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寻宝一:华严寺。</p><p class="ql-block">华严寺与天津独乐寺、辽宁奉国寺并称中国现存三大辽代寺院。</p><p class="ql-block">2024·5·3我去了辽宁义县的奉国寺,5.19来到山西大同的华严寺。2025年争取去看天津蓟县的独乐寺。😊😊😊</p> <p class="ql-block">华严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下寺坡街459号,始建于辽清宁八年(1062年),是中国现存年代较早、保存较完整的一座辽金寺庙建筑群,也是中国现存三大辽代寺院之一。</p> <p class="ql-block">辽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建筑艺术和佛教文化在当时具有重要地位。辽代三大寺院分别是天津蓟县的独乐寺,山西大同的华严寺,辽宁义县的奉国寺。这些寺院不仅因其建筑风格和历史价值而闻名,还因其保存完好的辽代文化遗产而受到重视。</p> <p class="ql-block">华严寺最经典的一句是:“人生百年如朝露,活在当下;世间万象皆浮云,乐住心中。” 这句话表达了珍惜当下、超脱世俗的禅意,是华严寺门口的对联,深刻体现了佛教的智慧和教诲。</p> <p class="ql-block">辽重熙七年(1038年),薄伽教藏殿始建。</p> <p class="ql-block">辽代末年,华严寺毁于战火,仅存薄伽教藏殿。</p><p class="ql-block">金天眷三年(1140年),华严寺重修,重建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华严经》中有一首偈语:“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月现前。这就是说,如果我们能保持心灵平淡清静,佛性就会自显。</p> <p class="ql-block">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内佛坛上供奉有辽代塑像三十一尊,整体分成三部分。以释迦牟尼佛为主尊的彩塑位于中间一组,以过去燃灯佛为主尊的雕像位于左边一组,以未来佛弥勒为主尊的彩塑位于右边一组,均为中国现存辽代彩塑艺术的珍品。其中尤以一尊合掌露齿的胁侍菩萨为最,其上身微裸,体型丰满,线条流畅,双手合十,置于胸前,两面嘴唇微微一笑 ,露出一排洁白的牙齿,轻抬左脚,重心移向右腿,被誉为“东方维纳斯”。</p> <p class="ql-block">薄伽教藏殿是华严寺下寺的主殿,作为藏经殿,始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年)。大殿台基高阔,月台敞朗。殿身面阔五间,进深八椽,单檐歇山顶。殿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檐柱生起显著。</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是华严寺上寺的主殿,始建于辽清宁八年(1062年),重建于金天眷三年(1140年),基本上保留了辽代风格。大殿建在高4米青砖台基上,月台敞朗,宽33米,深19米,与石级、勾栏构成凸字形平面,两侧为明朝时期增建的六角钟鼓亭。殿身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单檐庑殿顶,建筑面积1443.5平方米,是中国现存辽金佛寺中最大的殿堂。</p> <p class="ql-block">殿前檐当心间与梢间装板门,外施壶门牙子。殿顶举折平缓,出檐3.6米,筒板布瓦覆盖,黄绿色琉璃剪边。殿正脊上的琉璃鸱吻规模甚大,高4.5米,由八块琉璃构件组成,北吻系金代原物,南吻为清朝时期补制,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最大的琉璃吻兽。斗拱硕大,外檐斗拱五铺作,双抄重拱计心造,补间分施斜拱。梁架原为彻上明造,明宣德至景泰年间增补平棊,清代施以彩画。</p> <p class="ql-block">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p> <p class="ql-block">华严寺建筑依东西轴线布局,总占地面积66000平方米,整体分为上下两寺。上寺以大雄宝殿为中心,分为两院,有山门、过殿、观音阁、地藏阁及两厢廊庑。下寺以薄伽教藏殿为中心,有辽代塑像、石经幢、楼阁式藏经橱和天宫楼阁等。除两座主殿为辽金时期建筑外,其余皆为清朝时期重建。</p> <p class="ql-block">心即是佛,佛即是心。</p> <p class="ql-block">鸱吻:大雄宝殿的正脊两侧的鸱吻,高4.5米,是中国我国现存古建筑中最大的琉璃吻兽。</p> <p class="ql-block">华严寺集中了辽金建筑、小木作天宫楼阁、彩塑、壁画等各类文物,均居同类作品中的上乘,在中国建筑史、宗教史和艺术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薄伽教藏殿内环绕排列双重楼阁式木构壁藏三十八间,下层为束腰须弥座,上置经橱,内存明清时期藏经一千七百余函,计一万八千多册。经橱之上为腰檐,其上置佛龛,外设勾栏,上覆屋顶,使用斗拱十八种之多。中设腰檐平座,上部有木质瓦顶、脊兽和鸱吻。勾栏、栏板均剔透雕刻。后檐明间与门楣之上制成拱桥与天宫楼阁。壁藏规制严谨,是中国现存唯一保存完好的辽代壁藏。壁内佛坛上,满布辽代塑像三十一尊。</p> 寻宝二:善化寺。 <p class="ql-block">善化寺,俗称南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南寺街6号。据庙碑记载:始建于唐开元年间,称开元寺。五代后晋更名大普恩寺。金代圆满和尚主持重修重建。正统十年(1445)明英宗赐名善化寺,一直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三圣殿在山门与大殿之间,建于金天会六年(1128年)。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四阿顶。八架椽屋六椽栿对乳栿用三柱。斗栱是六铺作单杪双下昂。前后当心间为双补间铺作,其余为单补间铺作。前后檐两次间补间铺作为斜栱,是目前所知最大的斜栱。</p> <p class="ql-block">善化寺主要建筑沿中轴线坐北朝南,渐次展开,层层迭高。前为山门,中为三圣殿,均为金时所建。辽代遗构大雄宝殿坐落在后部高台之上,其左右为东西朵殿。东侧为殊阁遗址,西侧为金贞元二年(1154年)所建普贤阁。除天王殿(山门)、三圣殿、大雄宝殿和普贤阁为辽金建筑外,其余两侧配殿和钟鼓楼为明清时期建筑。寺内保存金代塑像34尊,清代壁画190平方米。明代塑像9尊,金碑2通,明清重修碑3通。</p> <p class="ql-block">我喜欢“善化”这两个字——广结善缘、普施教化,与其说是明英宗朱祁镇为一座寺院赐名,不如说是对大同这片土地的美好期许,而“威德护世”牌更是让善化寺透射出一份庄重与威严。</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三圣殿、大雄宝殿、普贤阁均为辽金时期原构[6]。梁思成、林徽因曾四次到山西考察古建筑,在《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中,盛赞善化寺:“其大殿、普贤阁、三圣殿、山门四处均为辽金二代遗构,不意一寺之内,获若许多珍贵文物,非始所料。”</p> <p class="ql-block">善化寺建筑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左右对称,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最为完整的辽金时期建筑。</p> <p class="ql-block">此匾高3.8米,宽2.4米,楷书,黑底金字,周身饰以红色华丽云纹,木制竖匾,匾文曰“威德护世”,右下角部有“潞城王书”款,左侧中部有“嘉靖七年仲秋吉日二世重修”款,现存于大同市城区南寺街9号善化寺天王殿北门上方</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内正中供有五方佛像,从东往西依次排列:东方阿閦佛[4]、南方宝生佛、中央毗卢遮那、西方阿弥陀佛、北方微妙闻佛。殿内东西两侧砖台之上置有二十四诸天塑像,神态各异,性格鲜明。殿内西、南两壁之上,存有清朝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至四十七年(1708年)所绘壁画,内容均为佛教故事。</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内共有34尊塑像。佛坛上硕大的莲花座上,端坐着如来五方佛,法相庄严、凝重典雅、衣纹流畅;莲座下还有弟子、菩萨侍立,是辽金原作。殿堂两侧分列二十四尊护法天王的塑像,神态各异,性格鲜明。</p> <p class="ql-block">殿内西壁、南壁有康熙年间所绘的壁画190多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山西大同善化寺在大同市南门内,其中大雄宝殿是辽代建筑,山门、三圣殿、普贤阁均为金代重修。</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乃善化寺之最大殿宇,前有月台,左右设有钟鼓二楼。大殿面阔7间40.7米,进深5间25.5米,单檐五脊顶,作为辽代建筑,以单体面积1200多平米排名全国第三。</p> <p class="ql-block">大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仲秋,一块镌刻着“威德护世”四个大字的华带牌,被运至大同城南的善化寺内,悬挂在了天王殿北门门楣之上,为这座古老的寺院平添了几分威仪,也增添了几分书香气。</p> <p class="ql-block">善化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20000平方米,主要建筑依中轴线为天王殿、三圣殿、大雄宝殿,层层叠高。东有文殊阁(已毁),西为普贤阁。天王殿、三圣殿、大雄宝殿、普贤阁均为辽金时期原构。</p> <p class="ql-block">历史如此漫长,一眨眼,无数的过往都成了故事。善化寺大雄宝殿前的钟鼓,已不再鸣响,但大殿内的五方佛体态安详,静穆之中,显示着无边佛法。五百年前,那个曾经煊赫的大明代王家族,那位叫“朱俊棱”的儒雅郡王,还有那段依稀却又真切的往事,都幻化在悠长的时光里,任我遐想了。若是在夜晚,皓月的清辉洒在善化寺内,再折射到“威德护世”牌上,我似乎嗅得到大明年间飘来的缕缕墨香。</p> 寻宝三:法华寺。 <p class="ql-block">大同市法华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和阳街北侧,寺院坐北朝南。法华塔始建于元末明初,是大同市现存唯一一座覆钵式琉璃喇嘛塔,因塔内存有一部《法华经》而得名。整个寺院建筑高低错落,左右对称,塑像灵动丰润,形象生动。壁画色彩丰富,人物众多。多民族融合与异域色彩结合的特点浓厚。</p> <p class="ql-block">法华塔始建于元末明初,是大同现存的一座覆钵式琉璃喇嘛塔,因塔内存有一部《法华经》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从背后看三士殿更加出彩,大垛的斗拱工整而抢眼,屋脊上一排满是牡丹,红色的墙壁上一个圆形的月亮门,非常好地诠释了中国古典建筑之美。</p> <p class="ql-block">院落最后面的藏经楼为一座藏汉结合的喇嘛式建筑,双层歇山式屋顶上,配有三座突出的阁楼,金色的宝刹甚是抢眼。</p> <p class="ql-block">正值寺内举行祈福法会,殿前的地面上摆放着由蜡烛台组成的莲花图案,给宏伟的寺庙增加了更多的色彩和灵动。</p> <p class="ql-block">双层的圆形的钟鼓楼很是优美且独特。</p> <p class="ql-block">元末明初的这座12米高的覆钵式喇嘛塔,是大同唯一、中国少有的白塔。塔内还存有一部《法华经》。</p> <p class="ql-block">"法华"源于大乘佛教经典《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其主要教义为:众生皆有佛性,都能成佛。</p> <p class="ql-block">佛塔是佛教弟子最早的礼拜象征物。留存至今的中国覆钵式白塔除大同法华寺白塔外,比较有名的还有五台山塔院寺白塔、北京妙应寺白塔、北京北海永安寺白塔、五台山圆照寺白塔和扬州瘦西湖白塔。</p> <p class="ql-block">塔身下部细、中部粗,形若瓶腰。在塔身的四方各开一扇小窗,内有佛龛,俗称眼光门。每个门的两侧,分别有一尊琉璃护法,像是文武官员,又像是守卫宝塔的勇将,脚踩祥云。门上方为蝙蝠图案及汉字和梵文写的阿弥陀佛。</p> <p class="ql-block">顶部为塔刹。塔刹又由伞盖和宝刹组成。伞盖周边垂有铁铃,琉璃刹座四周各有一力士,背托着仰莲承托寿桃的造型,象征佛德精湛宏大,也寓意健康长寿。</p> <p class="ql-block">塔座位于基台之上,为二层八角,每边长 1.7 米,周长 13.6 米。两层分别高为 0.8 米和 0.9 米。</p> <p class="ql-block">山门是一座三路七楼牌坊,红墙白石拱门上方,由黄、绿琉璃覆盖饰面,多组团花和双龙戏珠的纹饰,雕梁画栋极为繁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