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前几日应邀和几个摄协美协的摄友到新营,专门去一个叫沙坝老的田野沟渠察看清﹒咸丰年间新营人舒东汇为母祝寿而建造的寿母桥,并提出保护古桥打造网红打卡地的建议。新营一村当即对一些杂草和多余的香樟小树枝进行修剪。看着村民下水爬树修剪清理的场景,想像一下等哪天清理完成,这里有古桥有流水有缠藤有古樟,辅之以田野油菜花或绿油油金灿灿的农作物,沟渠两边再栽上几棵红叶树,日后带着汉服美女和牵牛老农到寿母桥上打卡的情景,大家都觉得是一件美事。其实,这种事放在温饱都没有解决的上世纪很难想像,谁也没有闲情为了拍摄(或画)一幅美图而去清理野外的杂草。现如今因为摄影而能够为家乡全域旅游和乡村振兴出点微薄之力,想来也是很有意义了。</p> <p class="ql-block"> 已经很难说清自己是什么时候开始对摄影有兴趣的。小时候家贫条件差,全家温饱都是一个大问题,除了手电筒,家里根本没有值钱的电器类消费品,自然也不可能有相机。最先记得的是,当年上海下放知青在家门口拍照留念,也给我拍过一张,只是后来一直没有看到照片(估计不是拍坏了就是没有洗出来),让人心中好不痛快。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总共去照相馆拍过三次所谓的标准照,也是为了拿三个毕业证。稍有意义的还留有一张高中毕业时全班同学的毕业合影以及和两个同学的合照。后来,小舅舅当兵学习过美术及摄影,退伍后帮我们拍过一张全家福(黑白图片)。在大学期间,见识过同学借相机玩,还在寝室里用床单遮住窗子做暗房把黑白相片洗了出来。还有一年暑假与同学去庐山游玩,曾经在九江租借相机拍过一些游玩的图片。诸如此类,那些年仅有的跟摄影有微小关系的故事就这么多,真的不值一提。只是后来的后来,彩色胶卷开始盛行,洗出来的照片清新夺目总是让人爱不释手,我也因此会节衣缩食只为了有机会多拍多洗几张彩色照片。至今,我的大学毕业纪念册上的相关彩色照片一直留着,还会时不时地拿出来翻看。</p> <p class="ql-block"> 也许正是大学时期的彩色照片吸引了我,那之后对摄影开始有了一些兴趣,但主要也仅限于时不时地购买几个彩色胶卷,用着老式的江光产凤凰相机和之后陆续购买的各类相机玩了起来。只是,那个时候还远没有摄影的概念,拍完了就把胶卷洗出来彩照放在影集里,根本谈不上前期构图后期处理等事宜。</p> <p class="ql-block"> 还记得,十年前开始跑步锻炼。我总要随身挎个小包,除了手机,也时常带个小相机。在路上我会拍拍聚远楼、凤凰湖以及其他美景,也会到处爬高找最佳摄影点,相应地会隔三差五在QQ空间上发布一些关于铜都美景的拼图。一次,表妹看过一些拼图,说以后可以出本影集了,这多少让我有些洋洋自得。凭着一天又一天往聚远楼凤凰湖跑,我以为出本影集既不是什么坏事也不是什么难事。虽然这些拼图不是高级摄影师的精心制作,却是日常用心的积累,一些专业摄影师甚至也拍不到我看到的景致,毕竟很多景致是需要缘分的,即使是手机或卡片机拍的也是一个记录。这样想来,什么时候能够真正出本影集才好。</p> <p class="ql-block"> 后来,我拥有了一台半画幅佳能70D单反相机,镜头是18-200的狗头。由于从未接触其他摄影人,自己也没时间和精力自学,所以,基本上仍然把它当作一个傻瓜机使用,还经常拍出模糊的照片(分不清手动对焦和自动对焦)。最有趣的是,有一天独自找了个拍凤凰湖夜景的好去处(凤凰湖大坝下面的小山坡),无奈相机画幅窄镜头差,看到的夜景倒是不错,拍到的夜景看着却是一般。好在余老师帮着后期进行了处理,那种夜色朦胧的感觉还真不错,图片后来也被景区采用了。也是从那时才慢慢知道原来后期处理还有这么好的效果。当然,让我记住的不仅是这张照片后期不错,更有为了找这个摄影点,因为没路,我硬是一个人用柴刀劈荆斩棘一个小时,以至于后来好几天双手都无力电脑打字。为了拍一张图片这么疯狂,在他人看来一定很可笑。</p> <p class="ql-block"> 同样疯狂的还有一次,一天正在家吃早餐,乡下邻居打电话说大茅山云雾特别好,叫我赶快去拍。我一直想以新营三个村为前景拍一幅大茅山的云雾图,当下毫不犹豫开车去找点,带着柴刀和三角架爬上了现新营街道办公楼后面的山上。结果人到山顶了,大茅山云雾却已经散去,叫人好不懊恼。最可笑的是,之后想看看周边有没有更好的拍摄点,东走西闯却误入了荆棘丛生之地。为了下山,一个人奋力用刀砍藤劈刺整整又折腾了一个多小时。到山下时,当天穿的新裤子和防晒衣全破得不成样,人也累得精疲力尽。以至于在山下碰到几个农民工打招呼还自嘲解释说是上山搞测量,都不好意思说是上山拍风光。那天是2017年几月几号早忘记了,只记得那天市摄影家协会召开理事会,大家想选我当主席。</p> <p class="ql-block"> 也有一次夜拍的趣事也有点好笑。那天傍晚,洎水河特别浅,我直接下河站在水中,目标是以大茅山为主题拍夜景。看到拍出来景色并不出色,上岸准备回家时,却看到河边有不少人在夜钓,就不声不响对着夜钓人拍了起来。拍着拍着,我很惊讶,因为拍慢门的缘故,曝光时间长达15秒之多,没想到夜钓人竟然纹丝不动。后来我用比较清晰的一张图片提交摄影俱乐部年会获了奖,有人却告诉我,省摄影家协会主席看到这张图片说是摆拍的。我有点生气,只恨当时没听见这个话,要不然我肯定要和他理论一番。他认为我没有这个水平也就罢了,可是太小瞧夜钓人了就不好,夜钓人那种专注真不是一般模特能够做到的。之后我看过也拍过很多次,还单独做了一个钓鱼美篇,哈哈,真的是专注!</p> <p class="ql-block"> 其实,摄影人疯狂有趣的事儿特别多,只是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故事。早年我只喜欢拍纯纯的风景,拍摄的时候不喜欢画面里有他人。即使是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也不喜欢把不相干的人拍在画面里。但随着摄影经历的增多,开始对摄影有了一些了解,慢慢发现摄影其实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显得十分重要,其实与你我的生活已经息息相关。也发现了由于人们对摄影不了解不重视,而导致许多无法弥补的过失或遗憾。</p> <p class="ql-block"> 比如,为了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各地纷纷用新旧图片形式反映城市建设的变化。为了完成上级摄影家协会布置的任务,我曾经到各有关单位翻箱倒柜地去寻找,但令人遗憾的是,却很难找到以前城区面貌的记录图片,只能到一些市志类资料上去翻拍。一方面的客观因素是因为以前照相机作为奢侈品,记录设备总体上欠缺,毕竟那时用相机记录的人少;另一方面也因为以前人们缺乏用图片影像记录社会发展的意识,更缺乏档案留存后世的思想。如果不是这样,为什么那么多相关部门单位要公开上网征集资料,或者临时抱佛脚求助摄影人。由此可见,摄影留痕,建立系统的数据库依然任重道远。</p> <p class="ql-block"> 又比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模在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农村古建筑被拆除,但记录变化的人却是鲜有。所以,每年在一些特定的时候,我都会登上聚远楼去拍拍德兴城区,看主城区有什么变化。在乡村只要看见泥土瓦房,我也都要顺带拍一拍。这其实是开始有了人文纪实摄影的思想。虽然有时没有严格按照纪实的要求去拍摄,但基本会从反映当时的一些情况去拍摄。因为社会发展太快,现在的一些社会现状不记录下来,以后水平再高也是补拍不了的。</p> <p class="ql-block"> 基于上述这些想法,我想之后的摄影趣味肯定会越来越多。每一个摄影人都生活在一个时代,都有一个生活圈子,只要我们善于发现美好,立足本地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着眼长远,勤于思考勤于记录,就一定能够拍出更多更有趣味的图片。那时,我们再出一本什么影集画册估计就不是什么难事了。至于摄影水平高低与否,只有请摄影大咖去评论了,但那已经不重要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