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85年八一建军节,我在爸妈家大门前。</p> <p class="ql-block"> 旅顺太阳沟。其实我们小时候并不这样称呼它。我们都叫它新市区。新老市区的划分。以有异国风情的旅顺火车站为界。</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活动范围,就在如今看来不大的新市区。因为这里包含了太多的著名建筑和幽静的花园,我们就好像在大花园里生活。当然,这些体会,在当时是没有的。到了现在,我才深深的眷恋和怀念它。</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因为是边防要塞。总政文工团,八一电影制片厂,前进文工团等等。经常来慰问演出。旅顺军人俱乐部,那个苏军在1945年建设的辉煌建筑。是这些重要团体,演出的场所。我在此看了许多。记得有一部话剧“槐树庄”。海政文工团的歌剧红珊瑚,还有田华,邢吉田反串的歌剧“白毛女”选段。数不清。也有些没有记住。军人俱乐部和大花园,我们刚到旅顺的时候,称为“军官之家”。里面有,有看台的篮球场,舞池。花园里的露天电影院。电影院的座椅是石头的。晚上看电影坐上去冰冰凉。我现在只记得,在露天电影院看过一部叫“节振国”的影片。好像是京剧。</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一周一定有一次电影看。各个单位的俱乐部,都有电影放映。人们到了看电影的日子,就像过节一样的兴奋。大人和孩子们,都及时放下碗筷,动作异常迅速,奔走相告,欢乐无比。</p><p class="ql-block"> 除了在电影院看电影,还有露天的电影看。无论冬夏春秋。一块儿白色的大幕,四边裹着黑布边。四角有坚固的孔儿。在一个合适的空地。绳子一穿,四角拉起。就引来了无数的人。在我们驻地,我没有统计过有多少这样的放映地。就是记得特别多。我们经常由一个放映地,又跑到另一个地方。在有露天电影的时候。一般有人看见拉起荧幕,就马上拿着小凳子,马扎子……占据有利地形。放映机前方的位置最好。如果有部队观影。会告知我们,哪些地方不能坐。到得晚了的话,我还曾经和小伙伴们,在荧幕侧面,背面看过电影。那演员的脸都是拉长了的。</p><p class="ql-block"> 我看过的电影,真的数不过来。反正都是部队内部放映。看的多了,就经常用电影里的经典台词。记得后来看过当时批判的影片:清宫秘史,武训传,舞台姐妹……。清宫秘史,武训传的电影时间太长了。我困的睡了好几会儿。。但是,我至今记得的是,武训(赵丹饰演)坚持办义学。为了筹钱,他宁愿以自己挨揍,换取银两:武训头发凌乱,面目苍凉,花白的发辫,歪在头上,衣衫破烂。卑微的双手相捧,做乞讨状。他用浓浓的山东话说:一拳两个钱,一脚三个钱。办义学来!”唉!那情形真是振动心悸。可怜,可悲,可叹!</p><p class="ql-block"> 如今想来,在我们旅顺太阳沟大院</p><p class="ql-block">看电影的场景,真是壮观。记得在八,九十年代。我那爱看电影的妈妈,还回忆说:“1957年,我和你老阿姨(我家邻居,郝伯伯家属,她比我妈妈岁数大了不少,我妈让我叫她老阿姨)带着你去看电影。当年你老阿姨才37岁。但是,她从农村来,头上挽个发髻。人家小战士看见,马上起来给她让座。:大娘,你坐!你坐!那时候的战士作风真是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