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文重发(74)77年的元旦、春节

Sjl

<p class="ql-block">引用图片:赶着大车去表演高跷舞</p> <p class="ql-block">老文重发(74)77年的元旦、春节</p><p class="ql-block"> 1976年年底到1977年的年初,正是粉碎“四人帮”后的初期。全国人民意气风发,国家政治生活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气象。感触最深的就是文艺大解放。一大批文革前的文艺作品相继“解放”。郭兰英欢快的《南泥湾》又在电台里唱响,歌剧《白毛女》里郭兰英唱着喜儿在贴年符时“大鬼小鬼进不来……”,时的喜悦心情感染了我们,唱出了我们当时的欢快心情。歌剧《洪湖赤卫队》那轻快明亮而又富有激情的歌曲,又在我们耳边回荡。听到这些歌,又让我们仿佛回到了戴着红领巾的少年时代,让人倍感温馨。一大批文艺名人陆续解放。当我们听到久违的艺术家王昆演唱的《绣金匾》时,王昆那略微沙哑的嗓子,如泣如诉的曲调,真正能使人热泪盈眶。特别是新加的“三唱周总理”,抓住了人民怀念周总理的内心那块柔弱之处,联想到半年多前——1976年4月份的那场政治灾难,更使人百感交集。一切都变化的那么快,感到恍如隔世。我们在三棵树农场俱乐部观看新开放的老电影《秘密图纸》,又使我联想起文革前看这个电影时的情景。我们没赶上1949年的解放,但在那时却真正在内心体会到“解放了”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12月底,全国第二次“全国学大寨”会议在大寨召开。又一次显示了新的党中央决心抓好农业的决心。毛主席1956年的《论十大关系》、华国锋早期的文章《贵在鼓劲》陆续公开发表。让我们这些听惯了文革十年来“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人感到耳目一新。看到了祖国发展的希望。</p><p class="ql-block"> 77年的元旦到了。工作队放假三天。工作队员们都纷纷回家过节了。我觉得回农场路太远,时间都奔波在道上了,不合算。于是就计划就近探望朋友。我在之前就借好了自行车,准备去看正在三十里外当兵的徐伟民。徐伟民是我们一个火车下乡的同连队战友,事先我去了一封信,告诉他元旦要到他那儿去。他当兵的地方在吉林省,距离我三棵树农场三十多里地,不远。计划骑自行车过去。</p><p class="ql-block"> 元旦早上,我骑上自行车出发。当时正是东北最冷的时候,那天风又大。骑了不一会,嘴里哈出的气就把眼睫毛冻住了。而当地的道,由于地表土湿润,冻得硬梆梆的,把屁股颠得生疼。就是这样,心里也是高兴的。我骑一会,歇一会,用手把眼睫毛上结的霜捂化后再赶路。就这样骑骑停停,出了几身臭汗。三个多小时后,到了目的地,见到了久别的战友。</p><p class="ql-block"> 稍事休息后,徐伟民就领我参观、介绍他们的兵营。这是一个极大的基地(至今是我国的一个大军事基地),占地面积极大。平坦的草场一直延伸到天际,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见识到如此广袤的基地。徐伟民陆续向我介绍了将军楼、校官楼、俱乐部等,连我这个大城市出来的人,都感到非常气派,赞叹不已。最后领到他的领地——基地司令部军人大食堂。一进大食堂,那个大呀。一次可容千把人吃饭吧。再看卖饭窗口,一溜几十个窗口。菜肴也是非常丰盛,一溜盛菜的方盘子里,各种各样的荤蔬菜肴琳琅满目,起码有二十几个。徐伟民向我介绍:基地有好几个食堂,这个是最大的一个“平民”食堂。平时的伙食就很丰富,今天是过元旦,菜肴当然更丰盛啦。在那儿,我连头带尾打扰了徐伟民两天,过完了元旦。</p><p class="ql-block"> 第三天一早,我告辞了盛情接待的徐伟民,原路返回三棵树农场。路经城市的火车站广场,广播里正在宣传华国锋。介绍他在当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时,穿着军大衣,只身到学校参加自己孩子的家长会,体现了他的平民、亲民作风。听了这则广播,我心里直翘大拇指,感到确实了不起。如果中国的政治家都能如此亲民、平民,中国的发展还能慢吗。带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我又奋力骑着自行车回到了三棵树农场。</p><p class="ql-block"> 元旦以后一个半月,我们又迎来了1977年的春节。77年的大年初一是2月18日,工作队放假15天。哈尔滨和各农场的干部都回家过年去了。如果要回上海探亲时间短了点,我们农场五个人就全体结伴回农场过春节。 </p><p class="ql-block"> 到了农场以后,我先在好友林一平场部逗留了好几天 ,临近春节回了九分场。正月初一那天,不少人都接到分场通知,附近小屯西散田的老乡们要来分场表演高跷。我们赶快走到分场主道,等着观看。不一会儿,果见锣鼓响了起来,呜呜啦啦来了几十号老乡和高跷队员。高跷队员们一个个粉墨登场,有男有女、男多女少。你看他们的打扮,真会乐翻个。原来,高跷队员不管男女,一律是女装,脸上都涂上了厚厚的红粉,妆容夸张。更有年纪大的老男人,厚厚的红粉根本就遮不住脸上的褶子,让我们想到了“狼外婆”,令人好笑。再往头上看:有戴花围巾的,有捂着枕巾的、还有把脏兮兮的花床单从头披下来当披风的。她们(他们)身上的穿戴,无一不是花花绿绿的,可惜是又破又脏的。因为他们的服装、道具都是每一家自己准备的。再往脚上瞧,高跷是像绑腿那样绑在腿上的。高跷木棍有高有低,有粗有细。最长的高跷竟有两米多长,我们不禁问一起来的村民,怎么绑上的,怎么站起来的?村民热情地解释:他本人先站在梯子上,另外有人站在高凳上,帮他把腿绑结实,然后他自己站直,这需要基本功的。高跷越高,技术要越棒,否则会出洋相,摔下来就不轻。高跷队伍集中以后,随着锣鼓点的声音,表演开始了。队员们鱼贯而出,一个个手舞足蹈,边走边舞,做出各种舞蹈动作。反正我们也不是内行,看热闹罢了。一共有几十个人呢,从第一个出发,到最后一个亮相,足足有十几分钟,大道上长长一队高跷队员,边走边舞,最后几个就是高跷最高的那几个了。刚一出场,就得到了我们的齐声喝彩。长长地高跷队伍在锣鼓嚓和唢呐的伴奏声中,连转几圈,个别舞得好的,走到哪儿,就得到了热烈的掌声。连表演带看的,估计这时候在分场人不顾严寒,都出来了,男女老少有好几百号呢。套用一句现在的话,就叫做全民闹春吧。忽然,人群中爆发出一阵哄堂大笑。我们一看,也笑得流出了眼泪。原来,一个男扮女装的高跷队员一不小心,把一个窝头从前胸里滚了出来,正在冻得梆硬的道上打滚呢,这大概就是他们的桥段(噱头)吧。在哄闹中,不知不觉就是一个多小时,高跷演出结束,我们也饱了一次眼福,看到了原生态的东北农村踩高跷表演。感到心满意足,过了一个愉快的春节。</p> <p class="ql-block">引用图片</p> <p class="ql-block">引用图片</p> <p class="ql-block">引用图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