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长征路之两河口篇

贝博纳

<p class="ql-block">⏸小金县抚边乡粮台村</p> <p class="ql-block">  我们入住的民俗酒店位于小金县城东郊,门口就是非著名的中国熊猫大道,即三五零国道。去过国内很多地方,而在全国被冠以“中国”的道路,我还是第一次遇到。</p><p class="ql-block"> 民俗酒店的老板娘给我们做了简单的早餐。早餐有馒头、稀饭、鸡蛋和小菜,关键是还有我爱吃的豆腐乳。这个一般只有在星级酒店才能吃到的东西,居然在标间仅有百元的普通客栈里吃到了,真是喜出望外。吃过饭,八点十分,我们就出发了。</p> <p class="ql-block">  从中国熊猫大道向东行驶约五公里,经过金川河上的公路桥转入省道二一七,然后一路向北,沿着小金县城与两河口镇的抚边河,在绿色的大峡谷里穿行。路况不错。国道两边的景致更是异彩悦目,再也没有像达维和小金那样,裸露着褐色岩石的光秃秃山体了。直到看见山坡上插着五颜六色的经幡,才知道我们已经进入藏区的腹地了。</p> <p class="ql-block">⏸粮台文武庙——李先念旧居</p> <p class="ql-block">  九点二十分,我们到达小金县抚边乡粮台村。这里其实就是原来的抚边村,有一条抚边老街为证。亦称粮台老街。红军长征时,曾在此驻扎过。</p><p class="ql-block"> 由于红军长征过抚边的缘故,抚边乡曾于1966年更名为红征公社,1978年又恢复抚边乡名称。如今,抚边老街已打造成了一个颇具特色的红色小景点。</p> <p class="ql-block">⏸文武庙内复制的红军标语</p> <p class="ql-block">  抚边老街上留下一些红军遗迹、遗址。我们顺着老街,依次参观了文武庙——红军长征在抚边陈列馆、李先念旧居,王公殉节碑——红军标语石碑,禹王宫——朱德旧居和城门洞等,但没有看到毛泽东等其他领导人的旧居。</p><p class="ql-block"> 抚边这个小地方鲜为人知,其实是嘉绒藏族地区小金川的门户。因地势险要,历史上为兵家必争之要塞。据小金县志记载,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清军在这里遭到藏军的顽强抵抗,数千名清兵被战死,大将军温福也于战火中死在抚边象鼻山。清廷随之震怒,加大了对大小金川的攻势,以致血流成河,万户萧疏。乾隆年间在嘉绒地区进行的两次金川之役,是乾隆“十大武功”中耗时最久、耗资最大的战争,给嘉绒地区带来了巨大影响。</p> <p class="ql-block">⏸红军标语石碑</p> <p class="ql-block">  红军长征队伍中最先到达抚边的,是1935年6月初由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政委李先念率领南下前去接应中央红军的一支先遣队。从汶川到懋功(今小金县)有三百多里,李先念率部通过崎岖难行的山路,穿过大片的原始森林,翻越了虹桥大雪山,十多次击溃阻击的敌人,到两河口后又顺河南下,于6月6日到达抚边,与川敌邓锡侯第二十八军一部遭遇,经过激战,攻占了抚边,部队曾在老街文武庙里宿营。随后,这支四方面军先遣队继续南下攻占懋功,前出达维,与中央红军先遣队胜利会师。</p><p class="ql-block"> 红四方面军南下时,再次攻占抚边。</p> <p class="ql-block">⏸禹王宫——朱德旧居</p> <p class="ql-block">  1935年6月18日傍晚,中央红军军委纵队自懋功城北上路过抚边,在抚边停留了五六天,留下许多动人故事。</p><p class="ql-block"> 在抚边有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叫罗茂才。红军到抚边时,由于当地藏民受到国民党军队和反动武装的造谣和威胁,他们不敢把粮食卖给红军,甚至抚边一条街的老百姓都快跑完了。红军的吃饭问题变得严峻。就在这时,贫苦农民罗茂才帮助红军找到了财主地窖里藏的六千多斤土豆,解决了红军的燃眉之急。毛泽东也吃到了这些土豆。他风趣地说:我们从江西到这里,沿途吃过大米、小米,今天又吃到了“剥鸡蛋”(意指烘土豆要剥了皮才吃)。离开抚边时,毛泽东嘱咐战士给罗茂才留下两块大洋,还送给他一件衣服,以示感谢。解放后,中央有关部门专门到抚边打听罗茂才的下落,还请他到北京去,但由于罗茂才年事已高,身体欠佳而未能成行。</p> <p class="ql-block">  当年,红军总政治部在抚边老街城隍庙戏台演节目,两盏煤气灯把戏台照得通亮。抚边的藏民们看到这支军队并不像国民党宣传的模样,几乎都来了。演出前,毛泽东讲话,怕他的湖南话群众听不懂,他有意放慢语速,用大白话给大家讲道理,宣传党的政策和红军的宗旨。毛泽东的讲话赢得了台上台下一片掌声。在他的感召下,当地有六十多名青年当即参加了红军。</p> <p class="ql-block">  走出抚边老街,我们继续北上,就到了两河口镇。抚边到两河口有二十八公里,沿途陡峭的山势逐渐平缓,快到两河口时,抚边河两岸出现大片的开阔坡地,绿茵地一直延伸到远处的森林前,特别适合放牧。</p><p class="ql-block"> 两河口镇,位于小金县最北端,向北翻梦笔山到达阿坝州州府马尔康,向东越虹桥山直通理县杂谷脑,是进出小金的交通要道。因地处梦笔河与虹桥河两条河流的交汇处而得名。两河交汇在此形成抚边河,抚边河向南流经七十公里,在小金县城汇入金川河(大渡河上游)。这个镇辖区面积达一千零三十五平方公里,是全县国土面积、牧草面积和林地面积最大的一个镇,但人烟稀少,总人口仅有五千二百多人。</p> <p class="ql-block">⏸小金县两河口镇</p> <p class="ql-block">  我们直接来到两河口会议会址。会址在镇中心的山坡上,原址是供奉我们的老乡关二爷的关帝庙,早已不复存在,现在的建筑是汶川地震后江西省对口援建的。进入旧址大门,两旁是两河口会议纪念馆。纪念馆围绕“胜利会师 决策北上”的主题,主要展示红一、四方面军在小金的战斗生活历程,内容丰富。为节省时间,我捡重点拍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在纪念馆的后山上,耸立着一座汉白玉的毛泽东雕像,高大而雄伟,远远就能看见。这是藏族百姓对伟人的敬仰。藏族百姓生活在神的世界里,他们视身边的大山是神山,身边的江河是神水,敬仰的英雄是他们心中的神灵,他们和神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红军长征两河口会议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红军两大主力懋功会师后,历经千辛万苦的红军力量变得强大了。但十万红军究竟何去何从?在哪里建立根据地?成为党和红军面临的首要问题。党中央原计划要在川西北建立根据地,可是自过了大渡河以后,发现川西北地区多系少数民族聚居区,无论政治经济条件,还是自然条件,都不利于红军的生存和发展,不适合建立根据地。根据对当时的国内形势和地理环境的分析,中央初步决定放弃过去在川西北建立根据地的计划,拟集中精力向东、向北发展,在靠近抗日前线的川陕甘一带开辟新的根据地。</p><p class="ql-block"> 但是,从两军会师前后,中央同红四方面军主要负责人张国焘来来回回的电报中,发现张国焘另有主张,并与党中央的战略方针不一样,这就给红军会师后的战略方向蒙上了阴影。为了统一战略思想,中央决定在两河口开会商决。</p> <p class="ql-block">  1935年6月23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从抚边来到两河口。25日,张国焘一行从茂县出发,经威州(今汶川)、理番(今理县杂谷脑),翻越虹桥山赶到两河口。中央对张国焘的到来高度重视,专门在镇外的空地上搭起了欢迎会场和帐篷,并在墙上刷满标语,许多房子前还挂起红旗。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朱德等几十人冒雨站在帐篷边,等候张国焘大驾光临。</p><p class="ql-block"> 下午五时左右,张国焘一行飞马而至。双方握手、寒暄、拥抱,所有人都非常激动。随后,召开了会师大会,朱德、张国焘先后讲话,气氛热烈而欢欣。毛泽东等设晚宴招待张国焘,请他喝了当地的青稞酒。</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与张国焘是老相识了,同为中共一大代表。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开始了对中国革命道路和创建红军的艰难探索。而张国焘曾是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之一,1931年从苏联回国后,于当年四月进入鄂豫皖苏区,成为鄂豫皖中央分局和红四方面军的最高领导人。自八七会议后,两人未曾谋面,虽无深交,但毕竟是久别重逢,表面上有说有笑,十分亲热。可是好景不长。张发现中央领导人个个衣衫破烂,面容憔悴,不是他想象的派头,再看自己,丰腴白胖,满面红光,队伍整齐,威风凛凛。这一切让张动了叵测之心。</p> <p class="ql-block">  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两河口关帝庙里召开扩大会议。出席会议的政治局委员和候补委员有: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国焘、博古、王稼祥、刘少奇、凯丰、邓发,列席会议的有:刘伯承、李富春、林 彪、聂荣臻、彭德怀、林伯渠等。会议由张闻天主持。周恩来代表党中央和中革军委作了目前战略方针的报告,着重阐述了两军会师以后的战略方针、行动方向、战略指挥三个问题。他分析了在松潘、理番、茂县一带不利于建立根据地,必须北上川陕甘开辟新的根据地的理由,要求必须迅速前进,北上川陕甘地区,以实现“背靠西北,面向东南”的发展战略。</p><p class="ql-block"> 会上,张国焘对红军北上川陕甘建立根据地的战略方针,没有表示不同意见,但仍持半信半疑的态度。他主张应避开强敌胡宗南部,向西或向南方向发展,实现其所谓的“川康计划”。</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在发言中强调:两军会合后,应当去战胜胡宗南,占取甘南,迅速向北发展;今天决定,明天即须行动;常委、军委应解决统一指挥问题。与会的其他同志纷纷发言,都表示拥护周恩来代表中央提出的北上战略方针,认为当前最关键的是进行松潘战役。</p><p class="ql-block"> 当时作会议记录的张闻天夫人刘英回忆说:会开了三天,集中讨论战略方针问题,主要是围绕要不要打松潘的问题来讨论,从战略上说这是牵涉到向北还是向南的问题,从战役部署来说牵涉到谁当打松潘的先锋的问题。 </p> <p class="ql-block">  28日,中央政治局作出了《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师后战略方针的决定》。明确指出两军会师后的战略方针是:集中主力向北进攻,首先取得甘肃南部,以创造川陕甘苏区。</p><p class="ql-block"> 29日,中央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决定增补张国焘为中革军委副主席,徐向前、陈昌浩为中革军委委员,以解决两军会合后的统一指挥问题。会议还决定向四方面军派出慰问团,以促进一、四方面军的互相了解和团结。为贯彻两河口会议决定,中革军委也于当日制定了以夺取甘南、赤化川陕甘为目的的《松潘战役计划》,并将一、四方面军分编为左、中、右三路军,分头北进。</p> <p class="ql-block">  两河口会议期间,张国焘有一些不正大光明的活动。比如,他询问周恩来,打听一方面军还有多少人?</p><p class="ql-block"> 周反问:现在四方面军有多少人?</p><p class="ql-block"> 张回答:我们还有十万人。</p><p class="ql-block"> 周说:遵义会议时有三万多人,现在可能不到了。</p><p class="ql-block"> 双方都有些夸张。那时,四方面军有八万多人,而一方面军只剩一万余人。张国焘自恃人多枪多,兵强马壮,感到有了实力资本,便滋长了野心。</p><p class="ql-block"> 他设宴款待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和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说要拨两个团给一军团、三军团补充部队。实际上相当于两个营,一千人左右。还派秘书送给彭德怀大米、牛肉干和二三百元大洋,然后打听会理会议情况,挑拨中央领导关系。他的这些举动,当即被彭、聂识破,报告了中央。</p><p class="ql-block"> 张国焘从两河口返回茂县住地后,开始了他的一系列非组织活动。比如:阳奉阴违,不传达中央会议精神;借题发挥,煽动对中央的不满情绪;散布错误言论,离间两个方面军的团结;按兵不动,公然向中央要权,等等。这是后话。</p> <p class="ql-block">  在两河口会议期间,在夹金山上还发生了一件跟两河口会议不无关系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做为长征以来一直担任中央红军的后卫部队,红五军团第三十七团受命在夹金山南麓负责阻击川军,血战五天后,他们接到了撤退的命令。当三十七团的官兵们艰难地翻越了夹金山后,准备与四方面军的部队会师时,突然接到上级命令:为保证两河口会议顺利召开,命你团迅速按照原路返回到夹金山南麓继续阻击敌人。全团官兵二话没说,掉头再次翻越了大雪山,牢牢阻击住川军的进攻,一直坚持到两河口会议结束。之后,又第三次翻越了夹金山。我们常常为长征故事所振奋,更为红军官兵这种高度的服从命令,听党指挥,不怕困难,英勇顽强的精神所感动!</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右后面有一座小庙,不像是新建的,小庙没有任何介绍,也不知道其用途。</p> <p class="ql-block">  在两河口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是红军长征中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但对张国焘来说,这只是他分裂党和红军闹剧的一个序幕。随着其野心的急剧膨胀,这个闹剧愈演愈烈。红军与国民党军之间的战争危机暂时不尖锐了,谁也没有想到,在荒无人烟的雪山草地,党内危机却严重起来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