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从黄州回来,因读大量苏东坡诗文碑刻,更加喜欢苏东坡的书法作品。好在大多能在网上找到高清的影印版,临写非常方便。</p> <p class="ql-block"> 临窗而坐,我细品苏东坡的《归安丘园帖》,为其潇洒的书风所折服。当我读了隐藏于这件作品背后的故事之后更为震撼!终于解锁一个藏于心头的多年的疑问:为什么拥有超级艺术才华的苏东坡一生如此坎坷,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p> <p class="ql-block"> 一件艺术作品,如果背后还能讲出一些有趣的故事,其身价自然大增。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这样,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更是这样。只是这些作品早已拥有如雷贯耳的名声,而苏东坡的《归安丘园帖》,则知晓的人并不多。</p><p class="ql-block"> 这是苏东坡写给好友章惇的一封信。尽管章惇读信之后怒从心起,却知道这笔墨必为传世之宝,没有付之一炬,竟然将它完整保存下来。从上面那么多收藏印章可以看出,人们有多喜欢这件稀世珍品。</p> <p class="ql-block"> 苏轼与章惇年轻时都是一考天下知,先后考取进士,都在地方做官。两人才华横溢,相互倾慕,但性格各异。相较温和的苏轼,章惇则更加果敢决断,敢做敢为。</p><p class="ql-block">(苏东坡影视剧形象)</p> <p class="ql-block"> 一日,风和日丽,时任凤翔府判官的苏轼与在商洛担任县令的章惇同游仙游潭。仙游潭有一绝壁,深不见底,狭窄的两岸仅有一小木桥。章惇一时来了兴趣,提议到对岸绝壁上题字。苏轼早已胆颤心惊,不敢过桥。章惇却毫不畏惧,急步而过,用绳子绑于树上和腰间,爬上绝壁用浓墨书“章惇、苏轼来游”字样,微笑而返。苏轼拍章惇之背惊叹道:“子厚将来必能杀人。”章惇问道:“此话怎讲?”苏轼解释道:“能拼到连自己的性命不顾者,定能杀人!”章惇听后大笑。此传奇故事说明两人年轻时就结下深厚友谊,亦证明两人性格上有巨大差异。</p><p class="ql-block"> 至宋神宗元丰二年,章惇已官至翰林学士,苏轼却在地方任职。官职悬殊并未影响二人诗书往来。不久章惇被贬到湖州任职,赴任前章惇作数首诗寄给在密州任职的苏轼。诗中写道:他日扁舟约往来,共将诗酒狎樵渔。苏轼收到后作《和章七出守湖州二首》,诗云:早岁归休心共在,他年相见话偏长。这应该是古代文人挚友表达情感最优雅的方式,二人友谊之深厚令旁人羡慕。</p> <p class="ql-block"> 由于政见不同两人分属新旧党派,当时朝廷激烈的党争并没影响两人的友谊。当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打入监牢时,以宰相王珪为代表的一些人欲置苏轼于死地,拼命在皇帝面前列举苏轼的罪证。苏轼也确实在一些诗文中流露出对皇帝和时政的不满情绪,苏轼处于生死攸关之境。</p><p class="ql-block"> 此时章惇身居翰林学士高位,辩才极佳,极力向皇帝上书道:仁宗皇帝把苏轼视为国宝,现在却把“国宝”关进监狱,我怕后世说皇帝只喜欢拍马屁,听不得直言。</p><p class="ql-block">(章惇影视剧形象)</p> <p class="ql-block"> 宰相王珪却说:“苏轼曾写诗说‘世间惟有蛰龙知’,明明陛下是飞行在天的龙,他却不加礼敬,反而说蛰龙才了解他。”欲给苏轼按上“不臣”的罪名,治苏轼于死罪。章惇当皇帝之面反驳王珪道:“龙不是专门比喻皇帝的,臣子也有比喻为龙的。”宋神宗点头赞许道:“自古称龙者多了,如荀氏八龙,孔明卧龙,他们也不是皇帝。”</p><p class="ql-block"> 退朝后,章惇上前质问王珪:“你是想把苏轼满门抄斩吗?”王珪说道:“都是舒亶说的。”章惇怒道:“舒亶的口水你也要吃吗?”王珪被驳得哑口无言。</p><p class="ql-block">(影视剧照)</p> <p class="ql-block"> 当面向皇帝为苏轼开脱罪责,并质问当朝宰相,这时章惇是冒了极大风险的。好在宋太祖留下不得杀文人的祖训,加之隐退的宰相王安石不顾前嫌上书皇帝为苏轼求情:“安有盛世而杀才士乎?”苏轼才保留一命。如果是在明清两朝,苏轼早就人头落地了,哪里还有后面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呢?</p><p class="ql-block"> 章惇为苏轼免于治重罪而仗义执言,挺身而出,已是两肋插刀,拔刀相助了,对苏轼恩重如山。出狱后,苏轼被贬黄州,因是得罪皇帝的犯官,虽骨肉至亲,未肯有一字往来。只有章惇寄来的慰问信和治病的药。苏轼非常感激,写了《与章子厚书》的回信,表达感激之情。感叹章惇信中“存问甚厚,忧爱深切”,并盛赞章惇:子厚奇伟绝世,自是一代异人,至于功名将相,乃其余事。</p><p class="ql-block"> 故事读到此处,作为苏东坡的粉丝,不知有多感谢章惇,不然我们怎么有机会读到那千古绝唱的一词两赋呢?</p><p class="ql-block"> (苏东坡画像)</p> <p class="ql-block"> 俗话说风水轮流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苏轼在黄州四年,虽然生活极其困苦,因远离朝廷是非,反而过得轻松自在,写下名传千古的一词两赋,由苏轼转变为名贯古今的苏东坡。并在被贬黄州四年后迎来重大转机:宋神宗驾崩,年仅十岁的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政,革除王安石变法弊端,重新启用司马光等旧党人士。苏东坡火箭提升,八个月之内连升三次,达到一生官职最顶峰:翰林学士,知制诰,即皇帝的秘书,离宰相仅一步之遥。</p><p class="ql-block"> 而章惇却因苏东坡的弟弟苏辙上书《乞罢章惇知枢密院状》,被贬汝州,苏东坡与章惇瞬间换了个位。当时谁都知道苏氏两兄弟关系极好,苏辙的想法和做法苏东坡不可能不知道。在昔日好友危难之时,苏东坡并没有像章惇当年一样挺身而出、拔刀相助,去劝说苏辙放弃上书,或为章惇据理力争。而是上书《缴进沈起词头状》,为罢免章惇助了一臂之力。在二人一生的恩怨上苏东坡先输一着,欠下章惇一笔人情债。更要命的是在章惇被贬汝州心情极度郁闷时,苏东坡写了这样一封不合时宜的书信,无异于在二人友谊的伤口上撒了一把盐。也为自己晚年的惨景打下伏笔。</p><p class="ql-block">(章惇画像)</p> <p class="ql-block"> 苏东坡以幽默诙谐的口吻写这封信的本意是为了安慰朋友。虽是善意的,却大大刺激和激怒了章惇。</p><p class="ql-block"> 他在信中写道:“归安丘园,早岁共有此意,公独先获其渐,岂胜企羡。”其意是:年轻时咱俩都有隐居田园的梦想,没想到你先我一步实现了,可真让我羡慕呀。但是你世缘太深,恐怕不能真正放下。</p><p class="ql-block"> 可站在章惇的角度来读这封信,该是多大的挖苦和嘲讽。你兄弟二人合力将我赶出朝廷,现在又写这样一封信来安慰。对性格刚烈敢做敢为的章惇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苏东坡由此埋下的祸根,不知何时会发芽。</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苏东坡过了八年的好日子,虽然在朝廷过得不太舒坦,但是可以提出外出为官。他再次来到杭州,在西湖修筑苏堤,完成了在地方为官时的最佳杰作。</p><p class="ql-block"> 但世事难料,计划没变化快。随着哲宗长大,高太后知道他亲政后的变化。她在病中对身旁的大臣说:将来哲宗定会启用一批新党的大臣,趁我还在,你们都提前退隐吧。苏东坡是提前走的,他去了河北定州。</p><p class="ql-block"> 果然,章惇很快又当了宰相,他心中对苏家兄弟那团怒火终于燃烧了。</p><p class="ql-block"> 苏东坡的贬谪文书一道接一道,最终由定州贬到了岭南惠州,还故意刁难其不允许乘坐官船前往。由于苏东坡名气巨大,一路上各地官员粉丝众多,多以礼相待。章惇知道后皆予严惩,弄得各州郡官员避而远之,苏东坡一家只好沿途寻寺庙住宿。苏东坡到恵州后,得到知州詹范资助,很快这位官员被免。可见章惇对苏东坡盯得有多紧!</p><p class="ql-block"> 有了黄州四年的经历,苏轼变得心胸旷达,对党争的结果早有预料,对患难他亦能乐观地看待。他和当地人打成一片,在朋友的资助下,建了大房子,把家人都接过来居住。生活一天好过一天,他在诗中写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章惇读到苏东坡的《纵笔》: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心想你在岭南过得还挺开心的,那就把你贬得更远一些!章惇的报复来得更猛烈了,苏东坡又被贬到了海南儋州,苏辙被贬到了雷州,让兄弟两人隔海相望。可见章惇报复苏东坡的手段没有最狠,只有更狠。</p><p class="ql-block"> 此时苏东坡已经60多岁了,要乘小木船渡海,知道此去凶多吉少,便把家人留下,让小儿子陪他去海南。</p><p class="ql-block"> 后世无数崇拜苏东坡的人都为其凄惨的晚年扼腕叹息。如果知道苏东坡后半生的苦难都是章惇一人所为,不知有多少人会隔空将匕首愤怒的投向章惇。</p> <p class="ql-block"> 北宋的君王变得太快了,哲宗很快驾崩,徽宗执政。苏东坡再次被召回朝廷重用,复任朝奉郎,开始了他的北归之路。而章惇又被贬到雷州,这样的结局真是太戏剧化了。这时有传闻苏东坡有可能当宰相,章惇及家人极为恐慌,预感到苏东坡可能不会放过自己。</p><p class="ql-block"> 章惇派四子章援前来向苏东坡求情,章援是苏东坡的门生,当年苏东坡主考时,将章援列为第一。这时苏东坡的身体很差,闭门不见客。章援知道家父与苏东坡的恩怨,便写信问候老师,同时请求老师放过家父及家人。苏东坡带病回信:我跟你爸四十多年的交情了,虽然中间有点小矛盾,但是友谊还在。过去的事情,就让他过去吧,你也不要放在心上。</p><p class="ql-block"> 没过几天,苏东坡又给岭南的章惇写信慰问,寄送《养生论》和药方,就像当年章惇给被贬黄州的苏轼写信慰问寄药一样。</p><p class="ql-block"> 此刻的章惇已是一个67岁的老头,身处蛮荒之地,举目无亲,收到苏东坡寄来的信件和药物,是否会有苏轼在被贬黄州时的感激之情?虽然苏东坡此前没有如他所愿,心怀报恩之心为他打报不平,但这几年他对苏东坡的报复出手之重,打击之狠,在出尽心中的恶气的同时,又欠下苏东坡一笔难以尝还的恶债!</p><p class="ql-block"> 也许只有到这个时候苏东坡才意识到,坎坷的后半生正是自己亲手酿造的一杯苦酒。自己欠章惇巨大的人情,只有用这样的方式才能还掉。此刻宽容大度的苏东坡,是真正的一笑泯恩仇!而心力憔悴的章惇,可能第一次感悟到射向仇敌的利箭,最后有可能会射中自己。也许上天怜惜两位天才人物犯的错,没有安排他们再次相逢把酒言欢,而是惩罚他们分别面壁思过,以警示后人。</p><p class="ql-block"> 一个多月后,苏东坡病逝常州。四年之后,章惇死于贬所湖州。一对拥有超级智慧同样也会犯凡人过错的相亲相杀的兄弟,在宋史上留下后人难以评说的故事,藏于这样一幅精美的书法作品之后,怎不令人感慨万千!</p> <p class="ql-block"> 在临写三遍《归安丘园帖》后,顿觉此帖笔笔有故事,字字重千斤。我掩卷沉思,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苏东坡也不例外。回顾苏东坡的一生,我不禁感叹道:东坡日出西坡雨!当我们面对艺术家苏东坡时,总如当阳东坡,阳光灿烂,彩霞满天。无论何时何地读其诗词、赏其文赋、品其书画,都会拍案叫绝,为之惊叹!世上竟有如此奇才!短短几行文字,就能穿越千年,让人即刻心潮起伏,胸怀激荡。这是由其盖世才华决定的,无人可企及,无事可阻挡。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性。</p> <p class="ql-block"> 而我们谈论官员苏轼时,却总如阴雨西坡,乌云滚滚,荆棘密布。总有那么多不合时宜,总有那么多不受待见,总有那么多遭人妒恨。以至于他被一贬再贬,直到被贬到天涯海角。这与北宋朝廷君王更替频繁新旧党争激烈有关,也与苏东坡的性格缺陷有关,苏东坡不是完人,他在为人处事方面有做得不好的一面。对此,凡人无可奈何,旁人爱莫能助。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苏东坡的性格能改吗?他性格狂放不羁,改不了。苏轼调任湖州知府时,上书《湖州谢上表》,这样一篇向宋神宗道谢的文书中居然被人找出对皇帝不敬之言,在乌台诗案中差点丢了性命。苏东坡自知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一辈子吃亏在嘴上在笔下。看不惯的要说,不满意的要写,正如他所说,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本性难改,于是在黄州写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写下“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名句。任由命运何种安排,老夫此生已如此了!</p><p class="ql-block"> 试想如果苏东坡是一事事皆可周全、人人都可顾到的万全圆滑之人,以其才华写一些让皇帝和身边的大臣开心的诗文不是小菜一碟吗?如果苏东坡是这样的人,就会常居庙堂之高,每日山珍海味,身边妻妾成群,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每日写着皇帝任命官员的诰书,在皇帝耳边唱着肉麻的赞歌,他能写出《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那样的千古绝唱吗?不能,绝对不能。苏东坡之所以成为苏东坡,是由其绝世才华决定的,也是其性格缺陷和一肚子的不合时宜决定的!</p><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我推窗眺望,屋旁一小山坡,日出则全阳,雨落则皆阴。你能在这样的小山坡上看到东坡日出西坡雨的景象吗?只有像喜马拉雅这样巨大无比的山脉,才有可能出现东坡日出西坡雨的壮观景象!西坡下再大的雨也难掩东坡日出的万丈光芒!</p><p class="ql-block"> 苏东坡就是这样的高山,唯有他配拥有东坡日出西坡雨的壮丽人生。</p> <p class="ql-block">文字:戴奇林</p><p class="ql-block">摄影:戴奇林</p><p class="ql-block">书法:戴奇林</p><p class="ql-block">戴奇林: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常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曾在《诗刊》、《人民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诗歌三百多篇,出版诗集《想念家园》获丁玲文学奖。教育专著《好父母是学出来的》新华社出版社出版,入选《父母必读的50本书》。《成长可以很快乐》新华社出版社出版,获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推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