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作者/ 李贤波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由于各种原因,好久没有回老家看望父亲了。那天,正好是周末,儿子说,他很想回老家看望爷爷,正好我有空闲,便满口答应了儿子的要求。回乡路上,远处的木棉树挺拔竞秀,那些美丽的木棉花让人感觉到回家的温馨。 </p><p class="ql-block"> 一进家门,就看到父亲坐在书桌旁认认真真地翻阅书籍,我轻轻地喊了父亲一声,父亲抬起头面带微笑向我点了点头,便放下手中书和笔,赶紧把我儿子拉到他的身边,亲切地抚摸着我儿子,脸上漾满了微笑,说,阿典,你长这么高了,要努力学习文化,将来考上好大学………我端详着正与我儿子聊读书话题的父亲,看到他高高的鼻子上架着一副老花镜,透过镜片的那双眼睛,还是那样的炯炯有神,可脸上已爬满了深深的皱纹,我的心里暗暗地想:唉,时间过得真快呀,一转眼,父亲都老了。 </p><p class="ql-block"> 回想起父亲的教书生涯,真令我心情难以平复。记得我六岁那年,有一天我正和和几个小伙伴跑到乌烈中心小学的戏台玩耍,那戏台是专门用来演出的,有时也用来召开大型的会议。戏台的正中间有一堵高3米的背景墙,在背景墙左右两侧有两个门口,这门口是给演员进场出场专门用的,面对观众的背景墙是用来挂演出的背景图,背景墙前面大约有100平方米的地方是给演员们演出专用的地方。在戏台左右两边还有一米高的围墙,围墙是波浪型的,离背景墙后面4米处有一棵古老的榕树,这棵古老的榕树大约有200多年了,它的枝干粗而大,树叶长得茂密,是鸟儿的天堂,时时还听到小鸟歌唱的声音,有时还听到知了弹琴的声音。在那个年代,戏台和榕树正是小孩子玩耍的好地方。那天,我和同伴们在戏台上轮流学着琼剧演员扮演包青天的动作。正玩得不亦乐乎时,一会儿,从教室那边传来朗朗的读书声,这声音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我好像听到父亲在领学生读书的声音,我感到很好奇,就带领小伙伴们跑到教室的窗口看个究竟。正巧,我被我父亲看到了。“铛、铛铛…”下课的钟声响了,父亲走出教室,把我叫到他的身边,便带我进了一年教室里,并且安排我跟一个陌生的小伙伴坐在一起听课。那时的我感到很害羞,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么多小伙伴,慌乱着总是双手放在书桌上,额头压在双手上,脸朝向地板,上课时,不敢抬起头听父亲讲课,一直伏在桌子上等到父亲下课后,我才抬起头冲出教室跑回了家。从那天起,我就算是来上学了。那个年代,农村学校都规定:一年级入学的新生必须要满9岁才能报名上学,而我还没到达上学年龄,但由于父亲在这所学校教书,所以我得以成为“跟班生”。 </p><p class="ql-block"> 记得1982年我上小学二年级时,父亲因教学工作表现突出,被乌烈学区的领导看中,被提拔为学校教导主任,调到刚刚创办的乌烈第三小学任职。 </p><p class="ql-block"> 乌烈第三小学位于乌烈村的西部,教室都是借用原来生产大队的瓦房,虽然四周都是高高的围墙,给了学校一方独处的教学环境,但在学校规划的范围内又有私人的墓地,且学校范围较小,为了扩大学校范围,父亲多次找村委会书记沟通,力争通过村委会的力量动员坟墓的主人把他们的坟墓迁移出学校范围。几个月后,经过父亲和村委会的努力,坟墓的主人终于同意迁墓。为了使学校范围扩大,父亲多次冒着大雨去找校内有留置空地的主人做思想工作,让他们把空地卖给学校。父亲的精神感动了空地主人,最后主人同意把这些地方卖给学校用来搞建设。 </p><p class="ql-block"> 对于在学校范围内那露天电影院遗留下来的500多张石凳的处理,一度让父亲左右为难。这么多石凳又长又重,在没有拆运资金的情况下,怎么移走呢?为了学校的建设,父亲和老师们商讨后,决定自力更生,全校老师利用周末时间来学校做义务劳动,拆石凳,杠石条,将废弃的露天电影院改造成师生们活动的场所。记得有个周末的中午,天气很炎热,火辣辣的阳光照得我的皮肤都发烫。那天我没有看到父亲在家,就决定去乌烈第三小学找父亲。一进校门,就看到父亲和那些年轻的老师们在用铁棍撬石凳,没有戴草帽的他,脸被炎热的阳光烤得黝黑,满头大汗。</p><p class="ql-block"> 父亲是一个把教学工作放在首位的人。记得母亲跟我说过这样一件事:那一年她已怀我弟弟10个月,从迹象上判断,晚上就是临产了,我母亲叫父亲在家陪她,好有个照应。可是父亲却说他工作很忙,今晚必须去学校完成学校的工作。迎接明天学区领导来学校检查教学常规。那一晚,母亲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靠着自己的坚强,完成了生产。我弟弟出生4个小时后,父亲才从学校回来。母亲虽然有所不快,但理解父亲的工作,再加上父亲忙前忙后的照顾母亲,母亲也就释然了。 </p><p class="ql-block"> 父亲在乌烈第三小学任职期间,工作很努力,学校的操场有了;排球场有了;乒乓球台有了………校园的花朵争先恐后地露出笑脸,飞舞的蝴蝶和木棉树上叽叽喳喳的鸟儿,给校园增添了无比的生机。 </p><p class="ql-block"> 老校长退休后,上级一时没有调来新校长,父亲在任教导主任的同时兼起校长职务。这样,父亲的工作更加繁忙了,学校什么事情都要由他去布置完成。特别在开学之前,父亲为了编排老师的课程表,制定教学计划等一些相关的教学工作,连饭都顾不上吃。有时候,午饭要拖到下午2点钟才吃,有时候,晚饭要拖到晚上9点钟后才吃。为了学校的工作,他把自己的日常生活习惯都改变了。 </p><p class="ql-block"> 父亲在这所学校工作已有十几年了,默默地付出,得到乌烈学区领导的认可。后来,县教育局任命父亲为乌烈第三小学校长。为了乌烈第三小学的建设,父亲全身心地扑在自己的岗位上,根本无暇顾及自己的家庭。农忙季节,父亲都没有空去帮我母亲割稻谷。他把学校当作自己的家一样看待,连周末都要跑到学校忙他的工作。有时候,他看到坏的凳子脚丢在教室外面都要捡起来,拿到仓库存好,以便下次修理其它凳子时用得上。为了解决住校老师的用水问题,他想尽办法,请工人在学校挖了一口水井,方便老师用水。 </p><p class="ql-block"> 随着教学环境的改善,学生逐年增多,教室不够用,父亲就开始向教育局提交申请建教室的报告,报告通过后,过了不久,建筑队就开始在学校规划的范围内下楼房基础,过了一年多,两栋两层楼的教室建好了。经过县领导的验收后,学生们搬进崭新而又宽敞明亮的教室上课了。学校原先开设年级只有一至三年级三个班级,现在又开增设四至六年级的班级。乌烈第三小学终于成为一所完全小学。 </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孩子们上学都要缴学费。每到开学报名时,那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家长就带着孩子集满了父亲的办公室,父亲总是面带微笑,和气地和每个家长谈话。谈话中,父亲了解他们的困难情况后,为了让孩子能读书,都同意他们延迟缴纳学费,待有钱了再补缴。有的家庭是有四五个孩子一起上学的,实在是缴不起学费,不给孩子报名,孩子就错过了上学的年龄。面对这种情况,父亲就召开教师工作会议,制定学生报名条款:一家有三个以上孩子在本校读书的,减免一个孩子的学费。父母残疾的孩子在本校读书的,减免一半学费。孤儿在本校读书的,学费减免等。消息一出,村民们个个惊叹不已。 </p><p class="ql-block"> 在校风班风管理方面,父亲也是抓得很严格的。父亲常说,一所好的学校,就要看学校的校风好不好,校风抓得好,班风也就好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浓了。在这校风班风管理方面,父亲也定出一些条款,让每个老师和学生都要遵守。 在培优辅差方面 ,父亲还鼓励老师们利用空余时间培优生,辅差生,争取把学校的教学质量提升到一个新台阶。 在思想教育方面,父亲要求老师们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做学生的表率。在纪律检查方面,父亲要求少先大队部的辅导老师,设立少先队检查机构,由少先队检查机构负责检查各班的纪律,每周一要进行表扬好的班级,好的班级发流动红旗。经过一段时间的管理,学校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班的班风学风都有了转变。 校园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p><p class="ql-block"> 1994年9月1日,接到乌烈学区的调令,父亲被调任乌烈第一小学校长,消息一传出,乌烈第三小学的学生们得知父亲要离开他们学校的消息后,都很不舍。父亲准备离开乌烈第三小学的那一刻,突然有二十几个学生跑到父亲面前异口同声地喊:“李校长,您真的要走了吗?”这声音打动了我父亲的心灵,父亲很激动,特别是有一个男生双手紧紧地握住父亲的左手说:“李校长,您干嘛要离开我们?您不教我们了吗?”孩子这一番话让父亲听后热泪满眶。</p><p class="ql-block"> 乌烈第一小学位于乌烈村的村中,四通八达,几乎都没有围墙的。据说乌烈第一小学原来是一所私塾,兴建于民国时期。私塾为一座木楼。这座高大的两层的木楼就建在学校操场正中间,高18米,宽50米,长100米,四周都是用很好的黑格木做的柱子,成框架形,很牢固,楼的隔层都是用厚厚的黑格木板做成的,除了外墙是用方块石头和石灰泥浆混合及屋顶是瓦片盖的以外,其余的材料都是用黑格木做成的,所以老师们都称其为“木楼”。当时学生多,教室不够用,父亲就把木楼改为教室和教师办公室。学校工作会议都是在这简陋的办公室召开的。办公室南面和北面分别是教师的宿舍。每次召开老师会议时,父亲总是不敢大声说话,怕影响家属休息。 平时有的老师在教学方面没有完成任务,父亲也不在会议上批评,而是私底下单独跟这些老师谈话,跟这些老师沟通思想,以达到说服的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老师,他就在会议上表扬,使老师们更有上进心。有时候父亲在检查老师的备课本,发现有的老师在写教案时,写一页隔一页,比较浪费纸张。父亲总是单独找他们谈话,告诉他们要勤俭节约,让学校行稳致远。</p><p class="ql-block"> 学校的东面和南面都有一些破旧的居民房,除了3户还居住人外,其余的破房子已没有人住了。为了扩大学校范围,父亲决定买下这些地皮,他多次登门拜访这些房子的主人,跟主人谈话,苦口婆心地动员他们把这些地皮卖给学校,并积极与乌烈学区,村委会沟通,为了这些居民解决他们搬迁后的宅基地问题,使拆迁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地皮买下后,父亲又忙着向上级写申请建教学楼的报告。一年多后,一栋两层楼的教室建好了。为了让老师们有个好的教学生活环境,父亲又向上级申请建办公楼和建教师宿舍楼。就这样,在短短的几年中,学校不仅盖起了二层办公室楼,还建起了三层楼的教师宿舍楼。</p><p class="ql-block"> 父亲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一名平凡的乡村教师,他多次被县政府评为“优秀教师”和“先进教育工作者”。如今,退休后的父亲仍在继续发挥着他的余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注:本文曾发表于2023年《昌江文艺》夏季刊(总第90期)。</p> <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李贤波,男,海南昌江人,教师,昌江作协、美协会员,多篇诗文在期刊发表,多件美术作品参展并获奖。</p> <p class="ql-block">🍁三亚天涯诗社投稿途径</p><p class="ql-block">🍁诗歌投稿:</p><p class="ql-block"> 13976226610(微信号)</p><p class="ql-block">🍁散文、小说投稿:</p><p class="ql-block"> mqc621223(微信号)</p><p class="ql-block"> 809418828@qq.com(邮箱)</p><p class="ql-block">🍁组稿:陈清林、马启超</p><p class="ql-block">🍁编辑:曾晓晗、陈清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