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场暴雨使河水猛涨,浑浊的洪水疯狂地向东南向奔去……</p><p class="ql-block"> 一条静卧在河道上方的索桥横跨东西对岸,此时显得异常单薄,仿佛是一位弱不禁风遥遥欲坠的老人。</p><p class="ql-block"> 然河岸两边防洪堤坝坚固,河道两旁树木森森,不会轻易使岸边的粮田被洪水冲毁。粮田里种植的宣莲广茂,荷花朵朵,有雪白的,有鲜红的,光彩夺目,给优美的环境更加增添了色彩。堤岸上廊亭古朴新颖,黄棕色的油漆还光亮耀眼;树木间可相互攀走的步行网道別居一格,可供人们休闲玩耍游乐。</p><p class="ql-block"> 然这一切似乎都与刚建没几年孤桥有些不相匹配,使索桥更显脆弱。</p><p class="ql-block"> 在两岸粮田的边上靠高耸的山脚下分别有两个遥相可望的村庄,直线距离不过二三里地。座落在西面的叫前湾村,东面的叫江下村。或许,正因为有了这两个村庄的缘故在此河段搭建索桥的原由吧。</p> <p class="ql-block"> 此河道叫宣平溪,是瓯江上游的一条源头水系。时间追朔到600多年前,十四世纪中叶,宣平人叶宗留、陈鉴湖、陶得义等人领导的明代矿工起义,曾在宣平建“太平国”,后朝廷派出5万余兵水陆并进攻打太平军。</p><p class="ql-block"> 太平军在曳岭头、曳坑口一路边打边退,退到三港时,撤去宣平溪上的木桥、渡船。适逢江水猛涨,朝军只得等了几天河水退去再继攻打,然太平军终因武器落后寡不敌众被朝迋覆灭。</p><p class="ql-block"> 试想,那时宣平溪水域可能还没有建造过一座石桥?</p> <p class="ql-block"> 然而,600多年后的今天情况完全不同了。宣平溪流域建造石桥无数,仅此河段距南面千余米就有一条省道石拱桥,距北面千余米又有一条机耕路的简易平面石桥可通往北面的镇上。江下村民骑车开车出行基本走这两条道路。试想,现在的人根本不会有人徒步从索桥上去镇上了。因此,这条索桥对江下村民来说不会带来多少出行便利的需要。</p><p class="ql-block"> 那么,对前湾村民来说,东岸的田地都是江下村的,生产生活上的事用不着走此道,也就更没有人无缘无故地去那索桥上走一下了。除非休闲无事时特意去那场所游玩。可现在村里人大都外出工作、开超市等,村里基本就几个留守老人,各村的情况基本如此。那种地方还有人去闲逛吗?</p> <p class="ql-block"> 也有的,像我这种人无所事事时也会去闲逛一下。自从冰坛村与前湾村合并后,每年总有一两次趁回村的机会去逛一逛。</p><p class="ql-block"> 前不久,我又去看了一次他,境况却跟之前的完全不同了。那桥面上的木板经风吹雨打已变成灰黑色,似有霉烂的感觉,我小心翼翼地从桥上走着,两脚踩在有钉子的部位,心想万一木板断裂脚也踩在底下钢索上,人不会掉河里去。果然,当我走过东桥头,那厚厚的木块板已霉烂断裂,露出了底下的一根根钢索。</p><p class="ql-block"> 此时,我陷入了沉思:人们做事讲究的是天时地利。这桥也一样,他虽然逢天时而生,却得不到地利的滋润,恐终将成为孤儿弃儿。</p><p class="ql-block"> 但愿他不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