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观川大博物馆考古篇时,注意到大部分藏品由川大前身(华西协和大学)、来华传教士(教授)收集、组织挖掘得来的。</p><p class="ql-block"> 而民俗篇展厅的藏品,更是华西坝学人的身影穿梭在晚清民国年间成都的市井,老成都人的“庶民百态”才被记录、拍摄,日常用品被收集、被标目、注释,为后人留下珍贵的社会学、人类学研究第一手资料。面对一件件历经百年颜色依旧绚丽的精美蜀秀,灵动斑斓的妙趣皮影,剔透玲珑的木雕窗格,感恩葛维汉、戴谦和等西方传教士博物学家为我们留下的美好记忆。</p> <p class="ql-block">一、宅此川蜀——川西坝子的烟火气藏在窗棂、厅堂、书房里</p> <p class="ql-block">清代金丝楠缠枝莲龙凤福寿连绵十扇围屏</p><p class="ql-block"> 这组屏风主体由金丝楠木制成,双面雕刻、施彩。屏风表面颜色较浅的图样部分则由光泽细腻的黄杨木雕刻镶嵌而成。上方两侧刻有暗八仙纹饰,暗八仙指道家八宝,也就是八仙过海中八位仙人所用的法器。下屏风共有十扇,雕刻如此细致,体量如此之大的屏风一定属当时的富贵人家所有。</p> <p class="ql-block"> 方裙板处刻有博古图纹饰,博古图即为绘有瓷、铜、玉、石等古代器物的图画,具有博古通今,崇尚儒雅之意。</p> <p class="ql-block"> 其中一扇方裙板雕着倒立的蝙蝠立在寿字上,四周为缠枝莲纹,其寓意为福寿连绵不断、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 翻阅一百年前的照片,可以发现当时的成都平原,无论城市乡村、池楼宫观、街坊商铺、民居院落,处处都装饰着川西建筑最常见格子窗的几何图案。</p> <p class="ql-block"> 这些川西窗格有回字格、万字格、冰裂格等。</p> <p class="ql-block">上方:彩绘冰梅纹独占鳌头内开光横披窗</p><p class="ql-block">下方:回纹嵌花方格窗</p><p class="ql-block"> 匠人们在制作这些门窗花棂时都赋予了美好的寓意,这几扇嵌花的窗格,取自”梅花香自苦寒来“,估计是安装在书房窗框上的。</p> <p class="ql-block"> 而中间的图案更是取自一个美好的传说:孔子的母亲颜氏,怀胎十月,路过尼山的时候,忽然肚子疼马上要分娩。这时天空轰鸣,一个独角麒麟驾着五彩祥云从天而降,而麒麟嘴中吐出一本书!用此传说雕刻书房窗棂,不入翰林,也起码是个进士吧。</p> <p class="ql-block"> 正如这些窗格的收集者戴谦和先生所说:中国人的创造能力、信仰、哲学态度、艺术精神……在窗格中被无形遮蔽,又通过窗格图案的光亮被照进。</p> <p class="ql-block">清代金丝楠木嵌云石双面绘祝寿图八联屏</p><p class="ql-block"> 据馆藏档案记载,这件屏风1945年征集自文庙前街一品大将杨遇春”宫保府“的杨氏后人。杨遇春是四川崇州人,为清朝中期的著名战将,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曾平定张格乐叛乱,被封一等昭勇侯、陕甘总督,加“太子太保”。他一生作战上百次,却从没有在战场上受过重伤,因此嘉庆帝称其 为"福将"。1835年,杨遇春告老还乡,在成都受领一座府邸。</p> <p class="ql-block"> 屏风为大理石作制,屏风不大,通高仅 97厘米,可能是厅堂内座位后竖立的小屏。</p><p class="ql-block"> 屏风总共8扇,每一扇分四节,第二节为中心图像为通景,双面分别绘戏曲故事《郭子仪拜寿》和《八仙上寿》。上下铺排古代诗词、人物和博古花卉。</p> <p class="ql-block"> 屏风上的郭子仪同为唐朝名将,平定过安史之乱等叛乱,战功赫赫。</p> <p class="ql-block"> 这扇屏风有赞美杨遇春战功、福寿比肩郭子仪之意。</p> <p class="ql-block">侯府家用</p><p class="ql-block"> 与祝寿图八联屏一同陈展的还有杨氏厅堂家用的绣凳、供案桌、福寿纹嵌宝扶手椅、方几。</p> <p class="ql-block">侯府家用</p><p class="ql-block"> 铁梨木书卷式搭脑福寿纹嵌宝扶手椅</p><p class="ql-block"> 金丝楠高束腰雕花方几</p> <p class="ql-block"> 看了官府人家的厅堂,再看看乡绅的厅堂吧</p> <p class="ql-block">书房小景</p> <p class="ql-block">二、清末迎亲豪华“婚车”——木雕花轿、仪仗、抬箱</p> <p class="ql-block"> 我们眼前的这套豪华花轿行头出自于清末民初的"鸿发号"轿行。隆重!震憾!兴奋!</p><p class="ql-block">1954年,成都上草市街一家名为"鸿发号"的轿行倒闭,四川大学博物馆先贤们秉承着"要收就收全套"的理念,入藏了全套来自鸿发轿行的婚嫁用品,包括传统婚嫁仪式中会使用到的花轿、仪仗、婚服等等,清单都在展厅墙上。<br></p> <p class="ql-block"> 最前方是仪仗队,有 一组执事牌,上面描绘了阴阳太极图和“黻[fu]” 形图案。黻形图案是指古代礼服上绣的黑与青相间的花纹。</p> <p class="ql-block"> 这顶花轿长1.01米,宽1.05米,高2.02米,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好、最完整的花轿实物!</p> <p class="ql-block"> 整顶花轿以金、红二色为基调,色彩鲜艳,装饰繁丽,望之喜气洋洋,热闹非凡。旧时成都女子出嫁排场,由此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 轿身呈现正方 形,长1.01米,宽1.05 米,高2.02米,使用了木 刻、彩扎、玻璃画、朱漆贴金、银绘、髹涂等多种民间工艺,重彩装饰。</p> <p class="ql-block"> 轿顶是四角攒尖顶,中心是木刻镂孔髹金宝珠,往下四个边角是木髹金飞龙。</p> <p class="ql-block"> 轿顶镂刻密密麻麻的 花草图案,依序排列了七十六个火焰形状的木刻, 分别用两厘米长的弹簧加以固定,木刻上镶嵌小圆镜,镜子在阳光的照射下金光闪闪,同时也是驱邪庇佑的寓意。</p> <p class="ql-block"> 轿身正面搭挂两幅蜀绣缎面的轿帘用来供新娘出入。</p> <p class="ql-block"> 上半部分是戏《状元及第》,下半年部分是《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 三面轿窗玻璃完全封闭,使用彩扎纸人描绘着川剧的经典曲目《王母寿》《玉祖寿》《状元打马游街》, 随着轿体的抖动,人物也 在活动,显得栩栩如生, 趣味十足。</p> <p class="ql-block"> 轿身左右拦腰处,是覆瓦状的玻璃画, 共有十二幅画面。上层六幅所描绘的内容均取材于戏曲故事,经考证左侧依次是《牛郎织女》、《三难新娘》、《长生殿》里的 《乞巧》一折,右侧依次是《孟母断机教子》、《拜新月》、《红绡姻缘》,浓墨重彩的书写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下层的六幅是装饰性的花鸟图案。</p> <p class="ql-block"> 后方则是抬箱队伍,古时大户女方家里嫁妆连棺材都包括的,豪迈的显示“女儿一生的费用都由我们女方自家出”!再想想当今结婚女方家索要的巨额彩礼、婚房加名,真是让人唏嘘。</p> <p class="ql-block">銮驾</p><p class="ql-block"> 迎亲时的执事(仪仗)在婚礼中非常重要,他除了使花轿在街市上成为闹热的中心,更彰显着一个家庭的地位,以及应有的排场。官宦或有钱人家娶亲。在执事方面往往会加上一堂銮驾,一堂三班会。</p> <p class="ql-block">(銮驾)龙凤掌扇</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銮驾)龙头</span></p> <p class="ql-block"> 在最后面写着鸿发轿行的地址上草市街, 鸿发轿行类似如今的婚庆公司,可以提供婚礼中几乎所有用品的租赁服务。</p> <p class="ql-block"> 除了花轿,整个婚俗展厅还将四川大学先贤们在中国街头收集的大量与婚嫁相关的嫁妆、服饰等文物一同陈展,整个展厅布置的喜庆隆重。</p> <p class="ql-block">清·蜀绣婚嫁图账檐</p><p class="ql-block"> 1935年葛维汉收集</p> <p class="ql-block">清·红呢蜀绣雷神独角兽图椅披</p> <p class="ql-block">清·红地蜀绣长命富贵门帘</p><p class="ql-block">清·玻璃质仿玉带</p><p class="ql-block">清·红地蜀绣云地纹新娘嫁衣(1954年收集于鸿发轿行)</p><p class="ql-block">清·红地蜀绣长寿富贵筒裙(1954年收集于鸿发轿行)</p> <p class="ql-block">清·蜀绣平金龙纹霞帔(1954年收集于鸿发轿行)</p> <p class="ql-block">清·银累丝点翠镶珠玉凤冠(1954年收集于鸿发轿行)</p> <p class="ql-block"> 这件凤冠银累丝塑形,翠羽铺花,凤鸟口衔珠滴,翡翠、碧玉嵌填其间。新娘行走时摇曳,揖让时轻响,转侧时流辉。</p><p class="ql-block"> 盛饰,有时是对岁月人生的敬重。</p> <p class="ql-block">景德镇窑青花地白花竹纹夹囍字罐</p><p class="ql-block"> 清·光绪</p> <p class="ql-block">清·彩绘人物纹漆奁盒</p> <p class="ql-block">清·红地蜀绣八景宫图堂幛(1954年征集于鸿发轿行)</p><p class="ql-block">景德镇三彩花鸟图图棒槌瓶(清·光绪)</p> <p class="ql-block"> 这种巨幅堂彩往往是在婚嫁这样喜庆的日子,和檐彩组合,用以装饰拜堂成亲的“堂”的大门。中国人所谓的“张灯结彩”,其中的“彩”就包含这些华丽灿烂的织物。</p> <p class="ql-block">清蓝缎蜀绣麒麟花瓶图桌围(1954年收集于鸿发轿行) </p><p class="ql-block">景德镇粉彩堆贴福寿三多图棒槌瓶(清·晚期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征集于成都)</p> <p class="ql-block">清·蜀绣三国戏曲人物堂幛(1954年收集于鸿发轿行)</p> <p class="ql-block">清·蜀绣人物花果图檐彩(1954年收集于鸿发轿行)</p><p class="ql-block">清蜀绣三国戏曲人物堂幛(1954年收集于鸿发轿行)</p> <p class="ql-block">清·红地蜀绣瓶花图椅披(1954年征集于鸿发轿行)</p><p class="ql-block">清·红地蜀绣瓶花图茶几围(1954年征集于鸿发轿行)</p> <p class="ql-block"> 这些众多的、巨幅的蜀绣,在其他博物馆未曾见过, 虽然经过漫长的岁月,其起光泽感和立体感不减当年(让人想起父母结婚时的蜀绣被面也工艺精湛,只可惜保管不当,二十余年就成为了一缕缕丝线)。</p> <p class="ql-block">三、宜其室家</p><p class="ql-block"> 婚姻在传统中国的主要目的是繁衍子孙,接续香火,以及在家庭中亲属关系的新的维系。晚清民国,四川大部分地区遵循着古老中国延续下来的传统聘娶婚仪,择偶注重门第,重富贵、官阶、贞操等。整个婚礼仪式非常繁琐,从婚前、迎娶, 到婚后计有数十道程序。只有经过一番铺张宣扬郑重其事之后,一对获得各方面祝福的良人才算真正在尘世结成了夫妻, 开始正式的家庭生活。</p> 清·翡翠雕花银发衩<div>清·蝶形翡翠发饰<br></div> 清·朱漆嵌螺钿花鸟盒<div>清·铜胎掐丝珐琅梅竹图茶叶盒<br></div> 清·黑漆嵌螺钿西厢记图圆盘(月下听琴)<div>清·黑漆嵌螺钿西厢记图圆盘(堂前拷红)<br></div><div>清·黑漆嵌螺钿西厢记图圆盘(草桥惊梦)<br></div> 清·嵌螺钿花鸟图奁 <p class="ql-block">四、成都人悠闲生活的表达方式——茶铺&灯影戏</p><p class="ql-block">茶馆是成都最重要的公共空间。清代末年,玉沙路、劝业场、青羊宫等地开设了几个灯影戏的茶馆,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普遍欢迎。影戏茶馆风靡一时,名角辈出,甚至走出了不少川剧名伶。20世纪30年代初,在下东大街李锦伦茶铺里,绷着成都高腔灯影戏班"春乐图"的影戏幕布,晚上唱戏,戏钱统统算在茶钱里面。一张麻布,几根竹棍,夜夜弦歌,光影交错,每每使乱世人心稍得安慰。</p> <p class="ql-block">茶牌——一个年代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展柜里这种长方形的或者椭圆形的小铜片,可不是戴在胸前的徽章。它是一种在茶馆使用的代用币。</p><p class="ql-block"> 民国刚成立时,成都造币厂奉令铸造民国铜元供市面流通。当时以"文"为钱币单位,造币厂铸造有一十文、二十文、五十文、一百文和二 百文的铜元。但铸造五十文及其以下的低面值铜元,成本高,利润低,所以从1912年以后,造币厂就减少甚至停止了十文 和二十文的生产,致使小面值铜元紧缺。从当时物价看来,市面上十分需要小面值的 币。那些交易频繁的商 铺,如茶馆、酒店等,找不开零钱时,就自己发行,自己兑换,把自己铸造的铜牌当成找零给消费者。您可以看到,这些茶牌上都会注明"某某茶馆欠钱多少文"的字样, 最少的欠十文,最多的欠五十文,有的茶牌上还会再加上地址。比如喝完茶后,您支付了二百文铜钱,小二就 给您几枚茶牌,下次您再 去消费时,不论是独自一人,还是带着朋友来,只 要付上铜钱牌即可。这种方式,相当于现在的预存金额的会员制消费,既约定了商家欠钱的数量,又维系了客户,还借机做了 广告宣传。</p> <p class="ql-block">五、戏说人间悲欢兴亡——成都灯影</p> <p class="ql-block"> “ 一场变幻如春梦,线索重看傀儡嬉”。影戏,是用剪影来表演故事的戏曲形式,曾广泛见于东方各国。</p><p class="ql-block"> 四川人俗呼皮影戏为“灯影儿”。成都灯影大致形成于清代乾隆年间,被誉为全中国“最复杂的皮影”。</p><p class="ql-block"> 四川大学博物馆收集灯影戏班的所有相关物品,包括1935年购进 "春乐图"全部影箱,1945年获赠古董商黄希成的皮影收藏和1946年郑德坤在成都街头收购所获皮影。</p> <p class="ql-block">十殿图皮影</p><p class="ql-block"> 宋代到明代的皮影戏,讲述的多是朝代兴 替、征战杀伐一类的故事。而到了清代,社会更重视教化宣传,皮影戏剧目也就转为注重劝善惩恶,因果报应。随着神仙道化、入冥还魂的剧目逐渐增多,迷信色彩日益浓 厚。为了演出的需要,皮 影戏班不惜耗资费时,竞相聘请刻手,雕制阴曹地府,刀山剑树,牛头马面,神灵异怪的影偶和景片,在当时"一般箱底较厚的影班都备有雕镂精致 的十殿景片"。</p> 四川大学博物馆所收藏的清代"十殿"景片,就是在演出《目连传》《放 裴》《焚香记》等鬼戏时,作为舞台布景放置在影幕上的,是国内皮影文物中罕见的精品。<br> 全套十殿景片由39幅图像组成,分别代表了阴间的十个殿,每个殿包含三到四幅图像构成组合, 内容为阴间受刑场景、戏曲故事场景、劝善和警世场景。<br> 其中最具想象力的就是阴间受刑场景。人死后进入阴间,在第一殿秦广殿里接受孽镜 照射,生前功过在镜子中 一一呈现。如果功过各半,就被直接带到第十殿投胎转世;如果过大于功,就从此殿开始接受十殿王的逐一审判。 <p class="ql-block"> 犯了秦广殿里各项罪过的人,如果生前做过送劝善书、惜字纸这样的善事,就可以免受此殿的刑罚。刀山、油锅、扒皮、 抽肠……在地狱走了一遭,已经受过种种惩罚的鬼,最后进入第十殿。</p> <p class="ql-block"> 此殿冥王为转轮大王,专司转世轮回之事:或转世为人,或为牲畜;或为男, 或为女;或享受荣华富贵,或终生贫穷劳苦。图中穿着状元服的为王氏女,可转世为男身,享受荣华富贵。如果在世时行善事,济孤苦,均可转世为人。转轮所前,有一群身披龟壳、牛皮、猪皮的人,他们将再世轮回为牲畜。</p> 虽然是想象中的阴间,但图像题材普遍取自晚清社会中常见 的人物和景物,相当的世俗化 <p class="ql-block"> “苦肉计”这套场景为成都牛皮影中的中型灯影。故事出自《三国演义》,为赤壁大战前周瑜施苦肉计破曹的片断。讲孙、刘联合抗吴,周瑜与黄盖定下了苦肉计。</p> <p class="ql-block">李燕妃头</p><p class="ql-block"> 眼角上挑,口、鼻略凸出,头戴凤冠,冠上四凤,冠下垂旖,额前有刘海此头茬专用于《二进宫》中的皇后李燕妃。</p> <p class="ql-block">女将头</p><p class="ql-block"> 旗装头,帅盔,盔上有绒球,可用于穆桂英、铁镜公主等女将。</p> <p class="ql-block">凤冠头</p><p class="ql-block"> 眉眼端正,头戴凤冠,冠上有双凤,凤嘴衔珠串,冠下垂旖,一般用于年轻貌美的皇后娘娘、诰命夫人等。</p> <p class="ql-block"> 成都皮影,特属于成都的高腔灯影,是中国皮影戏的代表性遗产之一。才子佳人、神仙道化、攻城掠战、生死轮回、因果报应,在半尺戏台上铿锵演绎,说尽大千世界的悲喜人生。</p> <p class="ql-block">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是外行,就这样在川大博物馆民俗厅浏览了一遍,回来才发现漏掉了一些内容,比如说巴金先生的四合院模型、再比如“洋先生”戴谦和的那本记录川西窗格的《中国窗格的文法》……,等下次回成都补上吧。</p><p class="ql-block"> 那部名叫《中国》纪录片,有一句经典旁白:“逃跑的奴隶被直接切进城墙,长城的每段都埋有尸骨,最后只有帝王们的名字留在了史册。”而对于“庶民百态”的市井生活,牛马可以更多的关心牛马的命运,韭菜也可以更多的学习韭菜的历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