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游内蒙古

太极星

<div>内蒙古位于我国北部边疆,首府呼和浩特,简称:呼市。横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接邻八个省区,是我国邻省最多的省份,北与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接壤。是我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全区面积为118.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11个江苏。东西直线距离2400公里,南北跨度1700公里,国境线长度4200公里。<br>呼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旧称为归绥,原为绥远省省会,蒙绥合并后,自治区首府由乌兰浩特迁入呼和浩特。呼和浩特是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呼市有蒙古族、汉族、回、满、达斡尔、鄂温克等41个民族,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br>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为了目睹民歌中诗一般的大草原,我们来了。</div> 造型像蒙古包的机场 晚上八点还有阳光的街道 被阴山包围着的市区 <div>大召寺牌楼</div><div>大召寺,汉名“无量寺”。蒙语称“伊克为”,意为“大庙”。因寺内供有一尊高2.5米的纯银佛像,故又有银佛寺。</div><div>建于明朝万历七年,清代崇德五年重修后,定名为无量寺,沿用至今。清时,呼和浩特被誉为"召城",因召庙众多,难以数记。民间有"七大召、八大召、七十二个绵绵召"之说,大召寺位居明清著名七大召之首,为呼市第一喇嘛教召庙。数百年来,一直是蒙古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和中国北方最有名气的佛刹之一,现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AAAAA级景区。</div> 阿拉坦汗雕像<div>明代蒙古土默特部落的首领,成吉思汗17世孙。这座城市与他有关。当年,他做出一个重大决策,要修建一座城市。于是在北靠大青山、南临黄河水的地方选择了一片避风向阳、山环水绕的吉祥地面开始建城。明朝政府在工程技术和建筑材料上给予了大力援助。经过数年努力,城市终于在1575年建成,并起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名称“库库和屯”,蒙古语意思是“青色的城”,即今天的呼和浩特。明朝的时候还赐名“归化城”。 最初的城市规模并不大,全城周长不足两里。后不断扩建,很快发展成为漠南蒙古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中心,这一地位历经清朝、民国直到今天,始终保存不变。</div> 塞外老街<div>大召寺门外是著名的明清一条街。<br></div> 正门牌楼<div>牌匾题词为:塞外古刹。</div><div>牌楼反面的题词:九边第一泉。系清代山西文人王用祯用棉书题写。<br></div><div>相传,康熙皇帝率军西征,返回京城时途经呼和浩特,在大召门前歇脚。时值酷暑,大队人马口渴难挨。这时,皇帝的御马突然奋蹄刨地,蹄落处涌出一股清泉,自此泉水长流不绝,于是有了"御马刨泉"的传说。以后,人们在泉水处修筑了井台,供人饮用。因井水清澈甘甜,如玉液琼浆,久而久之,便有了"玉泉"之说。大召门前也因玉泉井而繁华起来。形成了著名的明清一条街。玉泉井水,远近闻名,被誉为中国古代北方著名的辽东、蓟洲、大同、宁夏、甘肃和固原等九边镇的泉水之首。</div> <div><div><div>大召寺山门<br>大昭寺里的宗教文物很多,银佛、龙雕、壁画堪称为“大昭三绝”。当年康熙西征路过内蒙时曾居住于此,所以寺庙便供奉了康熙皇帝的万发金牌,同时将大殿顶改换成金黄色的琉璃瓦,从此大昭寺就成了“皇庙”。<br></div></div></div> <div>天王殿<br></div>门头牌匾:虚往实归<br> 无所知而往,有所得而归。出自《庄子.德充符》。<br> 菩提过殿<div> 匾额为 :便是西天。意思是,跨过这道门槛便是西天了。<br>殿堂中间竖立一个巨大的转经筒,是从青海的塔尔寺请回来的,里面装满了开过光的经文。</div><div>殿门内:</div><div>左为密宗护法殿,供大威德金刚和他的护法神。</div><div>右边是药师佛殿,供诸药师佛。<br></div> <div>大雄宝殿</div><div>牌匾:普渡慈航</div><div>采用藏汉结合的建筑形式,整个殿堂金碧辉煌,庄严肃穆,前殿双层三开间,后为经堂和佛殿。</div> <div>藏经阁<br></div> 大乐殿 <div>玉佛殿<br></div> 供奉释迦摩尼。佛像为一整块二十多吨缅甸玉雕成,佛祖袈裟镶嵌四万一千颗红宝石和七千颗钻石,一共四万八千颗,代表佛祖的生辰:农历四月初八。佛祖眉间镶嵌的红宝石最为珍贵,直径为2.5厘米,重量达到160克。<br> 菩萨殿 大召释迦八塔<div>塔身雪白,造型精美。 八座宝塔均有含义与名称,各由塔基、塔瓶、塔颈、塔叉、塔顶五部分组成。分别代表土、水、火、风、空五方面,体现了藏传佛教的特点。 此八塔是为了纪念佛祖释迦牟尼一生的八大功德而建造。塔名分别为:莲聚塔、菩提塔、降魔塔、吉祥门塔、神变塔、天降塔、和解塔及涅槃塔。</div> <div>迎宾马队,这是蒙古人迎接远方客人的最高礼节。当车子即将到达蒙古包住地,马队已经早早的等候在此,手持彩旗在车前引路。</div> <div>下马酒</div>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手捧蓝色的哈达,端上醇香的美酒,欢迎远方的客人。 此时的住地风景如画,天蓝,云白。 每一片云彩都是那么的洁白,纯洁。 如同一朵朵棉花伸手可摘 蒙古包内景 如此美丽的景色,来不及休息,不顾车程劳顿,换上骑马的装备立即出发。 每个人都是兴高采烈 有很多都是第一次骑马,虽然都是小心翼翼,有的甚至胆战心惊,但是没有一个退缩。 如果有年纪大的,心脏病的,恐高的,胆小的,可以坐这种勒勒车,同样可以欣赏到草原的美丽。 在草原上很少有黑色路面,都是这种长期自然形成的。<div>这使我想起40多年前,还是铁道兵汽车兵的时候,无论在赤峰(当时叫:昭乌达盟),还是在通辽(当时叫:哲里木盟),所到之处都是没有路的,只要我们的老解放一跑,路就出来了。在赤峰老府的山沟里,全是石头,大大小小,而且都是生根的,根本挪不走,路面只有按照石头的位置走向,弯弯曲曲,或左或右,打方向都是打到底回到底,驾驶技术就这样练出来了,所以全军出名。</div> 现在不同了,在这些相对平坦的草原上都是越野四驱车,行驶起来非常自如。 <div>敖包<br></div>《敖包相会》是一首著名的民歌,我一直认为这首歌描写的是热情的蒙古人在蒙古包前欢庆的热烈场面。导游讲了才明白,敖包并不是蒙古包。<br>蒙古包是蒙古族游牧时住的帐篷,便于随时拆迁带走。而敖包是蒙古包拆迁后留下的标志物,即:记号,路标。一般是一堆石头或者土堆、草等堆积而成,便于来年找的到。<br>敖包是成吉思汗征服蒙古部落的产物,起到的是界标的作用。后来敖包变得具有了宗教色彩,经过敖包的人会在上面放上一块石头,并祭拜它。所以现在很多敖包上面都有一根高高的杆子,然后挂着不同颜色的布幡。<br> 如今敖包会成为了蒙古人民的习俗,人们向敖包祭祀,祈求神的庇佑并举行庆祝活动,晚上青年男女在敖包前幽会。这就是《敖包相会》歌唱的情景。 希拉穆仁草原<div>位于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是内蒙最早开辟的草原旅游点,在呼和浩特以北87公里处,海拔1700米,丘陵起伏,芳草萋萋,空气清新,一派草原风光。</div> 希拉穆仁,蒙语意为:黄色的河,俗称:召河。因在希拉穆仁河畔有一座清代喇嘛召庙"普会寺"而得名。<div>这里是典型的高原草场,也是蜚声海内外的旅游避暑胜地。它南迎呼和浩特的暖风,北聆百灵庙的铃声。每当夏秋时节,绿草如茵,香花遍野,一望无际的景色,使人如痴如醉。</div> 穿上蒙古袍 跳起蒙古舞 抱抱小羊羔 盘弓搭箭,体验蒙古族传统的"男儿三技"。 <div>希拉穆仁河<br></div><div>绿茵茵的草地中间,突然出现一条不是很大的水面,这应该是召河了,在阳光的映照下波光粼粼,看上去倒也像一条淙淙的小溪。这条召河或许时而干涸,时而流水潺潺。要知道,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必不可少的资源,在这里想打上一口水井,要钻地170米深,非常艰难。<br></div> <div><div>诈马宴<br>又称质孙宴,它是大蒙古国和元朝时期的内廷大宴。质孙是蒙古语颜色的音译。因为质孙宴是众多宴会中最为盛大的一种,所以赴宴者必须穿戴质孙服,故称质孙宴。诈马宴是宫廷最高规格的食飨,它的宗旨是:纵情娱乐,增强最高统治集团的凝聚力。它有适宜的地点、固定的场所,对赴宴者的身份、服饰均有严格的规定。<br>诈马,蒙古语意为:去除毛发的家畜,是一种分食整羊整牛的传统名词。诈马宴被誉为蒙古族的第一宴,是蒙古族的满汉全席。<br></div></div> 身着华丽质孙服的宾客们依次落座 <div>德高望重者宣读成吉思汗的法令,由此拉开宴会的帷幕。<br></div> 烤全羊 诈马宴食谱<br>点心:蒙古馓子、黄油酥、乌日莫、查干胡日达、醍醐、奶条、炒米、白油、黄油。<br>四鲜果:水蜜桃、冰糖李子、葡萄、小苹果<br>故乡情四素碟<br>故乡情冷食拼盘<br>烤全羊(或烤全牛)、五畜汤、柳蒸羊、苁蓉滋补汤、红扒驼掌、炙凤腿、草原烩菜、杞子芥兰炒木耳、蒜茸榨菜蒸桂鱼、可汗一品饭、羊肉汆面片、肥牛烧卖、水果沙拉。<br> 吃过诈马宴来到草原看日落,开始太阳像个大火球,那刺眼的红光刺得人眼睛都睁不开,恰巧有一匹马儿在悠闲的吃草,急中生智,用马身遮挡阳光,仿佛光线穿透了马身,顿时变得通透无比。 天上的云被太阳染红了,一朵朵,迟迟不愿散去。也许,它有点不舍,也许,夕阳的余晖也在留念,而我,思绪在等待中升华,眨眼之间,夕阳耗尽了能量,余晖消失,即使最后时刻也没有留下震撼,随之沉入无尽的黑暗。草原进入了寂静的夜晚。 新的一天开始了 早晨的草场静悄悄,只听到马妈妈吃草的声音,小马驹见到生人害羞的躲到妈妈身边吃奶,非常温馨的画面。 这对母子很漂亮 草场一望无际,只是现在季节还有点早,草还没有长高。 马儿贪婪的吃着草,神态镇定自若,仿佛整个世界只有它们存在。 刚才还是碧蓝的天空,突然间一朵白云挂在天边。草原的天空就是这样变化多端,不可思议。 达尔罕部落(住处两公里的另一个蒙古部落)<div>达尔罕,蒙古语,为神圣的、崇高的、不可侵犯等意思。达尔罕部落原属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部之一部分,1653年附清,清初置达尔罕贝勒旗(又名喀尔喀右翼旗),是喀尔喀七部直系,1950年8月与茂明安合并为联合旗。</div> 典型的草原马路,与40多年前我在科尔沁草原上跑的路一模一样。 现在有了黑色的柏油路,走向依地貎形态,弯弯曲曲,尽量保持草原的生态。 <div>参观蒙古包家庭<br></div> <div>我们来到阿图玛(蒙古语中对美丽姑娘的称呼)彩虹家的蒙古包。她介绍说:蒙古包以圆形为总风格,无棱无角,呈流线形。包顶为拱形,其承受力最强,包身近似圆柱形,上下形成一个强固的整体。因此,草原上的沙暴和风雪,不会使蒙古包陷于灭顶之灾。搭盖坚固的蒙古包,可以经受冬春的十级大风,由于包顶是圆的存不住水,下雨落雪的时候,把蒙古包的顶毡盖上,它就形成了一个球状封闭体。因此它还能经得住草原上的大雨。连续几天几夜的大雨,下得房倒屋塌,它却安然无恙,再大的雨也不会漏进包里。 蒙古包按哈那多少区分规格。哈那是包毡壁的木制骨架,一组为一个哈那。有十个哈那、八个哈那、六个哈那、四个哈那之分。牧户根据家庭人口、生活状况调剂使用。尽管蒙古包的质量、装饰各有差别,但总体结构都是一样的。</div> 天空飘着洁白的云朵 地上点缀洁白的蒙古包 组成了草原美丽的风景,让人流连忘返,不忍离去。 银肯响沙湾<br>国家AAAAA级景区。<br>一年四季,只要天气晴朗干燥,从高处沙顶下滑,便会产生“嗡嗡”似直升飞机马达的轰鸣声,称之为:响沙。响沙湾位于库布其沙漠的最东端,库布其是蒙古语,其汉语意思为弓弦,该沙漠为南北走向,蜿蜓八百多里,总面积为1.61万平方公里。响沙,蒙古语为布日芒哈,意为带喇嘛的沙丘。 银肯为蒙语,汉译为“永久”之意。随便哪一天,只要是艳阳高照的晴天,你爬上沙坡,抓一把沙子用力一捧,或顺势用力下滑,那沙子便会发出“哇-哇-”或“呜-呜-”的声音。一次次地爬上去,一次次滑下来,沙漠音乐任你领略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尽管偶有沙漠风尘扑到你的面部,但那也没关系,只当是一群沙漠嬉皮士与人开的玩笑。 导游说了,这里的风太大,每次来都会吃一嘴沙。所以要戴上口罩,穿上鞋套。全副武装,把自己包的严严实实,密不透风。 沙地非常松软,每走一步都很吃力。 沙漠骑骆驼<div>骆驼有两种,有一个驼峰的单峰骆驼和两个驼峰的双峰骆驼。单峰骆驼比较高大,在沙漠中能走能跑,可以运货,也能驮人。双峰骆驼四肢粗短,更适合在沙砾和雪地上行走。<br></div> <div>骆驼这种动物,对人非常忠诚,它和其它动物不一样,特别耐饥耐渴,人们能骑着骆驼横穿沙漠。骆驼还有着“沙漠之舟”的美称。骆驼的驼峰里贮存着脂肪,这些脂肪在骆驼得不到食物的时候,能够分解成骆驼身体所需要的养分,供骆驼生存需要。骆驼能够连续四五天不进食,就是靠驼峰里的脂肪。另外,骆驼的胃里有许多瓶子形状的小泡泡,那是骆驼贮存水的地方,这些“瓶子”里的水使骆驼即使几天不喝水,也不会有生命危险。</div> 有到了新疆的感觉 沙漠打大炮 根据我的认知,这种沙丘是流沙,就是还没有固定的沙,随着风沙的大小而变化。 刚当兵时,连长就讲过:赤峰一年只刮两次风,一次刮半年。风有多大呢?有一个农民赶着马车,风刮的睁不开眼睛,就在路上停了下来,第二天,马车完全被沙子盖住了,形成一个小山坡。当我们一辆汽车行驶到这里时,感觉不太对劲,这里是平路啊,怎么有坡道呢?想着想着车子就开上去,车轮陷进去动不了才下车查看,原来是一辆马车。 像这种山丘,已经长了植物,一般就不会变化的,说明沙中有不少特别细的土,粘性很大。在通辽有一句话:沙土打墙墙不倒,这里应该是一样的。 远处的沙丘就是滑沙场所,看起来不起眼,可比我住的30层楼还要高一点。 <div>滑沙</div>银肯响沙居中国各响沙之首,被称为“响沙之王”,来银肯非玩不可的项目。沙丘高度110米,宽为400米,坡度为45度。65岁以上、心脏病、恐高症、胆小的都不能参与。工作人员目视前面几个超过年龄的都不让滑行,我先发制人,主动问他:56岁可以吧,他连声说:可以可以。当我坐上滑沙板向下看的时候,心里还真有点后悔:我的妈呀,这么高这么陡啊,看下面的人就像蚂蚁一样,万一要是翻了怎么办.....工作人员一声口令:抓好,下!这样我就一跃而下,瞬间滑落丘底,体验了一回响沙的轰鸣声。 响沙湾的沙鸣奇迹至今仍是一个谜团,千百年来,人们解释不了响沙的成因,却赋予它许多美丽的传说。传说很早以前;这里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喇嘛庙,正当千余喇嘛聚众颂经,击鼓吹号时,突然狂风大作,顷刻间,将寺庙掩埋在沙漠之中,这声音,便是喇嘛们冤魂未散,至今仍在击鼓、吹号的声音..... 传说固然美丽,但不能揭开响沙之谜。学者提出了“地形说”、“共鸣箱原理”、“静电学说”来揭示它的成因,还有人认为,响沙湾沙丘之中的含金量较大,因此发出响声;也有人认为沙漠表面的沙子细且干燥是沙鸣的原因。 同行的玩友越玩越嗨了,好像有使不完的劲,一次次从松软的、非常难走的、几十米高的沙丘爬上跑下,只为拍到一张满意的照片。 经过商量,四人一起跑下,感觉效果会更好。 悲剧了,这正是我想看到的效果,非常满意……哈哈哈 还是意犹未尽 各显其能 鞋子里灌满了沙,索性光脚。 <div>阴山山脉</div><div>它不仅是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还是兵戈铁马的古战场,是古代游牧民族力图逐鹿中原的必经要塞。它东起河北东部的桦山,西止内蒙古巴彦倬尔盟中部的狼山,东西绵延长达1000多公里,南北宽达50-100公里不等,山脉的平均海拔高度在1500至2300米,呼和浩特以西相对高差较大,地势高峻,脉络分明。最大特点便是南北不对称,山势南坡山势陡峭,北坡则较为平缓,它是一座巨大的天然屏障,几千年来,农耕文明,草原文明和河套文明,在这里激烈地碰撞交融,留下了一段段波澜壮阔的战争历史。<br></div><div>魏晋诗人陆机写道:</div><div>驱马陟阴山,山高马不前。<br></div><div>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七言绝句:<br></div><div>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br>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div><div>该诗气势流畅,一气呵成,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div><div>古代文人将战争的肃杀气氛写进诗篇,而现实远比诗篇更为残酷。<br></div> 如果说蒙古高原是历史上匈奴民族活动的舞台,那么阴山山脉就是舞台的中心。在这里,匈奴与中原王朝,展开了长期的争夺战。秦时,著名将领蒙恬北击匈奴,收复河套一带,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匈奴退往大漠以北,10余年不敢南下。秦末汉初,中原战乱。匈奴杰出的军事首领<font color="#ed2308">冒顿单于</font>统一匈奴各部,不断袭掠西汉北部边郡。<br>汉武帝时期,西汉建立了强大骑兵,卫青、霍去病等杰出的骑兵将领,带领浩浩骑兵飞跨阴山,进入蒙古高原,在茫茫草原与匈奴展开鏖战,先后取得河南之战、漠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的胜利。匈奴就此势力衰败。<br>曾经强大无敌的匈奴经过汉军的连续打击,最终分裂成为了南北二部。公元前54年,南匈奴<font color="#ed2308">呼韩邪单于</font>被其兄北匈奴<font color="#ed2308">郅支单于</font>打败,向汉朝称臣,自请为婿,元帝遂选宫女王嫱赐予 ,此女子正是昭君。于是,一段“昭君出塞”的故事便在历史上传为佳话。此后,汉与匈奴40余年无战事。<br>唐朝时,唐与东突厥在阴山一带征战多年。贞观四年二月,惊心动魄的阴山之战爆发。唐军统帅李靖趁夜袭击阴山东突厥驻地。在这次战役中,唐朝彻底击败了东突厥汗国,东突厥<font color="#ed2308">颉利可汗</font>被俘虏,东突厥从此灭亡。<br>在回望阴山历史时,发现“战争”俨然就是一个高频词,然而历史文明的进程从来没有停止过,阴山地区一直是内陆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交往的重要场所。 阴山脚下的山石上,雕刻着北朝最具代表性的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苍穹,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具有鲜明游牧民族特色的民歌,用今天的话来说,可谓极具画面感。随着民歌的吟咏,我们仿佛置身一望无际的茫茫草原,在蓝天碧草、青山雾霭间流连忘返。 <div>成吉思汗广场</div><div>我一直傻傻的分不清铁木真、成吉思汗、忽必烈之间的关系,现在才算彻底搞清楚了。铁木真全名:孛儿只斤·铁木真,蒙古帝国可汗,尊号“成吉思汗”,意为“拥有海洋四方的大酋长”。世界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1162年(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金世宗大定二年)出生在漠北草原斡难河上游地区(今蒙古国肯特省)。1206年春天建立大蒙古国,此后多次发动对外征服战争,征服地域西达中亚、东欧的黑海海滨。1227年在征伐西夏的时候去世。<br></div> 忽必烈是铁木真四子孛儿只斤·托雷的儿子,即铁木真与忽必烈为爷孙关系。<div>忽必烈完成了成吉思汗未完成的心愿,登位后灭南宋,统一全国,建立元朝,后人也称忽必烈是元朝真正意义上的皇帝。<br>由于忽必烈长期居住在中原,任用汉人,推行汉法,改变了蒙古人的游牧传统。基本保留了宋朝的官员体制,对中原地区经济的恢复和政治的稳定具有积极作用。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统治全国的王朝,它初步奠定了中国疆域的规模。</div> 两边排列着跟随铁木真征战的著名将军 <div>敕勒川草原文化旅游区。<br></div><div><br></div>这次内蒙之行,感想很多。虽然40多年前就在赤峰、通辽当兵,对内蒙还是知之甚少。那个时代没有旅游的概念,也无心欣赏蓝天白云。在呼市,与当地人交谈,仿佛是在山西,口音就是地道山西腔,再问才知道,内蒙是山西、陕西人走西口的目的地,与山东人闯关东、福建人下南洋并称为三大迁徙地。他们的背井离乡非常不易,不是什么情怀、也不是因为什么梦想,只能说都是生活所逼,是群体性的,不然谁愿意远走它乡?<div>故人之所以走西口,说明当时的蒙古是一个丰衣足食的富裕之地,即使在解放以后的新中国,遭遇自然灾害的年代,国家还是在内蒙安排了很多灾民来此生活,热心的蒙古人用羊奶、牛奶养活了很多人,解决了内陆困难时期的生存问题,对内蒙的这种大爱我们应该感恩,永远铭记!<br><div>对阴山的了解,是畅游内蒙的最大收获。之前,对阴山知之甚少,可以说闻所未闻。当飞机到达呼市上空的时候,通过飞机舷窗发现一条巨龙一样的山脉延绵不绝,非常壮观。头脑里就开始搜索,想不到这方面的历史知识一片空白!明明是来内蒙大草原,看看白云下面马儿跑的景色,怎么能有这么大、这么长的大山呢?在后面的行程中我就特别留意,原来,这条1000多公里的阴山,对我们中华民族如此重要!当年,强大无比的匈奴人不断入侵,在阴山一带与中原秦、汉两朝政权展开了长期的争夺战,天佑中华,这时出现了无敌猛将卫青、霍去病(卫青的外甥,十七岁初次征战即率领800骁骑深入敌境数百里,把匈奴兵杀得四散逃窜。在两次河西之战中,霍去病大破匈奴,俘获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在漠北之战中,霍去病封狼居胥,大捷而归。元狩六年,霍去病因病去世,年仅23岁。),在茫茫草原与匈奴展开鏖战,取得了彻底胜利!唐朝时,与东突厥在阴山一带又征战多年,由李靖将军收复失地,从此,奠定了中华民族的辽阔国土。这些惊心动魄的历史画面都是发生在阴山,这次很好的补上了这一课,算是畅游内蒙古的意外收获。</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