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义方彝</p><p class="ql-block">西周时期青铜重器、国家一级文物,是目前全国发现的唯一一件带提梁的方彝。纹饰精美,以兽面纹作为主纹饰,底座附有夔龙纹。纹饰的制作工艺精湛,采用三层纹饰的制作方法。义方彝内铸有23字铭文,记载了武王赏赐义30朋贝的事情。武王伐纣灭商后在位4年就离世了,现存关于武王的器物不多,这件义方彝明确地提到了武王,非常难得,被专家誉为国之瑰宝。</p> <p class="ql-block"> “伯作彝”鼎</p><p class="ql-block">做工精细,造型大气。鼎身纹饰分为两层,上层为兽面纹,下层为蕉叶纹,而这样的纹饰组合是西周早期所特有的。鼎内壁刻有“伯作彝”三字铭文。</p> <p class="ql-block"> 四瓣目纹提梁卣</p><p class="ql-block">由一大一小子母结合的配套形式组成,又称子母提梁卣,颜色温润,光亮,造型夸张,在提梁处有兽面造型。卣身上的纹饰十分丰富,有牛、有龙,中间以四瓣目纹作为主纹饰。而且它们是一大一小子母组合的配套形式,在我国是很少见的。</p> <p class="ql-block">叔休壶</p><p class="ql-block">西周,一级文物。器身敞口,束颈,鼓腹下垂,圈足,下有短直缘。平盖,圆角长方形捉手。盖面捉手饰三角云纹,盖沿饰窃曲纹。口沿处是窃曲纹组成的三角纹,下饰一周对称的顾首凤鸟纹,器腹两面均以宽带分为四大格,每格填一凤鸟纹。肩部两侧饰对称的兽首衔环,圈足上饰有斜三角云纹。盖内和壶内壁铸有20字对铭文,说的是某地一个管理盐政的官员,叫做叔休,他做了这一对壶,希望能够永世保用。</p> <p class="ql-block">铸镶红铜壶</p><p class="ql-block">春秋,一级文物。器身微侈口,方唇,短颈,溜肩,扁腹,平底,腹部饰环形穿。有盖,盖面有环形捉手,器腹部有铸镶红铜纹饰。红铜铸镶工艺是青铜器装饰工艺的一种,始创于春秋中期而成熟于春秋中晚期之交,可分为透壁铸镶和半壁铸镶。它是在使用模范铸造青铜器的过程中,将红铜铸形提前置于内外范之间,然后浇注铜液进行铸造。由于制作流程复杂,工艺要求较高,此工艺只存续不到两百年时间,但它代表了我国古代铸铜技术的一个高峰。</p> <p class="ql-block">蟠虺纹铜鼎</p><p class="ql-block">一共5件,春秋时期。这组铜鼎器型雄壮、大气,而且带有典型晋式青铜鼎的特征,圆腹、粗足,颈部有扉棱,具有高等级青铜器的造型特征。鼎身为蟠虺纹。五件铜鼎全部是一级文物,展现了晋式青铜器铸造的高超工艺。</p> <p class="ql-block">承弓器</p><p class="ql-block">固定在战车或马背上用来固定弓弩的,通身采用错银工艺,十分精美。错镶工艺在青铜器铸造的时候先提前留有凹槽,制成后再将银丝、银片敲砸进去,最后打磨抛光,所以对工艺的要求非常高。</p> <p class="ql-block">蛇纹莲盖铜壶</p><p class="ql-block">春秋时期,一级文物。从壶身上方俯视,壶盖呈莲花状,而莲盖在春秋时期具有划时代标志。凡是带有莲盖的器物,历史通常是非常悠久的。壶身上铸有蛇纹,且为鸟首蛇身,具有浓厚的晋文化特色。壶盖和壶底座采用镂空工艺,显示出当时的青铜器铸造工艺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p> <p class="ql-block"> 木胎铜鎏金壶,战国,一级文物</p><p class="ql-block">由青铜外壳和木制胎心相互嵌套而成的一件扣器,这在国内非常少见。而且铸造工艺水平极高,它是将壶的上下两部分分开制作,再拼接而成。壶腹部的铜箍就是用来固定、链接、装饰铜壶的。壶外壳表面采用鎏金工艺,而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这种装饰工艺的国家。</p> <p class="ql-block">彩绘铜钫</p><p class="ql-block">汉代,一级文物。壶身通体采用彩绘车马出行宴乐的场景,图案共分为四层。最上面一层描绘的是一幅歌舞的场景,而下面三层则是一行人骑马驾车出行的场景,人物形象刻画栩栩如生。整个图案由52个人、36匹马组成,且形象各异,没有一个重样的。更为珍贵的是它色彩的保存,这件铜钫距今已经2000多年,但是色彩依然鲜明光亮,专家至今仍在研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