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怎么会提起袁崇焕这个人的,这是我翻书时无意间翻到了有关袁崇焕的结局——崇祯帝以谋反大逆罪将袁崇焕凌迟处死。</p><p class="ql-block"> 凌迟,是一种多么残忍的死法。将人身上的肉一刀刀割去而致死。城里的百姓还争相购买他的肉而食之。</p><p class="ql-block"> 让我不解的是:是什么原因让崇祯会杀去抗金大将,真的只是因为听信谗言,中了反间计吗?还是有其他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明朝的灭亡和袁崇焕的死究竟有没有牵连呢?</p><p class="ql-block"> 其实,每一本书中对于这一历史事件的评论是不同的,有的认为:这是明朝历史的转折点,也是引发一切导火线;而有的认为:袁崇焕的死并不能影响历史的进程;还有人认为:袁崇焕本人并没有书中所写的这么神乎其神。</p><p class="ql-block"> 所以,我翻开了几本有关袁崇焕的书籍。一起来看看,想想吧。</p><h5>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在阎崇年写的《袁崇焕传》中原话:皇太极想借议和,进行南北贸易,调剂衣食之源;见议和不成,便诉诸战争。他发表汗谕曰:“我屡欲和,而彼不从,我岂可坐待?定当整旅西征。”皇太极得知袁崇焕既修葺宁远、锦州等城垣,城防坚固,难以攻破,便率军绕道蒙古,直奔京师。袁督师闻警,“心焚胆裂,愤不顾死,士不传餐,马不再秣”,日夜兼驰,捍御京城。广渠门激战,大破八旗军。不久,袁崇焕被下诏狱。”</span></h5><p class="ql-block">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皇太极提出了议和,可是,袁崇焕也是看出皇太极想借议和,进行南北贸易,调剂衣食之源,所以加固了辽东的防御,使皇太极难以攻破。于是,皇太极西进京师。</p><p class="ql-block"> 我一度认为皇太极进京师,对于后金来说绝对是绝妙的手笔。辽东已经攻打5年之久,努尔哈赤也经不住火炮的轰炸,最后因伤势过重而死。对于后金来说,此次战斗是损失惨重,什么都没有抢到手,还送上了人头,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择兵。</p><p class="ql-block"> 所以,皇太极改变其战略,换个地方进攻。这招棋其实就为袁崇焕之冤死埋下了伏笔。那皇太极到底是想攻哪里?后金军队穿过蒙古往西面绕路去进攻的是明朝首都。这样的阵仗让崇祯皇帝怎么受得了?都要打到家门口了!</p><p class="ql-block"> 袁崇焕一开始还不当回事,派了自己的手下赵率教带着不到一万的兵来挡,在不知京师地域情况的基础上,以少想胜多, 实属草率了。 </p> <h5> 在赵率教战死后,后金占领遵化。</h5><h5> 袁崇焕带兵追击。只是,他做了几件事看上去是导致他被冤杀害原因:</h5><h5>1、为了统一事权,不经皇帝批示,私自诛杀毛文龙。</h5><h5>2、明朝有规定,边防军队,未经皇帝允许,不得驻扎于北京城下。但袁崇焕同志实在很有想法,谁都没请示,就到了南城。——《明朝那些事儿》里有记载。</h5><h5>3、对于皇太极的部队,只追不攻击。跟着人家兜圈子。争议点:他到底想干什么?</h5><h5>4、利用反间计,有关袁崇焕与后金勾结的谣言四起。</h5><h5> <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我们一般觉得袁崇焕这起冤案就是因这四点而起,然而,事情的发展远没有我想的这么简单。</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在阎崇年的《袁崇焕传》中有记载:袁崇焕“谋款杀帅”之说并不可信。因为:第迄今尚未见到一条文献或档案的直接确凿史料,证明袁崇焕杀毛文龙为皇太极所颐指。袁崇焕在天启年间没有尚方剑,不可能“以文龙头”为讲款即议和之计。袁崇焕杀毛文龙密计,在受命离京之前,与大学士钱龙锡等商定,并非为“无以塞五年复辽之命”而斩毛文龙。《满文老档》和《朝鲜李朝实录》等编年史料证明,毛文龙早在努尔哈赤时即表露出叛降后金的端倪。</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议和之事,极为微妙。降金汉人王文奎曾向皇太极直言:“汉人以宋时故辙为鉴,举国之人,俱讳言和。”明朝官员,因为和事,罢官者有之,杀头者也有之。所以,明朝文武官员,对于皇太极的议和书,既不敢回书,更不敢奏报。</span></h5><h5>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诱敌胁款”。在皇太极兵围京师之时,阉党余孽密讦袁崇焕“引敌长驱,欲要上以城下之盟”。京城怨谤纷起,流言四布,皆以为袁崇焕引敌入塞,以结宋金之盟。</span></h5><h5> 以上的文字其实是想要说明在明朝,对于皇太极的议和书,明朝文武官员是不敢回书,所以结宋金之盟其实是污蔑。</h5><h5> 甚至,从《明朝那些事儿》中记载:崇祯在城头上给袁崇焕的三连问:</h5><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1、你为什么要杀毛文龙?</span></p><h5><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2、敌军为何能长驱直入,进犯北京?</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3、你为什么要打伤满桂?</span></h5><p class="ql-block"> 其实,这三连问就是崇祯的思维模式,但不符合逻辑。有没有发现他的问题不是问战况的走向,而是绕在问责至上。而且,这三连问是来者不善之举。</p><p class="ql-block"> 你想想,大军已经兵临城下,不去商讨如何来抵御外敌,而在纠结之前已经发生的事情。杀毛文龙之后,崇祯你没有马上治人之罪,不就等于是默许了吗?敌军为何长驱直入这个问题,你不应该去问问皇太极?为什么打满桂?一个在城东开战,一个在城西开打。满桂的兵不会用炮弹,崇祯你是不知道吗?连自己的将士会不会用大炮这样的事情,都不清楚的皇帝。又怎么清楚当时炮弹发射的距离和威力呢?我不能理解崇祯,这三个问题实属荒谬。</p><p class="ql-block"> 在这要紧的时候,你崇祯作为皇帝就不能问问袁崇焕将军接下来打算如何布局开打,追而不打是否为了诱敌深入?而国家需要提供哪些支援?以及如何配合将军作战打赢这场仗。</p><p class="ql-block"> 所以,就当年明月在文章中说崇祯有政治头脑,我有些唏嘘。这样的结论是不是太过草率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然而,还有记载:</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袁崇焕的死成为阉党与东林党斗争的焦点,是阉党与东林党各自的利益出发,合谋倾覆的。在阉党与东林党对垒中,“日与善类为仇”的温体仁,成了阉党余孽的挂帅人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崇祯帝恶言党争,温体仁“揣摩帝意”,标榜自己为“孤臣”。崇祯帝觉得“体仁孤立,益向之”。温体仁既受到崇祯帝的信任,又得到阉党余孽的支持,“魏忠贤遗党日望体仁翻逆案,攻东林”。机深刺骨的温体仁,先诬奏袁崇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这些文字又表明了袁崇焕很有可能是党争的牺牲品。那就说袁崇焕来到京师,其实就入了党争的一个局中。这个局,崇祯难道看不出来吗?那崇祯又是站在什么立场来看待党争这样一个问题呢?是一家独大,还是鹬蚌相争呢?还是说,崇祯在党争中也成了那个牺牲品,根本没看清局势就下定论了呢?</span></p><p class="ql-block"> 袁崇焕被杀,让不同的作者对于崇祯也有了不一样的看法。</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崇祯帝的昏暴铸成了袁崇焕的冤案。“怀宗自视聪明,而实则昏庸”,“怀宗”是崇祯帝死后的庙号,就是说崇祯帝觉得自己聪明,实际上很昏庸。尽管后金的反间和阉党的诬陷,内外呼应,同恶相济,但他们只有通过崇祯帝的昏暴才能得逞。崇祯帝即位之初,想望治平,励精图新。然而整个崇祯朝,仍是一个“主昏政暗”的朝代。崇祯帝对廷臣,时信时疑,忽亲忽疏,“败者升官,胜者误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这是对于崇祯帝的昏暴,刚愎自用,偏听专断的评价。选自阎崇年的</span>《袁崇焕传》这本书。</p><p class="ql-block"> 持有同样观点的还有清朝所修的<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明史》一书中:“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袁崇焕的被捕被杀,充分反映了明思宗轻信猜疑和刚愎自用的致命弱点。其结果是自毁长城,助长后金势力的壮大。</span></p><p class="ql-block"> 而《明朝那些事儿》中,作者对于崇祯的评价却出奇的反转。甚至觉得:</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崇祯很勤政,崇祯并非亡国之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而作者对于袁崇焕的评价却是:他没有政治头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从某些角度来分析,当年明月认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要诋毁崇祯,无需谩骂、无需污蔑,只需要夸奖一个人——袁崇焕。因为袁崇焕是被崇祯干掉的,所以只要死命地捧袁崇焕,把他说成千古伟人,而如此伟人,竟然被崇祯干掉了,所谓自毁长城,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崇祯与历史上宋高宗(杀岳飞)之流归为同类。</span></p><p class="ql-block"> 所以,他将对于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好坏功绩的评价归结于对于袁崇焕的褒贬。其实也有其欠妥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作为帝王,他所有的决策,其实是没有好坏之分,也没有对错的,只是就事论事,每一步都应该是依形势的变化让自己的国家利益最大化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袁崇焕所经历的局面是在袁崇焕踏入京师,入局之后就开始开启命运的齿轮。所有的安排都是好巧不巧的帮他指向死亡。不要去说他哪步做错,或者哪里不够周到。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所以,袁崇焕的罪是其次,因为“罪”的目的是为了让他死。然而,他的“死”也可能起到了关键性的一步。还有令人不解的是:在这么紧张的用人之际,是不是适合当众去杀害一个大将军?</p><p class="ql-block"> 那么,袁崇焕的死,和明朝之后发展的轨迹有联系吗?有哪些事件是受袁崇焕之死的影响的呢?</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以看出,崇祯对于处死袁崇焕是基于意气用事,还是党派之争,亦或是有其他目的。那崇祯最后达成他的这一目的了吗?(请见下回分晓)</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