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按长江三峡游轮观光游的计划,当天先安排游览白帝城。然后再乘船沿江而下,穿巫峡,在峰回江转中看如画江山,观峻秀险峰。游客们鱼贯下船转乘渡轮来到了白帝城。</p><p class="ql-block"> 白帝城位于奉节夔门天险的瞿塘峡口,踞水陆要津,易守难攻。“三峡之巅”的赤甲山与对岸的白盐山,居高临下扼住瞿塘峡口咽喉,可严密控制百米宽的江面。即使冷兵器时代使用弓箭弩矢也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p> <p class="ql-block"> 三峡大坝蓄水后,上游水位抬升了百多米。白帝城也从原来的半岛变成了四面环水的孤岛。为方便进出往来,除保留了水路码头仍用于轮渡接驳登岛外,在原与陆地相连处又修建了风雨廊桥。大、小客车可直达景区门口,游人进入园区后,步行穿过风雨廊桥,然后登上白帝山,观光游览白帝城。</p> <p class="ql-block"> 古人咏瞿塘:锁全川之水,扼巴蜀咽喉。从白帝城眺望瞿塘峡夔门隘口是很好的观赏、取景位置之一。</p> <p class="ql-block"> 相传诸葛亮率军入川时曾在此亭夜观星相,为大军行动“预测”顺逆吉凶。</p> <p class="ql-block"> 据史料,公孙述自命“白帝”,兴建白帝城。是因为这口白鹤古井经常呈现白雾迷漫缭绕,袅袅升腾的景象,是为“白龙献瑞”,寓意吉祥。</p> <p class="ql-block"> 自封“白帝”的公孙述是西汉末年的政治人物。仕途之初先是以其父的官荫庇护为朗,后补任了县令。执政几年粗通官场市井,治下有方,百姓安居,奸盗消匿,小有成效,名气渐升。</p><p class="ql-block"> 在白居易“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身真伪复谁知”的诗句中说到的王莽篡权另立后,公孙述受任蜀郡太守。王莽末年,赤眉、绿林揭杆而起,群雄纷争,战乱频发。公孙述自称辅汉将军兼任益州牧,占据蜀地实施割据。并自称天子,自诩“白帝”,立国号“成家”,年号“兴龙”。</p><p class="ql-block"> 时刘秀(刘邦的九世孙)参与到反莽战争。赤眉,绿林起义军等多股力量纷纷攻击王莽军队,经连年征战终致王莽政权覆亡。而刘秀的队伍则不断发展壮大。此后刘秀又开始平定各处占地为王的割据势力,先后翦灭了青州张步,渔阳彭宠,天水隗嚣等豪强的割据武装。公元36年击败了割据蜀地自封“白帝”的公孙述,致其伤重身亡死于成都。刘秀实现了重新统一中国并成为东汉的开国皇帝。</p><p class="ql-block"> 公孙述“称帝”的12年间,各地战乱频仍,唯白帝城一带尚属安宁。“白帝”死后,当地百姓感念其恩在白帝山上修建庙宇(白帝庙),供奉公孙述象祭祀。</p><p class="ql-block"> 1513年,四川巡抚林俊以公孙述属“井底之蛙”毁掉了公孙述塑像。20年后继任巡抚在此塑立了刘备和诸葛亮像。又过了25年,再增塑了关羽、张飞和诸葛亮祖孙三代像。自此,“白帝庙内无白帝,长祀蜀汉众君臣”便成为了白帝城的外在展示并延续下来。</p> <p class="ql-block"> 白帝城的名号虽沿用至今。可自号白帝并构筑修建了白帝城的公孙述在此地却鲜留痕迹。反倒是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历史人物及蜀汉数十位主要的文臣武将大都塑像加身,或坐或立于庙宇之内为后人长久供奉。</p><p class="ql-block"> 依愚拙见,白帝城之所以放弃了公孙述(白帝)而成为了蜀汉政要及将领的纪念馆。主要是从古至今公孙述在人们心中的影响力与三国蜀汉诸豪杰相去甚远,其业绩和名气也属实不在一个级别。蜀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至魏、蜀、吴鼎足三分天下,过程离奇曲折跌宕起伏。这些都是公孙述高不可攀不可同日而语的。</p><p class="ql-block"> “白帝”既已无存,为何此后两千年仍一直沿袭“白帝城”称谓呢?愚以为似有以下原因。一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流放途中在白帝城适逢遇赦惊喜交加,归途中一气呵成了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天下第一快诗《早发白帝城》,使得白帝城蜚声中外声名远播。如此名气之下,保留其名似更妥贴,以免混淆致误。还有刘备亲率五万大军顺江东下发起夷陵之战攻打孙权,延宕多月进展甚微,反被吴军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而归。退至白帝城后刘备急火攻心一病不起,数月后预感来日无多,急诏诸葛亮等人托付国事家事,史称“白帝城托孤”。“刘备托孤”是蜀汉权力更替,国运转折的重要关头,而这一重大事件真实发生在白帝城。诸葛亮临危受命力挽狂澜,七擒孟获安定南中,五次北伐,励精图治政绩卓越,使汉室得以存续。因此,刘备托孤亦称白帝城托孤。易名显然不妥。再有,古往今来历朝历代约有两千位文人墨客来到此地旅居,围绕白帝城创作了上万首诗词歌赋,仅诗圣杜甫旅居白帝城两年写就的诗作就达四百多首。这些诗词广为流传深入人心,如更名易号恐误导后人不知所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巫峡全长46千米,景色清幽,以俊秀著称于世。三峡大坝蓄水提升至175米后,巫峡水位只抬升了80米左右,对幽深秀美的峡谷风光并无观瞻大碍。乘船游览巫峡仍能观赏其江流曲折,百转千回。峡长谷深,层峦叠嶂。奇峰突兀,怪石嶙峋。险峰异壑,姿态万千···</p> <p class="ql-block"> 巫峡绮丽幽深,江南江北各六峰嵯峨连绵千姿百态各领风骚。其中神女峰秀丽壮美,当仁不让,独占鳌头,倍受瞩目。</p> <p class="ql-block"> 几千年来,古代文人墨客编撰有关神女峰的故事传说版本众多,并在民间广为流传。近日上网搜阅些资料,试举一二 :</p><p class="ql-block"> 神话传说中的巫峡神女是天帝之女(或是赤帝、炎帝之女。唐末道教说是西王母之女),名为瑶姬。战国的楚辞赋家宋玉在《高唐赋》中说到“先王”曾昼梦与神女在巫山高堂观相遇。离去时神女告怀王“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后来神女苦等不得,相思郁久而化为山峰。此传说寓意神女是坚贞忠诚的化身。</p><p class="ql-block"> 在《神女赋》里讲到楚襄王夜梦神女,但神女洁身自持拒之。此后的传说中,神女由楚王云梦巫山与《山海经》姑媱山帝女媃合。说楚王实际上是去祭祀高禖神,以求护佑国家和民众。遇见神女见其端庄秀丽美艳超群情真意切,但冰清玉洁不可亲附。揣测宋玉本意可能是以神女象征贤士,既希望得到君王重视委以大用,但又不事昏庸之主的操守。</p><p class="ql-block"> 据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的《墉城集仙录》记载,西王母幼女瑶姬携诸神出游东海,过巫山时遇洪水泛滥,殃及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于是出手相救,授与大禹治水秘籍,并遣随行诸神助之,“斩石,疏波,决塞,导厄,以循其流,水患既平”。后来的传说是,瑶姬为助民断绝水患,持久平安,永祈丰年,遂独自立于山巅,护佑四方,日久天长,化身为石,在此矗立了万年。</p> <p class="ql-block"> 曾经在这个世界上真实存在过,并有史书记载的“白帝”公孙述,死后曾制成塑像在白帝庙里供奉多年,但塑像被毁掉后消声匿迹再无复建,以至其生前在白帝城的活动踪迹难觅似荡然无存。而神话传说中的巫峡神女,化为山石,纵使经历了千万年,至今仍屹立在神女峰巅。这是现实与虚幻世界穿越了吗?</p><p class="ql-block"> 一位当代女诗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创作的朦胧诗《神女峰》结尾处,发出了“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的感叹。该诗发表后引起反响,获得好评。曾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p><p class="ql-block"> 神女何去何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