文化底蕴深厚的宫殿楼阁。</p> <p class="ql-block">如明清两代香火不断的英华殿,让乾隆母亲享四十年清福的寿安宫,清朝皇帝最爱的养心殿。</p> <p class="ql-block">还有被今天的故宫人称为“迷宫”的毓庆宫,以及屹立在紫禁城四角的角楼等等。</p> <p class="ql-block">它们共同组成了恢弘壮丽的紫禁城,历经百年风雨岁月,共同诉说着历史的故事,见证着历史的辉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