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万岁!(上)——重返老山战场的硝烟记忆!

治一方

<p class="ql-block">40年前的今天(1984年6月18日),是所在部队,工程兵工兵二团受命参加云南麻栗坡老山、者阴山防御作战的日子。</p><p class="ql-block">时光荏苒,白驹过隙,一晃就是40年。</p><p class="ql-block">随着岁月流逝,有些记忆已被淡忘,唯独在前线的哪些人和事,无论是受命时的期待与迷茫;动员大会上的激情与澎湃;悄悄书写遗书时的坚定与眼泪;还是初上阵地时的紧张;目睹流血牺牲的恐慌。</p><p class="ql-block">所有这些都无法忘却,依然清晰,渗进骨髓,渗进灵魂。</p> <p class="ql-block">也和所有参战老兵一样,自撤离战场,离开麻栗坡后,一直惦记着重返昔日的战场,重返心中的那座圣山,祭奠牺牲的战友,寻找那段火一般的青春。</p><p class="ql-block">5月6日,在三位好友的陪伴下,自驾经广西东兴,沿219国道走完中越边境线。在云南麻栗坡停留了三天,终于时隔几十年,如愿重返麻栗坡,重返前线。</p><p class="ql-block">无论在陵园,还是在老山战场,心情激动而复杂的,都在努力地寻找那铭心刻骨、震撼灵魂的记忆,以至于,忘记随身携带的,早已在家就定做的𣄃帜,也没有多拍些照片。留下小小的遗憾。</p><p class="ql-block">5月10日上午,时隔39年(85年6月部队撤离麻栗坡前和战友专程到烈士陵园告别),再一次走进了让人无法释怀,安葬着956位年轻英灵的麻栗坡烈士陵园。</p><p class="ql-block">陵园苍松翠柏,庄严肃穆。</p><p class="ql-block">墓穴上青草茵茵,生机勃勃,象征主人永远年轻,充满活力。</p><p class="ql-block">一行四人恭恭敬敬地向烈士纪念碑敬献了花圈。</p><p class="ql-block">在所在部队牺牲战友墓前摆上鲜花以示祭奠。这位烈士生前虽不熟,但有过交往。</p><p class="ql-block">是所在部队牺牲的众多烈士中,唯一安葬在麻栗坡的烈士。</p> <p class="ql-block">在老山战役纪念馆,详细地参观了老山战役的图展,重温那场影响深远的战争历程。</p><p class="ql-block">在长沙工程兵学院五位牺牲的实习学员名字展板前,驻足了几分钟时间,寻思着对他们事迹的一些碎片记忆。</p><p class="ql-block">同时也看到实习学员刘勇参加共青团中央、总政治部举办的“保边疆、献青春”巡回报告时的照片。</p><p class="ql-block">看到刘勇的名字,脑子里立马蹦出“理解万岁”这句口号。</p><p class="ql-block">当年有部电影《雷场相思树》,就是以刘勇他们那批全军初级指挥院校,赴前线实习学员事迹为原型拍摄的。</p><p class="ql-block">其实我与他们并不相识,如果说有交集的话,85年6月随部队撤离前线后,9月很荣幸地考入长沙工程兵学院,成为校友。</p><p class="ql-block">听过刘勇他们的报告,也无数次地听闻这批实习学员的英勇壮举。</p><p class="ql-block">虽不在一个部队,只因在同一时段,置身同一战场,他们的事迹更容易共鸣,更容易记住他们。</p><p class="ql-block">在纪念馆的展板上给他们的注解是:“自觉的革命精神,他们是八十年代的天子骄子——大学生,但他们认为“大学生”并不意味着索取,而是意味着奉献,意味着神圣的职责。于是他们从地方大学毕业后,携笔从戎,把知识用于战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虽然他们为国捐躯,但他们为大学生树立了永远的风范。”</p> <p class="ql-block">“理解万岁”是刘勇巡回报告时,给北京大学生的题字,是“理解万岁”的首提者。</p><p class="ql-block">“理解万岁”题写在校园,需求却在战场。在老山主峰,还有一块老将军孙毅提写的“理解万岁”纪念碑。</p><p class="ql-block">“理解万岁”这一振聋发聩、影响深远的口号。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发生在我国南疆那场战争的衍生口号。</p><p class="ql-block">“理解万岁”事实上蕴含着成千上万年轻战士的青春甚至生命。</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引发的广泛传播,引起的强烈轰动,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span></p><p class="ql-block">在我看来,刘勇所提的“理解万岁”,并非只是怜悯式的理解,而是更深层次的理解。</p><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是我们国家颇为奇特的年代,一方面,国家已全面改革开放,人们的注意力几乎全部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是“时间就是金钱”“一切向钱看”的年代;是个体户、万元户象雨后春笋般成长的年代。</p><p class="ql-block">另一方面,竟还有一群年轻的战士,甘愿拿着10元的津贴,喊着“不怕苦,不怕死,不怕亏”,“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口号,在前线浴血奋战守护国土。</p><p class="ql-block">前方炮火硝烟,流血牺牲,后方歌舞升平,尽享自由。</p><p class="ql-block">前方唱着《再见吧!妈妈》《血染的风采》奔向战场,后方哼着《何日君再来》《小城故事多》翩翩起舞。</p><p class="ql-block">这种强烈的现实反差,加上西方文化的冲击,传统的爱国奉献跟新的价值取向激烈碰撞。</p><p class="ql-block">无论是“潘晓”的来信,还是对四医大学员张华跳入粪池勇救老农牺牲,值与不值的质疑和讨论,都是冲击和碰撞的结果。</p><p class="ql-block">导致不断有人叩问前方官兵,你们当兵的觉得吃不吃亏?</p><p class="ql-block">总觉得当兵的太傻,跟不上时代的步伐。</p><p class="ql-block">还送军人一个不雅的称呼“傻大兵”“穷当兵”。</p><p class="ql-block">不可否认,军人直线加方块、步调一致的生活,绝对服从的纪律,的确容易让人产生呆板、不灵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我想刘勇提出“理解万岁”是针对那些种种不理解而提出,而发出的一种呼吁。</p> <p class="ql-block">当年《中国青年报》发表的评论员文章《理解万岁》。</p><p class="ql-block">“我们的战士是决不需要感恩的理解,否则,前线英雄们就不会与敌人浴血奋战。英雄们所渴望的理解是对他们精神的理解,对他们经过战火洗礼的幸福观、价值观的理解”。</p><p class="ql-block">不管是英模报告团在全国作巡回演讲时,赢得鲜花和掌声;还是在前线一个个猫耳洞、一个个哨位、一条条战壕里传看的后方社会各界、青年学子,甚至是小学生的信件、礼物。</p><p class="ql-block">都表达了对前线官兵的支持与热爱。这些不同形式的支持与理解,为官兵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p><p class="ql-block">坚信自己在前线吃苦受累、流血牺牲,祖国知道我。(未完)</p><p class="ql-block"> 2024年6月1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