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惊叹之三星堆博物馆

天高云淡

三星堆博物馆地处广汉城西鸭子河畔,位于三星堆遗址东北角,是中国一座现代化的专题性遗址博物馆。2023年7月27日,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开馆,1500多件(套)新老文物集中亮相。<br><br>我们正好在新馆开馆一周后到馆参观,参加了旅行社的一日游才抢到票。 馆里游人众多,每个展品前都围着一堆人,导游带领我们见缝插针,只看精华,带着耳麦,导游的讲解声很清晰。 1986年3月,四川省考古所与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实习队联合对三星堆遗址进行发掘,1、2号祭祀坑先后突然现世,出土了第一批镇馆级国宝,包括金权杖、青铜神树、纵目面具、青铜大立人等,它们建立起了三星堆文化的基石。<br><br>金杖是目前夏商考古发现中体量最大的一件金器,其制作工艺是用金条捶打成宽约7.2厘米的金皮后,再包卷在木杖上。金杖出土时木杖已经碳化,仅存金皮。 金杖的一端有长约46厘米的三组平雕图案,图案表现的是分别以鱼和鸟为祖神标志的两个部族联盟而形成的鱼凫王朝,“鱼”和“鸟”就是鱼凫王朝的徽号、标志。<br><br>三星堆以金杖象征权力,与中原王朝以鼎为国家权力象征物之间的文化内涵差异,彰显出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 青铜神树高达3.96米,在我国迄今为止所见的全部青铜文物中,称得上是形体最大的一件。 这株神树由底座、树和龙三部分组成,采用分段铸造法铸造,使用了套铸、铆铸、嵌铸等工艺,体现了古蜀人高超的制造工艺和技术。树分三层,每层三枝,共九枝,每条枝上都站着一只鸟,树侧还有一条缘树逶迤而下的铜龙。有学者推测,这株神树是中国远古神话中扶桑树的“实物样本”,诠释了千载传唱的关于“神树”“十日”和“太阳鸟”的美丽传说。 青铜大立人像通高2.608米,重约180公斤,是现存最完整的青铜立人像,被誉为“世界铜像之王”,也是中国“禁止出国参展”的国宝级文物。<br><br>铜像采用分段浇铸法嵌铸而成,身体中空,分人像和底座两部分。人像头戴高冠,身穿窄袖与半臂式共三层衣,衣上纹饰繁复精丽,以龙纹为主,辅配鸟纹、虫纹和目纹等,身佩方格纹带饰,制作之精美细腻,迄今为止,在夏商周考古史上绝无仅有。 目前学者比较倾向于认为大立人的身份是三星堆古蜀国集神、巫、王三者身份于一体、最具权威性的领袖人物,是神权与王权最高权力之象征。 青铜纵目面具是三星堆出土的众多青铜面具中,造型最独特、最具代表性的。它高66厘米,宽138厘米,重达71.1公斤,是世界上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青铜面具。 这件大型的青铜纵目面具,眼睛呈柱状向外凸,一双雕有纹饰的耳朵向两侧充分展开,口阔而深,口缝深长上扬,舌尖微露,就像是在微笑。面具的额部正中有一个方孔,可能原本铸有精美的额饰,可以想象,它原来的整体形象更为精绝雄奇。 有学者认为,青铜纵目面具的形象符合古代文献中蜀人始祖蚕丛“纵目”的记载,其巨大的体量、极为夸张的眼与耳都是为强化其神性,可能是古蜀人的祖先神造像。 <br>青铜神坛展现了古蜀人对地震的敬畏和对山、天的崇拜。由此也印证了蚕丛氏居于地震带的岷山之说。 青铜太阳轮其状若车轮,直径85厘米左右,学术界一般认为这是古人塑造的太阳。很多人说它展现的是古蜀人对太阳的崇拜,但结合史前气候和地质学,结果有可能恰恰相反,外面那个圈儿表达的是对太阳的限制,也就是严重的干旱让古蜀人惧怕太阳。 祭山玉璋呈刀形,玉璋表面刻有一幅中国最早的玉器线刻画《祭山图》。图案上下对称布局,每一部分都有人有山,单体形象有女性、峰丘、鸟、拇指、双钩状云纹等多种形象与图案,生动刻画了古蜀国原始宗教祭祀场面。<br><br>图案画面的排列组合,以及由线条纹饰构成的图案布局,则充分展示了古蜀美术家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技艺,从中可窥知古蜀绘画艺术的水平和特色,弥足珍贵。 时隔34年后,2020年,国家又重启了对三星堆的发掘,也就是近两年我们看到的3-8号坑里出土的新的重器。<br><br>持鸟立人像。它的出现似乎为我们提供了大立人手里到底握着什么东西的答案——鸟头。 青铜大面具。因为大而著称,由于在2021年春晚亮相,如今它已成网红。 着裙立发人像。立发这种发型,人称“大背头”。之前的猜想是笄发人(以大立人为代表)和辫发人(以金面人为代表)代表三星堆两大上层阶级:神族和王族。如今又多了一个立发人,我们的猜想站不住脚了。 青铜神坛。这是另一座神坛,里面同样多了立发人,还在正中央多了一个背罍的小铜人。罍是中原的典型器物,处在古蜀人祭祀的核心,说明什么?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在中国的文物群体中,属最具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和最富观赏性的文物群体之一,但现在已发掘的面积只占遗址总面积的2%左右,更多的惊喜还会出现,期待着再有新的重器问世的那一天。