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读书有一个习惯,将两本书或几本书交叉着阅读。有时候,两本书会在同一时期读完。也有的时候,某一本书会被悄悄落了下来,很长时间以后,才发现对部分章节并不感兴趣,结果只读了半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经在一次培训中,有位老兄交流读书经验:他几天读一本书,且只字不勾划。还有一次培训,老师介绍了他们读书会的阅读经验——S形跳读,这让我更觉得尴尬。我天生愚钝,阅读速度很慢,每到精彩之处我是一定要勾划的,而且喜欢反反复复地读,一字一句地咀嚼。我用我的方式阅读着,我自非是一个成功的范本,却是一个典型的成长样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读完一本书,我断然是要写读后感的。这时候书中勾划的句子会像雨后的春笋一样露出它的生命力,我贪婪地吮吸着,吮吸以我的方式理解和获取的营养;有些句子如同宝石,处处闪耀着夺目的光芒,捡拾这些珍贵的文字,仿佛是在繁星点点的夜空中摘取最亮的星星。我珍视它们,将它们镶嵌在自己记忆的墙上,作为照亮我前行的灯塔。每一次翻阅,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每一次思考,都是一次智慧的升华。</p> <p class="ql-block">从北京师范大学培训回来后,我开始了《做一个成长型教师》和《教师如何写论文》两本书的交叉阅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做一个成长型教师》分上篇——成长即生活:我的“开门七件事”。主要内容是冯卫东老师个人成长叙事;中篇——成长见知行:名师教给我们“五字诀”。在李吉林老师倡导和力行的“学—行—思—著”思想之上,冯卫东老师又加了一个“晤”字,构成了教师成长的五字诀;下篇——成长须规划:做一个满血复活的“六一”居士。分析总结了名师的成长经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读《做一个成长型教师》,让我认识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冯卫东老师,尽管他的背景和我一样:“没有半点儿家学渊源,父母都不识之无”,但冯老师在思考中成长,不断汲取知识的甘霖,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在成长的道路上,他坚韧不拔,勇往直前,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他的伟大不仅仅体现在学术成就上,更在于他的人格魅力和对社会的贡献。冯老师以他的智慧和勤奋,成为了我们学习和敬仰的楷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读《做一个成长型教师》,正如冯老师所说,作为一个成长型的教师,柴米油盐酱醋茶一样都不能缺。柴、米、盐是教师成长的必需品,油是调剂品,酱、醋是提味品,茶是益智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为一个成长型的教师,有许多事情要做,而概括起来无非“知行”二字。“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冯老师把成长型教师的“知行”总括为“学—思—行—著—晤”五个字。学—思—行—著—晤是名师教给我们成长的自觉,也是无数优秀教师走向成功的五种法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为一个成长型的教师,冯老师告诉我们要保持一股“成功再建功”的“精气神”;要倡行一种“对、像、行”的教学主张;要做一个与教学主张相呼应的课题;要写一本基于课题、指向主张的专著;要建成一支朝向一致、坚强有力的队伍;要培育一项“诱导”自己、继往开来的成果。</p> <p class="ql-block">读其书,知其人。读《做一个成长型教师》,冯老师“清淡如菊”的做人品格令我敬仰,冯老师笔耕不辍的精神令我敬佩,以纸笔书写灵魂,以键盘敲击生命。“字里识途,行间生慧”,教育即生活,写作即成长。我将铭记冯老师的勉励,紧跟冯老师的步伐,勤于笔耕,一起成长。</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点赞”是您最大的支持,谢谢!☟☟</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