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清流三中的三个“10年前”

国少拾怡

<p class="ql-block">  2023年11月20日受邀参加1983届初中毕业班学生毕业40周年的同学集会,再次回到母校清流第三中学。清流三中曾是一所有千人的农村完中,是我少年筑梦的摇篮,青年圆梦的平台。在这里我收获了成长、成熟,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50年前(1973年)清流三中学生</p><p class="ql-block"> 1971年7月我从明溪县中学初中毕业后,因家庭原因未能升入高中。我与另一个和我情况相似的同学曾林发心有不甘,回到原籍清流县找到教育局反应了希望升入高中学习的要求,教育局及时解决同意我们就近进入嵩溪中学(入学时校名,半年后改为清流县第三中学)就读。</p><p class="ql-block"> 嵩溪中学是一所新建的农村学校,我所在的班级同学既是首届初中毕业生,也是首届高中生。学校办学条件异常简陋,学习生活非常艰苦。没有校舍,没有操场,二三百号师生就挤在一个叫福谭寺的寺庙和对面的一座只有四间教室的平房里。教师基本能满足教学需要,我们的主科老师还比较强,都是本科学历的,副科就只能将就了。其中语文和体育老师给我留下了很深印象。我们的语文老师叫吴镜明,是省委党校的教员,当时下放到当地农村接受劳动锻炼,正好人尽其才,被借到学校教我们的语文。他是印尼的归侨,还是一个老学究,对“之乎者也”之类古文特欣赏,课堂上常会情不自禁的引用古诗,名人名言,并且陶醉其中,在那个年代是不可多得的存在。有次讲到“双关”这一修辞手法时,举了刘禹锡“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睛”诗句为例,让我至今不忘。由于要去继承家业,在我们毕业前一个月去了印尼定居。全校唯一的体育老师是体院毕业的男教师,他人高马大,身材结实,力气大,很有敬业精神。为了在新校区平整出一个操场,学校安排每个班级每周一个下午的劳动课,肩挑手提挖操场,体育老师除了上课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到挖操场的劳动中,据说因劳动过度而吐过血。</p><p class="ql-block"> 学校虽然办学条件差,设施极不完善,但我们师生平等,关系融洽,课后当老师的面开玩笑,叫老师外号,其乐融融。同学间互助友爱,健康向上,积极进取,因陋就简,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下课“拱脚”,课后球赛,场上竞争热烈,场下呐喊助威好不热闹。我们大都比较珍惜学习机会,受“读书无用论”影响较小,对考试重视,整体素质我认为是比较高的,1973年1月我们成了清流三中首届高中毕业生。</p> <p class="ql-block">40年前(1983年)清流三中教师,初三(3)班班主任</p><p class="ql-block"> 1980年8月我从师范学校华业被分配到清流三中担任语文老师,初一(2)班班主任。毕业8年回到母校,除了身份变了,学校的面貌也变了。老庙己经废去不用了,有了二层的教学楼和一个250米四条跑道的操场,特别是校园扩大了好几十倍,有个外校校长在参观学校后评价说,校园也太大了,简直就是三个自然村。主要是因为隔壁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农科所搬走后的全部资产划给学校使用,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大提升,尤其是师生食宿改善明显,有食堂有礼堂,部分老教师能有套间有小厨房。但校园面积大且分散,无围墙无校门也给工作生活带来很多麻烦,管理上的很大困难。当时流传“三中三件宝,雨伞、雨鞋、手电筒,一样不能少”。我们刚分配的老师只有单间,走廊上一溜的小灶头,下大雨煮菜会往锅里加水,可谓风餐就差露宿了。到食堂拿个饭,上个厕所都要走好几百米,且是泥沙路。</p><p class="ql-block">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工作环境下,我能安贫乐教,爱岗敬业,全心身投入教学当中,取得好成绩,得到师生认人可,社会赞誉。老师子女基本上都集中安排在我班上,社会上很多家长也向学校要求把孩子编入我的班上。</p> <p class="ql-block">30年前(1993年)清流三中校长。</p><p class="ql-block"> 入校任教后我的心愿就是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中学教师。所以除了教好书,我从1981年9月开始还参加了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函授学习,经过五年努力于1986年6月取得了大学本科文凭,同年调任高中语文教师。从学历上我终于成了合格的中学教师了。</p><p class="ql-block"> 两年后暑假的一天上午,校长乘长途汔车,突然造访我离校40里外的家,着实让我受宠若惊。校长这次来是动员我担任教务处副主任工作的,我对学校管理本来不感兴趣,但鉴于校长的诚心相邀,同时校长还是我师范时的老师,为人正直,有事业心本来就是我敬重的长者,这也是我答应的主要原因。</p><p class="ql-block"> 1988年8月开始,除了教好书,更多的精力是投入到学校的教学管理中。教务处可以说是学校的教学指挥中心,教务主任是校长在教育教学上的参谋和助手,事无巨细,工作繁忙,责任重大。既要组织实施教学日常运行,更要抓常规教学落实,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监督,是一个既吃力不讨好的差事。按理副主任只是主任的帮手,协助作好交办的工作既可,但是当时的主任是人到中年,又是家在福州的外地人,虽然是个好人,好教师,可是教学管理却并不上心,很多工作只能由我越俎代庖了。不过这样也给了我一个施展能力的平台,我责任心强,管理手段强硬,处事公道,深得师生好评。</p><p class="ql-block"> 三年后我竟当上了校长,事情是这样的。1990年校长因经济问题被免职,后由副校长主持工作不行,再由副书记主持也不行,不到一年换了二个人主持。1991年4月一天,县委组织部干部考察组突然到学校召开全体教师大会要大家从全县教师中推荐三中校长候选人。也许是很多教师堆荐了我,下午就对我进行了考核。没想到没过几天县政府就发文任命我为清流县三中校长(副科级)。任职前县委还是很慎重的,县委书记、分管副书记、组织部部长三人还一起跟我进行了一次面谈,应该算是面试吧。这也难怪,我当时还只是一个处室的副主任,正常晋升还得经历主任、副校长。我也没敢想,只希望给个副校长主持工作就已是顶破天了,我很感谢县委书记破格用人的魄力。所以大家说我是民选校长,是连升三级。</p><p class="ql-block"> 1991年4月23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组织,同年被评聘为中学一级教师。上任后,我迅速整顿校外环境,配合公安部门打掉了长期骚扰学校安全,扰乱校园秩序的一个小团伙,让学校有一个安宁的的教学环境。其次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强化内部管理,开展“校兴我荣,校衰我耻”争当主人翁的活动,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责任感。很快就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教学质量迅速提高,一年后,中考成绩由原来倒数第四一跃为第二(共l4所学校参评),得到社会群众的广泛赞誉。不到两年,于1993年1月调县城任清流县职业中学、第四中学党支部书兼校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