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博物馆

乐弈

<p class="ql-block">  2011年,因盗墓贼的盗洞被当地百姓发现并举报,由此拉开了刘贺墓的考古发掘。2000多年来,汉墓十室九空,机缘巧合之下,海昏侯刘贺墓这座汉代大墓却得以保全。</p> <p class="ql-block">  汉代海昏侯国遗址位于南昌市新建区东北部。现在依海昏侯国所留下的历史文化遗存建成汉代海昏侯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这是公园入口处的海昏阙。↓</p> <p class="ql-block">  “西汉遗韵 ”广场雕塑,创意源自遗址出土的龙形玉饰件,形成一道“门”的意象。六匹骏马驾驭的龙辇,如同穿越历史之门,从古代疾驰而来。↓</p> <p class="ql-block">  遗址由海昏侯国国都紫金城城址、刘贺墓园、城址西部及南部墓葬群组成。这是遗址公园的游客中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2011年开始发掘,</span>2015年获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9年荣获世界“重大田野考古发现奖”。这是园区内的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入口处这个浮雕造型为刘贺墓出土的兽形石嵌饰。↓</p> <p class="ql-block">  海昏侯刘贺(前92年﹣前59年),是汉武帝刘彻之孙、第一代昌邑王刘髆(bó)之子,始元元年(前86年)嗣位为第二代昌邑王。元平元年(前74年)因汉昭帝驾崩而无继嗣,十九岁的刘贺被拥立为帝,成为西汉第九位皇帝,二十七天后被废。元康三年(前63年),刘贺被汉宣帝封为海昏侯,就国豫章郡。神爵三年(前59年)刘贺薨,墩墩山成了他最后的归宿。↓</p> <p class="ql-block">  西汉时期的豫章郡疆域示意图。汉承秦制,郡国并行。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在淮南国中分立豫章郡。 汉元康三年(前63年),宣帝封昌邑哀王刘傅之子刘贺为海昏侯,就国豫章郡海昏县,食邑四千户。海昏侯国,自此而立。后因刘贺不当言论,被削三千户。刘贺一脉,经营海昏百余年,延续至东汉末年。↓ </p> <p class="ql-block">  汉代海昏侯国疆域示意图,范围大致包括今天南昌市新建区北部、永修县、武宁县、靖安县、安义县、奉新县,以及被湖水淹没的今鄱阳湖西南部。侯国都城位于今南昌市新建区北部。↓</p> <p class="ql-block">  元平元年(前74年),年仅21岁的汉昭帝刘弗陵驾崩。因无子嗣,霍光等迎立汉武帝孙昌邑王刘贺即位,但二十七日之后就以淫乱无道等理由废除了他,是为汉废帝。是立也霍光,废也霍光。刘贺登帝位27天,被罗织罪名达1127条,平均一天四十多条,可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有分析认为刘贺即帝位后夺权势头甚猛,霍光等感到权力有失控的危机,故将其废黜。刘贺被废十年后汉宣帝封其为海昏侯,时霍光已死。↓</p> <p class="ql-block">  “南昌”铭文青铜灯。刘贺墓出土,是迄今为止在江西发现最早的有关南昌的实物资料。而最早的“南昌”二字,发现于湖南龙山里耶两枚秦简之上。↓</p> <p class="ql-block">  “昌邑籍田”青铜鼎。此鼎有铭文“昌邑籍田铜鼎,容十斗,重四十八斤”,是刘贺父子任昌邑王时使用的礼器。↓</p> <p class="ql-block">  “元康”年号铭文木牍,刘贺墓出土。元康为汉宣帝刘询年号。元康三年(前63年)春,刘贺受封海昏侯。↓</p> <p class="ql-block">  “昌邑食官”青铜鋗(xuān),刘贺墓有30余件带“昌邑”铭文纪年款漆器和青铜器,均为昌邑国之物。鋗为盥洗水器,也可作计量工具。↓</p> <p class="ql-block">  “昌邑籍田”青铜豆形灯。↓</p> <p class="ql-block">  刘贺玉印,白玉质,为汉代常见的“方寸之印”,是墓主私印。印面阴刻“刘贺”二字,纽为高浮雕幼螭。螭为龙生九子之一,此印可能暗藏刘贺为皇帝子孙的寓意。↓</p> <p class="ql-block">  龟纽大刘记印玉印,出土于刘贺墓,为墓主私印。方形印身,龟纽,典型汉印形制。印面阴刻“大刘记印”四字。↓</p> <p class="ql-block">  海字铜印。海是海昏的缩写,是西汉关于地名常见的省略现象。该印体形硕大,尺寸远大于汉代方寸之印。↓</p> <p class="ql-block">  青铜鼎。刘贺封为海昏侯,如按周代礼制可使用七鼎。刘贺墓共出土20多件青铜鼎,其中主椁室10件,大部分为生活实用器。↓</p> <p class="ql-block">  筒瓦,建筑构件,为半圆筒形,用来保护屋顶上的椽。↓</p> <p class="ql-block">  瓦当,建筑构件,是筒瓦前端的遮挡,既可防止筒瓦脱落,又可保护屋顶边际的椽头免受侵蚀。此处瓦当图案以“十”字为基本结构,形成八出太阳花,寓意普照八方。↓</p> <p class="ql-block">  刘贺棺内葬玉。古人认为,玉能寒尸,用玉填塞九窍,覆盖在身体四周,可保尸体不朽。从左至右为:玉圭,置于头部;玉琀,又称含玉,含于死者口中;玉壁,位于遗体上下;玉环,位于四周;玉握管,握于手中;玉管,为肛塞,属九窍塞葬玉。↓</p> <p class="ql-block">  刘贺墓内棺饼形金。刘贺入葬时,身下铺有琉璃席,席下有100枚饼形金,分5列20行排列。汉代墓内铺放金钱现象,主要用于墓主殓葬或葬具装饰,达到保护尸身、实现墓主升仙及辟邪等目的。↓</p> <p class="ql-block">  刘贺内棺帷帐上的青铜龙形帐钩。↓</p> <p class="ql-block">  青铜釭(gāng)灯。由器座、托盘、侧面灯罩、顶部灯罩和弧形烟管组成,是利用虹吸原理制作的灯具,防止燃油灯对室内造成污染。↓</p> <p class="ql-block">  青铜连枝灯。又称树形灯,灯柱上分层伸出多个灯盏。与博山炉配套使用,蕴含汉代盛行的“升仙”思想。连枝灯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至汉代极为流行。↓</p> <p class="ql-block">  “昌邑”铭文青铜豆形灯。豆形灯为汉代灯具常见样式,灯盘刻有“昌邑宦银烛定重六斤十四两”铭文。汉制“六斤十四两”,约今1.75千克。↓</p> <p class="ql-block">  “昌邑食官”铭文青铜锺,器身表面鎏金,腹部刻有铭文“昌邑食官,锺容,重廿九斤六两”。↓</p> <p class="ql-block">  “昌邑食官”青铜鋗。上有铭文“昌邑食官容十升重卅斤,昌邑二年造”。↓</p> <p class="ql-block">  “昌邑食官”铭文青铜鋗,体量大,器腹外壁有铭文“昌邑食官鋗容廿斗,重五十四斤,昌邑二年造,盆”。↓</p> <p class="ql-block">  青铜动物玩具,刘充国墓出土。造型有虎、骆驼、野猪。刘充国为刘贺长子,据说死时只有十三四岁。↓</p> <p class="ql-block">  玉组佩,由双龙首玉珩、玉管、舞人玉佩组成。玉组佩是体现个人社会地位和象征身份的饰品。↓</p> <p class="ql-block">  青铜染炉,炊器与盛食器的复合之器。上面耳杯盛食物,中间镂空炉身置炭,下面长方形浅盘承灰。用炭火温热耳杯中调料,将肉食染味后食用。染炉设计,符合汉代人分餐而食之制,宴饮时一人一套,随吃随“染”。↓</p> <p class="ql-block">  瑞兽形青铜镇,一组4件,形制及大小相同。此镇为汉代青铜镇之佳品。汉代人席地而坐,青铜镇主要用于镇压席四角,防止席卷起或移动。↓</p> <p class="ql-block">  鎏金镶玉龙首四足青铜匜。该器呈圆形,前有流,龙首状,器身鎏金并镶嵌玉石,由底座、青铜盆及盖三部分组成,造型独特,铸造精美。↓</p> <p class="ql-block">  青铜提梁鋞,保温的食器。刘贺墓铜鋞,出土时内盛鸡骨和汤羹。↓</p> <p class="ql-block">  “刘充国印”龟纽银印,5号衬葬墓出土。印面阴刻“刘充国印”,龟纽,为典型汉印形制。↓</p> <p class="ql-block">  青铜博山炉,焚香器。因其造型像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名。飞禽走兽出没于山峦叠嶂之间,其间有细小烟孔,可使烟气慢慢散发,形成云气缭绕景象,如同仙境。是汉代神仙信仰的生动反映。↓</p> <p class="ql-block">  刘贺墓乐车库出土的乐车上配有青铜錞于和铜铙。↓</p> <p class="ql-block">  刘贺墓烹煮食物的炊具青铜釜。釜是汉代常见炊煮器,圆底无足,须置于灶或烓(wēi釜架)上使用,部分釜上置带篦孔的甑,用于蒸食。项羽“破釜沉舟”,可佐证釜使用普遍。↓</p> <p class="ql-block">  镂空方形铁炉。该器呈长方形,器壁微斜向内收,器身有多处长方形镂空,下承四足蹄。可能是取暖用具或炙烤炊具。↓</p> <p class="ql-block">  青铜温鼎,炊器。上部为一肚大口小容器,圜底下有一圆筒形炉腔,下部连接炭盘,用于放置炭火。其功用与今天火锅相似。↓</p> <p class="ql-block">  刘贺十分注重美食和美器,追求风雅排场,对炊具、食具、酒具,及室内陈设灯、熏炉、席镇等都颇为讲究。↓</p> <p class="ql-block">  配合雅宴的精致乐器,包括编钟、编磬,以及琴、瑟、排箫、笙和数十尊伎乐俑组成的大型歌舞管弦乐队,再现了西汉列侯的用乐制度。↓</p> <p class="ql-block">  青铜雁鱼釭灯。呈雁回首衔鱼伫立状,由雁衔鱼管、雁体、灯盘、灯罩组合而成。鱼身及雁颈、雁体中空相通。灯火点燃时,烟雾通过鱼和雁颈导入雁体内,被其中贮存的清水吸收溶解,达到环保无污染效果。雁自古被视为“仁、义、礼、智、信”俱全的灵物,其嘴中鱼亦具多子多福、夫妻恩爱、金玉满堂等吉祥寓意。↓</p> <p class="ql-block">  青铜蒸煮器,由釜、甑、盖组成。釜底部为菱形镂空箅子,内盛芋头等食物。↓</p> <p class="ql-block">  青铜量,器表有“昌邑”铭文。量器是古代社会计量农产品多少的主要器具。据《汉书·律历志》的记载可知汉代的容量单位为龠(yuè)、合、升、斗、斛五量。↓</p> <p class="ql-block">  青铜鐎(jiāo),温酒器。三足有柄,用以煮酒。鸟喙状壶嘴可活动,倒酒时鸟喙张开,放平时鸟喙盖上。↓</p> <p class="ql-block">  青铜漏。出土于厨具库,古代计时工具。由漏水壶和漏箭组成,漏箭有刻度,共一百刻(一刻相当于今天的14.4分钟),表明时间。使用方法为:漏水壶蓄满水,水从壶孔向外不断滴出,漏箭随水位下降,读出箭上刻度便知时间。↓</p> <p class="ql-block">  青铜缶。刘贺墓有盛酒、温酒、饮酒等各式酒器,材质多样,器形丰富。该器为酒水器,大肚小口,既可以盛酒、也可以盛水。↓</p> <p class="ql-block">  青铜钫,盛酒器。为方形壶(锺)。铜钫战国中晚期开始流行,东汉中期以后趋于消失。↓</p> <p class="ql-block">  青铜鋗,盆形平底两边有环的小锅。刘贺墓有数十件此类器,自名为“鋗”、“盘”。既可为盥洗器,也可作盛食器。↓</p> <p class="ql-block">  青铜剑。佩剑是是汉代贵族身份象征。此青铜剑保存完好,剑刃锋利,是不可多见的汉代青铜剑。↓</p> <p class="ql-block">  铜镜。镜背纹饰为富有汉代特色的连弧纹铭文、章草纹。↓</p> <p class="ql-block">  韘(shè)形玉佩。镂雕龙凤螭纹,龙凤螭集中镂雕于一身者少见,这与墓主身份尊贵有关。↓</p> <p class="ql-block">  褭(niǎo)蹏(tí)金、麟趾金。刘贺墓褭蹏金48件,麟趾金25件。褭蹏金仿天马之足所铸,状如马蹄,俗名马蹄金。麟趾金仿瑞兽麒麟之足所铸,状如靴子。均用花丝镶嵌等细金工艺精制,部分带“上”“中”“下”字样。主要被帝王用来赏赐那些效忠于皇室、有军功的大臣。↓</p> <p class="ql-block">  饼形金。刘贺墓饼形金385件,每枚约250克,纯度极高,经检测达99%,甚为罕见,是汉代黄金冶炼技术的实物见证。↓</p> <p class="ql-block">  汉文帝始行酎(zhòu)金制,有封地的王、侯,按封地大小和人口,在每年八月宗庙祭祀时献上酎金。所献酎金如分量或成色不足,王削县,侯免国。公元前112年,汉武帝藉酎金成色不佳或斤两不足为名削爵106人。↓</p> <p class="ql-block">  五铢铜钱。刘贺墓钱库五铢钱成串码放,高度达1.8米,总数约三百万枚。五铢钱最初铸于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p> <p class="ql-block">  金钣,共20件。刘贺墓金钣是汉墓考古史上首次发现的金钣。目前所见最早金钣为战国时期楚国黄金货币“郢爰”“陈爰”等。↓</p> <p class="ql-block">  青铜砝码。砝码又称“权”,是与天平配合使用的称重工具。该套砝码12枚,重量从3.5克到245.8克不等,约合汉制五铢、一两、二两、四两、半斤、一斤,推测为称量黄金、贵重药材等贵重物品所用。最大者自铭“大刘一斤”。↓</p> <p class="ql-block">  蟠螭纹铜缶。蟠螭纹多见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中期。这件铜缶,纹饰、器形都具战国青铜器典型特征。↓</p> <p class="ql-block">  十二棱蟠螭纹青铜缶。↓</p> <p class="ql-block">  双狼猎猪纹石嵌饰。局部残,用浅浮雕表现两狼撕咬一野猪场景。战国、两汉时期,这类题材大量出现在当卢和腰带饰上。↓</p> <p class="ql-block">  兽形石嵌饰。蛇纹石化大理岩材质,底部钻有一未通孔,应是青铜器、漆器上的嵌饰物。↓</p> <p class="ql-block">  蟠虺(huǐ)纹龙形玉饰。出土时套在青铜杵上,为铜杵装饰。↓</p> <p class="ql-block">  铜镶玉卮(zhī)盖。出土于刘贺墓主椁室,可能是漆卮之盖。↓</p> <p class="ql-block">  凤鸟纹青铜提梁卣。凤鸟纹卣是商末周初青铜器典型之器。此器应为刘贺收藏、使用的古玩,平时亦可用于宴飨、祭祀等场合。↓</p> <p class="ql-block">  孔子像漆衣镜(仿制品)。由镜盖、镜框、青铜镜组成,是中国考古史上首次发现由铜、漆板构成面板的衣镜。漆衣镜匣正面上方绘东王公像与西王母像,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关于“东王公会西王母”传说的考古实物。↓</p> <p class="ql-block">  因其背板上有孔子及其弟子画像和传记被定名为“孔子衣镜”,这也是目前已知最早孔子形像。体现了汉代崇儒的文化风尚,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历史文化转折的印证。↓</p> <p class="ql-block">  紫金城遗址模型沙盘(<span style="font-size:18px;">1:660)</span>。城址为海昏侯国都城,面积约3.6平方公里,分内城和外城,为双重墙体。城址建造年代明确,保存完整,筑城风格独特,是汉代侯国城市建设和发展研究的重要历史资料。↓</p> <p class="ql-block">  刘贺墓位于海昏侯国都城紫金城城址西南约1000米的墩墩苑。此处为刘贺墓园的东门,东门外有二出阙,现存夯土遗迹。 ↓</p> <p class="ql-block">  海昏侯刘贺墓园平面示意图。墓园四周绕以园墙。园内以海昏侯刘贺墓(M1)和夫人墓(M2)为中心,另有7座衬葬墓(M3-M9)、1座车马坑(K1),多处高等级礼制建筑基址和祭祀设施。↓</p> <p class="ql-block">  2011年4月,经过国家文物局批准,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对墩墩汉墓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p> <p class="ql-block">  海昏藏宝大字下方即为海昏侯刘贺墓的墓道。↓</p> <p class="ql-block">  海昏侯刘贺墓椁室平面图。刘贺墓坐北朝南,平面呈甲字形,墓道向南,总面积约400平方米。坑内方形墓室289平方米。主椁室位于墓室中央,分为东、西两室。主棺位于东室东北。外藏椁功能分区清晰。↓</p> <p class="ql-block">  主墓为坐北朝南的甲字形墓穴,深约8米。墓穴内建有保存完好的、面积达400平方米的木构椁室。椁室由甬道、东西耳室、藏椁、通道及主椁室构成,设计模仿生前真实生活场景,结构复杂,功能清晰明确,呈居室化和宅院化特点,出土各类精美、珍贵文物约1万余件(套)。↓</p> <p class="ql-block">  主椁室位于椁室中央,由木板隔墙分成东、西室。东室为寝,西室为堂。主棺位于主椁室内东室的东北部,有内、外两重棺,放置在有四个轮子的棺床上。↓</p> <p class="ql-block">  西汉早期列侯墓葬多采用先秦楚国的井椁制度,即中部为棺室,四周为边厢。从汉武帝开始,列侯墓向居室化、宅院化转变。刘贺墓即为典型代表,墓葬本体规模宏大,椁室设计严密、结构复杂、功能明确。↓</p> <p class="ql-block">  刘贺棺枢为内、外两重棺,两棺之间置褭蹏金、麟趾金和金钣,侧面发现帷帐帐钩。墓主头朝南,身上置有大小玉璧,腰部有“刘贺”玉印、玉具剑及佩玉等。身下铺包金丝缕琉璃席,席下排放金饼100个。刘贺内棺盖板上绘神鸟和云纹。↓</p> <p class="ql-block">  大汉一朝,以孝治国,事死如生,厚葬盛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园是中国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好、结构最完整、功能布局最清晰、拥有最完备祭祀体系的西汉列侯墓园,对于研究西汉列侯的园寝制度具有重大价值。↓</p> <p class="ql-block">  车马坑为主墓的外藏椁,位于主墓西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7.7米,东西宽4.24米,深2.5米。坑内殉葬有马匹及车辆5辆。车马饰件主要为青铜材质,少数为铁质、银质,表面采用了鎏金、鎏银、错金银等装饰工艺。↓</p> <p class="ql-block">  该墓是中国长江以南地区已发现的唯一一座带有真车马陪葬坑的墓葬,对于研究西汉列侯等级的墓葬制度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  复原的木质彩绘车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