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妈妈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游子吟》 唐·孟郊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妈妈虽已远去十六年了,但仍觉所缝衣在身,寸草心难报三春晖,谨以此文聊以纪念她一百一十周年诞辰!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妈妈,1913年11月19日生于重庆一个金融兼工商业者家庭,从小在家读私塾。后来她是几姊妹中唯一一直被外公带在身边,送入名校,接受并完成了系统高等教育的女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的妈妈</span>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3至1936年在重庆市私立淑德女子初级中学毕业(Methodist Girls’School 1922年美国卫理公会)。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6年随外公到上海考入光华大学附中。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1937至1938年考入上海培明女中,期间与同班同学,著名作家沈雁冰之女沈霞成为好友,并保持联系到她赴延安。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9年随外公到南京入东方中学至高中毕业。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9年下半年,在抗日战争最激烈残酷的时候逃难回到重庆,考入内迁重庆的武昌中华大学工商管理系,</p><p class="ql-block">1943年毕业。一生从事金融、工商业且颇有成就的外公如愿以偿,但自己却在这年离开了人世。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毕业后妈妈被分配到万县税务局工作,但她认为那是危险肮脏之地,遂经人介绍进入美丰银行,月薪150块银元,后因内战肃条,银行釆取裁员和降薪措施,妈妈的工资降为75块银元,她自动离职,应聘到了当时颇具实力的大昌裕盐号,直到“9.2火灾”后倒闭。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灾后投亲靠友来到沙坪坝,进入了二姨爹家开的“祥丰面粉厂”担任出纳,经解放、“三反五反”运动、公私合营、转入沙坪坝粮食公司。尽管经过“自愿”减薪,当时她的工资仍是沙坪坝区财贸系统女职工中最高的,所以,解放以后,她就从末加过工资,直至每月56元工资退休。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妈妈生前曽多次谈到:她和爸爸一生最大的憾事是,解放初期她们沒能响应“知识分子归队”的号召,始终固执地留在祥丰面粉厂,三次婉拒了重庆大学人事部门的盛情邀请,错过了进入重大发展的大好机会,后转入粮食部门。面粉厂是一个粉尘污染十分严重,且无任何劳动保护之地,在此恶劣的环境里工作多年,造成爸爸罹患支气管哮喘,发展成肺心病多年不治,个人痛苦,全家忧愁,家庭收入低微,生活艰辛。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妈妈接受的高等教育赋予了她较高的财会专业水平,工作质高效好,打算盘这基本功了得,又准又快,小学学珠算时她辅导我们曾示范过双手左右开弓快速打算盘。她长期在区级粮食部门担任财会工作,经手大量钱款、粮票、米面实物,从未出过差错,更不说贪污腐败,一生正直清白。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建国初期,全国5.5亿人口文盲率高达80%,成为国家发展的拦路虎 。为此国家成立专门机构,在全国开展扫盲运动十几年,先后有近一亿中国人摘掉了文盲的帽子,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妈妈有幸参加了这场伟大的运动,她应聘担任沙坪坝区财贸系统职工业余文化夜校的教员多年,她根据系统的特点和自己的专业优势,还增开了珠算课,帮助不少人脱盲成为有文化的人,还有不少学生掌握了珠算技能,成为系统的业务骨干,著名教练XXX的父亲就是她的学生之一,后来成为XX公司的领导干部。那时每当她带我们外出走在沙坪坝街上,总会听到“何老师”的招呼声向她问好,此情此景一直延续到她老!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妈妈有一颗充满爱的善良同情之心,具有特别能吃苦耐劳的精神,勤俭节约的品质,精打细算的智慧,心灵手巧的能干,汇聚成巨大的能量,成就了她在爸爸病倒后,一人肩挑家庭重担,养育五子成人成才的伟大。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她那双巧手无所不能!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民以食为天,一大家子人吃的问题是头等大事。收入有限,她合理安排用于吃的开支比例,首先保证米油盐煤,她常说:米坛子空不得。剩余用在副食上,以各种蔬菜为主,定时打一次“牙祭”,基本保证营养需要。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天下班回家,她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煤炉做饭,饿了的我们守在锅边,眼看着她很快利索的做出香喷喷的饭菜。妈妈从外婆那里继承下来的烹饪和做家庭咸菜的手艺堪称一绝。不论荤素贵贱,经她手做出来的菜都好吃。她最擅长红烧肉、脑花烧豆腐……,特别是那雅称“一封书”的荷叶包醡“zha”肉,荷香撩人,红亮鲜香微甜,耙糯化渣,人吃人爱。她酿造自做的豆腐乳、水豆豉、醡(zha)海椒、节节菜、胡豆瓣、泡咸菜,配上她自酥的油辣子海椒,样样好吃,也省下不少开销。我离开队集体告别食堂后,在家喜欢烹饪做饭,甚至在“文革”中的郫县唐昌省“五·七干校”做几十个人的饭菜,大家能说“好吃”,就是那时守灶头的结果。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她舍上两个多月的工资添置缝纫机,自力更生,拆旧翻“新”,以大改小,以烂补旧,自织自缝,廉价买来淘汰的面粉口袋自己洗染、剪裁、缝制我们的四季衣装。我第一次离开重庆,到成都参加省少年足球比赛,他为了让自己出远门代表重庆参加庄严省比赛的儿子能体面点,她花好几个晚上将爸爸的一件旧呢子大衣改成我穿的外套,合身又精神。她捡来竹笋壳,糊制布壳,剃剪鞋样,用锥转顶针一针针纳制布鞋。她找来谷草和旧毯破布做成“褥子”抵御冬寒。她常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永穿不烂的鞋——光脚板一样过,艰难的解决了一家的穿衣御寒问题。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我的记忆里,妈妈一生勤劳。早起照顾全家吃完稀饭(那时馒头还是稀罕之物),各自上班上学,中午下班回来打开炉门起火做饭,通常简易快速。下午下班回来做饭时间充裕些,所以往往比午餐好。晚餐是全家每天最愉快的时刻,全家围坐在桌旁边吃边论妈妈做的可口饭菜,回答爸妈的询问,述说、倾听各自一天的见闻趣事……,充满了欢乐与温馨。饭后大家共同收拾停当稍息,我们开始写作业,妈妈再次“上班”,准备第二天的伙食,制作咸菜,浆洗衣物,飞针走线,辅导作业……,完成全家的繁重家务。妈妈就是这样辛劳的度过每一天,日复一日地把我们养育成人。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她有个习惯,平时总会尽量备留一些自制半成食品,每当稀客、挚友来家,妈妈总会热情的招待,或煮上一碗香甜的炒米糖开水、汤圆,或醪糟荷包蛋,或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鸡汤,蹄花汤……,即使在“三年困难时期”,她也会平时尽量省下一点面粉和白糖,炒成炒面备用。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妈妈极富同情心,经常帮助困难的人,对我影响很大。祥丰面粉厂有个独身老炊事员杨汉章,年老体衰,又因眼疾视力很差离开了厨房,为了生计坚持做清理面粉口袋的工作,个人生活一切自理,困难可想而知。妈妈常说:“杨伯伯好照孽(可怜)啊”!长期默默的在他遇到困难时去嘘寒问暖,送药送食……给予他关照帮助。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参加工作早,常年在外地,加之工作性质特殊,很少时间在她身旁伺候尽孝,为此我一直心存内疚,一次我出差回家看望她,谈及自己不孝时潸然泪下,她以:“莫哭,自古忠孝难两全,为国尽忠就是孝”安慰我,更使我泪流不止……。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妈妈的晚年生活是幸福的,因她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清晰的大脑、还有一个尽孝道又能干的女儿,儿孙满堂,孝顺和睦,含饴弄孫,常与同样高寿的二、五姨妈和舅舅几家相互走动,加上上乘的麻将技艺,打健身麻将赢多输少带来的乐趣,即使最后两年查出肾癌,经与医生商定在高龄情况下采取保密、保守治疗控制的方案,效果很好,未受身心折磨痛苦,生存质量不低。这是上苍对她艰辛数十年,洒母爱生养五个儿女,尽妻责侍候病夫的伟大人性的回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右起:五姨妈何佩华、幺姑婆、二姨妈何树英、舅妈孟基玉、舅舅何树华(可丁) </span>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07年2月春节回渝欢聚探视妈妈,陪她过年,她更显衰老,饭量变小,面容改变,陪她这个“高手”打麻将出现“咋福”,头脑亦不甚清晰了,我十分悲伤,心有予感……!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月10日晚,妹妹如常喂她吃完粥,帮她洗完脚,睡前她自感不适:“快点喊四哥回来……”,妹妹赶紧打完电话,便立即呼来急救车和医生明辉大表姐,但已无力回天,妈妈仍然坚持到幺儿赶回,然后安祥的在他怀中永远睡去,享年94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晚噩耗传来,我悲痛万分,泪如泉涌,思绪万千,夜不能寐,连夜赶写悼词,并通知远在洛杉矶探亲的老伴和女儿,第二天一早即请假赶回重庆奔丧。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3月13日告别仪式上,不少亲朋好友前来告别,我代表全家致悼词:“……她一生崇尚学习,追求知识,顺应自然,通情达理,富于同情,奉公守法,努力工作。她精打细算,勤俭持家,侍奉病夫,养育五子,个个成才。是她用柔弱的肩膀,伟大的母爱,特别能吃苦耐劳的精神,养育了我们,独自担起了我们的家,她的一生过程平凡,精神伟大”。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灵堂</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在悼词中说到:“妈妈,我们全体子孙永远铭记你的养育之恩,学习你‘秉公事,尽己任,持勤俭,善待人,平凡一世;侍病夫,尽妻责,育五子,洒母爱,伟大一生’。永别了,妈妈!我们永远爱你,妈妈”,总结了她的一生。 </p><p class="ql-block">老伴和女儿从遥远的洛杉矶打来唁电与她告别。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4日凌晨,我抱着妈妈的遗像,流着泪,陪伴在灵车上妈妈的身边,和弟妹及其儿女们送她上路,生离死别,心如刀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妈妈永远的离我们而去,生养我们的家从此不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母仪千古,恩德无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