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孙吴姓氏源流、宗亲家谱及发展概况

微风细雨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三国孙吴姓氏源流</b></p><p class="ql-block">一世,乐安孙姓始祖书公,字子占,生于公元前588年,卒于公元前524年,齐国大夫。齐景公时,因伐莒有功,封为系子,改姓孙。食采乐安,今山东广饶。家宅在山东兖州府曲阜县白塔村。生子:憑(凭píng)、骏。</p><p class="ql-block">二世,憑(凭)公,字起宗(信瑞),为齐将。生子武。骏公,不详。</p><p class="ql-block">三世,武公,字长卿,生于公元前546年,即周灵王二十五年甲寅五月初五午时,卒于公元前506年,即周敬王十四年八月中秋。葬江苏吴县东门外(据《越绝书》载)。武公十七岁拜师。公元前517年投奔南方吴国。带兵西破强楚,北威齐、鲁,战功赫赫,受封食采“富春”,今浙江富阳。著《孙子兵法》十三篇。生三子:驰、明、敌。</p><p class="ql-block">四世,驰,不详。明公,字景浩。为兵部司马中书令。以父功食邑于富春,定居富春(今浙江富阳),是富春始迁祖。生两子:顺、显。敌,不详。</p><p class="ql-block">五世,顺公,仕周为大廷尉。生子机。显,不详。</p><p class="ql-block">六世,机公,生六子:智、敏、英、操、俊、贤。其中四子操英武俊杰,有将门之风,被燕王看中招为驸马。</p><p class="ql-block">七世,操公,官拜大司徒。战国时期,公元前378年,在阿、鄄(即今鲁西南东阿和鄄城一带)之间,娶燕丹氏,生二子:膑、服。</p><p class="ql-block">八世,膑公,原名伯灵,字加谋,居山东鄄城。生于公元前378年,卒于公元前302年。齐国军师。膑公十八岁拜鬼谷子为师习兵法,后助齐国取代魏国成为中原霸主。娶苏氏,生子胜。服,不详。</p><p class="ql-block">九世,胜公,字国辅,为秦将。生子盖。</p><p class="ql-block">十世,盖公,字道光。为汉中太守。生子知。</p><p class="ql-block">十一世,知公,字万方,封武信君,生子念(一说愈)。</p><p class="ql-block">十二世,念公(一说愈公),字甚然,封御书尚书。生二子:丰、益。</p><p class="ql-block">十三世,丰,不详。益公,字玄器,为秦东吴侯。娶饶氏,生子卿。</p><p class="ql-block">十四世,卿公,字伯商(伯高),为汉文帝侍中。娶俞氏,生子憑(音píng,同“凭”)。</p><p class="ql-block">十五世,憑(凭)公,又名洪,字景纯,为汉武帝大将军。娶上官氏,生二子:届(界)、询。</p> <p class="ql-block">十六世,届,不详。</p><p class="ql-block">询公,字会宗(会定)。汉宣帝安定太守。娶拓跋氏,生二子:鸾、骐。</p><p class="ql-block">十七世,鸾公,生爰居。</p><p class="ql-block">骐公,字士龙,为汉平帝太守令(安邑令)。生二子:通、夐(音xiòng,一说琼)。</p><p class="ql-block">十八世,爰居公,生福。</p><p class="ql-block">通公,子孙世居清河(今河北清河西)。后魏有清河太守灵怀。灵怀曾孙茂道,初名处约,字历道,相唐高宗。</p><p class="ql-block">夐公(一说琼公),字子远,为东汉天水太守,徙居青州(今山东临淄)。娶田氏,生子厚。</p><p class="ql-block">十九世,福公,太原大守,太原堂始祖。遇赤眉起义,遂迁居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p><p class="ql-block">厚公,字仲殷(重殷),为汉章帝大将军。娶凌氏,生子瑶。</p><p class="ql-block">廾世,瑶公,字良玉,为汉殇帝中郎将。娶俞氏,生子邃。</p><p class="ql-block">廾一世,邃公,字伯渊,为汉顺帝清河太守。娶穆氏,生子二:倏(shū)、鲂。</p><p class="ql-block">廾二世,倏公,字士彦,为汉贤帝洛阳令。生子国。鲂,不详。</p><p class="ql-block">廾三世,国公,字元明,为汉恒帝尚书郎。娶周氏,生子三:耽、勃、勔。</p><p class="ql-block">廾四世,耽公,字玄志(元志),为汉灵帝汉阳太守。娶陈氏,生钟(东吴孙坚之父,孙权之祖父)。又娶冯氏,生旃(zhān)。勃,不详。勔,不详。</p><p class="ql-block">廾五世,钟公,生三子:长子孙羌(qiāng)、次子孙坚、三子孙静。</p><p class="ql-block">旃公,字子元,为太原太守,生二子:炎、历。</p><p class="ql-block">廾六世,羌公,字圣台,与其妻皆早亡。生二子:孙贲(bēn)、孙辅。</p><p class="ql-block">坚公,生四子:策、权、翊、匡。</p><p class="ql-block">静公,字幼台,孙策起兵攻打会稽(kuài jī)时,孙静献策助其拿下会稽,后因不愿外出为官,就镇守家乡,59岁死于家乡。生五子:孙暠(hào)、孙瑜、孙皎、孙奂、孙谦。</p><p class="ql-block">炎公,字叔然,东洲大儒。著《周易春秋例》,为《毛诗》、《礼记》、《春秋三传》、《国语》、《尔雅》和《尚书》作过注,所著《尔雅音义》首创反切。夫人邵氏乏,以匡承嗣。</p><p class="ql-block">历公,不详。</p><p class="ql-block">廾七世,策公,字伯符,孙坚长子,人称小霸王,短短三四年时间一统江东,为孙吴立国奠定了基业。后遭许贡门客刺杀身亡,时年二十六岁。生一子三女:子孙绍,封吴侯后改封上虞侯。三女分别嫁与顾邵,陆逊,朱纪。</p><p class="ql-block">权公,字仲谋,孙坚次子,为吴大帝。生登、虑、和、霸、奋、休、亮七子,鲁班、鲁育、刘公主、滕公主四女。</p><p class="ql-block">翊公,字叔弼,孙坚三子,性格暴躁,领丹杨太守。被边鸿刺杀。生有一子:孙松,都乡侯。</p><p class="ql-block">匡公,字季佐,孙坚四子,为保宁侯。匡承嗣炎。夫人系曹操侄女,生子倰(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三国孙吴宗亲家谱</b></p><p class="ql-block">孙吴,三国势力之一,孙权建立的政权。孙吴是三国之中历时最久的国家,共历经四帝。今天便来梳理下孙氏宗亲。</p><p class="ql-block">孙坚自称是春秋时孙武之后,据《富春孙氏宗谱》记为:“富春孙氏自春秋之子明封富春侯始,约传二十三世至锺,以家贫种瓜孝母闻,故地名瓜丘,而锺孙权贵为吴帝”。由此可知孙坚当为孙武之后。</p><p class="ql-block">孙钟:孙坚之父,东汉末年,避祸于富春江畔的阳平山,以种瓜为业。生三子:长子孙羌(qiāng)、次子孙坚、三子孙静。</p><p class="ql-block">孙羌:字圣台,与其妻皆早亡,生有两子:孙贲(bēn)、孙辅。</p><p class="ql-block">孙坚:字文台,东汉末年群雄之一,初为县吏,后因多次讨伐盗贼升为县丞,黄巾之乱升为别部司马,后孙坚势力壮大,与袁术联合,袁术为其上表请封破虏将军,“孙破虏”之名由此而来。后在讨伐刘表之时,为黄祖暗箭所伤而亡。被追谥(shì)为武烈皇帝。</p><p class="ql-block">孙静:字幼台,孙策起兵攻打会稽(kuài jī)时,孙静献策助其拿下会稽,后因不愿外出为官,就镇守家乡,59岁死于家乡,生有五子:孙暠(hào)、孙瑜、孙皎、孙奂、孙谦。</p><p class="ql-block">孙羌子孙</p><p class="ql-block">孙贲:字伯阳,孙羌长子,早年随孙坚征战四方,后孙坚阵亡,扶柩而回,依附袁术。袁术僭越称帝,便抛妻弃子回了江南,后投奔孙策,与孙策征战四方,封都亭侯,官至征虏将军,豫章太守。生四子一女:孙邻(继承其爵位,都乡侯,官至威远将军。生有六子:孙苗,袭封都乡侯。孙旅,孙苗弟。孙述,官至武昌督,平荆州事。孙震,官至无难督,晋灭吴之战,与张悌一同战死。孙谐,官至城门校尉。孙歆,官至乐乡督,被周旨所杀。)、孙安、孙熙、孙绩、女孙氏(嫁与曹彰)。</p><p class="ql-block">孙辅:字国仪,孙羌次子,由其兄孙贲抚养长大,与孙策四处征战,因功升任平南将军,交州刺史。后因与曹操暗中往来被告发,被孙权囚禁,数年后去世。生有四子:孙兴、孙昭、孙伟、孙昕。</p> <p class="ql-block">孙静子孙</p><p class="ql-block">孙暠:孙静长子,曾在孙策遇刺身亡后欲夺权,在虞翻的劝说下退走,后无生平记载。生三子:长子孙绰,安民都尉,有子孙綝(东吴权臣,接堂兄孙峻之权,残忍好杀,废孙亮帝位而改立孙休,后被孙休定计捕杀,族谱除名)。次子孙超,偏将军。三子孙恭,散骑侍郎,有子孙峻(东吴权臣,在除去诸葛恪后开始执掌朝政,与孙鲁班弄权大肆杀害宗亲异己,后在伐魏途中病亡。也被族谱除名)。</p><p class="ql-block">孙瑜:字仲异,孙静次子,随孙权,周瑜征战四方,官至奋威将军,丹杨太守,孙瑜善于安抚士兵,得士兵拥戴和喜爱。孙瑜喜读典籍,并于东吴设立学馆传授知识。卒年三十九,生有五子:孙弥、孙熙、孙耀、孙曼(官至将军,封侯)、孙纮。</p><p class="ql-block">孙皎:字叔朗,孙静三子,为人乐善好施,随吕蒙平定荆州,官至都护征虏将军。生有五子:长子孙胤,丹阳侯。次子孙晞,因其兄孙胤亡故而无后袭封丹阳侯,后来获罪自杀,封国撤销。三子孙咨,侯爵,羽林督,256年被滕胤杀害。四子孙弥,侯爵。五子孙仪,侯爵,无难督,255年因密谋诛杀孙峻事败而被杀。</p><p class="ql-block">孙奂:字季明,孙静四子,不善言语却能干,其兄孙皎去世后统领其部。随孙权讨伐江夏,升任扬威将军,沙羡侯。四十岁去世,生三子二女:长子孙承,昭武中郎将,袭爵。次子孙壹,因畏惧被孙綝诛杀而降魏,封吴侯,后遭属下杀害。三子孙封,因卷入滕胤(yìn)、吕据事件而自杀。二女孙氏分别嫁与滕胤、吕据。</p><p class="ql-block">孙谦:孙静五子,史书无记载。</p> <p class="ql-block">孙坚妻妾与子</p><p class="ql-block">吴夫人:孙坚之妻,武烈皇后。孙权年少继位时,曾帮助孙权处理政事,生有四子一女:长子孙策,次子孙权,三子孙翊(yì),四子孙匡,女孙氏无记载。</p><p class="ql-block">丁氏:孙坚之妾,孙朗之母。</p><p class="ql-block">吴景:吴夫人之弟,孙坚小舅子,孙坚战死后依附袁术,袁术僭(jiàn)越称帝时回归孙策,官至扬武将军,死于任上。生二子:长子吴奋,封新亭侯。次子吴祺,封都亭侯。</p><p class="ql-block">孙策:字伯符,孙坚长子,人称小霸王,为人豁达,善于用人,深受士卒爱戴,短短三四年时间一统江东,占据扬州大部分地区,为孙吴立国奠定了基业。后遭许贡门客刺杀身亡,时年二十六岁。生一子三女:子孙绍,封吴侯后改封上虞侯;三女分别嫁与顾邵,陆逊,朱纪。</p><p class="ql-block">孙权:字仲谋,孙坚次子,吴大帝,吴国政权建立者。孙权十九岁继位执掌江东。振兴江东经济,联刘抗曹,平定荆州,夷陵之战大败刘备并曾派兵入驻琉球。孙权晚年颇为多疑,导致储位不稳,引起党争,为吴国的灭亡埋下了导火线。孙权于71岁病亡。</p><p class="ql-block">孙翊:字叔弼,孙坚三子,性格暴躁,领丹杨太守。被边鸿刺杀。生有一子:孙松,都乡侯。</p><p class="ql-block">孙匡:字季佐,孙坚四子,曾继承其父爵位,后朝廷下旨将爵位赐给孙策,孙匡早卒。孙匡承嗣炎,生有一子:孙泰,官至长水校尉。</p><p class="ql-block">孙朗:孙坚庶子,别名孙仁,因过被孙权改族为其母族丁氏,终生囚禁。</p><p class="ql-block">孙坚至少还有3个记录在册的女儿,分别嫁与弘咨,陈氏,刘备。</p> <p class="ql-block">孙权妻妾与子孙</p><p class="ql-block">谢夫人:孙权第一位妻子,早亡。</p><p class="ql-block">徐夫人:孙登养母,后被孙权废黜。</p><p class="ql-block">潘夫人:孙亮之母,孙亮被立为太子时,潘夫人被册立为皇后,后遭刺杀身亡。</p><p class="ql-block">步练师:孙权宠妃,生有孙鲁班,孙鲁育。死后被追封为皇后。</p><p class="ql-block">大王夫人:大懿(yì)皇后,孙权宠妃,生子孙和。</p><p class="ql-block">小王夫人:敬怀皇后,生子孙休,早亡。</p><p class="ql-block">袁夫人:袁术之女,袁术败亡后被抓,后入吴宫纳为夫人。</p><p class="ql-block">赵夫人:赵达之妹,孙权嫔妃,善于织锦,刺绣等手工活。</p><p class="ql-block">谢姬:孙霸母。</p><p class="ql-block">仲姬:孙奋母。</p><p class="ql-block">孙登:字子高,孙权长子,因生母地位低贱,让徐夫人为其养母,后被立为太子。孙登礼贤下士,对时政多有建言,三十三岁亡故,追谥为宣太子。有子:孙璠、孙英(因谋诛孙峻事败自杀)、孙希。</p><p class="ql-block">孙虑:字子智,孙权次子,生母不详,封建昌侯,镇军大将军,二十岁亡故。</p><p class="ql-block">孙和:字子孝,孙权三子,母王夫人,公元242年被立为太子,后因孙霸和孙鲁班的诬陷被废为南阳王。孙亮在位时被权臣孙峻赐死。追谥文皇帝。</p><p class="ql-block">孙霸:字子威,孙权四子,封鲁王,因争储位陷害太子被孙权赐死。</p><p class="ql-block">孙奋:字子扬,孙权五子,封齐王,后因罪降为庶民,后复为章安侯,因流言被孙皓所杀并灭族。</p><p class="ql-block">孙休:字子烈,孙权六子,吴国第三位皇帝,史称吴景帝,孙亮被废后,孙綝迎立孙休为帝,后孙休设计诛杀孙綝。孙休好文,在位期间颁布良策,使吴国经济复苏,三十岁便亡故。</p><p class="ql-block">孙亮:字子明,孙权七子,吴国第二位皇帝,史称吴废帝。十岁继位,后被权臣孙綝废为会稽王,又降为候官侯,迁往封地时自杀。</p><p class="ql-block">孙鲁班:字大虎,母为步夫人,初嫁周瑜之子周循为妻,后嫁全琮,人称全公主,因拥立孙亮为帝之功,权倾朝野,与孙峻合谋排除异己,杀害宗亲。后因谋划诛杀孙綝事泄,被孙綝流放。</p><p class="ql-block">孙鲁育:字小虎,孙鲁班之妹,初嫁与朱据,人称朱公主,后嫁刘纂,因其姐全公主的诬陷被杀。</p><p class="ql-block">刘公主:孙权女,母不详,嫁与刘纂,后早亡。</p><p class="ql-block">滕公主:孙权女,母不详,嫁与滕胤。</p><p class="ql-block">凌烈、凌封: 凌统之子,凌统早亡,两人被孙权收为养子。</p><p class="ql-block">孙皓:字元宗,孙权之孙,废太子孙和之子,三国时吴国末代皇帝,史称吴末帝。孙皓刚继位多行仁政,后沉迷酒色,残暴嗜杀。统治时期非常昏暗。后吴被晋所灭,孙皓被封归命侯,死于洛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孙吴孙姓的发展概况</b></p><p class="ql-block"> 孙姓人物从什么时候开始移居日本已不可考,但最迟不晚于南北朝时期。日本弘仁六年(815年),朝廷下令仿唐代《氏族志》体裁编纂的《新撰姓氏录》中记载:身侠村主一族“出于吴孙权男高”。孙权长子孙登,字子高,其后裔辗转东徙,在日本改姓身侠。身侠,一作“牟佐”,是大和国高市郡的地名,孙登后裔移居日本后,取地名为姓。见于日本史籍的有身侠村主青、牟佐村主相模等。身侠村主青为雄略天皇时人,从其中国式的单名“青”字推测,当是孙登一族中早期东渡的移民。因他会说吴语,又善文笔,所以多次出使吴地,在日本与南朝的交往中起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孙权三子孙和公元242年被立为太子,后因孙霸和孙鲁班的诬陷被废为南阳王。其长子孙皓曾立为帝,但昏暴至极,为晋所灭。孙皓降晋后,西晋皇帝司马昭没有将其处死,而是将其全家迁至都城洛阳看管,并封其为归命侯,其太子孙瑾被授中郎官职,其他诸子为郎中。五年后,孙皓死在洛阳,其后人仍定居于洛阳,后成为孙氏在洛阳的富春支派。</p><p class="ql-block"> 孙权第四子孙霸,曾被封为鲁王,因与太子孙和争庞,后被赐死。孙霸有二子:孙基、孙壹,孙亮在位时,曾被封侯。孙皓即位,削去基、壹的爵位,与祖母谢姬迁居会稽。</p><p class="ql-block"> 孙权第五子孙奋封为齐王,居武昌。孙权死后,孙奋被迁南昌,后又往芜湖、章安县(今浙江临海县东南),封为章安侯。孙皓即位,诛孙奋及其五子。孙奋基本上没有后代传下。</p><p class="ql-block"> 孙权第六子孙休,字子烈(235-264),孙权封其为琅邪王,居虎林(今安徽贵池县西)。永安元年(258年),孙休即位,为吴景帝,在位7年,病死,终年30岁。葬于宣陵(今江苏省南京市旧城东13公里处)。娶朱氏,生子四:豫章王,汝南王,梁王,陈王。孙休长子与次子被孙皓所杀,三子与四子及其后代仍生活在江南。孙髡,字迄,孙休长子。立为太子。后封豫章王。娶王氏,生子二:衿,袍。其后裔主要分布在长江沿岸的江苏、江西、湖北、安微等地。</p> <p class="ql-block">  吴太平元年(256年),孙权堂弟孙奂(静之子)之子孙壹率部曲千余口及其家人避祸奔魏,被封为车骑将军、吴侯。建衡二年(270年),孙权弟孙匡之孙孙秀,带家人及亲兵数百人奔晋,被封为骠骑将军、会稽公。天玺元年(276年),孙韶之子骠骑将军孙楷,也带家属及亲兵数百人归晋,被作为车骑将军,封丹阳侯。可见东吴孙氏在后期,因政治原因而北迁者还不少。</p><p class="ql-block"> 孙权的堂兄孙贲(羌长子)、孙辅(羌次子)、孙皎(静之子),以及族人孙河等家族后来大都居住在长江以南的各地,后成为富春孙氏在江南各地分支的始祖。</p><p class="ql-block"> 建安四年(199年),孙策在打下豫章郡(今江西省)后,又分设庐陵郡(今江西吉水县东北),而任堂兄孙贲为豫章(郡治今南昌)太守,孙贲之弟孙辅为庐陵太守。孙贲在官11年卒,儿子孙邻嗣位。孙邻9岁就代领豫章,在郡20年才召回武昌。估计有后人生活在江西、湖北等地。</p><p class="ql-block"> 建安九年(204年),孙权的堂兄孙瑜(静之子),领丹阳郡(治今安徽宣城)太守,至建安二十年(215年)卒。孙瑜有五子:孙弥、孙熙、孙耀、孙曼、孙𬘭,孙曼官至将军,封侯。其后人估计有生活在安徽南部地区的。</p><p class="ql-block"> 孙瑜弟弟孙皎,《三国志·吴书·宗室传》载:因战功“赐沙羡、云杜、南新市、竟陵为奉邑,自置长吏。”该地在今湖北武昌西面的金口、京山县、潜江县一带。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皎死后,其弟孙奂代统其众,以扬武中郎将领江夏太守,郡治沙羡。嘉禾三年(234年)孙奂去世,其子孙承嗣位,以昭武中郎将领郡。赤乌六年(243年)孙承过世,以其弟孙壹袭位为将,至太平元年(256年)避祸奔魏。孙皎、孙奂家族在湖北生活的时间也是数十年。</p><p class="ql-block"> 还有官拜威寇中郎将,领庐江太守,镇守皖城(今安徽潜山县)的孙河,也是吴郡人,本姓俞,因作战勇敢,深得孙坚、孙策宠爱而赐姓孙,且列入富春孙氏族谱,后拜将军,屯守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孙河有四子:长子孙助,官任曲阿(今江苏丹阳县)长;次子孙谊,任海盐(今浙江平湖县乍浦)长;第三子孙桓,最为出色,以功拜建武将军,封丹徒侯,驻军牛渚(今安徽当涂县西北);少子孙俊,为定武中郎将,驻军薄落(今地名不详)。其侄子孙韶,亦少年从军,先挂妾伯父之任,缮治京口,后为广陵(今江苏扬州以北)太守,为这边将数十年,忠心耿耿。赤乌四年(241年)孙韶去世,其次子孙小越嗣位,官至右将军。其第五子孙恢为武陵(今湖南常德市)太守。这一家族后来的分布面还相当分散。</p> <p class="ql-block">  富阳作为孙权家乡,其孙姓一直是当地大姓,其中主要有龙门、瓜邱、甑山、王洲五堡、惠爱、仪风双溪等孙姓富阳支派,这些支派所尊的开派先人均是两宋时期的孙氏族人,都是三国孙权家族的后代。</p><p class="ql-block"> 龙门支派是富阳孙姓中最大的一支,尊南唐处士孙劻(908-977年)为始祖。据《龙门孙宗谱》载:孙劻,三国吴大帝权之十九世孙,在宋朝为官,官至奉议大夫。其子孙就尊其为先祖。后裔有迁居暨阳(今浙江省诸暨市)。</p><p class="ql-block"> 甑山与瓜邱支派尊宋代的孙玉为先祖。据《富春甑山坞孙氏宗谱》与《瓜邱孙氏续修族谱》载,先祖孙玉,系富春孙氏后裔,世居洋涨(今浙江省富阳市场口镇王洲),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游爱甑山山水之美,遂迁居这里。</p><p class="ql-block"> 王洲五堡支派尊宋代的孙士为先祖。据《富春王洲孙氏宗谱》载:孙士与孙玉是兄弟。</p><p class="ql-block"> 惠爱支派尊宋代的孙继一为始祖。据《富春惠爱孙氏宗谱》载:孙继一为富春孙氏后裔、南唐处士孙劻的六世孙。</p><p class="ql-block"> 仪风双溪支派以宋代孙展为先祖。据《富春仪风双溪孙氏宗谱》载,孙展为孙钟三十一代孙。</p><p class="ql-block"> 浙江诸暨孙姓多是源出孙劻支派,尊宋代的孙瑾为本支始祖,其后世子孙多分迁于今诸暨市内</p><p class="ql-block"> 《暨阳石佛孙氏宗谱》尊宋代的孙瑾为本支始祖。孙瑾,字伯奇,号国宝,仕宋为承事郎,暨阳教谕,世为富春人龙门人。宋治平二年(1065年)由龙门迁居暨阳之开元,子孙绵绵。其后世子孙多分迁于今诸暨市内。其他孙瑾族人支派家谱有《暨阳龙山孙氏续谱》(尊孙彦实为本支始祖)、《暨阳北关孙氏宗谱》(尊明代孙铨为本支始祖 《暨阳萍溪孙氏族谱》(同石佛)。</p> <p class="ql-block">  浙江义乌、东阳孙氏源出富春东吴吴大帝孙权,其中义乌主要有高岭孙训支派、孙瑞支派、孙沆钱塘支派等;东阳有孙勾芒支派。这其中以义乌孙训高岭支派子孙繁多,迁移较广。</p><p class="ql-block"> 《义乌高岭孙氏宗谱》尊孙训(908-979)为本支始祖。孙训,字言直,号道岩,系孙钟之二十二世孙,自严州(相当于今天浙江省建德、淳安、桐庐三县地)游山玩水,见义乌民淳土沃,遂迁居义乌高岭。后裔分迁地有温州府之永嘉、绍兴府紫金街、湖州之德清县、诸暨、杭州及崇明等地。</p><p class="ql-block"> 其家谱记世系如下:钟——坚——权——和——皓——辂——永宁——绰——钉——滔——杉——炯——咸——晟——仁——朴媚——忠——饮——清——积——奭——训(义乌高岭始祖)一-梦弼、梦观——(上接梦弼)瑞——祖良——楞——经——濂——宽——良——福——俭——遂——勤——慎——德鸿。</p><p class="ql-block"> 《义乌孙氏宗谱》尊宋代的孙瑞为本支始祖,谱称为东吴大帝孙权之三十世孙。宁初,孙瑞五世祖孙芳由会稽徙婺州(今浙江省金华市)永康古山。传至孙瑞,于皇佑三年(1051年)由永康古山迁居至义乌缙云乡,子孙遂尊为义乌始祖。</p><p class="ql-block"> 《义乌钱墉孙氏》尊孙沆(1188-1242年)为始祖,其五世祖为孙启元,居临海,至孙沆时始迁居东阳,再迁至义乌钱塘。</p><p class="ql-block"> 《东阳忠孝世家孙氏族谱》载,孙勾芒,为富春孙氏后裔。宋初,与长兄孙勾兵析居,慕东阳许孝子之风,由天台之临海迁婺州东阳永宁乡孝顺里。六世孙琛之后,内分三派:孙琛长子孙邦实,迁居东山下,后嗣尊为东山派之祖;次子孙邦吉,迁居本县之十六都,后裔尊为上塘派之祖;三子孙邦材,守田畈,后嗣尊为田畈派之祖。</p><p class="ql-block"> 《北渡孙氏族谱》尊宋代的孙暹为本支始祖。孙暹,字文莘,行季三,宋理宗朝进士,授国子学录。先祖孙越,光州固始人,为避朱涨之乱,徙家福州长溪。四传至孙功辈,为唐浙东统兵防御大元帅,唐僖宗朝时征讨袁三郎,以疾终。其子十二统领孙得遇追录父迹,驾舟浮海,卜宅于宁海(今天浙江宁海)石屏山樟树头。又传至孙暹,人鄞北渡陈氏,遂迁北渡,自后子姓日繁,分迁余姚、海宁、宁波等到地,子孙新区为孙暹为北渡始祖。</p> <p class="ql-block">  常州《武进礼嘉孙第桥孙氏族谱》(燕贻堂藏版)载,该谱是宋代吏部、户部尚书孙觌的家谱。孙觌(1081—1169),字仲益,宋代晋陵人,大观三年(1109)进士,历官翰林学士、吏部尚书、户部尚书,靖康之变,专附和议,后贬岭外,归后循例提举鸿庆宫。以诗文名世,与汪藻、洪迈、周必大齐名。幼聪,苏轼来常借寓其家,觌5岁,已读书,轼出上联试之:“衡门稚子器”,觌应声对曰:“翰苑先生绵绣肠”。苏轼见其才思敏捷,谓然叹道“真与器也”,乃为之取名“觌”。事见《常州府志》。其著作《鸿庆居士集》等编入《常州先哲遗书》。</p><p class="ql-block"> 孙觌先世居金陵,孙觌晚年曾谪贬象郡(今广西崇左县),流寓10年,归居太湖马迹山,后又居武进西徐里,即今礼嘉住基上村。卒后葬于武进走马塘姜家头(今政平禹城)。谱中记述孙觌曾祖孙顼(字乐善)为迁常一世祖,孙觌为迁常第四世。孙顼生五子,长应龙、次应祥、三应期、四应奎居于武进严庄,另有谱牒记载。五子应时,生一子孙治,治生三子,长子孙观因官徙居河南,后世无考。三子孙岘,徙居山东。唯次子孙觌居于常州郡南孙第桥(今属礼嘉)。觌又生三子,长子琮为前房分祖;次子珀为中房分祖;三子璠为后房分祖。后世分迁数十处。其中前分迁居有:第十九世蘅迁居礼嘉桥,芹、藻同迁南大河。第十四世际泰、际玉,第十五世澄、世允迁居天黄荡(今名天皇堂)。振声迁汤家弄,时鑫迁居尖上村,时溶迁居后埸村,左溪、齐直迁居居巷。第二十二世国珍迁居邵圩。中分迁居有:第十三世履端迁居杨桥。第十九世一茗、一龙同迁土山村,云程迁居东占桥。第二十六世富艺迁居运村谭庄,敬川迁居南宅塘桥。后分迁居有:第十三世迁居马口村(今洛阳孙家头),达尊迁居后埸村。第十九世一良迁薛庄岸,钦、钺迁居洛阳孙家头。第22世廷辅迁居坂上前家村,瑞坤迁居周水桥。此族孙姓迁常已达980年,子孙繁茂,瓜绵椒衍,至今已衍为三十六世,约有族人4000余人,近现代有许多族人迁居海内外,迁居常州市区者尤多。</p><p class="ql-block"> 其世系如下:孙书(乐安孙氏始祖)——凭——武——明——顺——机——操——膑(8世)……耽(24世)——钟——坚——权——休(28世)……潭(47世,世居金陵)——讽(48世)——顼(乐善公,49世,生应龙、应祥、应期、应奎、应时五子,宋初自金陵徙居武进。)——50世:长应龙、次应祥、三应期、四应奎居于武进严庄,另有谱牒记载。五应时,生一子孙治。——孙治(51世,生观、觌、岘三子。) ——52世:长孙观,因官徙居河南,后世无考。次孙觌,字仲益,鸿庆公,顼公第五子应时之孙,生琮、珀、璠三子,孙第桥始祖。后世分迁数十处。三孙岘,徙居山东。——53世(接孙觌):①孙琮,字介宗,鸿庆长子,前分分祖。②孙珀,字介伯,鸿庆次子,中分分祖。③孙璠,字介蕃,鸿庆三子,后分分祖。</p> <p class="ql-block">  江西德安孙氏属东吴大帝孙权后裔,元代时尊孙辛一为始祖,子孙繁盛,明初时其后裔分迁江西九江,瑞昌,安徽太湖,宿松。宁国,岳西,湖北阳新,大冶,黄梅,英山,广济,蕲春,武穴及陕西、四川、河南等地。</p><p class="ql-block"> 《德安孙氏宗谱》:孙辛一,原名孙新一,字焕然,系出三国东吴大帝孙权之孙,豫章王孙髡之后,世居赣南吉水县。明初,孙姓开始由赣南等地向赣北等地大量移民。孙辛一于永乐二年(1404年)率次子孙志远,侄孙惠昌,孙惠敬,由吉水县折桂乡迁德安敷阳乡五台岭季木梁。落籍开基,后世尊为德安始祖。</p><p class="ql-block"> 其世系如下:孙权(孙武第25代)——休——髡——衿、袍——础(接"衿″)——视——发、绰、盛(官长沙太守)——胜(上接“发”)——熙——渝——康…——攀桂(第68代)诚妙——享——远——逊——发——兴——栋——谦——洪义——怀仁——淑福——岚——仑裕(由武宁瓜源迁吉水折桂乡)、仑(居武宁瓜源)、仑奂(由武宁瓜源迁通山)——自高(上接“仑裕”)——宏奎(官至镇统制,守泰州,全节阵亡,谥节义)——金凰——辛一(1314——1409年)。</p><p class="ql-block"> 据《德安孙氏宗谱》载,孙辛一迁到德安敷阳乡后,披荆斩棘,造宅安家,不胜辛苦至极,于是改自已的名字中的“新”为“辛”,以记念迁居新地的艰辛,同时也激励子孙勤劳开拓进取。传至第四代“以”字辈时,子孙繁多,遂开始大规模地向外迁徙。后裔分迁江西九江,瑞昌,安徽太湖,宿松。宁国,岳西,湖北阳新,大冶,黄梅,英山,广济,蕲春,武穴及陕西、四川、河南等地。</p> <p class="ql-block">  湖南孙姓在唐宋之际多是从江、浙、赣等地迁往这里,主要见诸于《湘乡孙氏续修支谱》、《湘乡孙氏四修族谱》、《乐安孙氏族谱》等。</p><p class="ql-block"> 《湘乡孙氏续修支谱》尊宋代孙南重为本支始祖,孙南重其先祖为安国公孙盛,曾官长沙太守,遂迁家至楚。本支属富春孙氏,属孙坚长子孙策支系。传至孙南重,筑室于湖湘(今湖南省湘乡县)之东,子孙尊为湖湘始祖。后裔主要分布于湘乡,邵阳冷水坑,龙回紫阳,沙田丘塘,三溪西坪,祁阳町福町及衡山,宁乡等地。</p><p class="ql-block"> 《湘乡孙氏四修族谱》为《湘乡孙氏续修支谱》的分支,本支尊宋代孙邵寰为本支始祖,其先祖为安国公,因官长沙太守,徙家楚地(今湖南省境)。至南生公(又作南仲公)始筑室于湖汀之东。自后,子孙分迁各地。其高高祖孙景鹤,为宁国府万户侯,卜居邵阳(今湖南省邵阳市)准予水坑,传十世至孙邵寰时,由邵阳冷水坑迁湘乡之新均碧溪十六都吉家冈,再迁鹤山十五都古塘,是为由邵迁湘之支祖。</p><p class="ql-block"> 《宁乡孙氏重修族谱》尊孙若栋、孙若梅、孙若桢兄弟为本支始祖,孙若栋自吴徙楚,孙若梅行宁乡县十都沩上小水冲;孙若桢迁梅城,自后三兄弟派衍支分。子孙尊孙若梅为宁乡始祖。</p><p class="ql-block"> 巴陵县《乐安堂孙氏族谱》尊宋代孙伯一为本支始祖。孙伯一原籍南昌府洪都(今江西省南昌市),于宋宣和元年(1119年)迁湖南岳州府巴陵县新家塘石潭乡,后在此定居,子嗣尊为始祖。</p><p class="ql-block"> 常州《芦墩孙氏宗谱》载,本支尊孙厥谋为始祖。孙厥谋,字曾明,明翰林院侍读学士,礼部尚书,谱称为三国东吴大帝之苗裔。晋统一后,权之子孙散处各地,内有一支隐居于张青湾之里。传至孙厥谋时,于明嘉靖初,由东鲁徙居镇江椒山,后复徙常州锁龙巷内,孙厥谋之四世孙,迁芦墩,遂成了一族。子孙仍尊孙厥谋为芦墩孙氏始祖。后嗣分布邑之刘墅,南庄,西石桥,新桥,吴墅等地。</p> <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湖北省的孙姓发展,多为东吴富春孙权家族后人,其记载多见诸于《乐安孙氏宗谱》、赤壁《蒲圻孙氏宗谱》与《崇阳孙氏宗谱》等。</p><p class="ql-block"> 《乐安孙氏宗谱》载:孙髡,为三国东吴大帝孙权之嫡孙,吴主孙休之子。永安五年(262年),册立为太子。孙休薨,侄孙皓(孙休堂弟孙和之子)继位。元兴元年(264年)十月,孙休长子孙髡受封为豫章王肇基于豫章(古郡名,辖境相当于今江西省地,治所在今南昌市)。江西湖北孙姓,大都奉孙髡为先祖。</p><p class="ql-block"> 湖北《崇阳孙氏宗谱》尊明代孙福五为始祖,孙福五讳铭,尊孙书为受姓始祖、孙权子孙和后人。孙书三十五世孙孙法,字万变,于西晋永熙元年迁徙至吴皋富城(今江西省丰城县)长庆里(后更名为同造里),为振富肇基祖。传至孙必生之第五子孙铭时,值元季兵乱,为避兵乱,由江西南昌府丰城县潦浒口石灰墩迁崇阳(今湖北省崇阳县)桥墩港曹家巷,卜宅肇基,子孙尊为崇阳始祖。</p><p class="ql-block"> 湖北赤壁《蒲圻孙氏宗谱》与《崇阳孙氏宗谱》同出一支。该支孙氏族人尊明代孙能圣为始祖。孙能圣的先祖世居江西丰城同造里。五世祖孙福七,自江西迁今嘉鱼县大山岩后。至孙能圣,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迁楚北薄圻(今湖北省赤壁市)西乡毕家畈孙家墩,落籍开基,自后子孙尊为蒲圻始祖。</p><p class="ql-block"> 浙江绍兴杨汛桥孙家桥的孙氏族人和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孙权是同宗同族。《孙家桥孙氏族谱》追记了这段历史渊源。《孙家桥孙氏族谱》的记载是从孙权的爷爷孙钟开始的,从第一代孙钟一直记载到现在的第67代,而目前生活在杨汛桥孙家桥的孙氏族人则是孙权弟弟孙翊的后人。</p><p class="ql-block"> 据族谱记载,1505年,孙氏第44世因犯命案,孙氏家族13人从富阳龙门离家逃难,其中一位叫孙河的人逃到了现在的杨汛桥,在牛头山下安家落户。经过500多年的繁衍生息,现在孙家桥的孙氏后人已有150多户550多人。族谱还记载,历史上被尊称为“药王”的唐朝人孙思邈是孙氏第13代族人。 </p><p class="ql-block"> 《孙家桥孙氏族谱》由绍兴县越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孙氏第63代族人孙长耕具体编纂,孙氏第64代族人、浙江置业房产集团董事长孙妙川出资50余万元提供编纂资金。《族谱》历时3年多编纂完成,由凡例、序、孙家桥孙氏史略、十余幅先祖画像、十七篇先贤传、家规、大事记及跋等16个项目组编成册,计10万字,分上下两册,并由历史学家陈桥驿题字。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