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定-正定

插旗崖

我的雄狮换了宝驹,良马不能久屈厩中,须时不时出场蹓蹓。于是选定了早已心仪的一个著名小城——正定。<div> 北京到正定,不到300千米,高速路上不过三四个小时的车程。正当三夏时节,广袤无垠的华北大平原上,处处一片金黄,空气中似乎都洋溢着浓郁的麦香。</div><div> 因为不远,所以也不打算赶路。从从容容上午出发,计划是中午到保定打尖。2006年,为研究修复中国人民银行的成立旧址,我曾来到石家庄,因为中国人民银行在1948年12月1日就成立于石家庄。返程路过保定,参观了保定军校纪念馆。那时保定军校旧址也是刚刚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通称“国保”),纪念馆尚未完全建成,只匆匆看了一下。这次准备借遊正定的机会,仔细察看一下纪念馆收集的资料。因为保定军校在中国现代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它早期成立于清末袁世凯的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民国后改为陆军军官学校。军校培养的人才几乎就是多半部中国近现代史。</div><div> 中国现代军事教育第一人蒋百里(后来成为钱学森的岳丈)是早期校长。蒋中正赴日留学是先入北洋武备学堂的预备班,毕业后留日。中国的军阀、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大批出身于保定军校:陈诚、顾祝同、白崇禧、傅作义、薛岳、张治中 ……中共方面的叶挺、董振堂、赵博生、张克侠、何基沣等也都是保定军校出身。</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左:2006年参观 右:2024年吃闭门羹</fon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h5><div> 谁知到了保定军校门前,大门紧闭,门上贴了一张小纸片,纸片上说,军校纪念馆正在提升改造,暂时关闭。这样只得在保定稍事休息,就赴正定。</div><div><br><h1><b>真定 </b></h1></div><div> 以当代的眼光看,正定只是河北平原上一个半不知名的小县城。但是如果把眼光放向遥远的古代,那可是一个极为有名的地方,也是一个大有故事的地方,且待在下慢慢道来。<br></div><div> 早在秦朝,今天正定地方,就有人聚居,称为东垣。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因为在东垣附近,太行山东麓有一座山叫做恒山(又称大茂山),于是把东垣周边一片地区划定为“恒山郡”。注意,自古,恒山就在太行山东麓,今河北曲阳县北部,而不是在今天太行山西麓浑源县的恒山。<br></div>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的起义点燃了各地反秦的导火线。经过两年多的战争,项羽率各路反秦武装进入咸阳。<div> 然而历史在这里来了一个大倒退。</div><div> 陈胜吴广虽然点燃了反秦怒火,他们自已的队伍却只存在了半年,反秦战争成为六国旧贵族的复辟梦想之战。秦朝既已被推翻,项羽就以一个大盟主的姿态,迎合着各路军阀的期望,来了一个大分封。秦朝扫灭的不过是战国六雄,项羽却一共分封了十八路诸侯。</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项羽(何润东饰)</font></h5><div> 这十八路,有的是各路军头儿,有的只是一些幕僚人物,譬如张耳。张耳战国时是魏国都城大梁(今开封)的一个没落贵族,四处漂遊,属“长铗归来兮食无鱼”一流。陈胜起事,张耳投了陈胜;陈胜部将武臣攻下赵地(今河北南部),张耳就鼓动武臣自立为赵王。结果赵国又起内閧,张耳于是另找了一个战国赵王室的后裔赵歇捧为赵王,以信都(今邢台)为都城,他自已却又跟随项羽进了咸阳。所以,当项羽大分封的时候,张耳也分了一杯羹,被封为恒山王。这个恒山王国的地面,包括了原秦的恒山郡全部,邯郸郡的北部,广阳郡的南部和巨鹿郡的西部。<font color="#9b9b9b"><br></font></div><div> 在楚汉战争中,张耳又投奔了汉王刘邦,刘邦封张耳赵王,实际上仍相当原恒山国的位置。刘邦战胜项羽,称皇帝后,公元前196年,把恒山国东垣设县,更名为真定,意为求真正平定。这是今天的正定的第一次设县,并且有了“真定”的名称。这个名称一直用了近2000年。<br></div><div> 公元前179年,刘邦的庶子刘恒继位为帝。这又出了点麻烦。从周代以来,国家建立了严格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也就是“宗法制”。按照“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的宗法制,子女要尊敬父辈,就不能直称父名,甚至不能直接提及父名的用字。好比说,父亲叫王二狗,那么儿子在写哪怕与父亲毫不相干的文章的时候,也不能写“狗”字。比如他说某人脾气不好,不能说他“狗脾气”,要说“犬脾气”。这是指私人家庭。这叫作“避讳”。在全国而言,皇帝名字的用字更要避讳。最眼面前的就有,战国时期,各国的政府首脑叫做“相邦”。相是辅助、辅佐的意思,相邦就是国君的辅佐。刘邦当了皇帝,写历史的人就不能写某某是某国的“相邦”,只能 写“相国”。</div><div> 如今刘恒做了皇帝,恒山也不能叫恒山了,因为恒山不是一般的山,而是被看作北方的代表,每年都要祭祀的,必须改名。恒者永恒不变也,就改“常山”吧,常也是永久恒定的意思。<br></div><div> 刘恒(文帝)的儿子景帝的时代,景帝把自已的儿子刘舜封为常山王。<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河北石家庄鹿泉区(正定西邻)刘舜墓发掘现场</font></h5><div><br></div><div> 由此,原恒山郡,也就是今天北起保定市,南至石家庄市这一片地区都成为常山国,常山之名一直沿用下去。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刘备在曹操追赶下,向着江陵进发,慌忙中,把老婆孩子都撂下顾不上了。《三国志》记录说:这时手下大将赵云“<font color="#ed2308">身抱弱子,即后主(刘禅,小名阿斗)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font>”《三国演义》把这二十来字的记述铺衍成了一篇惊心动魄的战场纪实,赵云在曹操万马军中杀得七进七出,“却说曹操在景山顶上,望见一将,所到之处,威不可当,急问左右是谁。曹洪飞马下山大叫曰:军中战将可留姓名!<font color="#ed2308">云应声曰:吾乃常山赵子龙也!</font>”《三国志》有传:“<font color="#ed2308">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也。</font>”京剧《甘露寺》,乔国老更是把常山赵子龙加入到了刘关张三结义之中:“<font color="#ed2308">他四弟子龙常山将,盖世英雄冠九州。 长坂坡救阿斗,杀得曹兵个个愁</font>。 ”</div><div> 果然,车子一进正定古城,先就看见路边一座雕像,在太阳照耀下金光闪闪,那就是“常山赵子龙”。赵云身后,,是一座红墙祀庙,赵云庙。<br></div> 仰观赵云,果然英雄。身披重铠,胯下战马,手提长枪,腰悬“青釭”剑,再仔细看,胸前还怀抱着熟睡中的小儿阿斗。 惟赵云足蹬马镫,微有不妥。“马镫”一事,早已是国际史学界的一个话题,西方史学界已认定马镫起源于中国,甚至有“马镫改变历史”的说法。从中国的考古学界来说,可以认定的最早的马镫,发现于西晋,而且那时的马镫,还不是如今日所见的铁镫,而不过是只置于左侧的皮绳套,用于上马助力而已。真正的马镫,要出现于4-5世纪,赵云还赶不上使呢。<div> 美国拍摄的历史大片《亚历山大》,就很注重这一点。亚历山大大战波斯大流士三世,就是一跃而上地骑马狂奔,完全没有马镫。北魏司马金龙墓陶俑的骑马武士,也还没有马镫。 </div> 但是雕像赵云已经蹬上了漂漂亮亮的大马镫。 可惜景帝的这个儿子常山王刘舜,是个彻头彻尾的纨绔子,骄奢淫逸。他的儿子刘勃比老子更有过之无不及,无恶不作。刘舜病重弥留,宫中王后和太子刘勃不闻不问,国王一死,王后和太子立刻来到宫中继位。<div> 此时已是武帝时代,武帝命张骞到常山国来调查,刘勃居然敢殴打调查人员,把人证放跑。王后和刘勃把个王国实在闹得乌烟瘴气不像话,武帝只好把常山国废了,把刘勃安置到房陵(今湖北十堰市所辖房县)。</div><div> 说起来,这个刘勃也算武帝的一个堂侄, 到底于心不忍。又找了刘舜的一个庶子刘平(武帝的堂弟),封为真定王。这个真定国,比起常山国,可是小得太多了,以今天行政区划比较,大致上北起正定县城,南到栾城区;西从鹿泉区起,东抵藁城区,甚至远不及石家庄市郊区。这其中也包含了武帝的一个私心:原来的常山(恒山)在常山国范围内,皇帝要去祭祀很有不便。如今顺利地把常山国除了,真定国远不及常山,常山顺理成章地纳入郡县制管理,武帝祭山就方便多了。</div><div> 这个真定国随着王莽新朝的覆灭也就绝嗣了,而真定的名称却一直保留下来,成为区域名称。<br></div><div><br></div><h1><b>古城</b><br></h1><div> 赵云庙离下榻的酒店很近,酒店名称很壮观:金星假日大酒店。<br></div> 酒店的设施明显陈旧了,甚至房间的电视还在使用模拟信号,相询之下,谓没有数字信号。旧则旧矣,但房间收拾得很干净、整齐,服务员的工作也非常规范,但看上去,服务观念却仍然保持着几十年前的传统。现代的酒店,向西方学习,讲究的是客人进入酒店看不到服务员,却让人感觉到酒店的周到。这家酒店是处处有服务员为客人服务。走出电梯,就有服务员引导你到房间,摆放水果,表示有事尽管找她。要去用餐,走廊前就有服务员开门引导。我拉开写字抽屉,就有电话簿,翻开电话簿,县委、县政府、县纪委、县人大、县政协的电话赫然在目。 走到大厅门口,大门两侧各蹲着一只神兽。 仔细一看,竟是獬豸。商业酒店门口有蹲狮子的,哪有蹲獬豸的?更是县委机关无疑,用獬豸提醒进住的官员要清廉守洁。问了问前台服务员,果然,他们的前身就是县委招待所。无怪她们的服务还严格保持着传统,也真不易。<div><br></div><div> 时间还早,据说正定的城门夜景不错,古城又不大,安步当车,向着城门走去。<br></div> 薄暮中,夕阳正一点点下沉。沿着马道漫步登上城墙,从马道的女墙间望出去,著名的正定四塔一步步显露出来。 正定有四座著名的古塔,据说站在城墙上可以“一眼望四塔”:临济寺澄灵塔、开元寺须弥塔、天宁寺凌霄塔和广惠寺华塔。因为在正定只待一天,没有“一次逛四塔”,站在城墙上远远地也可以弥补。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临济寺澄灵塔(采自网络)</font></h5><div> 临济寺塔。</div><div> 塔位于临济寺中。临济寺建寺很早,初建于东魏兴和二年(540年)。东魏是洛阳的北魏政权分裂而建的又一个“大魏”,史称东魏,建都邺城(今邯郸市临漳县)。初建时只有寺没有塔。300年后,唐朝义玄禅师在临济寺创了一个新宗派,称临济宗。这个义玄禅师开宗收徒,其教徒方法非常奇特:手持大棒一根,弟子回答不出师傅问题,禅师或是朝他大喝一声,令弟子浑身一抖;或是直接用大棒打下去 ,令弟子惊恐间顿悟。于是留下了“当头棒喝”的成语。</div> 义玄圆寂后,弟子们建塔,将禅师舍利和衣冠藏于塔下,唐懿宗赐名澄灵塔。临济寺在历代战乱中多次圯毁双多次重建,到解放时已仅存佛塔。现在的寺院是上世纪80年代复建的。澄灵塔高30.47米,是实心密檐式砖塔,已是“国保”单位。<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开元寺须弥塔(采自网络)</font></h5><div> 开元寺须弥塔。<br></div><div> 开元寺也建于东魏,初时并没有塔,须弥塔建于唐贞观十年(636年)。从外观一看,这座塔就是唐塔风格,与西安的大雁塔几乎一模一样。隋唐时期的佛塔,除个别变化外,底面基本都是四方的。塔在清朝顺治时坍塌,康熙时依原样重建。塔高42.5米。有趣的是,中国一般寺院,进院后通常是东钟楼西鼓楼,暮鼓晨钟。而开元寺却是东鼓楼西佛塔。</div> 这在国内也是仅见的。现在开元寺和须弥塔也已经是"国保"单位了。<div><br></div> 天宁寺凌霄塔。<div> 天宁寺就在马路边,寺前已经成为市民休闲广场。实际上古寺早已不存,仅剩古塔,现在的“寺院”是为保护古塔而复建的,现在古塔高40.98米。</div><div> 塔初建于唐咸通年间(860—874年),坐落在永泰寺中。这座塔看上去是座九层密檐楼阁式塔,但是很奇怪,各层之间很不均衡。</div> 原来,老塔建成后,经200多年风雨,到宋徽宗时期,已经坍塌了。于是朝廷重修寺院,重建宝塔,塔下设地宫,供奉一位高僧舍利。徽宗赐名寺院为天宁寺,宝塔为慧光塔。新修的宝塔实际只有四层,是座砖混结构的楼阁塔。塔建成不久,女真人南下,宋徽宗和儿子都做了俘虏,北方残破,一片凄凉。待到金人重建社会,为了安定人心,重新改建宝塔,在原四层上又加了五层。这五层却是辽金风格的密檐式塔。塔的建筑结构也很特别。先在四层的中心之上树起一根粗大的木制中心柱,再以木柱为核心,每层放射状向八面伸出木梁,以形成八角塔形的梁架。据建筑学家罗哲文说,这种形式,也是国内仅见。于是有了这座一塔代表两个时代,代表两个民族,表现出两个风格的奇观。<div><br></div> <div><br></div><div> 广惠寺华塔。<br></div><div> 这是正定四塔中最有特色的一座塔。塔坐落在广惠寺中,这个广惠寺其实只是一圈围墙而已,寺早已不存,仅塔仍然屹立在古城中。</div><div> 广惠寺和塔都初建于唐朝贞元年间(785—805年),那是唐朝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恢复时期,那是韓愈的年代,那是柳宗元的年代,那是白居易的年代,李贺出生在那个年代,杜牧出生在那个年代……也是为寻求社会的安定和平静,佛教意识高涨,在追崇佛教方面,无所不用其极,以至韓愈为反对佞佛而被贬。在佛寺和宗教建筑中,也出现了一些突兀的现象,花塔就是一例。</div><div> 在古文中,花即华也,所以塔在书面中写作华塔,口语中却仍称花塔。放眼全国,据说能称为“花塔”的塔仅十余座,而正定的广惠寺塔,是这十余座花塔中的顶尖之塔。<br></div> 整个塔可看作五层。全塔都由砖砌而成,一层是塔的基座,四面设门,四角各有一座单层小塔,小塔没有门,只设假窗。一层房顶都是砖砌的仿木构斗栱。<div> 二层是个八角形楼台,南北东西四面设门 ,其余是砖砌仿木假槅扇。楼台顶部仿木斗栱,托起一圈栏板,形成一个平台。<br></div> 平台上的第三层突然缩小,也是八角楼阁,四面开门,使二层楼顶成为观景平台。 三层以上就是花塔的“花”层。花层底部直径与三层楼台约略相同,呈圆形,实心,像一支玉米棒子向上收缩,塔身遍布各种怪兽、动物、花卉和佛像。 花层的最底层是一圈武士坐像,武士身着重铠,以手撑膝,似肩负着花塔的重量。 武士之上是一圈怪兽的头,张着或方或尖的大嘴。怪兽上面,错落高低一圈狮子。 狮子上头是大象 大象上面是一圈莲花,托着佛像。可惜佛像都已然不存。 花塔最上面是一座八角攒尖顶,上面两层莲台托一个砖砌花蕾形塔刹。 唐代的砖塔,层级间大多采用层层突出的做法,即所谓叠涩檐。最典型的是西安大雁塔的层檐。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西安大雁塔的层间砖檐</font></h5><div> 采用砖雕仿木斗栱的形式是见于宋辽以后的砖砌建筑中的。前面看到的正定天宁寺凌霄塔,下面四层是宋代重建的,它的层级间挑檐就采用了砖砌仿木构斗栱的形式。<br></div> 以此规律来看广惠寺花塔,虽然寺和塔都始建于唐代,寺不用说,已经不存在了,而这座塔,应该也是宋金时代重修的,留下了时代的印迹。<div> 这种花塔非常奇特,元以后绝不再见。它的出现,应该说明在唐宋之际,中国与印度之间交流的频繁。说到中印之间的交流,诸位客官最先想到的必然是玄奘。但在玄奘前后,已经有相当多的人去到印度学习和取经。武则天时期回到中国的一个和尚义净,写了一部书《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书中记录了截止武则天时期到印度求经的僧人就有57位(其中包含高丽、新罗<朝鲜半岛南部古国>、安南等地僧人),玄奘只是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者。写到此处,让我又想起在新加坡看到的一景:新加坡的印度裔人很多,有一次在印度人生活地区,看到人们正在向一座宗教建筑集中,那座建筑是这样的:<br></div> 这类东西是不是中国花塔的设计来源啊?只是到了中国,显然揉杂了更多中国元素。<div><br></div><div>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城墙上的人们都充满了期待。终于,正定的华灯亮了!四座古塔果然一览于眼前。 <br></div> <h5><font color="#9b9b9b"> (从左至右)开元寺塔、花塔、临济寺塔、天宁寺塔(花塔后面的一个亮灯方框是一座现代钟楼)</font></h5><div><br></div><h1><b>人物</b><br></h1><div><b><br></b></div><h3>赵云</h3><div> 赵云是正定最风光的人物,一句“吾乃常山赵子龙”让多少正定人扬眉吐气,让多少青少年热血沸腾。所以,除了神庙、孔庙、关帝庙属各处皆有,正定县城唯一的专人祀庙,给了赵云。</div><div> 然而赵云其实是一个严重神化了的人物。<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赵云(94版《三国演义》电视剧截图)</font></h5><div> 人称蜀国有五虎上将“关张赵马黄”,在正史陈寿的《三国志》中,关张赵马黄确实合为一卷,但顺序是关、张、马、黄、赵。就传文的字数看,关羽,1134字;张飞,909字;马超还有778字,而赵云只有418字。陈寿在传后“评曰”:“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欤?”将赵云比作汉初的灌婴、夏侯婴。灌婴、夏侯婴都是出身卑微,但极其忠诚。司马迁说他们是“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起初不过是屠狗、贩布之人,因为“附骥之尾”而名垂青史。<br></div><div> 赵云固然刚猛威武,但神化则是《演义》之功。正定以赵子龙为提高知名度的号召,赵云当得。<br></div><div><br></div><h3>庄圣皇太后</h3><div> 庄圣皇太后的名字是唆鲁禾帖尼,是大蒙古国成吉思汗的小儿媳妇、拖雷的大王后。她是蒙古大汗蒙哥和忽必烈的生母,由忽必烈追谥为庄圣太后。</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庄圣太后唆鲁禾帖尼</fon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电视剧《忽必烈》截图)</font></h5><div> 公元1206年,蒙古铁木真称成吉思汗,在漠北草原上正式建立了大蒙古国,随即开始向西、向南扩张。<br></div><div> 成吉思汗八年,成吉思汗兵分三路南下攻中原(其时中原是女真人金朝的疆域)。一路沿太行山两侧南下、一路东向河北东部和辽南,成吉思汗和老四拖雷自带中路,把河北、山东几乎收尽,只有金的首都中都(今北京)、通州(今北京通州)、真定(今河北正定)、沃州(今河北赵县)等十一个城,久攻不下。</div><div> 真定与周围地区的金朝守将是武仙,他一直坚守七年,到成吉思汗十五年才投降。期间又出了反复,成吉思汗二十年,武仙又据真定城反叛,杀了蒙古大将史天倪(山东汉人),重投金国。 史天倪的兄弟史天泽愤而反击,武仙败走,史天泽收复真定。<br></div><div> 成吉思汗死后,他儿子中的老三窝阔台继了位。成吉思汗打天下的时候,就与家庭商定:“太祖(按即成吉思汗)皇帝初建国时,哥哥弟弟每商量定,取天下了呵,各分地土,共享富贵。”所以,成吉思汗一建国,就开始给自已的兄弟、儿子们分配土地。窝阔台八年(1236年),由于中原土地大多收入蒙古囊中,窝阔台又下诏大分土地,把中原各州分给亲族、外戚、功勋。中书令耶律楚材劝道:裂土分民,容易产生矛盾,不如多给钱财。窝阔台说:我说都说了,不能说了不算呀!耶律楚材说:可以在各分地派设中央官员,负责收税。这样分地的主人就不能自已随意征敛。收的税收归中央,再分给各人,是令出自中央。于是确定了全国的税收制度。在这次分土中,确定真定是皇太后的分地。今后,谁是皇太后,真定的收入就归谁。</div><div> 1248年,窝阔台的长子贵由只做了三年皇帝就突然死了。这时拖雷的大王后唆鲁禾帖尼开始大施手段,拉拢多位亲王勋戚,召开忽里勒台大会,选举了自已的儿子蒙哥做了大蒙古国的大汗。也于是,唆鲁禾帖尼自已就成了皇太后,真定也就成了自已的分地。<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唆鲁禾帖尼(《忽必烈》剧照)</font></h5><div> 1260年,蒙哥在四川前线突然战死,忽必烈赶回开平,在唆鲁禾帖尼支持下,召开忽里勒台大会,“三请三让”登上汗位。忽必烈当了大汗,立刻向全国派了十路“宣抚司”,以管理中原各地的民政。一位威州洺水(今河北省邢台市威县)人刘肃就被派为真定路宣抚使。</div><div> 当刘肃来到真定的时候,因为长年的蒙金战争,真定早已十分凋敝,而真定路因为是太后分地,唆鲁禾帖尼是蒙哥的母亲,她当然是太后。于是她把真定路一路所属一府五州共31县的白银全部调到开平,以交结各位亲贵重臣,让他们支持忽必烈继位。刘肃接手的竟是一个空壳子,而真定地方却是连接山西山东、河北河南的枢纽要道,真定的恢复和发展关系着忽必烈新政权的安定。</div><div> 刘肃为此创制了一种替代白银的纸币“银钞”,以流通市场,活跃经济。十月,忽必烈开始发行全国统一的纸币中统元宝交钞。发行的制度十分严格,要求各路用白银兑换,上交多少白银,下发多少交钞。真定路既没有白银,又因为“中统新钞将行,银钞之价顿亏,公私嚣然,不知措手。”(《刘文献公墓碑》)刘肃提出三个方案:一,仍用旧钞;二,新旧兼用;三,如数用新钞收换民众手中的旧钞,使“小民不致虚损”。最后,中书省听取了刘肃的意见,下发了中统钞五千锭(相当纸币单位25万贯),以应市面之急。<br></div><div> 忽必烈建立元朝,重新设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制度以后,贵族的分地受到 很大限制,真定也就基本属于中央直属的中书省下面的一个路罢了。<br></div><div><br></div><h3>王士珍</h3><div> 王士珍(1861—1931年),直隶正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人,是晚清到民初的北洋军人中的显赫人物,与段祺瑞、冯国璋为人并称为“北洋三杰”。</div> <div> 正定,即古时的真定。清朝入关后,1723年,康熙皇帝的第四子胤禛继位,年号雍正。由于胤禛名字的“禛”字右边是个“真”字,民间凡遇真字必须避讳。于是,使用了2000年的真定就改为了正定。</div><div> 王士珍早年家庭贫困,遂入本地军队做学兵。其时,洋务派李鸿章在天津创办第一所近代陆军军校天津武备学堂,王士珍入校在炮兵科学习3年。1894年甲午战争中,随军到朝鲜,参加平壤保卫战,回国后隶名将聂士成部下。袁世凯在天津小站办新式陆军时,将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等当年武备学堂的优等生招入麾下。后来这三人被称为“北洋三杰”。<br></div><div> 这“三杰”,被人形容为龙虎狗,王士珍神龙见首不见尾,段祺瑞是北洋之虎,冯国璋狗头狗脑。<br></div><div> 王士珍并不像段祺瑞和冯国璋那样极谋上进,扩张权力,反而是多次隐退回乡,而袁世凯也好、黎元洪也好,却多次力请出山。他曾任过陆军部侍郎、陆军总长、参谋总长,国务总理,却总是勉而为之,力求去职。又总是因为他资格老、威望高,北洋人物每有龃龉、矛盾,总要请他协调。1930年70岁时去世。 </div> 王士珍在家乡的老宅在正定古城西门里,原为中院和左右两路共三套院落,现仅存中路两进。小院很清静,院子里,德国公使赠送的紫藤仍然茂盛。 第一进德威厅。 第二进三不堂 虽是作为“县保”保护起来了,但是对王士珍,乃至北洋时期的研究和资料收集,很是不够,厢房里作为展览的图片和文字也比较粗糙,正房根本就是按影视布景安排的,其实也确是出租给影视剧拍摄用的。其实作为一个旧居陈列,不仅是保护建筑,更要有对房主的研究和资料展示。不刻意抬高,也不随意贬低,这是“文物保护单位”的基本职责。<div><br></div><div>赵生明</div><div> 赵生明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察冀野战军四纵十旅二十九团副团长。他是陕北人,1936年参军的老红军。1947年春,晋察冀野战军发起解放正定的战斗。由于野战军执行战略任务,国民党军不断组织各种势力与我军争夺,致使我军在正定两出三进。</div><div> 在第二次解放正定时,赵生明率队追击一股敌人,敌人退到华塔的二层,架起机枪居高临下不断扫射。为保护历史文物,赵生明下令不许使用炮轰,只用轻武器向敌人冲击。经过激烈战斗,敌人被消灭,赵生明却在战斗中被敌人击中牺牲,时年30岁。<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华塔的二层平台</font></h5><div> 战后,部队追授赵生明“大功功臣”,野战军司令员杨得志、四纵政委胡耀邦参加了追悼会。当地人民把南门里改名为生明街。由于当时资料不全,口音误差,生明被误为生民。如今,广惠寺前随着街道的改造,早已成为一片旅游休闲区。正定县遂把原石牌坊、鼓楼前、鼓楼后和南门里四条街合并,仍称生民街,至今这里仍属生民街村委会管辖。 </div> 1984年,正定县委县政府在生明街树立了一块赵生明烈士纪念碑,现移在广惠寺内。<div><br></div><h1><b>赵州桥</b><br></h1><div> 赵州桥,如今小学生都知道,是隋代工匠李春主持建造的中国最早的单孔拱形石桥。民间长期流传的,是鲁班爷所造。河北民间歌舞小调《小放牛》唱道:<br></div><div> 赵州桥,什么人修<br></div> 玉石栏杆什么人留<br> 什么人骑驴桥上走<br> 什么人推车压了一趟沟嘛咿呀嘿<br><br> 赵州桥,鲁班爷爷修<br> 玉石栏杆圣人留<br> 张果老骑驴桥上走<br> 柴王爷推车压了一趟沟嘛咿呀嘿<div><br></div><div> 赵州桥,在民间故事里,是由鲁班爷爷为和妹妹打赌,一夜之间造出的石桥。桥造好后,仙人张果老约了柴王爷来察看,一看果然有一座精美的石桥。为试验桥的强度,张果老在驴褡裢两边各悬了太阳和月亮,而柴王爷把太行山和泰山装在独轮车上,就一齐上了桥。这么多重量压上去,桥开始摇晃起来。鲁班一见,立刻跳到河中,双手托住了大桥,张果老和柴王爷稳稳当当地过了桥,桥上却被两位大仙轧出了驴蹄印和车辙印。而大桥底下的桥券当中,也留下了鲁班的手印。<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 老年画《小放牛》</font></h5><div> <font color="#333333">现在人们都知道,赵州桥是隋朝的李春修的。李春是什么人?他是隋朝的一个工匠。关于这个工匠的生平、事迹,历史上几乎没有记载。只是唐代的张嘉贞在开元十三年(725年)被任命为定州(今河北定县)刺史,他原是中书令,在都城长安工作,赴定州就任自然路过赵州(治所在今赵县),观览石桥,留下了一篇《石桥记》。《石桥记》开篇就说:“</font><font color="#39b54a">赵郡洨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font><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这个开篇只两句,就把地点、时间、制造人、对象特征都交代清楚了,完全符合现代新闻学的导语要义,即3个W:where、when、who,还可以加上一个wonderful。</span></div><div> 首先,地点,是赵郡洨(xiáo,读崤)河上。洨河发源于井陉山中,经赵县汇入滏阳河。这是一条北方的季节河,枯水期水量较小,但雨季丰水期水量较大,河面较宽,可以行船。但遇洪水也易成灾。<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br></span></div><div> 其次,时间,是隋代。据近人考证,大桥竣工于隋大业二年(606年),距离张嘉贞开元十三年看到石桥,不过百年出头。所以他的记述是比较可靠的。</div><div> 第三,人物,是李春,而且他的职务是匠人。建一座桥,匠人当然至少要数十百人,包括设计者、施工组织者、石材、木材、辅助建材的采购者、石匠、扎架匠人、砌匠等等,而文中只提一位匠人,就说明李春是石桥的总设计和施工的负责人。可惜中国古代历来把这些“巫医百工”之人看作下等,极少为之立传,以至这几句话成为这座世界名桥的建造者的唯一记录。<br></div><div> 下面这句很有意思。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制造奇特,是说这种形式的桥,还从没有见过,简直不知道这桥是怎么建造起来的。<br></div><div> 要说拱桥,中国的建造历史还可以远远推前。在河南博物院里,陈列着一块东汉的画像砖和一方拓片,这大概可以说是关于拱桥最早的形象。<br></div> 画面下半部讲的是一个秦代的故事。大禹在荆山铸造九鼎,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战国时期,秦入中原灭六国,把九鼎运往关中,途中一只鼎跌落河里。后来秦始皇东巡,路过泗水,动员了大批人力打捞铜鼎。谁知大鼎刚刚露出水面,一条龙从水中跃出,一口咬断了绳索,大鼎重又跌落水中。画面中在一座拱桥上架了一架辘轳,两边用人拉拽绳索。桥下龙从水中跃起,大鼎正悬在空中。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泗水捞鼎拓片及画像砖</fon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2009年摄于河南省博物院)</font></h5><div> 画像砖讲的是同一个故事,可见这个事情流传很广,都是说人们在拱桥上设法打捞。画像砖的桥上甚至还有马车通行。但是这些毕竟还只是图画。真正以实物拱桥面世,而仍“健在”的,赵州桥毕竟是唯一最早的。<br></div><div> 中国发明拱桥既很早,也很广泛,特别在南方河流密集的城市乡村,拱桥非常常见。但是,拱桥必须考虑两个因素:<br></div><div> 1,走船。也就是拱桥要有一定的高度,否则,建平桥岂不便利?但桥拱一高,对陆路通行就不便利了。步行还则罢了,行车就成了困难。</div> <h5><font color="#9b9b9b"> 西塘小镇的石拱桥,主要是镇内居民步行通过,而桥下却要过运输船。运输载重船有的要用帆,有的要拉纤,都需要立起桅杆。所以桥拱较高。</font></h5><div> 2,防洪。在一些常有洪水的地方,每到雨季,水位陡然抬高。把桥拱建高,是为了在丰水期保证洪水通过。但桥两边却不得不堆起长长的引桥。<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 江西永新县农村的拱桥</font></h5><div><font color="#333333"><br></font></div><div> 所有这些拱桥,都是半圆形拱券(xuàn,读绚)。因为人们认为,半圆形拱券可以把压在桥拱上的力,垂直地分解到大地上,可以让桥更稳固。</div> 但它的问题是,一旦拱券的跨度加大,拱顶作为半径,必然要加高,而拱不能无限加高,否则桥将无法通行。如果河流较宽,有时就不得不在河中修建桥墩。但桥墩也会阻碍行洪,有一定的危险性。 至少直到隋唐以前,人们还没有更好的办法在较宽的河流上建造单跨拱桥。<div> 李春做到了。李春建桥的洨河,枯水期河面约有30米左右,丰水期几近50米。这样大的跨度,依据传统,非在河心建造桥墩不可。李春却另辟蹊径,抛开了传统的半圆形拱券桥梁,创造了大跨度的弧形拱券。<br></div> 李春只使用了半圆形券的顶部,也就是弧形部分,这就大大压缩了桥的高度。他把基础建在两边的河坡下部,使弧形的拱券承受的力传导到两岸的河坡上,事实上力的走向与河坡仍然是垂直的,这就保证了桥的稳固,而使跨度可以大大增加。<div> 这就是创新!<br></div><div> 通常拱桥的两边引桥都是用土石夯实的,李春又创造性地在两边桥肩上各用了两个小拱,即便遇到大洪水,桥肩也不致阻碍行洪。<br></div><div> 北宋哲宗皇帝又赐名“安济桥”。这样一座1400年前的石桥,虽然历代都有过维修,但只是对桥面、栏杆等辅助部件、材料的修缮,而结构仍然没有改动。1000多年来,大桥经历过8次地震,却岿然不动。无怪1991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考察后认定赵州桥为“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并且赠送铜牌一面。</div><div> 1992年,学会在石家庄召开全国秘书长工作会议,曾到场参观大石桥。<br></div> 那时,大石桥还没有采取实质的保护措施,桥面仍用于日常通行。我们可以随意走下河底岸滩听讲解。岸边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赠送的铜牌镶嵌在一块大石头上,被随意砸得凹迹斑斑。只是通过讲解,我们知道,解放后,曾经对大石桥做过一次保护性考古维修,从河底发现了一些当年的石质栏板。 如今的桥上,样板都是照原样重新雕刻的。<div><br></div><div> 今天再到赵州桥,桥已经变成了景区。<br></div> 景区收括范围不小,景区内新树立了一座李春的塑像。 虽然我们至今不知道李春多大年纪,什么身份,是民匠还是官方人物,但这座雕像对李春的塑造,还是不错的。李春身着圆领长袍,头扎襆头,手持文件,脚蹬官靴,但并没有扎官腰带,这是赋予了他官方管理工程的低级官员身份。这样大一件工程,历经十几年,没有一点官方身份,是无法组织成功的。这样的处理是合理的。<div> 雕像看上去有五十左右年纪,目光沉稳,神态坚定,很好表现了我们心目中的古代伟大建筑师的形象。<br></div> 石桥桥头的铜牌,也已经重新制做了一面,金光闪闪。 大桥依然如1400年前一样,只是外部材料更换了新石头。 桥面崭新的石面宽敞平展。 只是在桥正中,抠了个“车辙印”和两个“驴蹄印”,以示张果老和柴王爷来过。 张果老的驴蹄印 柴王爷的车辙。这也太假了!应该是石桥上原有独轮车长年压出的车辙印。既是故事,就当故事看吧。我特意去看拱底,看不清楚鲁班爷的手印。 在建筑师看来,赵州桥还有许多让人赞叹的细节。但就我辈一般观众,已经可以感觉到中国古代工匠的伟大。时隔30余年再看赵州桥,自然更多了一点认识和体会。 看完赵州桥,我们直接开上京港澳高速,回家!<div> 噢,在正定还有一个大项,隆兴寺。那是需要单独写一篇的。<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