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手记:霞岭村一一永安抗战文化的组成部份。/余尔望

阿望

<p class="ql-block">文川溪从南至北从村中流淌而过</p> <p class="ql-block">永安抗战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一一霞岭村抗战遗址</p><p class="ql-block"> 霞岭村,位于文川溪岸,清澈的溪水穿村而过一路向北。距永安市区6公里,霞岭村是个有故事的村庄。这里人文历史丰蕴,蕴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文化与历史,在霞岭村,不仅有在老一辈人中耳熟能详的国民党福建省党部主任委员陈肇英为虾岭村改名霞岭的故事,而且还留存了国民党福建省党部主任委员陈肇英旧居、国民党福建省党部执行委、国民党福建省政府抚恤处旧址、国民党省党部印刷厂(范氏宗祠)等抗战旧址。福战省会迁移永安期间,当时只有200多人的小小霞岭村先后还进驻了省建设厅、省抗战医院、省立师专(福建师大前身)、省高级农业职业学校等13个机关学校。</p><p class="ql-block">一、国民党福建省党部落户霞岭村</p><p class="ql-block"> 1938年5月,日战机空袭榕城,福州告急。国民党福建省主席陈仪 ,经报请中央同意,省政府内迁永安。当年省政府迁入永安城内的文庙;国民党福建省党部则迁往连城。国民党福建省党部主任委员陈肇英,此人非凡,与蒋同是浙江人,曾任广东虎门要塞司令等职。与蒋介石义结金兰,并由蒋介石亲书兰谱,各执一份。燃香跪拜,同诵盟词:“情同骨肉,誓共生死”。当年陈仪任福建省主席时,陈肇英自持有靠山,不买陈仪的帐,不将省党部同省机关迁往永安,而以党派自立体系搬迁到连城。直到陈仪被迫卸任离职,由刘建绪上将接任省主席后,陈肇英才于1941年后,将省党部由连城迁回至永安霞岭。 </p><p class="ql-block"> 2024年3月28日笔者前往霞岭民间第三次采访。笔者在84岁老农范克极的陪同下,走进霞岭松子墩东谊超公范氏祖厝。这也是范克极父親范锡榕留下的祖屋,从小他就和父母、兄弟居住了一辈子,直至前些年盖了新房,才从这移居至新居。</p><p class="ql-block"> 他指着陈肇英当年居住的旧居说,这是祖上在清代建的建筑,建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现有一正厅,四正间,正间内可隔开分为两间,正厅后有后庭,可分为两间,有围墙、上下坪和大门。客厅正屏、大梁、梁枕、斗拱、门楣均有雕花或彩绘等装饰,工艺考究至今清晰可辨。细看,次屋为双屋脊的连体屋。建筑面积约为200多平方米,占地面积约为250平方米。范克极听他父亲讲过,陈肇英入住祖厝期间,曾对其卧室和厨房进行了小范围的修缮,铺设了新的天花板。当年陈肇英每天夹着公文包从这里走过文川溪浮桥到对河对岸的党部公务.老一辈村民回忆说,历史上虾岭村分布文川溪两岸居住,农事生活全靠船只往来,自从国民党福建省党部落户霞岭后就架设了浮桥,极大方便了两岸民众的农事与生活,直至1973年特大洪水冲毁浮桥。</p><p class="ql-block">据老一辈村民回忆及相关史料记载,国民党省建设厅厅长严家凎(后任台湾“副总统”、“总统”)等一大批爱国进步文化人士在这里留下了足迹。1943年6月22日时任国家教育部长身份的陈立夫,特意以视察东南的战时教育名义,从四川来到永安霞岭,陈肇英在此旧居接待了他。据时任《东南日报》南平版特派员兼省教育厅秘书黄萍荪的回忆录:“入晚,陈肇英拉着陈立夫到寓所吃饭,我遵命“跟进”。到了陈肇英家,顾渚茶刚端上来,厨下砧声已如擂鼓。主人说:“立夫不近烟酒,今晚就以牛肉饺待客如何?”记得那晚上桌的菜肴不过酱姜、乳腐及家腌泡菜四小碟,跟牛肉饺一起上的则是一碗酸辣豆腐汤。”黄萍荪以细腻的文笔,描述了当年情景。</p> <p class="ql-block">范氏宗长克极老人向笔者讲述当年抗战时霞岭村历史情况</p> <p class="ql-block">党部主任委员陈肇英当年居住旧址</p> <p class="ql-block">  二、党部执行委设在南望下坂范姓祖厝办公</p><p class="ql-block"> 霞岭村落分布文川溪两岸。文川溪东南片位于南山岐山脚,文川溪西岸为南望村落。该村在西岸南望也有两处范姓祖厝。据范克极回忆说,国民党福建省党部执行委就在南望范姓祖厝办公。当年范氏人不但让出了祠堂、祖屋,而且还让出自己的住房供党部执行委设办公和住宿,有的只能几家挤在一起,生活极为不便,但他们毫无怨言。走进南望范姓祖厝,房屋坐向为坐亥,巳向,大门为坤,水口为寅,占地面积564平方米,南望下坂范姓祖厝为土木结构建筑,现有一正厅,正厅下的春亭,正厅两侧左右各2两个正间,左右各三间内厢房,东北侧还有一排外厢房,围墙、上下坪和大门。其建筑面积约为264.8平方米,占地面积约为325.2平方米。系清代建筑,门口左处虽然挂着一块党部执行委办公旧址牌子,但所目之处,相对破落。只有屋檐上燕巢里的燕子呢喃着昨日历史上这里的喧嚣。</p><p class="ql-block"> 三、陈肇英为村改名“霞岭”</p><p class="ql-block"> 霞岭村水尾东侧是一座横卧的山岭,远远望去就像只大公虾,古人称之为虾公山,虾公山不高也不大。历史上人们步行翻越虾公岭不到一华里,就可从上吉山抵达到霞岭。古人给这个村庄取名“虾岭”。再后来有人觉得虾岭的名字不好听,便将其改名为“下岭”。</p><p class="ql-block"> 1941年陈肇英将省党部由连城迁回至永安霞岭后,他觉得“下岭”村名不仅不好听,还有贬义之嫌。于是他联动当地名绅、议员、党员,做为党部议案报送省政府,要求将“下岭”改名,并建议改名为“霞岭”,意为霞光万道的岭。从此“霞岭”村名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霞岭范公祠正门</p> <p class="ql-block">  四、范氏宗祠创办印刷厂</p><p class="ql-block"> 国民党福建省党部曾经为抗战吹响号角“要生存,不要亡国”,为民族存亡而战。“要服务战争,不要脱离实际”,一切文化要对抗战有利等成为两党共识。当年为配合国共抗日,省党部在霞岭范氏宗祠创办了印刷厂。主要出版物有《指导通讯》、《三民主义青年团纲领(草案)》、《党员监察纲》、《小组组织条例及运用》、《三民主义青年团团长训词专辑》,陈肇英题字《兵役》等。范氏人尽自己的力量支援抗战,践行着“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祖训,一批批抗战救亡的进步刊物从这里传播八闽。</p> <p class="ql-block">刋物及印刷品</p> <p class="ql-block">五、国民党福建省政府抚恤处旧址</p><p class="ql-block"> 抗战省会期间的抗战福建省抚恤处(真墩苏友公祖厝)是一座拥有三进大厝,霞岭范姓苏友公祖厝建于清代,其房屋坐向为坐丙壬向,大门为辛,水口为丑;系霞岭范姓苏友公建于康熙三十年,据查,康熙在顺治十八年正月即位,次年正月(1662年2月)改元康熙,康熙三十年应该是1692年建造。该老厝占地约687.5平方米,为土木结构建筑,为悬山顶,穿斗式结构。现有一正厅,四正间,围墙、上下坪和大门。其建筑面积约为963平方米,占地面积为1434.2平方米,其客厅正屏、大梁、梁枕、斗拱、门楣均有雕花或彩绘等装饰,范姓苏友公祖厝是一座拥有两进和四排厢房的大厝,而且每一进均有一座凉棚和天井。</p><p class="ql-block"> 永安做为抗战省会期间,这里曾作为福建省抗战抚恤处。真墩范姓苏友公祖厝的规模宏大,其建筑细部也颇具匠心,精美的雕梁,弯曲的白灰砖天花板,还有花团锦簇的梁枕,都显示这座房屋的主人是个有钱人。据当地老人介绍,范姓苏友公祖厝自清代建成以后,一直为范姓子孙居住。1938年5月抗战省会内迁永安后,福建省政府在规模宏大的真墩范姓苏友公祖厝设立抚恤处,主要办理有关抚恤和福利等业务,为安置好伤兵,国民党省政府还在抗战省会国民党福建省党部主任委员陈肇英旧居范姓谊超公祖厝的西北侧松子墩东奇柞公上厝祖房设立了抚恤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范仲淹像</p> <p class="ql-block">笔者与范氏宗长。摄于文正公祠</p> <p class="ql-block"> 六、文正范公宗祠</p><p class="ql-block"> 位于霞岭205国道南侧的南山岐下。范公祠坐东面西,分前后两院,前院为大殿,后院为享殿。大殿采用歇山式建筑,灰砖青瓦,斗拱飞檐,殿内塑有范公坐像,大殿前东西两侧。布局合理,错落有致,确给人以古色古香、古朴典雅之感。范公祠风格为二进院落,以寻根、凭吊、祭祀、怀古为主导功能。范公祠左右分立两匾,左书镌刻范公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右书”后天下之乐而乐”,凸显后裔对范仲淹一生的经历和业绩全面的概括和评价。范公祠历经沦桑,历500余年而不衰,被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日再现祠堂当年风采,对弘扬范公“先忧后乐”思想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占地400多平方米,祠堂前原树有石旌表,今只剩底座。范姓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九均要举行祭祖大典,是缅怀范仲淹先祖重要之地。范仲淹,谥号文正.生于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卒于宋仁宗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终年六十四岁。他武官曾任枢密副使(大致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文官曾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是一位出将入相,文武兼备的人才。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p> <p class="ql-block">霞岭范氏族谱计12卷</p> <p class="ql-block">范氏族谱12卷,在克极老人的精心保藏下,完好无损。</p> <p class="ql-block">  凡村必有史,有族必有谱。族谱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一个家族的百科全书,一个家族、家庭的历史文化汇总和历史档案。84岁老人克极为笔者从密封的箱子里搬出了一本本族谱,散发着一股樟脑香味,原来他视这套族谱为生命,为了防虫蛀不仅常翻晒,而且买来樟脑保护.。范氏族谱有12卷,翻着一本本族谱,它明辨世系,寻根凝聚.,血亲留本。是范氏族人教化子孙,传承历史,问祖的原始凭证和记载范氏家族子孙世系的传承之书。</p> <p class="ql-block">  北宋末,范仲淹长子范纯佑有二子。其长子范如符迁居福建建宁;次子范如节,进士,拜谏议大夫,自吴县迁居福建清流。范如节有五个儿子,其中长子范衡(亘一)与第三子范衍(亘三)从清流迁居宁化石壁。南宋时,范仲淹的第6世孙范千一(即范如节的曾孙)官拜光禄大夫,落籍沙邑(今沙县)。南宋末,范千一的孙子范华四,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进士,曾任侍郎),为避战乱,与族侄范膺、范继、范述兄弟三人移居大湖镇新洋村虾坑,虾坑范氏后裔先后分迁到贡川、安砂、霞岭、大田、沙县、江西、吉安等地。其中11世范有财迁居永安市燕西街道霞岭村,为霞岭范姓开基始祖;12世范庚二移永安县城定居;14世范重十八入赘安砂镇,为安砂范姓之祖。范氏后裔遂以“高平”为郡堂号。</p><p class="ql-block"> 此间历经朝代更替,宗祠时坏时修,当然了,经过文革那个动荡年代,在扫四旧中,建筑已是倒塌废圮,祠内文物破损现有建筑是近几年又重修的,沿袭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最后一次重修是2018年.。范氏以“内刚外和,性至孝”,“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见《宋史》)而扬名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世传诵。范氏后裔遂以“后乐”为堂号。走进祠堂,肃竣壮严,宗祠内正厅上悬挂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思想的 “天下己任”的牌匾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楹联,和相关范仲淹生平事迹简介。</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留下了丰富的抗战文化遗产,具有十分珍贵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霞岭村抗战遗址,是永安抗战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对于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具有重要作用。我们要紧紧围绕“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多措加强抗战文化遗产资源,多措加强抗战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传承利用,努力发挥其服务大局、资政育人、推动发展的独特作用。</p><p class="ql-block">(作者 余尔望 永安市文史研究员)初稿2018年 修稿2024年4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