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七彩界 阿星</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郑文柏,字弘三,汉族,1926年12月29日(农历民国十五年冬月二十五)出生在沔阳县沙湖区东荆河畔郑家台一个农民家庭,其父郑代珍(1891年农历11月22日一一1942年),其母吕氏(1892年农历3月15日一一1952年,大岭人)。郑文柏在兄弟三人中排行最末,老二夭折,另有姐妹四人。不知什么时候,郑文柏过继到一同姓伯父家,该伯父名郑代瑞(1890年农历6月17日一一约1965年),伯母顾氏(1889年农历正月27日一一约1975年,汊河人),伯父伯母有两个女儿,分别叫郑汉珍、郑文珍。郑家台的郑氏家族在几代前来自于监利,宗氏祠堂设在监利。当时的郑家台不出名,相邻贺家台因出过一名进士而较为出名,也成为了这一带的村名(现为洪湖市黄家口镇南套村五台小组)。之所以地名中有一个“台”字,是因为这里是一片湖区,地势较低,周边环水,人们多以种地和打鱼为生。</p><p class="ql-block"> 郑文柏于1934年至1939年在郑家台读私塾小学,1940年至1947年6月在家种地兼打鱼。虽然被过继,但仍然和他亲生的父母及兄弟姐妹们生活在一起,这时期全家共有10口人,全家靠8亩地和渔船维持生计。虽然有地,但由于水灾等原因常常没有收成,正如当时流传的这样两句话:“沙湖沔阳州,十年九不收。”家里生活贫困,每当有疾病往往是听天由命,有一次,幼年的幺妹妹病了,因无钱医治,在行船中被家里丢弃在河边,希望有钱的好心人收养医治,但郑文柏坚持将她抱了回来,不久她竟然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p><p class="ql-block"> 大约1944年末,郑文柏与吕永坤之女吕春香(1927年3月19日一一1999年4月26日)成婚,吕永坤早在1930年7月14日牺牲,当时,沔阳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后,曾将县游击队、特务队合编为工农革命靖逆军,汪洋任军长,另重新组建了游击队、特务队,保卫沔阳县委、县苏维埃驻地峰口。工农革命靖逆军依东荆河南岸扎营,在沔阳县施家港、马口(今属洪湖县)一带重点设防,以防御北极会的骚扰。1930年7月14日,汪洋率工农革命靖逆军、县游击队、特务队,分三路攻打北极会的巢穴杨树峰。北极会诈败,中路赤卫队直捣杨树峰,埋伏的近二千名会匪和保安团从茂密的高梁、黄豆地里铺天盖地而来。汪洋急令部队沿来路撤回。撤至沔阳中革岭河边,岂料河上浮桥被敌毁断,撤至桥上的赤卫队员一个个落入水中。此时,仙桃、彭场国民党军赶到,伙同北极会匪徒在桥上桥下乱砍乱杀,近两千名战士惨死在敌人的屠刀下。最后,吕永坤的尸体都没有找到。解放后被评为革命烈士。</p><p class="ql-block"> 1945年12月31日,郑文柏的长子郑茂章出世。</p><p class="ql-block"> 由于解放战争的爆发,1947年6月,郑文柏被国民党沔阳县沙湖区联保处抓了壮丁,当时国统区规定是“三丁抽一”(即三弟兄中抽一人当兵),在执行时成了“二丁抽一”。郑文柏被分在国民党杂牌军陆军第60军21师3团3营3连(机枪连)。其集团军司令是郑洞国,60军军长是曾泽生,21师的师长是陇耀,3团团长是李树新,3营营长是王兆荣,3连连长是王克伍,这些长官都是云南人。</p><p class="ql-block"> 大约1948年3月,国民党60军驻扎地由吉林市改为长春市(之前曾驻军上海、南京)。随着辽沈战役的到来,长春被围困,城内发生饥荒,士兵靠空投不能解决粮食问题。10月18日,曾泽生正式率部起义,60军三个师按照东北野战军规定的行军路线开往长春东北方向的九台县进行休整。1949年1月,原60军改编为解放军第50军,军长还是曾泽生,政委由徐文烈担任。原21师改编为19师,师以下军官基本不变。郑文柏所在的部队具体为50军19师某团3营3连。1949年3月至11月,部队全部开展学习教育,郑文柏由于文化较高,又是贫苦出生,部队有意培养他加入共产党并到党校学习,但由于一些思想还没有改造好的老乡战友的劝说而失去主动。</p><p class="ql-block"> 1949年11月,部队奉命去南下衡阳剿匪,郑文柏随部队途径长春、沈阳、锦州、山海关、徐州、济南、商丘、驻马店、开封、南阳、襄樊、荆门、当阳等地,在当阳时,晚上与老乡战友喻敦银离开部队,经荆州、沙洋、天门到达沔阳彭场区杨岗村喻敦银家过夜,次日回到郑家台。据说,郑文伯被抽壮丁后,母亲常常因担忧他而痛哭不止,把眼睛都哭坏了。回到家时,郑文柏每当听到有人叫他的名字,他都是立正回答:“有!”</p><p class="ql-block"> 家乡已于1949年解放,并进行了土地改革,郑文柏家分得了几亩地,村里的名字为五台村(属于大岭乡,乡长是吕宏常),因张、郑、黄、贺、刘五个姓住房各占一个台子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1950年初,郑文柏被任命为五台村民兵中队长,下半年到大岭乡任武装部长,1952年下半年回五台村任村长(无党支部书记),1955年经乡长吕宏常和乡粮管员雷培荣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任五台初级合作社社长,1957年转高级合作社(即七号村、大丰村、五台村三村合一为“三合社”)副社长(社长是熊纪世)。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五台村由沔阳县杨林尾区大岭乡五台村编改为洪湖县汊河区大岭公社五台大队,“三合社”自然也就解散了。郑文柏任五台大队党支部书记(郑德章为副书记),直到1966年上半年“四清运动”被免去党支部书记职务。</p><p class="ql-block"> 文化大革命初期,郑文柏经常受到批斗,在批斗大会上被人指着揭发所谓的问题,有时要坐着做笔记的他站起来回答或解释某些问题,妻子吕春香曾大闹批斗会场护佑丈夫。在村里的墙上也出现了打到他的标语,同时,在一些墙上贴有批判他的大字报,有时排成队伍的人群一边走一边跟着领头的人呼喊“打倒……”的口号。这些都是那时候的普遍做法。后来,有关方面又要郑文柏再任村里主要干部,被他婉言拒绝。</p><p class="ql-block"> 1967年上半年,郑文柏任五台大队砖瓦厂厂长。1975年任生产小队保管员,直到改革开放人民公社被取缔。</p><p class="ql-block"> 郑文柏有8个子女,其中,一儿一女夭折(郑海章病逝在1954年荆江分洪时疏散到天门的路上),四儿两女成人,郑学新在21岁时意外早逝。</p><p class="ql-block"> 2002年2月5日,郑文柏因肺癌在洪湖市黄家口镇五台村不幸逝世,享年75岁。</p><p class="ql-block"> 郑文柏的一生是平凡而奉献的一生。读过书,种过地,捕过鱼,当过兵,当过地方基层干部。在他人生道路上一度选择了平凡,虽然没有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的理想,但他依然是正直的,积极参加地方工作,解放初期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不惜为党的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他积极开展民兵建设等武装工作,组织初、高级合作社运动,致力于发展生产、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他依靠党的领导与集体力量和干群一道战胜自然灾害,他能上能下,对文革初期受到罢免和批斗并无怨气怨言,而是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坦然面对,光明磊落,团结同志,联系群众。在担任砖瓦厂厂长期间,任劳任怨,一心为公,为该厂的建立与扩大、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满足本地和周边地方的房屋建设需要做出了较大贡献。在担任生产小队保管员期间,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保护了集体财产和群众利益。在几十年的工作中,他的工作能力和成绩受到了人们的好评,他的为人也获得了人们的尊重。</p><p class="ql-block"> 郑文柏一生清正廉洁,清贫而又乐于助人。他在地方任职近三十年,从不搞以权谋私、贪污腐败,坚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两袖清风,取信于民。他为人正直,待人和气,具有良好的亲和力,他常常利用夏天夜晚乘凉等空闲时间,给乡亲讲《烈火金刚》等章回小说故事,深受人们喜爱。他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不搞铺张浪费,终生清贫,不悲观不气馁,乐于凭自己的能力,或慷概解囊,或调解矛盾,或指点迷津,从多方面帮助他人。</p><p class="ql-block"> 郑文柏一生勤劳,勇于担当。他始终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近三十年任职期间坚持不脱离集体生产劳动,是田地里和丰收场上等农活的行家里手,是砖瓦厂车间和窑场劳动的带头人,年年有任务的水利工地上少不了他担土的身影。砍柴整地、挑柴担水、打芦蓆、扫地清理杂物等大小家务事样样肯干,对家人老小尽心尽力,他富有责任感、始终担当着家里和社会的重任。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贫穷和疾病中,远离子女,居于乡村,他以顽强的意志力走到了生命的终点,令人唏嘘!</p> <p class="ql-block">上图:国民党60军起义。</p> <p class="ql-block">上图左:郑文柏,中:作者七彩界,右:水镜。1993年摄影。</p> <p class="ql-block">上图:1983年初家庭合影。前排右一:郑文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