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开放大学 青翰书画社行书课 教学实践纪要

吴元西

<p class="ql-block">6月17日李自东老师讲课简记:</p><p class="ql-block">李老师说,前几节课我们临写《倪元璐行书帖》,着重在笔画的提垵波折,以及结构上的收放聚散上下了功夫。今天我们在行草章法中的收放(渐变),如何在学习和创作中的运用。</p> <p class="ql-block">今天以《黄庭坚诸上座帖》为临本</p> <p class="ql-block">李老师先在《黄》帖上,把每行字的大小渐变划出了红线。</p> <p class="ql-block">在现场临写示范,也用大小渐变线条规定了一行字的基本框架,并在框架内临写。下面是临写示范视频展示。</p> <p class="ql-block">  临写示范:第一组由小变大再变小;第二组由大变小再由大变小变弯;第三组由大变小再变弯,第四组由小变大再由小变大;</p> <p class="ql-block">接着,他又以《懁素》帖展示另一种变化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临写示范</p> <p class="ql-block">最后,他用我们很熟识的唐诗,划出特定的框架线条,在这样的框架内练字,用这个方法创作,突破了我们原有的固定的思维习惯,<span style="font-size:18px;">写出的作品就另外一番面貌。</span></p> <p class="ql-block">作品评语:</p><p class="ql-block"> 这幅比以前写好多了,线条拉得比较紧,但与“小篆线条要像钢丝一样”的质量相比,有待加深功力。拐弯的地方,圆转笔法也很到位。这个日字下部写的还不对称,写小篆难就难在对称,方法是左右两竖笔在下部中史位置对接时,过中央位置一点点,笔画变细,两笔互相搭接才能完美。</p><p class="ql-block"> 这幅是龙门对的写法,写得很整齐,大体上写得比较成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作品评语:</p><p class="ql-block">看这幅是以“中山小篆体”的写法,中山篆是战国时期中山国的文字 ,来源于“中山三器”铭文。中山国是战国时期地处燕赵之间的一个神秘王国(今河北石家庄地区),1974年在河北平山县发现的战国中山王墓曾震惊世界,入选 “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尤其是铭刻在大鼎、方壶、圆壶“中山三器”上的1101个金文——中山篆,被称为最美的古文字,中国文化艺术之瑰宝。中山国因国小势寡被呑拼,故中山小篆体流传不多。</p><p class="ql-block">这幅写得很好,线条坚挺。这落款文字还可以多一些,上下余留空位过大,显得与正文不搭配。要增加落款文字,上下各申长一点会更好看。</p> <p class="ql-block">这幅写得还不错,是临帖的作品,但已有变化,不是完全按帖上写,有大小变化,行风摆动,有浓墨枯笔的变化,有连带,但线条有点嫩,如更竖挺一点,按古诗的文体写,就是一幅好作品。</p><p class="ql-block">要说不足之处,上面平头没有起伏波动,不能太整齐,第二行第一字要小一点,位置放低一点会更好。枯笔的安排也要讲究,写第一行最后几个字要写成枯笔,但不要沾墨,接着写第二行上面几个字,这样的大小高低浓枯配搭安排,从章法角度看就更完美了。</p> <p class="ql-block">这幅魏碑写得还可以的,字型的安排也很好,有大小变化,有高有矮,笔画粗细变化还不夠,有的字应该组一点,有的字一边粗一边细也可以的。上面最后一行,太低了点,向上提高一点与第一行平齐,中间有点错落,这样会更好。落款也太高了,放下一点。落款少用长竖笔画,偶尔一个长竖是可以的。印章也太大了,可以小一点。</p><p class="ql-block">(本件作品补拍)</p> <p class="ql-block">点评学员作品</p><p class="ql-block">(评语待补)</p> <p class="ql-block">评语待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