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渭南访砚,韩城总是要去的。位于陕西省东部的历史文化名城韩城,自古以来便是秦晋之间的交通枢纽和商贸重地。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它所处的战略要冲上,更在于这片土地所孕育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作者司马迁的祖籍就在古少梁,即周宣王封嬴康为梁伯,建立的梁国。秦改少梁为夏阳,隋开皇十八年,更“夏阳”为“韩城”沿用至今。《汉书·司马迁传》记载:“迁生龙门,耕牧于山河之阳”。这里还出了救孤的义士程婴,乃孔夫子的弟子子夏设教之地,当然还是清代状元王杰的故里。</p> <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有“朝半陕、陕半韩”的自诩,当地有俗语“下了司马坡,秀才比驴多”,可见韩城的文脉之盛。早在隋唐时期,以科举制度代替九品中正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它改变了以往门阀士族把持选举的弊端,使一批中小地主寒门士人得以参加政权治理,适应了庶族地主在政治上的诉求。把读书、应试和做官三个环节紧密联系在一起。学而优则仕,以考试为选拔人才的基础,相对来说重才学而不重门第,有利于选拔出才能精干之士,提高了社会治理效率,这是划时代的进步啊。</p><p class="ql-block"> 隋唐开始科举制度,促成了读书人的爆发,这也解释清楚了砚文化研究资料,为什么发现出土的汉魏砚台少,而唐宋砚台多的问题。读书人的增多,写字用砚的数量诉求就多。采石制砚很慢,哪有一窑可以烧制几百块的澄泥砚效率高呢!去往长安——洛阳——开封赶考与履新的士子官员,匆忙往来于两京廊道,唐代白居易有诗《从陕至东京》:“从陕至东京,山低路渐平。风光四百里,车马十三程 ”。众多在稠桑驿与甘棠驿休息的士子官员们,陕州质优价廉的澄泥砚,可否让大家文思泉涌翰染墨香呢?有的一定有的,刘禹锡先生《送王司马之陕州》说到:“暂辍清斋出太常,空携诗卷赴甘棠。府公既有朝中旧,司马应容酒后狂。案牍来时唯署字,风烟入兴便成章。两京大道多游客,每遇词人战一场”。</p> <p class="ql-block"> 韩城博物馆位于古城的文庙里,这里古木参天碑碣林立,诉说着这里曾经的文脉辉煌。博物馆的展厅就在文庙大成殿两侧的厢房里,虽然藏品不多而且还略显简陋,甚至藏品的标签都没有,但是我们却找到了一款展板标注为“沉泥虢砚”的宋代抄手式澄泥砚。用沉淀法来澄泥制砚,是虢州澄泥的传统古法之一,今日的陕州人马寨澄泥砚仍然沿用此法。把漂起来的细泥水沉淀下来,以得到最细之泥,是谓“沉泥”。</p><p class="ql-block"> 清代乾隆《陕州志》物产记载:“澄泥砚唐宋皆贡,说文云虢州澄泥砚唐人品之以为第一。又作砚法:以夹布囊盛墐泥水中摆之得细者,澄去清水令微干,入黄丹团搈如面。入模中压令至坚,以竹刀刻做砚状,微阴干利刀削成。曝干厚以稻糠黄牛粪合烧之一伏时,后入墨蜡贮米醋蒸之五七度,含津益黑不亚于石”。那么盛名已久的澄泥砚正确读音是什么?是“沉泥砚”、澄(cheng)泥砚还是澄(deng)泥砚?</p> <p class="ql-block"> 2019年11月,首届“道在瓦甓——中国澄泥砚学术研讨会”在三门峡市陕州区召开。来自中国民协砚委会的专家、全国各地文博机构、民办古砚收藏馆馆长和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聚集一堂,对澄泥砚的起源、发展及历史脉络进行梳理,就澄泥古砚制作工艺、收藏鉴赏、发展前景等课题进行深入研讨。来自郑州的赵光华老师,是河南日报社的高级编辑,更是河南古砚收藏界的领军人物。多年来衷情于古砚的收藏,尤其对唐宋时期的端砚与澄泥砚深有研究。这次中国澄泥砚学术研讨会,赵光华老师提出了澄泥砚研究亟待解决的三个问题,并在《关于澄泥砚的三个问题》一文提出了自己的见解。</p><p class="ql-block"> “一个历史上盛名不衰的砚种,居然连叫法都变得模棱两可,含糊不清,实在是件很滑稽的事。的确有必要进一步统一认识,正本清源,还历史以正音。从文献记载,到出土实物,有宋以来“澄”字的主流读音一直是“cheng”或近似“chen”。《东坡题跋》卷五《书吕道人砚》中云:“泽州吕道人沉泥砚,多做投壶样”。这里写的是沉淀的“沉”,读音不言自明。古砚实物铭文刻有此字者,所见不止一例。苏大学士久居京都汴京(即今开封),又是诗文大家,书坛圣手,其遣词读音当然不是乡间俚语,而是当时的大宋国音。至于有出土残器偶然出现刻有“登”字或其他杂音字,可能系民间俗匠误写错写,这在其他门类器物上是常有的事,似乎不足以援证”。</p> <p class="ql-block"> 为考证“澄”字古音。赵光华老师曾委托南方日报驻潮州记者朋友走访当地老者。大家知道中原古音随着历史变迁,大都被客家人带往潮州一带。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为校正古音之变异,曾多次请客家人正音。这个方法为学术界普遍认可。从南方日报驻地记者获悉,“澄泥砚”之“澄”字读音就是千百年来人们约定俗成的“cheng”,同苏轼所写的“沉”字读音几乎完全相同。三门峡陕州人马寨王玉瑞澄泥砚展示馆古砚展厅,就陈列有一款宋代“沉泥虢砚”款的宋澄泥砚标本。今日韩城博物馆所见“沉泥虢砚”款宋代澄泥抄手砚,皆是古代澄泥砚正确读音的有力证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