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行之集美学村和永定土楼

老马

<h3>  5月23日离开美丽的鼓浪屿,直接前往集美区,计划主要游览集美学村。当天下午的两三个小时打算去趟园博园,结果雨下得很大,园博园放弃,第二天(24号)冒着大雨,前往集美学村。</h3> <h3> 集美学村是集美各类学校及各种文化机构的总称,位于厦门集美半岛、坐落于集美村。它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13年始倾资创办,享誉海内外。学村总建筑面积达三千余亩,拥有在校师生十万余人,形成了由学前教育至小学初中高中、从本科教育到硕士博士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原集美学村包括:厦门水产学院、集美航海学院、集美师范专科学校、福建体育学院、集美财经专科学校(现已全部并入集美大学),集美归国侨学生补习学校(华侨大学华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校、集美中学、集美小学、集美幼儿园等学校,还包括福南大会堂、图书馆、体育馆、音乐厅、龙舟池、航海俱乐部等设施。它既是钟灵毓秀之地,又是凝集众美的观光风景区,其建筑融中西风格于一炉,体现了典型闽南侨乡的建筑风格。学村中的龙舟池节假日常举行赛龙舟。鼓乐齐鸣,南音悠扬,人声鼎沸,把平日宁静的校园变成欢乐的海洋,集美学村也就成了厦门旅游的一个热点。<br>  2016年9月,集美学村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摘自网络)</h3> <h3>正门的背面,上书“诚毅”</h3> <h3> 建筑是集美学村游览的一大特色。在陈嘉庚先生的亲自指导下,集美学村内大量的建筑融合了中西风格,琉璃盖顶,雕梁画栋,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嘉庚风格”。其中集美中学的道南楼、集美侨校的南薰楼等都备受大家的喜欢,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br>  这是从集美学村正门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航海学院的一栋老楼,好像叫海通楼。它的知名度不在于它的历史,也不在于它的规模,而是它从设计到建造完成的曲折过程!</h3> <h3> 这是航海学院的另一幢很有特色的大楼,沿着嘉庚路前行不远便可见,其主体造型和“乘风破浪”四个大字让人一目了然其用途。</h3> <h3> 这是集美学村里最具标志性的建筑——南薰楼。它是由一座15层的主楼和两座6层的副楼组成,曾经一度是厦门第一高楼。<br>  立体的建筑层层叠叠,绿瓦飞檐,不管从哪一个方位看,都让人觉得南薰楼是集美学村最美的建筑。“南薰”取自“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氏之愠兮”,以示陈嘉庚先生一生兴学造就后代的心愿。</h3> <h3> 这是“道南楼”,位于龙舟池畔,是集美中学的主教学楼。它建于1962年,是“嘉庚式建筑”的晚期代表作。<br>  “道南”,出自宋朝福建人杨时(“程门立雪”的主角)的故事。原文是这样的:时(当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杨时)调官不赴(就任),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我的学问将要向南传播了)。”宋之前,中国文化是北强南弱。</h3> <h3>  诚毅楼,原来俗称“校长厝”。</h3> <h3> 龙舟池,是集美学村较早的景点之一。它是一个波光粼粼的池塘,周围环境清幽,景色宜人。在这里,游客常常可以欣赏到龙舟竞渡的壮观场面,领略到集美学村的独特水乡风情。<br>  1953年陈嘉庚先生倡导开展水上运动,他亲自督造了10艘龙舟,并组织师生训练。后任者设立了龙舟竞赛,以此来缅怀陈嘉庚先生。每年的端午前后,龙舟赛事打响,热闹非凡。</h3> <h3>  非常幸运,当天正好赶上冒雨进行的“嘉庚杯”“敬贤杯”部分项目的预赛,我们既观看了比赛,又躲了雨,一举两得!</h3> <h3>道南楼、南熏楼赫然立于龙舟池畔</h3> <h3> 鳌园景区。这里原来是一处小岛,因为看着外形像是一个海龟,因此叫做是鳌园。岛内本来有一座庙宇,叫做是鳌头宫,也称作“千里宫”,但是在抗日时期,被日军毁坏,很是可惜!<br>  后来陈嘉庚先生把这里扩建成现在的鳌园,其内主要是包含着门廊、集美解放纪念碑、嘉庚墓等。</h3> <h3>鳌园不同角度的远景</h3> <h3> 鳌园,是集美学村的一座著名园林。这里有许多形态各异的石雕和独具特色的园林建筑,给游客带来别具一格的视觉享受。在鳌园内漫步,游客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精髓,领略到园林艺术的独特魅力。<br>  由于雨太大,无法拍照,匆匆瞻仰了一下就出来了。</h3> <h3>  嘉庚公园,是集美学村一个有名的公园。这座公园内有许多美丽的景点,如假山、池塘、亭台等,游客可以享受到愉悦轻松的氛围,沉浸在自然美景之中。</h3> <h3>雨势太大,集美大桥隐隐约约</h3> <h3>怡人景色</h3> <h3>  陈嘉庚纪念馆,是一座为纪念集美学村的创始人陈嘉庚先生而建的。这里收藏了许多有关陈嘉庚先生和他所创建的集美学村的珍贵史料和文物,为游客提供了深入了解集美学村历史渊源的机会。</h3> <h3>  一楼正门大厅的陈嘉庚 先生塑像,两旁是毛主席当年的评价:华侨旗帜,民族光辉。</h3> <h3>前言</h3> <h3>纪念馆的资料非常翔实</h3> <h3>  先生做人做事、襟怀品格无不令人动容,肃然起敬!</h3> <h3>留影</h3> <h3>  集美学村钟灵毓秀, 不仅自然风光令人陶醉,诸多见证历史的建筑、遗迹以及纪念馆更是让人增长见识,叹为观止,肃然起敬!</h3> <h3>  5月21日,同伴薛姐姐发烧退掉土楼游览的预订,我一个人随一日游团前往永定土楼景区。</h3> <h3> 土楼,指主要分布在福建西南部一种适宜大家族居住的、具有很强的防御性能的一种建筑,在广东潮州市饶平县也保留了大量土楼民居遗产。<br><br> 土楼以生土为主要建筑材料、生土与木结构相结合,并不同程度地使用石材的大型民居建筑。其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品类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是福建土楼。已被严格确认的福建土楼建筑有3000余座,主要分布在福建省龙岩永定县、福建省漳州南靖县和华安县。<br><br>  2008年7月中国“福建土楼”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摘自网络)</h3> <h3> 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土楼的形成与历史上中原汉人几次著名大迁徙相关。西晋永嘉年间即公元4世纪,北方战祸频仍,天灾肆虐,当地民众大举南迁,拉开了千百年来中原汉人不断举族迁徙入闽的序幕。进入闽南的中原移民与当地居民相互融合,形成了以闽南话为特征的福佬民系;辗转迁徙后经江西赣州进入闽西山区的中原汉人则构成福建另一支重要民系——以客家话为特征的客家民系。<br><br>  土楼所在的闽西南山区,正是福佬与客家民系的交汇处,地势险峻,人烟稀少,一度野兽出没,盗匪四起。聚族而居既是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传统观念要求,更是聚集力量、共御外敌的现实需要使然。集居住和防御功能于一体的土楼就应运而生。(摘自网络)</h3> <h3>  永定土楼,即永定客家土楼,位于福建省西南部的龙岩市永定区,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永定土楼的设施布局既有苏州园林的印迹,也有古希腊建筑的特点,是中西合璧的建筑典范。在永定2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2万多座土楼,其中有三层以上的大型建筑近5000座,圆楼360多座,其中清代以前的约占1/3,具有代表性的土楼近3000座。(摘自网络)</h3> <h3>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美国人从卫星图片上发现,中国闽西一带有类似核发射基地的东西,后来疑云解开,才知道是圆形土楼建筑。从此以后,福建永定土楼声名远播,成为旅游热点。</h3> <h3>  我们一行主要参观了侨福楼、承启楼和世泽楼。</h3> <h3> 侨福楼坐落在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高头乡高北村西北部,位于大名鼎鼎的承启楼西侧,高北土楼群成员之一。<br> 侨福楼始建于1962年,是一座圆形土楼,坐北朝南,共花费了约9万元人民币。整个楼有3层,直径45米,每层30个房间,共有90个房间。<br> 当年,现代化的设施让侨福楼成为上世纪的新型庄园和最新土楼的代表。侨福楼的结构是单圈圆楼,高三层,中为天井,底楼正对着大门中间有一个厅堂。楼外有一圈围墙包围着,围墙上设有外大门,形成一个院落。<br>  这座楼因出了11个博士(其实都是海外的)而闻名于世,又被称为“博士楼”。</h3> <h3> 侨福楼原来的主人也是从旁边的大土楼——承啓楼里搬出来的,是江氏第二十七代后裔,共有4个儿子,两个女儿。老大、老二和老三都是华侨,老四现住居在这个土楼里,已经80多岁了。<br> 土楼由在美国的大哥和在泰国做生意的二哥出资修建的,所以叫“侨福楼”,当年老四(现居于此的老人)负责现场修建,共修了5年才完工。<br>  这位老人就是兄弟中的老四。</h3> <h3>很是壮观</h3> <h3>  承启楼被称为“土楼王”,是现存环数最多、规模最大的客家圆形土楼,鼎盛时期居住800余人,现仍居住300余人。</h3> <h3>  承启楼的名字取“承前启后”之意,寓意着继承和发扬前人的优良传统,同时开启后代子孙的未来。门联“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不仅是“承启楼”名称的由来,也是江家人的祖训——江家后辈子孙要继承祖辈勤俭的美德,并专心读书与务农。因此,这座土楼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承载着家族的历史与文化。</h3> <h3>  承启楼除了最外面一环的共有四层的主楼,中间还有三环,呈外高内低、逐环递减、错落有致的格局。每一环、每一层的作用不同。<br></h3> <h3>这是一、二环之间</h3> <h3>这是二、三环之间</h3> <h3>这是三、四环之间</h3> <h3>位于最内圈的“笔花庐”是祖堂</h3> <h3>家族荣光</h3> <h3>名人墨宝</h3> <h3>盗图可见承启楼的整体规模和面貌</h3> <h3>  走出承启楼,忍不住再次摸摸它坚实的土墙,感慨世事沧桑,感叹人类的智慧!</h3> <h3>  世泽楼,坐落在承启楼东侧,是长方形土楼,和“承启楼”形成方圆对比。它建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坐北朝南,占地约5100平方米。高4层。宽40.8米,11开间;长41.2米,12开间。每层38开间。</h3> <h3> 世泽楼1929年毁于战火,1931年按原状重建。<br>  楼内一门、二井、三堂、四梯,设计合理,完全符合家族群居的特点。</h3> <h3> 地接导游住在世泽楼,她说自己是从另一个乡的土楼嫁到高头乡的土楼(不知其娘家的土楼有着怎样的历史)。<br>  在导游家小憩,品尝了几种茶水和小特产。</h3> <h3>  厦门之行憧憬而去,满意而归,收获满满!厦门,果然不负我多年的期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