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贵州行第十九天。昨天从镇远古镇出发,经过隆里古城到了肇兴。在肇兴侗寨里边的民宿住下后,今早先去了一个去了一个被浓雾笼罩着的小地方。</p> <p class="ql-block">这个地方叫“岜沙苗寨”。</p><p class="ql-block">岜沙,苗语为“分送”,意为草木繁多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岜沙苗寨位于九万大山的支脉月亮山腹地,都柳江边,距从江县城7公里,由五个自然村寨组成,共四百二十二户。据说岜沙苗族的祖先千年前大迁徙时来到这里并定居了下来,是省人民政府确定的重点保护民族村寨,被誉为苗族文化的“活化石”和“生态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在《贵州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中,岜沙被列为民族村寨类A级景区。岜沙苗寨的居民至今承袭着一、两千年前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着装依旧保持着强烈的原始色彩 ,是我国唯一一个可以配枪的民族。</p> <p class="ql-block">岜沙自称是古代蚩尤部落的一个分支,逐鹿中原蚩尤战败后,岜沙先祖几经辗转来到贵州大山深处的岜沙,世代以狩猎和农耕为生。</p><p class="ql-block">而岜沙所在的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地处边远,周边林深树密,鸟兽众多,常有盗匪出没。</p> <p class="ql-block">因此,岜沙男人便形成了枪不离身的传统,直到如今,依然保留着佩带火枪这一古老习俗,因而成为了“中国最后一个枪手部落”。</p><p class="ql-block">当然现在的持枪多用于表演,向天鸣枪是他们迎接贵客最重的礼仪。</p> <p class="ql-block">除了携抢,这里的男子常年腰挂葫芦、牛角、砍刀。</p> <p class="ql-block">在岜沙,男人们保留着长发束辫的习俗,都留着一个统一的的发髻,岜沙苗语中称为:“户棍”除了头顶留一个鬏髻,其它头发都用镰刀割光,据说,这种装束是从蚩尤老祖时代传下来的,也是迄今为止在中国所能见到最古老的男性发式。</p> <p class="ql-block">女人则绾偏髻、插木梳,身着苗王方印图形三角裙</p><p class="ql-block">除此之外,岜沙人的歌舞、婚嫁习俗等也是独具特色,至今仍保留着浓郁的古代遗风,被誉为“苗族文化的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雾气时浓时淡。</p> <p class="ql-block">进寨子的小路转弯抹角,在浓密的树荫中上下起伏,给以一种很古老、很原始、尚未完全开发的感觉,但是很干净。</p> <p class="ql-block">爬坡上坎向寨里边走,小路时不时经过村民的住宅,就是那种这些天来在贵州已经见惯了的吊脚楼,这里的吊脚楼都是用木板、木条或者竹篾编扎成墙,没有一定的朝向,房屋之间也没有固定的距离,只是依着山路的走势自然排列,而且显得很简陋,老旧。</p> <p class="ql-block">有些东西堆放在屋外,不很规整。</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走有“生命树”“消灾树”“岜沙树神”“香樟纪念亭”石碑。岜沙人崇拜树神,过年过节要祭祀古树、生命树,而且实行树葬。每一个岜沙人在出生后,他的父母就会为他种下一棵树,寓意着他生命的开始。当这个人离世后,寨子中的人会把这棵陪伴他一起长大的树,砍下来做成他的棺材埋葬入土,再在上面种上一颗小树。没有坟头,没有墓碑,只有这么一颗长青的树,象征着生命的延续。在岜沙,一棵树就是一个灵魂,越是古老的树就越有神性。岜沙人敬畏这些魂灵,这些魂灵也庇护着岜沙。</p> <p class="ql-block">据介绍,1976年,北京修建毛主席纪念堂,全国各族人民都踊跃投工献料。怀着对主席无限敬重的岜沙人,毅然决定将寨前一棵全寨视为林中神树、直径1.2米的千年香樟树敬献给毛主席纪念堂。樟树出寨时,全寨老少都跑到公路两边夹道目送,一直到尘灰已净。为志纪念,于树址处建造了一座八角纪念亭“敬献毛主席纪念堂香樟木纪念亭”,把树根当作神明供奉至今。</p> <p class="ql-block">途中,一个小广场上用树木制作成的文化墙,八个簸箕组成的 “民族团结、祖国万岁”标语。</p> <p class="ql-block">祖母石是岜沙人最早落寨时立下的见证,因为苗族过去没有自己的文字记载,因此只有“立石为证”,让它作为历史的见证,见证岜沙人在这块土地上的世代繁衍,生生不息。由于年代久远,祖母石已一分为二遍布划痕,雨水滴打而成的水槽深约3厘米,历经岁月沧桑,秣厉人间风雨。</p> <p class="ql-block">岜沙苗寨是一个很小众的地方,它的出名,在于“最后一个抢手的部落”的宣示,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猎奇想象。另一个就是这里的民俗舞蹈表演。所谓民俗舞蹈,是指依附于各民族传统风俗活动的舞蹈,如生产劳动、岁时节令、婚丧礼仪、信仰崇拜等等民俗活动中的舞蹈。而在岜沙苗寨,则是当地开发出来的一个旅游项目,每天有固定的时间进行表演,正是赖于此,现在这个曾经非常贫穷的小山村逐渐地有了一些改变。</p><p class="ql-block">表演开始前,准备参加表演的村民正在汇集而来。</p> <p class="ql-block">岜沙苗寨山顶上的芦笙堂, 表演将在这里举行举行。</p> <p class="ql-block">古芦笙堂,岜沙人展示民俗歌舞的地方,是一块用木板铺就的林间空地,周边围了一圈巨大的方木。它是岜沙人祖祖辈辈举行祭祖仪式、开展重大活动的地方,每年岜沙人最重要的节日“芦笙节”的活动也在这里举行,那一天,岜沙的男女老少都会着盛装来此聚会,吹笙跳舞,庆祝丰收。</p><p class="ql-block">现在“村民演员”们已经基本就位了,离开始还有一点时间,男人们在聊天、吸烟,女人们则忙着手里的活计,对于游客的注视,根本头也不抬。</p> <p class="ql-block">主持人宣布表演开始。</p> <p class="ql-block">表演从岜沙苗寨芦笙节上跳的芦笙舞开始。</p><p class="ql-block">苗人的芦笙以往并不是什么时候都吹的,只在重大节日和芦笙节时吹,如今,岜沙的苗族风情表演让苗寨天天过着芦笙节。</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就是结合一些当地的民俗,比如打猎、摔跤,喝酒,抢亲等活动编排的一些舞蹈。</p> <p class="ql-block">其中展示岜沙苗族婚俗风情的抢亲节目挺有意思;我们同行的一位旅友勇敢地上场参与了互动表演,引发全场开怀大笑。通过这个节目我们才知道,在岜沙要想成功的迎娶美丽可爱的苗族姑娘,或者是三年以后拿着三头三百斤左右的肥猪去迎娶新娘,或者是住在当地丈母娘家的牛棚里打工三年!当节目主持人问我们这位朋友选择什么方式迎娶新娘时,他爽快的回答,三年以后拿着肥猪来迎娶吧!</p> <p class="ql-block">在民俗展示活动中,“镰刀剃头”最受欢迎。</p><p class="ql-block">被剃者,单膝着地,平视前方。一名老者从腰篓里抽出镰刀,沿着男子头部中央往外剃。老者虽然刀法娴熟,却也不敢大意。随着头发纷纷飘落在地,男子脑袋周围的头皮逐渐显露出来。</p> <p class="ql-block">镰刀剃头是岜沙人举行成人仪式的一部分。岜沙男孩生下来,不能随便剃头。要等到15岁,邀请一位德高望重的寨佬为他举行成人仪式,并邀请亲朋好友到场共同见证才行。仪式上,他们会把男孩的一头长发统统剃去,只留下最中央的一撮,梳成高高的发髻,再给男孩换上青布衣,背上父亲为他专门打造的猎枪,从此,他的人生进入了独立的阶段,成为一个真正的岜沙男人。</p><p class="ql-block">十几分钟后,一个“户棍”发型完成。</p> <p class="ql-block">表演结束前,还有个高潮,枪手们排好队形,在火枪队长的喝令下,按顺序朝天鸣枪,表示欢迎宾客进寨。一声声枪响之后,表演场内火药味弥漫。节假日,村里一天要多次循环这样的表演。每次表演的收入,队长会按人头平均分配。没有外出打工的岜沙人,都喜欢参加表演——这是他们能从旅游业中得到的最主要收入。</p> <p class="ql-block">看完表演,岜沙苗寨的游览就结束了。</p><p class="ql-block">回程时又经过了来时摆放着一些岜沙特色物品等待售卖的那段路,简陋的木台上都是一些蜡染和用竹、滕编制的箱包容器,没有人看护。</p> <p class="ql-block">岜沙苗寨是一个古朴神秘的隐匿之地。</p><p class="ql-block">岜沙人除了种地,打枪,他们并不擅长做生意,就算再过十年,我感觉这里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变化。他们更喜欢通过表演,或者让游客拍照片来赚点额外的收入。当地人对游客的态度比较冷漠,他们也不想开农家乐,因为不喜欢自己的房子被别人住,认为会带来晦气。</p><p class="ql-block">希望他们能够更深的融入社会,逐渐做出一些改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