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成都的小南街是在清朝时期满城(少城)之内最南边的一条街道,北起祠堂街,南到君平街,是进出满城南门“通阜门”(通阜门的位置在今天小南街与君平街交口处稍北一点的小南街上)的入城通道,因通阜门又被称作小南门,因此这条街就称为小南门正街。</p><p class="ql-block">成都于1929年正式建市,拆少城、建街道,在此期间将小南门正街名简化为了“小南街”。</p><p class="ql-block">解放后的街道经规划调整,小南街被延长,处于长顺街南延线上,在蜀都大道金河路和南河畔锦里西路之间,其东侧是人民公园。</p><p class="ql-block">▼清末《成都街道二十七区图》中满城,小南街所处的地理位置(红圈闪)。</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流经成都市内的金河,河道从长顺街与小南街之间穿过。</p><p class="ql-block">▼金河河面虽不甚宽阔,但水流清澈充沛,附近居民在河中洗衣涮物,儿童在傍戏水玩耍。(戴谦和摄于1935年)</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初年,小南街口跨金河的石拱桥。(〔法〕杜满西摄)</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代金河路上的金河。两岸河堤已培修,但水量很小,应是冬天枯水季节。</p> <p class="ql-block">小南街虽处满城内,但建筑风格与宽窄巷子等处有所不同,是典型的川西民居样式,通常是上下两层,一楼可居可商,二楼作纯居住用。房子的基础建材以青砖为主,主体多为木材,有的房舍的门、窗、檐等处有雕刻处理,屋顶是传统的黑瓦。</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的小南街民居建筑,保留有清末民初的余韵。</p> <p class="ql-block">在八十年代以后,成都市拆旧建新的市建改造十分火热,全城的清朝以来的老房子,几乎被拆怠尽。</p><p class="ql-block">不过,小南街拆除前的模样竞还存在一部彩色宽银幕电影里,是作为上世纪初的日本东京街道的模样出现的。</p><p class="ql-block">1980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电影《革命军中马前卒》这部反映革命家邹容的传记片,片中主角邹容留学日本时,在东京发生的故事片段中,多次出现的东京街头画面,实为借景成都小南街而拍摄的。这一电影镜头保留下小南街旧貌的影像,使我们现在还得以一见。</p><p class="ql-block">▼从电影《革命军中马前卒》日本东京街道中可见老小南街原貌。(@一方风物供图)</p> <p class="ql-block">这条街处于城区中心,人烟稠密,商铺人气旺盛,不同于春熙路、盐市口那种繁华时髦的百货商圈,这里是周边居民采买日常生活用品的地方,在这些小街小巷里充满了浓浓的烟火气息。</p><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小南衔市井生活。(〔美〕比尔•霍克摄于1981年)</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的小南街,小人书摊最受娃儿们喜受。(〔美〕比尔•霍克摄于1981年)</p> <p class="ql-block">▼九十年代的小南街。(严永聪摄)</p> <p class="ql-block">旧时的小南街南口东连君平街,西接包家巷,在满城拆除前,这不太规正的十字路口处正是满城的南门通阜门位置。</p><p class="ql-block">▼小南街东侧的君平街旧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南街东侧的人民公园,是成都市的第一座公园,距今己110余年。由于它位于城市中心地带,是旧时成都市民的唯一休闲娱乐之地,可以说,成都人的童年时光基本上都是在这座公园里度过的</p><p class="ql-block">当时的人民公园名少城公园,始建于辛亥革命爆发的清宣统三年(1911年)。少城公园是在少城内祠堂街关帝庙后侧的一片水田、荒地和附近旗人住房拆迁后的空地上修建而成,占地面积50余亩。</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少城公园(今人民公园)大门。</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春,公园更名为“人民公园”。</p><p class="ql-block">随后,人民政府对公园进行了整治。相继迁出大部分私营茶馆、饭店、澡堂、照像馆等,新建了露天舞场、鱼园、鸟园、盆景园、假山、亭台等景点,大量植树绿化,至使公园面积达到183亩。</p><p class="ql-block">▼五十年代初人民公园北大门。</p> <p class="ql-block">▼现在,小南街8号的人民公园西大门。</p> <p class="ql-block">▼人民公园航拍图。(宗刚摄)</p> <p class="ql-block">人民公园里有两棵很大的银杏树,一般游人可能不会太留意,在这两棵银杏树的西侧,是曾经的成都市西城区第一中心小学的教学楼,是西城一小标志。</p><p class="ql-block">▼这两棵银杏树的区域是原成都市西城区第一中心小学的操场。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成都市西城区第一中心小学前身是成都市立第一小学,1932年建校,是当时成都市著名的市立小学。</p><p class="ql-block">解放后改为“成都市西城区第一中心小学”,人们通常简称为“西城一小”,也是那个年代成都市小学中的名校。</p><p class="ql-block">“文革”后,西城一小改名为小南街小学。1999年9月,小南街小学与锦城小学(前身为成都八一子弟校)联合组建成为新的少城小学。</p><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的西城区第一中心小学(小南街小学)。</p> <p class="ql-block">1942年,成都市利用小南街上的这所小学校舍开办过成都市立医院,是成都市第一所市级公立医院,彭道尊担任院长。</p><p class="ql-block">▼四十年代,开办在小南街市立第一小学的成都市立医院。</p> <p class="ql-block">1950年8月,成都市立医院迁往位于春熙路东段16号(正科甲巷口),原四川省财政厅旧址处,定名为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p><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春熙路正科甲巷口的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人民公园西侧小南街北口的努力餐馆,是一家有近百年历史著名川莱馆,也是成都市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从1929年起,“努力餐”的店名一直保持到现在,它成了革命先烈车耀先同志和成都地下党革命斗争的历史见证。</p><p class="ql-block">努力餐于1929年开业,原设于成都市三桥南街(今人民南路),后迁至祠堂街,以车耀先(当时是中共四川特委委员,以经商为掩护,从事革命工作)名义创办,以经营四川风味大众饭菜为特色的川菜馆。</p><p class="ql-block">努力餐店名,取自《古诗十九首》中第一句“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店堂内挂着一幅车耀先手书的楹联:</p><p class="ql-block">“要解决吃饭问题,努力!努力!”</p><p class="ql-block">“论实行民生主义,庶几,庶几!”</p> <p class="ql-block">▼开业于1929年5月30日三桥南街上的努力餐馆原址。</p> <p class="ql-block">努力餐饭馆意在解决劳苦大众吃饭问题而努力不懈,除了努力打造宫爆童鸡、白汁鱼、清汤三鲜等名菜外,他还经常大量供应经济实惠的大众蒸饺、大众蒸碗饭和小份菜肴,使黄包车夫、报童、学生、城市平民也能光顾,由于物美价廉,顾客盈门。</p><p class="ql-block">▼成都三桥南街上的努力餐馆。</p> <p class="ql-block">▼1935年努力餐馆迁至祠堂街137号经营。(车毅英 供图)</p> <p class="ql-block">1984年,由于人民公园扩建,祠堂街上的这座老努力餐馆被拆除,按照原来的规模和风貌在其西侧小南街口整体重建。</p><p class="ql-block">▼重建于小南街口的努力餐馆。</p> <p class="ql-block">▼1985年7月22日,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努力餐”馆为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007年小南街街口(图片右上方路口),左为人民公园,右为努力餐馆。(尹鸿摄)</p> <p class="ql-block">小南街上美食很多,餐馆面店不少,尤以“三元酒家”较为有名。由中国饭店协会地标美食专家刘开明创办于1988年,至今已30余年。</p><p class="ql-block">三元酒家店面不大但位置很好,店门两旁,由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书画师赵谦伯写的一副对联:</p><p class="ql-block">“家传三元菜养生滋补,</p><p class="ql-block">正常四川味爽口提神”,</p><p class="ql-block">显示出其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四川美食界泰斗、原四川省美食家协会会长李树人曾是三元酒家的常客。</p> <p class="ql-block">▼三元酒家大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到小南街的美食,更有一家位于小南街旁包家巷里著名老字号“姑姑筵”川莱馆,曾享誉民国时期的蓉城。</p><p class="ql-block">▼小南街、包家巷地理位置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包家巷原为清代少城的“永明胡同”,因蒙古族的巴岳特氏居住过,而“巴”字又可译作“包”,故在辛亥革命后更名为包家巷。</p><p class="ql-block">▼包家巷街景。</p> <p class="ql-block">▼包家巷老照片。(李荣伟摄)</p> <p class="ql-block">1930年初,位于包家巷的一个小院子里,名为“姑姑筵”的川菜馆开门营业。它可是中国餐饮史上第一家私房菜餐馆。由近代黄派川菜创始人、人称“儒厨”的著名川菜大师黄敬临和他的大儿子黄明全所开。</p><p class="ql-block">黄敬临有两大特长,一是国学,一是烹饪,他一生几乎都在读读写写、吃吃做做中度过,姑姑筵正是这两大特长的完美融合。</p><p class="ql-block">黄敬临曾自题一联,内容颇为有趣:</p><p class="ql-block">可怜我六十年读书,还是当厨子;能做得廿二省味道,也要些工夫。</p><p class="ql-block">姑姑筵的菜品中“青筒鱼”、“叉烧肉”、“红烧牛头”、“豆渣猪头”、“麻椒牛筋”、“泡菜煮黄腊丁”等,备受食客青睐,凭其名和味成为“中国一绝”,为成都市政府授予“著名品牌”企业。</p><p class="ql-block">▼位于包家巷的姑姑筵川莱馆。(何怀成供图)</p> <p class="ql-block">姑姑筵为帮助解决广大劳苦大众吃饭问题,专门开办了冒饭服务,将食客自带的冷饭冒热,並免费送菜汤,这在当时很受好评。</p><p class="ql-block">▼当时姑姑筵院內庭园式的就餐环境。厅前还掛有“代客冒饭”的告示。</p> <p class="ql-block">▼成都博物馆里展出的姑姑筵菜馆场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虽然这条幽静的小巷与成都其他小巷並无不同,但它在每一个老成都的心目中,却是最富温情且记忆悠长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在老成都的情感里,包家巷就是个生娃娃的地方,因这小巷里坐落着“包家巷产院”。截至它2010年搬迁,成都市大概有40多万新生命在这产院里诞生。“包家巷”已远远超出了一条小巷所包含的意义,成为延续生命,脉脉温情的代名词。</p> <p class="ql-block">▼九十年代的包家巷成都妇产科医院。(肖全摄)</p> <p class="ql-block">▼包家巷产院就诊单,现可称得上历史文物了。</p> <p class="ql-block">“包家巷产院”始建于1938年,最初名为“四川省高级医事职业学校附属产院”,后来几易其名,于1979年更名为“成都市妇产科医院”,直至2000年与成都市第九人民医院合并,地址就在包家巷77号。</p><p class="ql-block">2010年12月,包家巷产院正式搬迁到西三环日月大道,后在这原址上新建了“新世纪妇儿医院”。</p> <p class="ql-block">▼包家巷产院搬走后在原址上新建的新世纪妇儿医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图片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