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后一个大儒家——梁漱溟谈学问

萍晓

<p class="ql-block">他们带着泥土的芳香从传统中国走来,传统与现代碰撞出一朵朵美丽的浪花。“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的父亲临终问。若干年后,成了梁漱溟之问。</p><p class="ql-block">生于1893年10月18日的他,一生充满传奇。1938年元月的延安之行,毛泽东主席与之会见八次,两个同龄人每次交谈时间都在两小时以上,其中两次几乎是彻夜长谈。1953年的一次会议上,他们因意见分歧而发生公开冲突,友好关系一去不返。</p><p class="ql-block">1988年6月23日逝世的梁漱溟,被称为是中国最后一个大儒家。他认为:“说人,必于心见之;说心,必于人见之。人与心,心与人,总若离开不得。”他是一个有思想,又且本着他的思想而行动的人。</p> <p class="ql-block">梁漱溟一生始终在问两个问题:人为什么活着?中国向何处去?他著述颇丰。存有《中国文化要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唯识述义》《中国人》《读书与做人》与《人心与人生》等,有多版本的八卷《梁漱溟全集》。梁先生关于做学问的境界与思维,仍然值得今天的人们三思。</p><p class="ql-block">他说:“我完全没有想学哲学,但常常好用心思;等到后来向人家说起,他们方告诉我这便是哲学……我根本未曾有一天动念想求学问。年少时鄙薄学问,因我当时很热心想做事救国。但又觉不得空闲讲学问。</p><p class="ql-block">不得空闲讲学问,是因为我心里的问题太多,解决不了。我的问题背后多半有较强厚的感情相督迫,亦可说我的问题多偏乎实际,而问题是相引无穷的。有时亦未尝不想在优游恬静中,从容地研究一点学问,却完全不能做到了。</p> <p class="ql-block">一、肯用心思所以有主见。对一个问题肯用心思,便对这问题自然有了主见。哲学家詹姆士说:“哲学上的外行,总不是极端派。”就是说胸无主见的人无论对于什么议论都点头,因他脑里原是许多杂乱矛盾未经整理的东西。</p><p class="ql-block">何谓学问?有主见就是学问!遇一个问题到眼前来而茫然的便是没有学问!学问不学问,却不在读书之多少。我们的主见也许很浅薄,浅薄亦好,要知虽浅薄也还是我的。</p><p class="ql-block">詹姆士的哲学很浅,浅所以就行了。胡适之先生的更浅,亦很行。因为这是他自己的,纵然不高深,却是心得,而亲切有味。所以说出来便能够动人,就能成他一派。大家不行,就是因为大家连浅薄的主见都没有。</p> <p class="ql-block">二、有主见乃感觉出。旁人意见与我两样,要自己有了主见才得有自己;有自己,才发觉前后左右都有种种与我意见不同的人在,才感觉到种种冲突,种种矛盾,种种没有道理,又种种都是道理。于是就不得不有第二步的用心思。</p><p class="ql-block">学问是什么?学问就是学着认识问题。没有学问的人并非肚里没有道理,脑里没有理论,而是心里没有问题。要知必先看见问题,其次乃是求解答;问题且无,解决问题更何能说到。然而非能解决问题,不算有学问。</p><p class="ql-block">将古今中外的哲学都学了,道理有了一大堆,问题却没有一个。要求救治之方,只有自己先有主见,感觉出旁人意见与我两样,而触处皆是问题;憬然于道理之难言,既不甘随便跟着人家说,尤不敢轻易自信,求学问的生机才有了。</p> <p class="ql-block">三、看书听话乃能得益。前人的主张,今人的言论,皆不致轻易放过,稍有与自己不同处,便知注意。于是古人今人所曾用过的心思,我乃能发现而得到,以融取而收归于自己。最初的一点主见便是以后大学问的萌芽。</p><p class="ql-block">有此萌芽向上才可以生枝发叶,向下才可以入土生根。待上边枝叶扶疏,下边根深蒂固,学问便成了。</p><p class="ql-block">必如此才会用心,会用心才会读书,不然读书也没中用处。会读书的人说话时,他要说他自己的话,不堆砌名词,亦无事旁征博引。</p> <p class="ql-block">四、学然后知不足。以当初一点肤浅的见解不足以解决问题。所以学问之进,不独见解有进境,逐有修正,逐有锻炼,而心思头脑亦锻炼得精密了,心气态度亦锻炼得谦虚了。</p><p class="ql-block">心虚思密是求学的必要条件。学哲学最不好的毛病是说自家都懂。问你,柏拉图懂吗?懂。儒家懂吗?懂。老子、阳明也懂,康德、罗素、柏格森……全懂得。说起来都像自家熟人一般。一按其实,则是未经锻炼的思想见地;虽读书,未曾受益。而病源都在不虚心,自以为没什么不懂得的。</p><p class="ql-block">若自柏拉图、孔子以及罗素、柏格森数理生物之学都懂而兼通了,那么,一定高过一切古今中外的大哲了。对于前人之学,总要存一些不懂之意。自己觉得不懂,就可以除去一切浮见,完全虚心先求了解他。</p> <p class="ql-block">五、由浅入深便能以简御繁。常常要有主见,常常看出问题,常常虚心求解决。这样一步一步地牵涉越多,范围越广,辨察愈密,追究愈深。这时候心里全是一贯的系统,整个的组织。</p><p class="ql-block">到了这时候,才能以简御繁,才可以学问多而不觉得多。凡有系统的思想,在心里都很简单,仿佛只有一两句话。</p><p class="ql-block">很复杂很沉重的宇宙,在大哲学家手心里是异常轻松的——所谓举重若轻。对于道理越看得明透,越觉得无甚话可说,还是一点不说的好。</p> <p class="ql-block">六、是真学问使有受用。有受用没受用仍就在能不能解决问题。如果还有摆着解决不了的问题,那学问必是没到家。</p><p class="ql-block">所以没有问题,因为他学问已经通了。因其有得于己,故学问可以完全归自己运用。</p><p class="ql-block">假学问的人,学问在他的手里完全不会用。比方学武术的十八般武艺都学会了,表演起来很像个样。等到打仗对敌,叫他抡刀上阵,却拿出来的不是那个,而是一些拙笨的、无用的运动。</p> <p class="ql-block">七、旁人得失长短二望而知。这时候学问过程里面的甘苦都尝过了,再看旁人的见解主张,其中得失长短都能够看出来。这个浅薄,那个到家,这个是什么分数,那个是什么程度,都知道得很清楚;因为自己从前皆曾翻过身来,一切的深浅精粗的层次都经过。</p><p class="ql-block">八、自己说出话来精巧透辟。每一句话都非常的晶亮透辟,因为这时心里没有一点不透的了。</p><p class="ql-block">少时妄想做事立功而菲薄学问;二三十岁稍有深思,亦殊草率;近年问题益转入实际的具体的国家社会问题上来。心思之用又别有在,若不如是不得心安者。后此不知如何,终恐草草负此生耳。”</p> <p class="ql-block">谢谢您的阅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