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

旷达

<p class="ql-block">无善无恶心之体,</p><p class="ql-block">有善有恶意之动。</p><p class="ql-block">知善知恶是良知,</p><p class="ql-block">为善除恶是格物。</p><p class="ql-block">——王阳明心学之核心理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良知就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像婴儿一样通透,所以不可以有善恶分,故无善无恶;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环境因素影响下,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他可以说是“已发”了,事物就有中和不中了,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的判断了,所以就中者善,不中者恶;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很自然的条件反射的能知道善知道恶,这是知的本体;</p><p class="ql-block">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不断的反思达到行动改变。而不是世俗的利益得失趋利避害为准绳。</p><p class="ql-block">利益再大,但是要昧着良心,那宁愿不要。否则祸端会跟着利益接踵而至。</p><p class="ql-block">利益再少,但符合良知心,那宁愿不要钱也要去做。福报也会跟着良知心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有时候人的判断会出现错误,也就是意之动出现了错误,即不能正确地分辨善和恶了,把恶当作善,把善当作恶,盲目信从主观性的权威或大众思维,那么他的良知也就会出现错误,就像太阳被乌云遮蔽了,从而格物也会误入歧途。往大里说,比如很多国家企业的政策都会因为领导人的更迭而不断否定当初领导班子认为正确的政策路线,往小里说,我们日常生活工作都会出现判断失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p><p class="ql-block">因为他们或我们的心已经被私心和物欲以及偏听偏信给遮蔽了,就麻痹了,麻木不仁了,就自然不是天理了,这时侯就要反求诸己。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不要对任何人有看法,抛开看法去看问题本身和本质,客观理性的去分析善恶对错。凭善恶原则去做选择,而不是凭人际关系或得失去做选择。才是正确的选择。方可践行稻盛和夫所说的,“人,何为正确”的理念。方可无愧于心。不做出卖良心的任何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辨善恶是非是不容易的,故事不到结尾,你永远都不知道谁扮演的是哪个角色。这时候就需要有冷静的头脑和清晰的思维来帮助自己判断,别被别人打断了自己的选择和坚信的方向,人是存在从众心理的,有时候大都会选择权威和大众相同的道路,然而你不是他们,或许有时候你当初选择放弃的,才是自己所一直坚持的正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唯有你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了,才能有正确的良知,才能正确的格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什么是天理,只要格物致知来达到一颗没有私心物欲的心,心中的理其实也就是世间万物的理。</p><p class="ql-block">天理不是靠空谈的,是靠格物致知。靠实践,靠自省 ,即“知行合一”。</p><p class="ql-block">心中有天理,无私心,就好比世间有规矩,有规律,有规矩就能丈量世间万物的方与圆。无论有多少方和圆,无论这些方和圆的大小,都能靠格物致知揭破其规律,不然这些规律就是不正确的。 天理就在人的心中。所有的学问修为都归于心即理,致良知,格物致知,知行合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