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4年6月18日 星期二 阴转雨</p><p class="ql-block"> 我是日记星球13153号星宝宝明亮,这是我的第437篇日记,感谢来看我日记的朋友。</p><p class="ql-block"> 世界上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没有一个人生是可以替代的,每一个人都在经历着只属于自己的生活。一味靠别人去满足自己的需求,指望别人成全自己的人生,失去的往往会更多。唯有成为自己的贵人,人生才可能顺风顺水。请记住:你的美好,要靠自己去成全!</p> <p class="ql-block"> 美国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曾提出过一个概念——“有毒的父母”。即是说:来自父母的某些负面行为模式,会让孩子长久地生活在痛苦煎熬之中。有的家庭,父母种下的是爱,尊重和独立;有的则留下了恐惧、责任和负罪感。后者,就是对孩子过度控制、情感勒索、情感敲诈的“毒父母”。</p><p class="ql-block"> 然而,令人细思极恐的是:许多父母可能压根意识不到,自己的一些行为其实是“有毒”的。今日分享老师的学习笔记,以下这3种人格,父母一定要警惕!</p><p class="ql-block"> 指责型人格:习惯性“打击”孩子</p><p class="ql-block"> 还记得前段时间火爆全网的“四菜一汤”事件吗?凡事看不到积极的一面,总挑刺。这样的父母,是孩子一生的灾难。正如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所说:“指责型人格的人,会让你压抑得看不到自己的价值,最终活成一个低价值感的人。”</p><p class="ql-block"> 而孩子需要被欣赏和珍视,有句话说得好:“眼里揉不得沙子的父母,养不出有松弛感的孩子。”坦然接纳孩子身上的“小瑕疵”,既是做父母的大智慧,也是在给孩子的心灵松绑。</p> <p class="ql-block"> 卖惨型人格:让孩子心怀愧疚</p><p class="ql-block"> 在家庭教育里,有两样东西是孩子最不能承受之重。即“付出感”和“牺牲感”。贵阳有一个13岁的孩子,被诊断出患有严重的抑郁。即便如此,妈妈还是在孩子一旁念叨:“你有啥好抑郁的?挣点钱全给你花了,你愁死我算了。”生活中,有很多父母的口头禅都是:我每天这么辛苦,你能不能懂事点?考这么点分,你对得起谁?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就和你爸离婚了……父母一味强调自己的“无私”付出,难免会让孩子心里常觉亏欠。</p><p class="ql-block"> 美国心理学家大卫·霍金斯的“能量层级论”提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量层级,就类似于手机电量。能量层级高的孩子,像小太阳,干什么都精力充沛;能量层级低的孩子,电量不足,做什么都无精打采。而在负能量等级中,最可怕的就是“羞愧”和“内疚”。</p><p class="ql-block"> 所以,无论如何都不要让孩子活在愧疚里。父母之于子女,就像土壤之于植物的根茎。只有土壤肥沃了,才能源源不断地为根茎注入营养,让孩子茁壮成长、开花结果。</p> <p class="ql-block"> 索取型人格:把孩子当“情绪容器”</p><p class="ql-block"> 父母一味索取情感安慰,很容易让孩子被迫沦为痛苦的“夹心人”。一个足够合格的父母,应该学会处理好自己的坏情绪,为自己的生活负全责。千万别让孩子来为你的“不幸”买单。</p><p class="ql-block"> 中国有句谚语:父爱则母静,母静则子安,子安则家和,家和万事兴。但鲜有人知道,这个谚语其实还有下半句:父懒则母苦,母苦则子惧,子惧则家衰,家衰败三代。为人父母,我们应当给孩子提供一个充满爱、陪伴的家庭环境,更有责任让孩子远离这种“有毒”的行为模式。</p><p class="ql-block"> 或许我们身上有太多原生家庭的影子,我们控制不住自己;或许我们也是第一次当父母,我们不知道标准答案是什么;或许我们只是缺少了方法,我们面对很多情况,无从下手……</p><p class="ql-block"> 我非常认同一种说法:爱的反面是恐惧。很多时候,家长出于"爱",想到自己在原生家庭经历的"恐惧",投射到了孩子身上,表现出操控孩子的性格,不想让孩子受伤害,但结果却适得其反。</p><p class="ql-block"> 束缚不是保护,控制不是教育。不要用指责来表达你的关心,也不要用怒火将孩子推入绝境。我们的爱,应该温暖孩子,而不是摧毁孩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