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化萧王庙青云村位于溪口镇东面,不到10公里,是浙江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国家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如今,青云村貌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发展成一个集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为一体的美丽乡村。值得关注的是,青云村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同时,没有遗忘古村丰富的书香文化资源,没有拆除古建筑,而是不断完善古村旅游景点配套设施,给“最美古村落”赋以新意。为创建新农村树立了新与旧完美融合的示范,相信这个千年古村落,将会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br> <h3 style="text-align: left;">今年五一假期,笔者来到奉化青云参观新农村。萧王庙是我岳母的故乡,更有亲近感。青云村头潺潺流淌着一条清澈的溪水,当地人称门前河。此日天朗气清,蓝天白云和青山绿树及其水面倒影,呈现出一幅如诗如画的江南美景。</h3> 青云村游客中心 游客中心对面的宣传栏中可见,五一节日,青云古风集市,内容丰富。包含了:非遗体验大漆漂扇,植物敲拓机布包,立夏蛋套彩绘鸡蛋,非遗特编清风扇,京剧绢人娃娃等多项活动;反映了青云村对发展文化生活的重视。<br> 一座漂亮的廊桥横跨门前河。 河畔还有健康长廊,长达数十米,亭柱间布置了与健康相关的信息,长廊两侧悬挂着红色灯笼,增添了节日的喜庆。平时,村民们坐在长椅上休闲,聊天,父母们也常带上孩子在此嬉戏,还不时拿出手机,引导孩子摆姿势留个影。长廊可隔溪望见对岸的公园绿地,儿童们在大人陪伴下玩耍。溪涧常留妇女在此洗刷的身影。<br> 青云村管委是三层楼房,楼顶有斧头镰刀党徽图案,听党话,跟党走六个红色大字醒目。一楼旁边有村史展览馆。<br> 村里设商业街,桥外饭店,综合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街道文化馆,停车场。 为新郎新娘布置红色拱形桥新婚志喜 青云村名称引自村中“联步青云”的牌坊。 “联步青云”四个熠熠生辉大字,表达了村民们渴望自由的幸福生活。联步青云引用了岑参《寄左省杜拾遗》的诗,“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岑参与杜拾遗(即杜甫)是唐朝官员,他俩在朝廷联步同行,心中却羡慕飞鸟,能在万里青云自由飞翔。<br><br> 走过小桥,有一座名为福寿亭的六角小亭。亭柱上写着“事事见欢福无穷,八节康强春不老”。这副对联表达了人们对幸福和健康的的追求。在福寿亭的旁边,有一块注重家庭、家教、家风的红色字牌。这块字牌展示了青云村的家族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福寿亭及其字牌,不仅是青云村的文化象征,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游客提供了了解新农村文化的窗口。 村里设置了居家养老服务站,两层楼房,前面有个宽敞的院子,一楼食堂干净,整洁,门前摆放着沙发,座椅,供老人们休息聊天。 我看见一位老太太推着轮椅从室内走出来,待她坐下后,我上前与她交谈。她已年高九十,体态健康。她对这里的服务和环境都很满意。 青云村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青云村书香一脉,历代有藏书重教之风。清代孙云村在金鼓岭筑云村书屋。乾隆十一年(1746)孙上登办湖澜书塾。光绪二十三年(1897)进士、内阁中书孙锵建藏书楼,俞樾题额"七千卷藏书之楼",实藏书8000多卷。著有《砚舫文钞》、《砚舫诗话》。民国时期,孙鹤皋办奉北小学,并购书藏故宅天孙阁,有书37箱。<br> 据介绍,孙鹤皋在勤劳国事的同时,不忘造福桑梓,惠及家乡。他建造高沙塘,有效防止了剡江水患。他兴办学校成立文聚会,对子弟入学免学费,有力促进家乡的教育事业。他关心乡亲父老身体健康,建造长寿医院。他建造老四房宗祠,资助筹建奉化孤儿院、养老院等敬祖睦宗事业。不愧是誉满乡里的历史名人。<br> 孙鹤皋旧居是仿洋式建筑;坐北朝南,重檐两层,顶层有阁楼双坡洋瓦屋面;青砖实砌墻,内部木结构,厅後有双折木扶梯上楼层,次间砌有壁炉,前有庭园,周砌围墻,大门开于东南角,进大门有隔墻,辟有二门。西侧有便门通外。 村里的窄巷,路面铺着河卵石,墙沿上长满了青苔和小草,路旁保留了晚清民国青砖黛瓦的建筑特色。精美的木雕和石雕,雕刻工艺精湛,图案栩栩如生,展现了当时工匠们的高超技艺。有的家门口还挂着红灯笼或插着鲜花,给村庄带来喜庆氛围。<br> 奉化人通常将过去大户人家的房子叫“阊门”,“阊”是通天气之意。据说,青云村有近百处阊门。我拍摄到的有德星聚阊门、三茂阊门、景兴阊门等。还有孙鹤皋故居、孙从周故居、孙从钦故居等。它们都已列入文物保护。<br> 景兴阊门 三茂阊门位于青云村青云路大茂弄11号,清晚期建筑、坐北朝南,占地1085平方米,前后三进,左右设厢房。门楼红石槛框额施素面堆塑五窗。第一进为前厅,两层,面阔三开间。第二进后堂两层,七开间。第三进偏屋,仅四间。现已列为奉化文物保护点。<br> 孙从钦 (1897-1983) 上世纪20年代初期,蒋介石带儿子蒋纬国从宁波坐船回乡,孙从钦曾给蒋纬国诊病,让蒋介石记心。 1925年4月,孙从钦受蒋介石之邀赴黄埔军校医院工作,直升至院长,授上校衔。<br> 这座孙氏民宅是民国期间建筑,坐北朝南,由一座面阔三间的两层正屋和一座偏屋组成,楼层有廊桥相通。 走进了一个充满古朴气息的院子。沿墙种了3株樟树和2盆苏铁,地面上还堆着刚从田里收获的油菜。 在古旧的楼梯角落里摆放着扶梯、竹箩、竹竿、三轮车、......,看到三轮车,仿佛出现了当年农民们运载货物,来回辛劳奔波的画面。几根竹竿,不由勾起儿时生活情景的回忆。太阳一出来,妇女们便忙着架起竹竿去晾晒衣物。<br> 走进一间破旧的灶房间。墙壁被烟熏得乌黑,地上散落着一些老照片和旧报纸。我弯下腰,小心翼翼地捡起这些泛黄甚至发霉的照片。显然这里已多年不使用,但照片上的人物面容和场景,记录了主人过去的生活和故事。<br> 村中的非遗广场上,见到大红纸上写着福来两个大字以及多彩非遗美好生活的图案。周围可见一些徽派式样的民宅。 据记载青云村有一千多年历史。唐朝时孙原甫来奉化选择此地居住,此后村里多数人家姓孙。从唐宋时代至清朝科举制度废除,青云村出了10多位进士。其中孙胜,先后中了浙江乡试举人和京城会试的进士,官府于孙胜故里树起“联步青云”牌坊,此白墙上的画面,生动叙述了进士传奇的故事。<br> 重建青雲橋碑記<br>据记载,青云桥在明永乐年间(公元一四〇三年至一四二四年)为孙氏世祖惟尧公所建。以木为梁,编棘作板,虽简,但从此解两岸渡舟之困。可惜,桥成而未有桥名。至明泓治丑年(公元一五〇五年)孙氏四世祖胜公科甲联登,官至刑部主事,朝廷旌表其政,于桥西北角建牌坊【联步青云】,于是桥以坊名:青云桥。清康熙甲午年八月(公元一七一四年)遭洪水冲塌。数年后在族中贤达如季助、季清等由康熙丁酉年(公元一七一七年)聚众筹资修建。后至清咸丰癸丑年(公元一八五三年)又遭洪水冲塌,又编辣作桥。于清同治乙丑年(公元一八七五年)在族中诸公召族人捐资重建成石桥。公元一九六三年再遭洪水冲塌再修建。今值新农村建设之机,承奉化市水利局及街道办鼎力支持下,历时数月,新建后的青云桥长21米,宽8.6米,耗资伍拾余万元。新建的青云桥见证了一个欣欣向荣的新青云。<br>青云村二委会 二〇一三年元月立 青云桥碑记不仅如实地记录了建桥的历史,更是当地村民前赴后继,永不停歇精神的生动写照。在离开古村落之际,笔者远眺绿水青山下的青雲橋,加深了对习主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内涵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