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昆明湖,古称“七里泊”、“瓮山泊”、“大泊湖”、“西湖”。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内湖泊,属海河流域北运河支流通惠河水系。古代源于玉泉山诸水,1966年京密引水渠建成后,水源多来自此渠。出水为南长河(京密引水渠下段)。</p> <p class="ql-block">昆明湖的面积约为颐和园总体面积的四分之三,总面积有3000亩之阔。元代始为通州漕运的水源地,金代以后逐步建设皇家园林,至清代形成规模宏大的颐和园。民国以后,成为公园。</p> <p class="ql-block">昆明湖是元代京城漕运航道通惠河、元明清帝王赴西山浏览的水道。清代京城用水的水源地。直到1956年永定河引水渠工程建成以前,昆明湖始终是北京城的唯一地表水源。1966年建成的京密引水渠也把昆明湖作为主要的调蓄水库,堪称为北京城的生命线。</p> <p class="ql-block">昆明湖,历史上有过多种称谓。有“七里泺”、“瓮山泊”、“大泊湖”、“西湖”、“西海”、“金海”等。“瓮山泊”的名字由来于昆明湖位于瓮山(即万寿山)脚下。</p> <p class="ql-block">根据万寿山前佛香阁东侧的高宗弘历亲自撰写的碑刻《万寿山昆明湖记》,弘历将西湖更名昆明湖,其主旨是修成一座利中利民的水利设施,又因景仰汉武帝在长安开凿昆明池操演水军的事迹,才更名昆明湖。目的是利用其进行习武。后来也确实成立了昆明湖水操学堂模仿天津水师学堂、武备学堂的建学模式开展了一阵训练,只不过仅为慈禧观赏之用。</p> <p class="ql-block">昆明湖原名“瓮山泊”,金代即有开辟,元时称“西湖”,时有“西湖景”之称,明代有“好山园”,清代曾作草料厂。乾隆十四年(1749)整治水系,开拓湖面,次年乾隆以为母祝寿的名义,在翁山圆静寺废墟建大报恩延寿寺,同年改翁山为万寿山,西湖易名昆明湖,乾隆十六年(1751)定名清漪园。</p> <p class="ql-block">历时15年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基本完工,嘉道以来略有增建。咸丰二十六年(1860)遭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二年(1886)重建,光绪十四年(1888)易名颐和园,光绪二十六年(1900)又遭八国联军洗劫。光绪二十九年(1903)再修,辛亥革命后,数易归属,1942年后辟为公园。1949年后又经多次修缮和重建。1961年3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全园有各种古建筑3000多间,景点繁多,著名的号称“六十景”。昆明湖北岸,为万寿山,山前的湖岸有“云辉玉宇”的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至智慧海,层层升高,构成巨大的建筑群。山下沿湖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p> <p class="ql-block">山下沿湖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湖东岸分布着耶律楚才祠、乾隆年间造的铜牛、知春亭、文昌阁、廓如亭等,廓如亭畔,150米长的十七孔桥连接湖岸和南湖岛,桥栏雕石狮500余只。</p> <p class="ql-block">岛上有龙王庙、月波楼、云香阁、涵虚堂等建筑。湖西部的西堤系乾隆年间仿杭州西湖的苏堤而建,堤上建6桥,由北向南依次为:界湖桥、豳凤桥、玉带桥、镜桥、练桥、柳桥。湖的西北36米长的清晏舫(俗称石舫),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后山后湖区,1980年代恢复为苏州街长约300米,依山傍水,两岸排列仿古店铺。后湖东端的谐趣园仿无锡寄畅园而建,被誉为“园中之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