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桥下说名人

雄追鸟飞(曹雄辉)

<p class="ql-block">  初次去南昌杏花楼景点,是遁着佑民寺西侧马路过灵应桥,进入这座充满充满传奇色彩的临湖古典园林,意犹未尽后,再次去造访,为了不走寻常路,也为了更多体验市井风情,往西,马路下有一桥,南湖与东湖贯穿沟通。不是道旁张贴有宣传栏,“百花州看一州”,展示的是一一清乾隆朝状元一一戴衢亨传奇民间故事,这座毫不显眼,桥面与道路履盖的短短不是30米,刻有龙纹桥栏的状元挢,很容易被忽略,驻足细品很有七分假三分真的意味。</p><p class="ql-block"> 在隋朝开科取士至清未晚期废除的1300多年的时间长河中,诞生过592名状元。戴衢亨身位江西籍贯,特别在郡府之地的南昌,流下了浓抹重彩之一笔,为迎接新科状元衣锦还乡,南昌县令钱正昌其途经修建的石拱“广济桥”改名为“状元桥,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名胜之地。</p><p class="ql-block"> 初闻戴衢享状元郎,缘起于十多年前,我与科室同事一道去到余干梅港乡维城戴家村进行卫生监督执法,过去农村地区设立的“赤脚医生”制定,改为了“乡村医生”制度,由乡镇卫生院统一领导。每村设立1名经过培训合格后的乡村医生负责常见病的诊治。戴家村本有1名乡村医生,不想村中有户戴姓人家竞允许将外村妻舅擅自放在自家开办诊所,当地卫生院长趁我们下乡之时,不愿得罪当事人,有意将皮球踢给我们。当以罚款为目的监督,在人情社会的世界里,本来相安无事的当事,由猜忌从结下了梁子。一方责怪另一方的恶意告状,一方责怪一方的不分青红皂白。从此成为恶性循环的死结。的工作间隙之余,同事告诉我,村中有一祠堂很有些看头,走近一看,青砖瓦屋,高大轩昂,青条石大门框,门额果然刻有“戴氏宗祠”。大堂内虽无甚陈设,但悬吊着一块硕大的很有年代感“状元及弟”古旧木雕牌匾,下有一行小字,乾隆四十三年戴衢享殿试状元。同事问村中一老者,此谓何人?老者脸带讶异状,随口回应道:“戴衢亨。”脸上爬着对我们的孤陋寡闻的不屑。</p><p class="ql-block"> 在梅港乡,诞生过大名鼎鼎者不乏有汉初十万户候梅鋗,香火绵延不绝的应天寺为证;明代布衣理学大家,从祀孔庙的胡居仁。有文字可考的故居福寿墩。历史上有名的状元,享有清誉而官居体仁阁大学士的戴衢亨以维城戴家村有何渊源呢?在今天为找名人故地彰显恨不能掘地三尺的今天,为什么无人挖掘呢?</p><p class="ql-block"> 有意无意间,经意不经意中,查阅资料才逐渐清晰起来。戴衢亨祖上世居安徽休宁隆阜(今属屯溪区),到其高祖父戴宏度时家道中落,遂迁江苏扬州谋生,只生一子戴时懋。贫困无依的戴时懋乃携二子(戴佩即戴衢亨祖父、戴瑶)越大庾岭,千里迢迢赴羊城广州谋生。随父四处飘零的戴佩,康熙五十年(1711)23岁时,为减轻颠沛流离之苦,便在苏粤来往途中、毗邻广东的江西大庾县(今称大余县)购置房屋定居了下来。徽商出身的戴佩非常重视子女教育,“亲授书,同床卧起,每漏鸣一下,辄以脚蹴之醒,令背诵隔日所读书,寒暑无间”。其长子戴第元即戴衢亨父亲,乾隆二十二年进士,官至太仆寺卿,曾视学安徽,乾隆二十七年主江南乡试期间,选拔了戴震等一批饱学之士;老七戴均元为乾隆四十年进士,后任军机大臣、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大学士,以95岁罕见高寿仙逝;戴衢亨长兄戴心亨与其叔戴均元同科进士,后授翰林院编修,曾典试江南,视学湖北,惜37岁早逝。</p><p class="ql-block"> 乾隆二十年(1755),戴衢亨生于江西兴安县(今横峰县)其父任所,戴第元时任该县教谕。出生于书香门第的戴衢亨,自幼聪颖,刻苦好学,博览群书,特别是拜徽派朴学大师段玉裁为师后,才华更加出众。乾隆三十六年(1771),17岁的他参加乡试高中解元。乾隆四十一年(1776)四月,乾隆皇帝巡幸天津,青年才俊戴衢亨被召试,文列一等,以内阁中书补用,次年充军机章京。</p><p class="ql-block"> 乾隆四十三年(1778),戴衢亨参加会试,该科主考于敏中、副主考王杰均为状元出身。该年四月二十一日,戴衢亨等天下贡士一百五十五人参加殿试。自乾隆二十六年后形成定制的此日殿试,仍在太和殿前举行,殿试读卷官中的户部尚书梁国治亦为状元。戴衢亨对策论事厚今薄古,所持政见客观公允,明确大臣职责恰如其分。四月二十五日在太和殿举行传胪典礼,戴衢亨高中该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p><p class="ql-block"> 时年24岁的戴衢亨,与之前的乾隆二年状元于敏中、之后的乾隆五十八年状元潘世恩均为清朝年龄最小的状元,同时也成就了“连科五殿撰,休宁四状元”之美名(乾隆三十六年至四十五年接连五科状元均为徽州人,除三十七年为歙县人金榜外,其余四名均出自休宁,分别为黄轩、吴锡龄、戴衢亨、汪如洋)。</p><p class="ql-block"> 为人正直的戴衢亨,始终不依附奸臣和珅,担任了12年的军机章京,直至乾隆五十九年才擢为从四品的侍读学士。</p><p class="ql-block"> 嘉庆二年(1797)闰六月夜,乾隆帝在热河避暑山庄办公,宣军机大臣均未在,只得宣军机章京,那晚吴熊光值夜班,其入对、拟旨甚得上意。时朝中军机大臣仅王杰、沈初两人,且王杰腿疾,乾隆帝欲擢吴熊光为军机大臣。一旁的和珅感觉小心谨慎的戴衢亨比性格外露的吴熊光更易驾驭,就对乾隆帝进言:吴熊光才五品官,不符合体制,而学士戴衢亨在军机处时间亦久,且为四品官,用吴不如用戴。未曾想次日下旨:吴熊光、戴衢亨著加恩各赏三品卿衔,随同军机大臣学习行走。43岁的戴衢亨成为清朝最年轻的状元军机大臣,一直在军机处行走至嘉庆十六年卒。</p><p class="ql-block"> 嘉庆四年(1799)正月,乾隆皇帝驾崩后,嘉庆皇帝正式亲政,学识广博、清廉正直的戴衢亨成为嘉庆重臣。他对嘉庆帝克尽忠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其官职亦如其名一路亨达,不断升迁,从礼部侍郎到户部侍郎,再兵部尚书转工部尚书、户部尚书,晋协办大学士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太子少师,直至嘉庆十五年拜体仁阁大学士。</p><p class="ql-block"> 戴衢亨为官清正,办事认真,心地坦白,性清通且无声色之好,连续四次京察考绩均以“勤慎”列一等。他在主持湖北、江南、湖南、顺天等地乡试及会试时,均以审慎公道而为国取才。担任山西、广东学政期间,根据地方特点提出相应改革建议,努力选拔人才,积极推动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嘉庆十六年(1811)春四月,戴衢亨扈跸五台,途至正定时感染伤寒,遂返京治疗,不久病逝,时年67岁。嘉庆帝称其“谨饬清慎,实为国家得力大臣”,亲临赐奠,晋赠太子太师,入祀贤良祠,谥“文端”。赏其子另嘉端为举人,袭云骑尉。</p><p class="ql-block"> 最终疑惑被微信群中戴金文老师一篇见闻随笔而破解,清来民初年间,维城村戴氏族人常被邻好欺负,诉讼无门,有气无处撤。有人出点子,何不祭出戴衢亨大旗,认祖认宗,以此托大。假戏真作,难怪老者一脸的不屑,历朝历代,潜移默化,以假乱真了。</p><p class="ql-block"> 民间流传甚广莫过于,江西大庾有个戴衢亨,自幼勤奋好学,很有才华。只因县官有眼无珠,他虽然参加了数十次考试,一直考到三十方尽,连个秀才也没有考上。一年又逢县考,戴衢亨仍是榜上无名。众童生出于义愤,捐助他买了个秀才,才使他取得了乡试的资格。在80天时间里,他从乡试到京试,从京试到殿试,连中三元,皇帝亲自召见,钦点头名状元,衣锦还乡。戴衢亨有感于自己赴考的不平道路,为了警告劝谏那些玩忽职守、没人才的官员,在家乡的一座祠堂上题写了一副对联:三十年前,县考无名,府考无名,道考无名,人眼不开天眼见;八十日里,乡试第一,京试第一,殿试第一,蓝袍脱下紫袍归。戴衢亨中了状元,影响很大。那个县官自知失职有罪,暗中挂印逃走了。后来,人们在南昌为戴衢亨造了一座状元桥。</p><p class="ql-block"> 典故“西江四戴”是指清朝亁隆年间江西大余人戴衢亨及父第元、叔均元、兄心亨,父、叔、兄皆进士,时称“西江四戴”。戴衢亨,生于清乾隆十九年(1755年),七岁能即诗文,乾隆四十一年在天津向乾隆帝献诗,授内阁中书。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戊戌殿试一甲一名(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不依附和珅,屡遭贬抑,仅为侍读学士。 嘉庆二年(1707年)以侍读学士加三品卿衔,嘉庆十五年(1810年),授体仁阁大学士。嘉庆十六年(1811年)四月病逝,帝亲临祭奠,赏赐陀罗经被,入祀贤良祠,谥文端。 今南昌市内状元桥即为纪念戴衢亨而建。父戴第元(1728--1789),字正字,号省翁,乾隆丁丑科进士。授编修。曾主江南、山东、湖北乡试。官至太仆少卿。叔父戴均元,字修原,号可亭,乾隆乙未科进士,翰林院编修,五任江南等省主考,四任四川等省学政,三任会试总裁,二读殿试朝考卷,赏戴双眼花翎,受宫保衔,任军机大臣,拜文澜阁大学士。兄戴心亨,字习之,号石士,乾隆乙未科与叔父同登进士,翰林院编修,先后典试江南,视学湖北。四人均才大学博。以其一家同出两相四进士,誉为“西江四戴”。</p><p class="ql-block"> 可见戴衢亨出身于官宦之家,书香门弟,显然不会有如此的遭际和境遇。而民间传说大概也很讲究个矛盾冲突,逆盘翻转的戏剧性,才适合大众味口,才让人直呼过瘾。</p><p class="ql-block"> 体仁阁大学士是清朝的一个官名,属于正一品衔。这一官职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被增设。历史上,杨廷璋、刘墉等人曾担任此职位。在清朝的官职体系中,体仁阁大学士与其他几个大学士职位(如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共同构成了三殿三阁大学士,这些职位的品级均为正一品。这些大学士通常采用三殿三阁来进行命名,体现了他们在清朝官僚体系中的高等地位。此外,清朝的官职分为九品,每一品又分为正和从两类,可以总结为九品十八制。成为正一品是许多官员一辈子的梦想,但极少有人能够实现这个目标。体仁阁大学士作为正一品的官职,是清朝官僚体系中极为尊贵和重要的职位之一。相当于如今的政治局常委。</p><p class="ql-block"> 戴衢亨发妻姓陶,未生育,继娶徐宣人,生子一,名嘉端,戴衢亨去逝时只11岁,钦赐举人,世袭云骑尉。后移居南昌,今南昌市内有“状元桥”即为纪念戴衢亨而起。 </p><p class="ql-block"> 1811年,戴衢亨病逝。在他死之后,戴家还有其叔戴均元、戴心亨维持,但戴家已经衰弱,到了道光时期,戴家完全破败,戴家老宅都被出售。戴衢亨和戴家的遭遇刚好反映了清朝后期由盛转衰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傍名人,无非是想证明一下,出身名门,不是嫡系,也是旁系,总之,是有根基的。何况一笔写不出二字戴字,五百年前是一家,本是个糊涂帐,何况它可震慑和唬弄一下别人。自古有英雄不问出处之说,但也讲究传承有序,没有来路的东西虽不可靠,没有价值,价值是建立在谱系上的价值,如果没有这个谱系,价值就没有参照系。凭空而来,又不失为识事务者。姑妄言之,姑妄听之。懂得都懂,点到为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